益西彭措堪布:戒律是三乘佛法的基礎


 2016/6/22    熱度:3277    下載DOC文檔    

    有問:大乘弟子已了知眾生與佛都無差別,因此是否不需要受持戒律?關於這一點疑問,土美仁波切在《佛子行三十七頌》已作出了明確的回答:“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能利他豈可能,是故無存貪有心,護持淨戒佛子行。”也就是說如果自身的戒律不清淨,想利益自己尚且不能,又怎能普渡眾生呢?在小乘中守持的是別解脫戒,沒有別解脫戒就生不起小乘修法的功德,也不可能證得小乘羅漢果,這是不容置疑的;大乘菩薩渡化眾生的首要條件即是護持包括小乘大乘的淨戒,若無別解脫戒的基礎,不可能遠離對世間八法的貪執,若無大乘的菩提心及菩薩戒的基礎,殊勝的大乘修法的功德也如空中樓閣一樣,無從生起;作為無上密乘的金剛弟子,首先須調伏自相續煩惱,隨後才能安住於大圓滿本性之中,或在出定時普渡眾生,故應在別解脫戒和菩薩戒的基礎上,再守護不共的三昧耶,才能如理得到加持而證悟成就。總之,從小乘乃至頂乘大圓滿的修法中,護持淨戒至為重要。
  有些人一方面以為小乘的修法很好,但另一方面又看不起,以為太低了。但是如果修行人的相續中沒有以出離心和清淨的別解脫戒戒體為基礎,菩薩戒及三昧耶又從何談起呢?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往上走,修學顯密大乘,受持菩薩戒和三昧耶,最後才會得究竟解脫。佛曾在《菩薩戒本經》中雲:“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犯眾多犯,是名犯染污起。”
  還有人認為小乘都是發心利己的,我們已學了大乘佛法,故是否可不守小乘的戒律?這種看法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小乘行人在不殺生、不偷盜、不說妄語、不邪YIN,對他人不發嗔心,口中不宣他人過失、不損害他人等等守護自己三門這一點上,和大乘菩薩無任何差別,也已和佛陀沒有差別。但大乘行人在小乘的基礎上,發菩提心守持菩薩戒,或密宗行人守持三昧耶,自己的三門不但不損害有情,還積極饒益眾生,如不殺生且放生,不偷盜且布施、不嗔恨而忍辱等,運用眾多方便去斷惡行善。總之,小乘戒律是大乘戒律的基礎,也就是說,一位大乘戒律守持得很好的佛弟子,他的小乘戒律必然守持得更為出色。
  有人這樣以為,自己學的是無上大圓滿,而非小乘和大乘顯宗,故縱破居士根本戒和出家根本戒,也仍然可調伏自相續的煩惱,也可弘法利生,不會墮惡趣。這種觀點並不如法,學密法的人破了小乘和大乘的根本戒,若不忏悔清淨,不但得不到小乘和大乘的殊勝出世間果位,更不可能即生成就無上佛果。密乘的《文殊根本續》中就已明確指出:
  佛說破戒人,修密不得成,
  不入涅槃城,城邊亦不至。
  即修密破戒者,無法進入涅槃大城,相似的成就也無法得到。又說:
  眾生若已破戒律,彼無機會趨善趣,
  不得轉生至善趣,殊勝安樂亦不得,
  何況佛轉之密乘,彼無修成之機會。
  雖然小乘行人的發心是為了自己脫離輪回而守護戒律,密乘行人則為普度一切眾生而受持戒律,兩者在發心上有很大差別,但外在的行為取捨仍沒有差別。蓮花生大師曾經說過:後世的修行人,行為要遵循小乘,應分別持守出家或在家的別解脫戒。而且藏傳密宗各派的大德對小乘別解脫戒也是特別推崇,寧瑪派的歷代傳承上師,如嘎饒多傑(喜金剛)、蓮花生大師、布瑪莫扎、全知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及法_王如意寶等也都未曾說過修學密乘的人,失壞大小乘根本戒後還能成就,而且在示現上,這些祖師大德不但守持非常清淨的三乘根本戒,甚至連小小的支分戒也不犯。
  修法者人人都必需守持清淨戒律,這一點和各自的能力、福報也沒有關系。沒有任何教證顯示破戒且未忏淨之人不墮惡趣。《普賢上師言教》中講過:一切上師無上的大悲心就是攝受弟子、傳法灌頂,使弟子知道取捨的學處。如果弟子破了根本戒又想依靠上師三寶的加持,死後不墮惡趣而往生佛國淨土,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因果不會錯亂空耗,雖然上師三寶有大悲心,也無法改變他的命運。
  總之,別解脫戒是密乘和顯宗大小乘學人所應共同受持的戒律。三乘法要均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恩賜的對治煩惱的正法甘露,我們不能妄加取捨。大乘顯密弟子必須同時修學小乘的法要,具備小乘的功德,而小乘修學人也最好能進而修菩提心進入大乘顯宗和密宗。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