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說話的藝術—凡出言 信為先
講話的態度是“凡出言,信為先”,要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名垂青史的人,絕對都是做到言行一致。《論語》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就是君子很怕講出去的話,自己做不到,所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所以不能輕易開口,不能輕易許諾。一定要確定自己能做到再答應,不可逞能。而現在的人卻很輕諾,隨隨便便就答應別人,答應小孩,到時才後悔莫及。
曾參的太太有一天要出門買菜,孩子吵著要跟她去,她就對小孩說:“你不要吵,不要跟我去,媽媽回來殺豬給你吃。”孩子就不吵也不跟了。結果她從市場回來,看到曾參正在磨刀准備殺豬,就很緊張跑過去說:“我是跟孩子開玩笑,哄哄他的,怎可當真?”曾參對他太太說:“假如妳騙了孩子一次,可能妳這一輩子講的話,他都不會再相信,所以還是要按照妳的承諾去做。”所以,為人父母要知道“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人往往在很高興的時候就會隨口承諾,如此很不恰當。譬如很多大人在打麻將的時候,不論孩子要什麼,都會說:“好,給你!好,去吧!”以後孩子就知道,打麻將的時候是要東西的最好時機。這些都要留意,否則孩子學到的不是老實,而是察言觀色。
明朝有一位大學問家宋濂,幼時家貧,沒有錢買書,曾向一個大戶人家借書。大戶人家有點傲慢,借給他一本很厚的書說:“借你十天,到時要歸還。”結果到第十天,正好下了很大的雪,主人覺得他一定不會來,但宋濂還是冒著大風雪准時把書送還給大戶人家。主人很感動,就對宋濂說:“我們家的書,你隨時可以來借。”所以,建立了信用,對自己會產生非常大的助力。
春秋時代,有個人叫做季札,他代表吳國出使魯國。途中經過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邀請他用餐。在進餐的過程中,徐國國君一直盯著季札腰間的寶劍,季札從國君的眼神中,知道他很喜愛這把寶劍,這就是“視思明”,看了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禮儀,代表國家出使都必須佩戴寶劍,所以他心裡想:“等我完成任務,再將這把寶劍送給國君。”後來他出使魯國回來,又經過徐國,就准備把劍送給徐國國君,結果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於是季札就到國君的墓前行禮,行禮之後,就把他的寶劍掛在墓邊的樹上。他的僕人看了,就對他說:“主人,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你並沒有答應要把劍送給他;縱使答應要給他,他也已經過世了,所以也沒必要把劍掛在那裡。”季札說:“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裡已經表明要送給他了,怎可因為他死了而違背了我心的承諾。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動念上就做到了。聽到這個故事,自己也覺得很慚愧,有時失信於人,第一個念頭還想要如何去解釋,比起古人還有一段差距。但是因為有差距才會有進步,我們要時時去體會聖賢人做人的存心跟分寸,自然就能“德日進,過日少”。我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起心動念,當具備這樣的態度時,就能與聖賢們感應道交。
東漢時代有個人叫郭伋,他的德行很好。他擔任地方官,當他在民間巡視時,有一群孩子跑過來對他說:“大人,您下次什麼時候再回來?”他就計算了一下時間,然後對孩子們說,何年何日會再到此地來。當郭伋又到這個地方時,距離跟孩子們約定的時間,提早了一天。郭伋就跟僕人講:“我們今天不能進去,因為會失信於孩子。”所以,郭伋就在村外的野亭子過了一夜,隔天才進城,而那些孩子正在那裡等他。郭伋做到了童叟無欺,縱使是小孩,他也不願意失信於他們。所以,光武帝稱他是“信之至矣”,即他的信用已經達到極處。
政府對於人民要不要守信?也要有信用,人民才能遵守政府所規定的法令。秦朝時代有“商鞅變法”,當時商鞅拿一根很長的木頭,然後說︰“如果有人把這根木頭從南門移到北門,我就賞賜給他十兩銀子。”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當時秦國人民對於政府並不信任,所以要重新樹立信用。剛開始沒有人去移動木頭,後來加到五十兩,才有一個人覺得不妨試看看,就把木頭搬過去了,政府真的頒發了五十兩給他,正因為此事,人民了解到政府現在是言出必行。當然政府也要持續守信,不然朝令夕改,人民還是不相信。
《論語》中提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假如沒有信用,真不知道他的人生還能做出什麼事?現在商場上講不講信用?有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說無奸不成商。假如現在我們堅守信用,做老實人,是不是會被欺負?假如只有我們的孩子講誠信,別人都不講誠信,他能否活下去?我告訴您們,他一定會活得很好,因為他會當總裁、當總經理。假如你是客戶,你要找什麼樣的人合作?當然是找有誠信的,無信的人可以騙一時,卻無法騙長久。現代的人受功利主義影響太大,急功好利,結果是枉作小人,把自己的福分都折損,以後就無法贏得他人的信任,人際關系就會愈來愈差。
曾經有一位商界朋友,他很誠信帶了十萬元到深圳,接了第一筆生意。簽完合同,對方汕頭老板一看,這份合同絕對是虧本,不可能賺錢,就交代他的下屬監督,看他是否有偷工減料。結果工程做完了,沒有發現任何偷工減料的現象。後來汕頭老板付了錢,但他心想,這個人做生意怎麼高明到這種地步,明明看是虧本,他到底是怎麼賺錢的。老板覺得他高深莫測,於是就派人請他回來,問他:“這個工程你賺錢了嗎?”他回答說:“沒賺錢。”老板接著問:“你是現在才知道沒賺錢,還是簽了合同就知道?”他說:“簽完合同我就知道沒賺錢。”老板很驚訝:“你明知道不賺錢,為什麼還把工程做完?”他接著說:“因為已經簽了合同,我必須信守承諾把它完成。”老板問他:“你虧了多少錢?”他說:“我的成本十萬塊都虧光了。”老板就說:“今天晚上我請你吃飯。”
晚上老板召集了所有分公司的工程主管,交代他們,以後鋪地磚的生意都交給他做,不要找別人。這位朋友因為誠信,現在事業發展得很好。我們有一次到江蘇的一棟大樓,裡面地磚鋪得很漂亮,就是他鋪的。我們走在這樣的地磚上,內心覺得很踏實,因為這是有信用的人鋪出來的。
商場上只要堅持守信,當你信用的程度愈來愈堅固的時候,事業絕對有成。而人往往都急於求成,想要趕快獲得利潤,在急於獲利的欲望促使之下,就容易做出犯法的事情,很多企業家都是東窗事發而锒铛入獄。所以,人生還是要走正道,要循規蹈矩的工作、生活,能堅持德行愈久,後福則是無窮!
盧叔叔輔導的公司中,有一家是做森林游樂區的,那個游樂區非常漂亮,多是上千年的植物,樹籐很粗,這個森林裡的芬多精含量是全球有名的。當時這家公司嚴重負債,大家建議他砍伐樹木,砍一棵樹就有幾十萬,可以減輕債務,但老板不願意,覺得要愛護樹木。這些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要“愛惜物命”。他為了保留一棵大樹,還把房子移到旁邊蓋,處處能看到他的仁慈之心,不只對人,對萬物皆是如此。由於他的存心,感動了盧叔叔來幫助他。他已經虧損了十二年,後來盧叔叔來幫助他,游樂區就挖到了溫泉,第十三年所賺的錢把前十二年的虧損都補回來了。所以,人只要有仁慈之心,確實後福無窮。盧叔叔又跟他說,一個人爬得愈高就愈危險,經常給予他很多的提醒。因此,我們對道德要有信心,遵從聖賢教誨來做人,才能讓我們的一生有很好的誠信。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