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從祭祖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2016/7/2    熱度:1654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師、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大德:大家好!

  今天是二O一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由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和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聯合舉辦祭祖大典暨三時系念法會,這不僅在英國是第一次,在整個歐洲應該都算是第一次。前來參加的,有全球各地的華人,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這真是稀有難逢的因緣,也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這次的祭祖,不但供奉中國古代三皇五帝、古聖先賢及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牌位,而且供奉世界各國各族的祖先牌位。因為全球是一家,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對於各國各族的祖先,我們都平等的尊敬與祭祀,以感念他們對子孫後代的恩德。

  前言:祭祖法會的緣起

  說起這次祭祖法會的緣起,必須回溯到去年五月,那時候,我聽說英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都在學習中文,很佩服英國政府與人民的高瞻遠矚。所以五月底,參加完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多元宗教和平論壇之後,六月初我就過來訪問英國。希望告訴大家,中文裡面真正的寶是在於漢字文言文,中國古聖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和成效都完整的保存在《四庫全書》裡頭,只要學會漢字文言文,就能盡情的汲取這些無價的智慧寶藏,為現代人所用。

  就在去年那次訪問英國期間,我結識了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的休斯校長,關於如何推廣漢學教育,我們暢談了三個小時,彼此理念一致。去年八月,休斯校長與兩位同仁一起到香港訪問,參加了我們香港中元祭祖法會,都覺得很歡喜,所以邀請我們到大學裡辦一場祭祖活動,我們答應了。然後我們就考慮到,既然要到英國來辦祭祖,何不多辦幾場?而且要辦大一點的,讓全歐洲各地的華人和各國的友人都能來參加。這就是這次祭祖的緣起。

  英國是一個具有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家,近代出了好幾位偉大的漢學家、哲學家,例如伯特蘭•羅素、湯恩比、李約瑟這些人,他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與高度的評價。湯恩比博士甚至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這是高度推舉和肯定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教育,必能幫助人類維系社會的和諧安定與繁榮發展。

  祭祖的重大意義

  祭祖是東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的是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感恩,似乎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做法。在香港,我們每年舉行三次大型的祭祖活動,分別在清明、中元、冬至這三個節日,目的是提倡孝道,緬懷老祖宗、古聖先賢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繼承。《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認真辦理喪事,深切懷念先祖,社會風氣就會歸於淳厚。這是肯定了祭祖對社會安定和諧的正面作用。希望這次祭祖活動能夠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為人類和諧與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中國古人教導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是,老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經驗與智慧,聽老人的話沒有害處;如果不聽,往往就會在眼前的事情上吃虧。誰是「老人」?老祖宗是老人,孔孟是老人,孔孟上面還有伏羲、神農等等。傳說伏羲到神農是五百年,神農到黃帝也是五百年,那時候還沒有文字記載。黃帝開始造文字就有記載了,有姓氏可考,黃帝到現在四千五百年,這是可以相信的。那麼這五千五百年之前還有沒有?當然有;如果沒有,我們從哪來的?所以要向上追溯,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起源,那就非常早了。即使從炎黃世胄開始算起,所有姓氏應該都是一家人,由於互相通婚,因此其他的族姓統統都有親屬的關系,所以真的是一家人。

  中國人心量大,開口都喜歡講天下,我們在經典當中看到,老祖宗都是胸懷天下,他不只是要造福中國人,還要造福天下人。中國人愛家,對家族的觀念很重;愛族,就是愛宗族,「宗」是同姓的,遇到同姓的人都有親切感;另外還有同鄉,所以同族、同鄉,這些都是基本的團結力量。這種觀念的形成,是因為接受祖宗的教誨,從小就潛移默化。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強調大家都是地球人,在地球上生長的都是一家人,所以起心動念,我們要為全球一切眾生的福祉著想,這個心量就更大了。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簡單講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展開來就是四科(四個科目),也就是五倫,四科第一是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再展開就是三教九流,尤其是儒、釋、道這三教,儒家的代表是四書;佛家的代表是《華嚴經》,而《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經》。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論語》一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習」就是笃行。學了之後要不斷的在生活當中落實,就會非常喜悅,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不亦悅乎」也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一生當中,求功名富貴不一定求得到,必須命裡有才行,如果命裡沒有就求不到。但是求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一定求得到的,因為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就有的,人人都可以求得,人人都可以成賢、成聖、成佛,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求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落實在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學佛跟學儒的道理是相通的。為什麼要學佛?你看每部佛經,最後都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學佛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大歡喜。作禮而去,去干什麼?就是去落實,就能得到大歡喜,真正的法喜充滿。

  中國傳統文化總綱——十二個德目

  中國傳統文化開始於倫理,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系,從「父子有親」開始講起,其科目分五類。「父子有親」,親愛,無條件的親愛、真誠的親愛,是父子。「夫婦有別」,別是不同的任務,不同的生理有不同的任務,夫主外,維持家庭經濟生活;婦對內,她最主要的是相夫教子,要把兒女教成聖人、教成賢人、教成君子,是她的任務。「君臣有義」,道義,領導與被領導,講道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條叫「五倫」,人與人的關系不外乎這五種,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具有父子、夫婦、君臣、長幼、朋友這五種關系,決定不能超越,絕無倫外之人,這五種關系是天然之道。「道」就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不是某個人制定的,這是宇宙自然運行的規律,就叫做道。既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之後都不是孤立的,注定要與大眾相處,那就要具足「德」,德是講在這五倫關系當中應該怎樣相處,應該如何遵循天然的軌跡。就五倫的起點「父子有親」而言,父子關系是道,這個親就是天然之德,是自自然然的親愛,一切德行都是以這個親愛為起點、為核心,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人與人相處,夫婦怎麼相處,領導跟下屬怎麼相處,兄弟怎麼相處,朋友怎麼相處,這些都是屬於德。如果我們能夠順著父子有親的自然規律去相處,去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就會幸福美滿;如果違背了這個自然規則,就一定會出麻煩,會有苦難。所以中國萬古不變的教育教什麼?就是教我們要明白這個道,而後順著道而行其德。

  德的具體內容就是五常,「常」就是不可以變更的;後來五常就演變出八德,因此我們常常講「倫常八德」。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來又有一個講法,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兩種講法合並起來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德,十二個字是德。只要是人,就都要有這個德行,我們老祖宗千萬年之前,就用這幾個德目教導我們。德行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超越時間、空間。我在全世界,無論在哪裡講到這個道理,都會得到人們的歡喜贊歎。為什麼?因為講到他們心裡去了,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如果有人呼喚,他們就能省悟過來。這就是中國古文化所講的倫常道德,是做人的基礎。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違背這十二個字,要與它們相應,性德就顯現。修德就是把跟倫理道德不相應的妄想習氣放下,性德就現前。可見,中國老祖宗千萬年教學的總綱領、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要真的做到,你過的是天人的快樂生活;如果你能看破放下,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哪有不快樂、不自在的道理!

  孝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像一棵大樹一樣,它是根。中國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是自性的第一德。孝包含著自性的萬德萬能,所以一個人德行的啟發一定從孝下手,盡孝就是自性性德的圓滿流露。一個人如果沒有孝行,做再多的善事都是假的,就像花瓶裡插的花,插得很多、很美,但是沒有根,幾天就枯死了。所以孝最為重要。

  「孝」是會意字,在中國文字上,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子」字,兩個字合成一個字,這是指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明白這個道理,才了解為什麼要祭祀祖先,為什麼要慎終追遠?因為祖先跟後代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的。推廣而言,孝就是佛法裡所說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宇宙一切萬物和我們自身是一體,整個宇宙萬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正如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如果我們看待一切眾生,「事諸父,如事父」,遇到年齡跟父母差不多的人,都要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父母一樣的恭敬孝順;遇到年齡跟自己兒女差不多的孩子,都看作是自己的子女。到什麼時候才知道真的是一體?到了明心見性,真相大白,才知道原來愛人就是愛自己。

  中國傳統教育就起源於孝。譬如嬰兒,他不會說話,沒有人教他,他無條件愛父母、信任父母,父母也無條件的愛他。古聖先賢看到這種父子的親愛是天下最寶貴的德行,就想到怎樣才能使這種親愛永恆保持不變,這就有了教育,這稱為孝道,是一切人倫的根本,中國人的教育就是教孝。只要人對父母的愛心永恆不變,他就會愛兄弟、愛妻子、愛親戚、愛鄰裡鄉黨、愛朋友,忠君愛國,乃至能夠為眾生而犧牲自己,全都是孝道教育的成就。

  悌

  敬是中華文化的本,本是一棵樹的主干,所有枝干都從它而生。把孝落實在奉事兄長上就稱之為「悌」,悌是要尊重、敬愛年齡比我大的兄長。兄弟和睦相處是悌道,延伸出來就是尊敬長輩,尊師重道,所以學生如何事奉老師也是悌,這是師道。孝道是根,師道是本,中國傳統文化就建立在孝道和師道的基礎上。

  在世間,人天福報,美滿幸福,根在哪裡?根在孝道和師道。孝道和師道是平等的,相輔相成,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翅,一個也不能少。孝是道,悌是德,合起來就是道德。孝養父母是孝,奉事師長是悌。所以聖人之道只是孝道和師道的開展而已。人人孝親尊師,社會才會安定,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相處,乃至能夠化解種種沖突,維護世界和平。

  忠

  「忠」是會意字,「心」上面有個「中」字。心不偏不邪,這就是忠的意思。凡事盡心竭力,對自己的國家、對自己的家庭都要忠心,不能有偏心、邪念。心一偏頗就會損己損人;心不偏頗就能大公無私,處處為別人著想。

  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都是忠的意思。忠是一心、是誠意、是正心,二心就不忠了,就有偏有邪。大乘佛法講真誠,忠和誠的意思是一樣,忠就是誠。曾國藩先生解釋「誠」的意思,什麼叫誠?「一念不生謂之誠」。一念不生就是忠,就是真心;稍有一點偏邪就迷了,迷了就是妄心。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保持不迷、不偏、不邪,心地正大光明,這就是盡忠。

  我們學佛,總結佛陀的教誨,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忠。對人、對事、對物,用的是忠誠心,就是安住中道,安住中道就是清淨平等覺,就是聖賢佛菩薩。

  信

  信是講信用,言而有信,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言而有信的人做事情負責任,說到做到,絕不欺騙別人,這樣的人會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幫助。孔子說:「人無信不立」。老祖宗把信看成道德的最底限,一切法都是從信德成就的;如果沒有信,就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佛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入道的根源,世間、出世間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產生的,沒有信心就生不出功德。你有多大的成就,就看你有多大的信心。

  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出現山崩地陷,這是什麼原因?是因為喪失信心,是由懷疑造成的。懷疑對應在身體上是免疫系統破壞了,沒有抵抗力,一切病菌都能造成感染。人對任何事情懷疑,抵抗力就沒有了;如果信心堅固,就有抵抗力,什麼細菌侵犯都不在乎,不會受到傷害。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我們對老祖宗、對古聖先賢、對佛菩薩要真正相信,不懷疑。把信心建立起來,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的信心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真正有信心的人,就能得到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活得快樂,幸福自在。

  禮

  禮是約束身體行為的標准,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要合禮。佛門講「不犯威儀」,這個威儀就是禮貌、禮節。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在過去的社會,如果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稱之為禮義之邦,人人都知禮守禮。守禮的人、持戒的人,人人都歡喜親近。一個人要做到跟一切人接觸時別人歡喜你、不討厭你,你做人就成功了。所以禮節是我們必須修學的德目。

  禮是有節度的,禮是社會的秩序、規矩。人是社會行為的動物,如果沒有規矩,社會就亂了,所以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弟子規》是家家共同遵守的一百一十三條規矩,每一家還有自己特有的規矩,都寫在家譜裡,整個家族共同遵守。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禮裡面,所以禮的范圍非常廣大。人人能守規矩、守禮、守法,人人互相禮敬,大家就能和睦相處,化解沖突,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義

  義是循理,遵循正理,遵循大自然的規則。就是無論是為自己,或者為別人,思想言行都合情、合理、合法,不違背道理,這就是義,也就是所謂的天理良心。義是盡義務,為一切眾生服務不求果報,不求報酬,不講權利,這叫做義務,我們現在稱為義工。義工就是不要報酬,是義務的為社會服務,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道義的一種。

  如果團體所有人都能明白義理,能守住重義輕利的原則,能把父子有親的這種愛表現在上級跟下級的關系當中,就會彼此互相憐愛、包容、關懷、照顧,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團體的每一個人尊重團體、愛團體,不毀謗、不傷害團體,這就是有道義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就能給世人做行義的好榜樣。心裡存義,做出道義、仁義、情義、恩義的形象來影響社會,廣度眾生,讓眾生回歸道義,這就是現代能盡義務的聖賢君子。

  廉

  廉是廉潔,不貪污,不取非分之財,不占別人絲毫便宜。中國從漢代以來兩千多年,帝王選拔官員就是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孝,第二個是廉。

  節儉是美德。日常生活當中守本分,一飲一啄不浪費,習慣清苦的生活,不追求奢侈,就能做到廉潔。要常常想到,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在饑餓的邊緣,他們沒有食物、沒有衣服,沒有房子住。所以我們能喝一杯水、吃一碗飯,都要珍惜這個福分。同時要拓開心量,常常想到這些苦難眾生,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

  物品要懂得節省,不隨意丟棄,常念物力艱難,來之不易。不貪圖享受,把多余的物資用來布施,照顧社會的苦難眾生。自己身心清淨,體力自然充沛,粗茶淡飯就足以維持身體健康。

  生活清苦,心裡就沒有貪瞋癡慢,沒有病毒,沒有自私自利,對外面的感染就有抵抗力。佛法在行不在說,一切要真實做到,做出好榜樣給大家看。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毫不沾染。默默去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自自然然有收獲。

  勉勵自己終身都如此奉行,人家看到你廉潔,深受感動,就會回頭,向你學習。這種感化能夠產生很大的效應,端正社會腐敗的風氣。

  恥

  恥是知恥,有羞恥心、慚愧心。慚愧在中國道德來說,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問心無愧。「慚」是對自己而言,問問自己能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對外面輿論的批評而言,有所顧忌而不敢為非作歹。內不違背良心,外就不會遭受輿論的批評指責,這就是知恥。

  知恥是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想想是否如法,反省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恥就是如此,用內外的力量來約束自己。

  「知恥近乎勇。」人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發憤圖強?這個力量不外乎知恥,這是他精進的動力。佛家講「勇猛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誰能做得到?知恥的人能做到;能知恥,當然就能夠發憤、精進向上。

  佛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成佛,性德就還不圓滿,這就是恥。如此,你就知道諸佛菩薩為什麼要和法界眾生感應道交。這使初發心學佛的人感恩心油然而生;知恥,慚愧心自然就生起來了。唯有真正懂得的人,才能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薩、感激老師、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謂「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所以知恥是修行德目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能成就自己的道德仁義。

  仁愛

  「仁」是會意字,仁者二人,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別人,自他不二,以真誠的心、仁愛的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做的就不能叫別人做。愛人如愛自己,仁慈博愛,這叫仁。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親愛的擴大,擴大到「凡是人,皆須愛」。

  現在人很可憐,不知道愛自己,更不會愛人。不知道守住自己的本善,這是不自愛。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造作罪業,這就是不自愛。自愛才會愛人,愛人從愛父母、妻子、兒女、家親眷屬開始,再慢慢擴大到愛一切人。在佛法說,不但愛人,還要愛樹木花草、愛山河大地,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對待萬物。要像天地一樣沒有一絲毫私心,沒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平等的照顧一切眾生,愛心遍法界遍虛空。

  人,懂得愛人就不會害人。今天的人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是由於喪失了愛心。「仁者無敵」,仁愛之人大慈大悲,心裡沒有敵人,沒有冤家對頭。大家都推行仁愛,社會就會祥和,問題就能解決,一切沖突都化解了。

  和平

  中國人講和平,就是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也常講「和平安樂」,和平就有安樂。要想得到心安,就必須要先心平,心平之後才能心安。我們現在心不平,怎樣才能讓它平?「平」上頭有「和」,跟大眾相處要能和氣,心自然就平了。

  佛陀教導我們修「六和敬」,這是佛法戒律的根本。六和敬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就是建立共識,和就是從這個地方扎根。大家有共同的看法、共同的想法,在這一生當中有共同奮斗的目標、方向,這就是和的基礎。第二「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守規矩。規矩在中國,家規的集大成就是《弟子規》,這是各個不同族群家規裡面共同的科目。第三個「身和同住」。大環境來說,大家同住在地球上;小環境來說,同住在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乃至同住在一個道場,大家要各自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不影響別人,給大家一個好的修學、生活環境。第四個「口和無诤」,彼此沒有爭論。第五個「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第六個「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都是平等的。一個團體真正能做到六和敬,大家的心就平了,心平之後就得到安,安了之後就得到快樂、安樂,就真正得到佛法所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結語: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世界和平

  總結上述所說,十二德目是中國人做人的標准,是老祖宗教給我們的,我們接受的是聖賢教育。「聖賢」是什麼意思?用佛法來說,就是恢復性德的人,他們的言行思想完全是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是天性。所以,中國能夠長治久安,能夠帶動人類的文化發展,完全是祖宗的德澤庇佑。

  中國古人教孩子,從小就教他這些正確的觀念,他將來長大就是有倫理、有道德、有因果觀念的人,他不會為非作歹,起心動念一定是為別人、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為全世界,真的是建大功、立大業。這是值得我們大家慎重思考的,這是將社會從根救起。

  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要是能夠普及到全世界,我們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全部都能解決,地球上這些災難也完全沒有了。為什麼?因為大家有福了,「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能夠帶給人真正的福報,這個福報不是外來的,是自性本有的。

  希望全球,只要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夠舉行祭祖典禮,更希望祭祖活動能推廣到全世界各個民族。我們想造福人群,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大力提倡倫理道德的聖賢教育,尤其是孝道的教育,這是第一功德。希望天下有識之士能夠共同來提倡祭祀祖先,如果能夠這樣做,全世界人民共同過著真善美慧的幸福人生,確確實實可以實現。

  最後我衷心的祝福諸位身心安康,光壽無量!祝福英國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祝福世界安定和平,盛世大同!謝謝大家!

  摘自:從祭祖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二O一六年英國護世息災祭祖大典暨三時系念法會」談話 2016/5/14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