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陀美金剛上師:皈依功德之二 自性上生起戒體的功德


 2016/7/5    熱度:1086    下載DOC文檔    

  第二個功德就是從自性中生起戒律的功德,對於戒律而言,皈依就像是一塊肥沃的田地;如果沒有肥沃的田地,即便具足種子、肥料、水分、陽光,那這顆種子也不可能發芽、生長,所以說皈依是至關重要的。

  無論是大乘的菩薩戒、密乘戒,還是小乘的居士戒、聲聞戒、或八關齋戒等等,所有的戒律都是從自性上心相續中生出來的。未皈依前,皈依的功德利益、皈依因、皈依境、皈依次第、皈依學處,不會在心相續當中生出來;那麼,我們無論受持何種戒律,諸如比丘戒、比丘尼戒、三昧耶戒、密乘戒等等,在自性上都不可能開花結果。

  比方說,國有國法,軍有軍規,我們既然生活在這個國家,就要遵守國家制定的法律及有關規章制度;部隊的軍人也要遵守部隊的紀律,遵規守矩、按章辦事;如果違反就要受到制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制定這些規矩的目的,無非是用來約束、控制我們錯誤的行為舉止。

  但是戒律的性質和世間的律法是不一樣的,不但要從外在行為舉止上進行約束和控制,還要從自己的心相續中生出來;也就是從自性上萌發、培育這顆戒律的種子,並通過在皈依這塊肥沃的淨土滋養後,才能開花,最後才能在自相續中生出戒體這顆果實。很多人皈依以後,覺得不能像皈依之前隨心所欲地做這個、做那個,皈依後當然要守皈依戒,但是如果在自性上生不起來這個概念,那非常可怕,我看到這些非常失望。

  那為什麼戒律的性質和世間的律法不一樣呢?

  戒律的性質表現在,『我們無論受持的是哪一條戒律,比丘戒或比丘尼戒,依靠的是相續不斷的戒脈,這非常重要。』

  戒律是佛陀親自制定的,任何人都不可改變、也沒有資格改變佛陀制定的戒律。從印度佛陀那裡往下傳的這條戒脈,相續的再往下傳,就如同法脈的傳承一樣,沒有戒脈的傳承,戒律不可能從自性上生出來;假如戒脈傳到某位高僧大德這裡,但是他犯了戒,不管是比丘戒,或是三昧耶戒,他就再沒有資格往下傳,因為這條戒脈已經壞掉。根已經壞掉,不能再往下傳。這時,需要另外請一位戒脈非常清淨的上師來傳授這個戒律,這至關重要!藏傳佛教非常重視戒脈及法脈的清淨。那為什麼在藏傳佛教當中沒有比丘尼戒?還是因為比丘尼數量少,沒制定戒律?

  這是因為現在已經沒有傳授這個戒律的戒師,這條戒脈已經斷了;再往下傳,不但不如法,還要背很大的因果。

  那麼,戒律是怎麼生出的?

  阿難曾合掌請白佛言:“請佛宣講比丘戒、比丘尼戒、三昧耶戒是怎麼生出來的?”佛陀說道:“在殊勝的土地上,你種下這麼一顆種子,施上很好的肥料,澆灌充足的水分、給予燦爛的陽光、以及精勤呵護,那麼,這顆種子決定能夠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嗎?”阿難非常肯定地回答:“這顆種子一定能開花結果。”

  同樣的道理,皈依需知道皈依因、皈依境、皈依次第、皈依的學處以及相應的功德,這些都是修行的基礎。這樣,功德和戒體才會自然而然從自性上生出來。

  佛陀曾經開示,小乘聲聞的戒律、比丘戒、比丘尼戒、五戒、居士戒都是以護持身體行為、語言方面為主的戒律,也就是形象威儀非常重要。

  而大乘、密乘的戒律,是更注重護持內心方面的戒律。

  比如說在密乘戒裡面,只要心裡生起了一點點對上師的不恭敬,那就屬犯戒。這同聲聞的戒律不一樣。

  聲聞的戒律是皈依之後,只要我們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撒戒律的種子,戒律就能生出來,那功德相當大。

  佛講過的一切佛法,歸於教法和證法兩種。

  那什麼是教法呢?三藏十二部經就是教法,我們不但要聞思修,還要通過聞思,深入經藏去達到智慧如海。

  那什麼是證法呢?證法是依賴於教法基礎上,在三藏十二部經的指導下,不斷串習、滲透,這樣,戒定慧才能夠生出來。

  不管守持哪一種戒,不論是小乘的戒律、還是大乘的菩薩戒、密乘戒,戒體是非常重要的,都要從自己心相續當中生出來才行。

  很多人不明白戒律這方面的功德,不知道戒律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就盲目的去皈依,皈依完了以後什麼道理都不懂。

  我剛剛到五台山閉關的時候,有幾位太原的居士,他們在五台山的請佛法師的門下皈依的。請佛法師是能海上師的一位大弟子,也是一位大成就者,當然他的法脈也是能海上師的法脈,名氣很大;因為這位法師名氣大,幾位居士認為皈依這位法師,能跟著沾光,就辦了有這位法師“簽名”的皈依證。以為有了皈依證,有了法師簽的字,就是皈依徒弟了。但是,當他們來到我這裡,我問他們幾個為什麼要皈依?皈依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卻說不清楚,不知道皈依的功德是什麼。這樣盲目去皈依,重視外在而不重視實質,這是非常可惜的。

  所以說證法依賴於教法,教法通了,再去修持證法,才會得到佛法的利益。

  在三乘戒律當中,當三乘戒律從自性上生出來之後,禅定力量才能增大,范圍才能增廣。禅定不是坐在那裡打坐,禅定是貫穿於行、住、坐、臥當中,將來一定要達到這樣的一個高度和境界才行。這種禅定裡面,包括密法所說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

  當小乘中緣覺的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循序漸進的從心相續當中生出來時,也是禅定;而菩薩道中的一地菩薩、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五地菩薩、六地菩薩、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十地菩薩等等,這些菩薩果位都是依禅定力量的高度及廣度來決定的。

  以一地菩薩來說,達到一地菩薩的果位,他就能見無量無數個佛菩薩所能見到的,於禅定中,能夠聽到無量無數佛的聲音。禅定的力量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後才能生起觀察觀和寂靜觀、隨之“止觀雙運”應運而生。

  皈依是一切善法的開端,戒律就是皈依這塊肥沃土地上埋下的一顆種子,戒律能不能開花結果依賴於自性上是否能夠生起相續的戒律;當戒律生起之後,戒體才能夠生出來,隨後才能進入禅定。

  禅定力量的深度和廣度,它所輻射的范圍,非語言所能及。

  《楞嚴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我們凡夫的智慧都是不圓滿的,是有漏的。而且這個智慧不一定成為善法,那我們若生起了無漏的智慧,那都能成為善法還能開無限的智慧、開無漏的智慧,也就能夠斷除我們的煩惱。

  所以說戒體,必須在自己的心相續當中生出來才行,這是皈依的第二大功德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