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淺釋:例舉居家之惡(六)
六、輕慢先靈,違逆上命。
先靈,是指父母、祖父以上的先人去世之後的魂靈;若認為人死如燈滅,在他們去世之後,不按禮節下葬,或遲遲拖著不安葬,或在喪期內生活沒有節制,肆無忌憚地娛樂吃喝,沒有絲毫悲傷與懷念,或祭祀時馬馬虎虎,內心不真誠,或長時間不去掃墓,對先人沒有絲毫懷念與尊敬,甚至經常出言談論先人的過失、內心對先人懷恨等等,這都是輕慢先靈之舉。
祖先,是每個人的根,對於自己都有莫大的恩德,在他們離世後,平時想到時或到祭祀之日,除了真誠地懷念他們之外,還應該經常為他們念觀音菩薩心咒“嗡瑪讷巴美吽”,觀想他們在觀音菩薩的加持下,順利往生到了極樂世界,應這樣來尊敬告慰先靈。事實上,人死後會隨著自己生前的所作所為去往六道,如果先靈得不到安慰,在痛苦中生活,自己一生的家庭、事業、健康也會遭受諸多不順。過去有將自己祖先安葬在風水寶地,後代就興旺發達的例子,這充分說明,先靈是否得到安樂,對自己現世的生活是有很大影響的。
梁朝的昭明太子,性情仁慈孝順,母親丁妃去世時,不思茶飯,內心悲傷,身體瘦下去很多,梁武帝勸他不要悲傷過度,才開始進食。
陳杲,到京師做貢生,到神廟祈夢,看自己明年能不能中科舉,夢見神說:“你還沒有安葬父親的靈柩,不能中科。”陳杲起先內心不信。但後來果然沒有考中,於是返鄉安葬完父親的靈柩後,又參加考試,才登第。
違逆上命,特指違逆父母的教誨、意願及吩咐之事。實際上,不違背父母的教誨、意願及吩咐就是孝,違逆就是不孝。父母含辛茹苦地將我們撫養大,如果對他們不孝,這樣的人內心肯定是沒有什麼感恩與仁慈的。而沒有感恩與仁慈的人,無論走到哪兒內心都不會有真正的快樂,而且一生也不會有什麼建樹。《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意思是,一個人在家對父母親愛恭敬,出門就不會對他人仇恨與傲慢。又說:“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也就是說,用侍奉父母的孝對待上級就是忠誠,用侍奉父母的恭敬對待長輩就是恭順,一個人內心只要有忠誠、恭順,就不會沒有飯吃。
《論語》中記載,有一次孟懿子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回答他說:“無違”。“無違”是什麼意思呢?孔子對另外一個人樊遲解釋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意思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行孝;他們去世後,要按禮安葬和祭祀,這就是“無違”。
此外,對於父母吩咐之事,經反復觀察,如果確認是對自己和他人都有傷害的惡事,就應好言相勸,不應愚癡地去執行。《孝經》中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意思是,一個父親若有兒子經常提醒他,就不會做下不義之事;所以,父母有不義之事,兒子不可不提醒。當然,在提醒時,要按禮儀去提醒,如《弟子規》中所說:“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復谏,號泣隨,撻無怨。”
七、作為無益,懷挾外心。
作為無益,是指居家不去積善累德,不去為父母子女的幸福努力,也不去為社會做貢獻,而是沉溺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之上,浪費生命。沒有意義的事情有兩類:一類是吃喝玩樂,一類是愚昧迷信。例如,整天打麻將賭博、看電視、下棋、唱歌跳舞、養鳥或其它寵物等等,這些事情偶爾為之,可能不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但整天將大把大把時間都花在上面,就會玩物喪志,對自己和家人都沒有利益。又如,不去正當創業卻去搞傳銷坑人,生病不去醫院而只是求神拜鬼,父母無人照顧、孩子不去教育,卻去跑這個廟那個廟,做一些根本沒有修心內涵的外相之事,信奉邪教邪法等等。上面所說的都是所作無益的例子。
總之,一個居家之人,如果內心缺乏為家庭成員謀幸福的目標,而只是隨著自己的愚昧與喜好,任意作為,這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個人的心力與精力放在何處,何處就會興旺發達,這是心靈的規律與奧秘;如果不將心思放在家庭之中,家庭就不會興旺發達。作為無益,就是“心不在家”所導致的後果。
懷挾外心,是指背叛家人,內心向著外人。例如,兒子背叛父母,投向父母的敵人;妻子背叛丈夫,與其他男子相好;丈夫背叛妻子,與其他女人相好;弟弟背叛兄長,與兄長的敵人相好;兄長背叛弟弟,與弟弟的敵人相好。
一個家庭,如果出現以上懷挾外心的不團結之事,基本上意味著這個家庭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分崩離析。一個懷挾外心的人,必定是內心不忠誠的狡詐之人,以不忠誠與狡詐的習氣,最後必定會感召無立錐之地的果報。
明朝越中有一個人,對他妻子感情很深厚,但這個女人卻對鄰家少年心懷仰慕,時常偷偷看這個少年。雖然與他丈夫共處一室,但內心卻心心念念想著那個少年。後來,她丈夫生病去世,喪期未滿她就改嫁了。一天夜裡,她夢見前夫來對她說:“我死後你改嫁,這一點我不責備你;但我在世時,你卻懷挾外心,實乃可恨。”說完就用一鐵棒,擊打她的背。不久之後,這個女人就吐血而亡。
八、自咒咒他,偏憎偏愛。
自咒咒他,是指喜愛與家人或他人爭吵並賭咒發誓。例如,現在有人與家人爭吵說:“假如我是這樣的人,就讓我遭雷劈;假如我不是這樣的人,就讓你遭雷劈。”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為何要說這種自咒咒他的惡語呢?因為發誓賭咒的時候,發誓的“心像”被強烈植入心田,因而具備生果的大力量。如果心裡經常被強烈植入“遭雷劈”這樣的惡劣心像,最終“遭雷劈”果報就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堰典的妻子,與他人私通,又盜竊了鄰居家的一條手巾。鄰家就辱罵他,他於是自咒咒他地賭咒說:“如果我老婆真的與人私通並偷了你的手巾,就讓我被雷劈死;如果沒有,就讓你被雷劈死。”不久,堰典夫婦都遭雷劈而亡,人們發現堰典脅下有四個字:“癡人保妻”,他妻子脅下也有四個字:“行奸為盜”。
偏憎偏愛,是指對所有的家人不能平等對待,厭惡其中一個,溺愛其中另外一個。例如,有些父母因重男輕女,對女兒偏憎,而對兒子偏愛;也有父母對兒子偏憎,對女兒偏愛的。又如,有些婆婆,對兒子偏愛,對媳婦偏憎;而有些女子對孩子偏愛,對公婆偏憎。又如,有些男子對妻子偏愛,對父母偏憎;另有一些男子則對父母偏愛,對妻子偏憎。當一個人不能平等愛別人時,此人對他人的愛實際上是自私的,完全是出於自私的動機,以這種自私的愛根本不可能獲得善報,而且還會導致家庭的不和諧以及衰敗。
東海徐甲,前妻許氏,生了一個兒子叫鐵臼。許氏早亡,徐甲改娶陳氏,陳氏性情凶狠、嫉妒心強烈,時常生起要殺掉前妻之子鐵臼的惡念。後來陳氏生了一個兒子,陳氏就起名叫鐵杵,因為“杵”可以搗毀“臼”的緣故。陳氏經常毆打鐵臼,致使鐵臼饑餓受凍而死,當時鐵臼只有十六歲。死後十多天,鐵臼的鬼魂忽然來家說:“我是鐵臼,我母親到天帝面前伸冤,得到天曹的允許來雪恨,讓鐵杵病死,與我受苦時一樣。” 陳氏想盡方法試圖驅鬼,但不能成功。當時鐵杵六歲,忽然腹脹體痛,遍身青紫而死。通過這個公案,我們應該知道,平時切莫造作任何惡業,若一不小心作惡,就要立即忏悔;否則,等到惡報成熟時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有親自感受當初所造惡業的難忍苦報了。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