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師:如何如理如法息滅我執?
我執在我們凡夫分上表現就是自私自利。怎麼樣放下?要練習少想自己,多為眾生著想。當我們有這個念頭想自己的事情,趕緊念阿彌陀佛,把那些為自己著想的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這就是修行,這就是練息滅我執。功夫用久了,那個我執念頭就淡化。通過學習經教,明白事實真相,知道事實本來無我,這個所謂的我,是你的妄念產生的。你不知道這個宇宙是念念生滅的相似相續相,它不是實有的,純粹就是你的念頭變現出來的。就像海市蜃樓一樣,它不是真的,完全是虛幻境界,但你把它著實,當成真的,你在裡頭就會生煩惱,就會痛苦。所以要常用佛的教誨來觀察,像《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常常觀「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常常這麼觀想,時間久了,那個我執就很容易放下,這是從看破上下手。 另外,也還要同時在放下這上面用功。從哪裡放起?從放下我的身外物放起。首先要破掉你對身外物的執著,這是破我執第一步。身外的這些錢財、房產等等,統統要放得下,放下是心上放下,事上有和沒有都無所謂,有也好,沒有也好。實在講,沒有比有要好,沒有你就自在了。你有一樣,就要為那一樣東西操心,即使是你真的破了我執,你還得要操心,你必須得要盡你的義務,你有這個義務要照顧這件東西,你總不能夠不要,除非你布施了,那很好,現在在你手上,你就得要照顧它;那沒有,沒有就沒這個念頭了,這不更好嗎?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出家,他連太子位都不要,家裡的金銀財寶、嬌妻愛兒等等全部放下,過個苦行僧的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三衣一缽,他非常快樂,很自在,在這世間游化。自己家在哪兒?四海為家,這個床就是大地,天就是蚊帳,睡在天地之間,所以你看這樣的心情多豁達。如果你有這些財物,心就會系縛在上面。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有一樣,你就想著有兩樣,再看看別人有好幾樣,你又想著要跟他齊等。稍微有了一點,你又想到無常,很擔心。譬如說你有很多錢,你想著這錢幣貶值怎麼辦?你得想我怎麼投資、怎麼保值,那多麻煩!你有很多房產,那房產你要去打理。 所以我自己現在感覺到我特別自在。為什麼?我一沒有房產,二沒有錢,三也沒有什麼東西,除了書以外,就是這幾件衣服,僧服,快到一無所有的境界了,好,自在!要用的時候它不缺,「命裡有時終須有」。我沒有錢,但也不會餓死,該吃飯的時候飯菜也會來,那是有人來供養。有的人說,你好命,你能跟著老法師,當然會有人供養你。那我勸你,你別擔心,你命裡有時也終須有,你不該餓死的,到該吃飯的時候,就會有人送飯菜給你吃,你不信你試試看,真的是這樣。我自己很有信心,我現在如果不跟老法師在一起,我到香港哪個地區別人都不認識我的,該吃飯的時候,我就在那裡坐在地上,就會有人送飯給我。你說這不是過的乞丐生活嗎?乞丐也不錯,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是乞丐,他是乞士,比丘叫乞士(乞丐,只是他是讀書人,很有學問、很有道德的乞丐),不也得到社會的尊重嗎?所以關鍵要看你自己有沒有道,有道不用在乎身外之物。連孔子都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你真正放得下,你心是很自在的,真的是無憂無慮。這是放下一點點而已,就這麼自在,我就體會到了。你要繼續努力放下,我告訴你,愈來愈自在。 身外物放下了,那往自己心裡頭去搜查,把你的這些貪瞋癡慢疑種種煩惱慢慢放下,放下得愈多你愈快樂。師父上人講,「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老人家用六十年證明這點,他得到了最高享受。我現在跟師父學了二十年,當然不敢說得到,但至少淺嘗到一點,那就不得了,這個法味是世間任何味道沒有辦法比的,你能夠樂此不疲,欲罷不能。然後你看看世間人,追求名利、富貴、欲望、享受,到最後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可能他們覺得我很可憐,我倒覺得他們挺可憐。到最後看看誰最可憐,看看你死的時候是怎麼個死法?蓋棺論定,誰是最後真正可憐的人。我們一切放下求往生,阿彌陀佛來接引,自在往生。世間人,不肯放下的,即使是他真有福報,這一生處心積慮掙了很多錢,積攢了很多財富,到死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分文帶不走,「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好好想一想,想明白了你才肯放下,放下之後,我告訴你,自在馬上得到。為什麼你現在沒有自在?那是因為你現在還沒有放下。放下是心上真放下,事上隨緣,事上該放下就放下,還沒到放下的時候可以保留著,不妨礙,但是心裡絕對沒有任何的貪著。 選自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八九集) 2012/9/23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