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鑫:養精之道,元氣與骨骼
《黃帝內經》雲,“腎主骨生髓”。如果一個人腎氣不足,骨髓就不能充滿,骨質就會疏松,非常容易骨折。我有一個朋友在年輕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黃色錄像、手YIN,身體特別不好,一年之內大型骨折兩次,小型骨折四次。打籃球時別人受到沖撞毫發未傷,他卻會骨折,去醫院整復接骨,這就是骨頭特別脆弱不堅實的表現。 為什麼老人也容易骨折呢?因為老人腎氣慢慢衰弱,骨質漸漸疏松,就容易骨折,這是自然衰老的過程。其實這都是腎氣不足的表現。現代研究表明,練習太極拳可以防止骨質疏松,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太極拳補腎的原理。 台灣著名的詩人、畫家、中醫師鄭曼青(1902—1975)回憶,當年曾經教導過他的太極拳大師楊澄甫先生說過,練習太極拳可以斂氣入骨,使腎氣充盈,骨髓堅滿,別人與之推手時感覺沉重異常,好像綿裡裹鐵一般。內家拳講究“換力”,把全身的僵勁換去,形容為“把牛馬之力換成獅虎之力”,老虎平時行走時全身肌肉放松,松松垮垮的,不像牛馬身上的肌肉輪廓分明,但是出擊的時候力量卻特別大。這種平時松柔的感覺,就是獅虎之力的練習方法。老虎的骨頭好像巖石一樣堅硬,足以證明其腎氣的充足。 松沉的感覺練出來,邁步如貓行,走路好像貓一樣松柔,再按照其要求逐步練習,內氣漸漸斂入骨髓,腎氣就會逐漸充盈,骨髓就會充足,骨骼就會堅硬沉重,密度大。這種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厚重沉穩。 我有一個朋友,是練習傳統內家拳的,有一天無意中說到體重的時候,他說:“真奇怪,我們老師身高不到一米七,也看不出他多麼胖,但是體重和我差不多,一百六十多斤。”我一聽完就告訴他說:“你們老師是有真功夫的,腎氣非常充足!”因為腎氣足,骨髓就滿,密度就大,外表看起來平平,體重卻非常沉重,傳統內家拳練習得法就會達到這種效果。 俗語講:“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是一種外傷,愈合需要動用腎精的滋養,也就是說,骨折是一種外力把腎氣傷了。昨天我在臨床看了一個患者,骨折後愈合慢,而且渾身無力,瞌睡連連,說話語聲低微,氣虛不足,這便是骨折後抽提元氣重新構建骨骼所造成暫時性元氣不足的表現。所以很多傷精的患者,其表現和骨折後的患者相似。 我給那個骨折的患者打了一個比方,身體好像一個城郭,裡面的勞動力就那麼多,如果外來有敵人入侵,那麼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就會先暫時放下手裡的勞動,跑到城牆周圍修築防御工事,幫助駐軍抵御侵略,那麼城內的很多工作就暫時擱淺了。 元氣也是這樣。只要身體有了損傷,體內就會總動員,進行自動協調,把營養和生機先供應傷口、創口。尤其是骨折,身體自動調動氣血灌注滋養傷處,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成骨細胞增生,在骨折端內、外形成的骨樣組織逐漸骨化,形成新骨,會合形成骨痂,隨軟骨細胞的增生、鈣化而骨化,而在骨折處形成環狀骨痂和髓腔內骨痂。兩部分骨痂會合後,這些原始骨痂不斷鈣化而逐漸加強。這些骨化合成都不需要我們自己動腦子,身體自動完成,人體不愧是一個“小宇宙”,很多演化和生成根本都是自動的。 那麼好了,我在前文說的人體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合成”,把我們吃的東西裡的各種元素經過合理搭配,組成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毛竅關節,我們人就神采奕奕地活起來了,就好像女娲抟土造人一樣,用泥巴捏成人形後吹一口氣,一個個小人就活了。 泥巴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身體的各種元素,我們身體的各種元素組成比例跟地殼中各種元素的比例非常接近。換句話說,我們身體的各種物質無一不是來自地殼,是土吧,而這口氣是什麼呢?就是生機,也叫元氣。沒有這口氣,我們每個人都是泥人圖片;有了這口氣,我們就活了,成了眼睛亂轉、鼻孔出氣、心眼挺多、張口說話、四肢動作……的活生生的人了。 所以古代的傳說不是瞎說,這裡面有著很深刻的內涵。 書歸正傳,傷筋動骨所造成的傷害與傷精有相似之處。所以基本都需要至少一百天才能恢復,而且需要節欲保精。而元氣不足、腎精不固的話,也容易導致骨折。 文章摘選自《彭鑫談傷精與養精》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