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覺法師:《普賢行願品》讓我們依教修學
《華嚴經》被稱作經中之王,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的自內證法門。《華嚴經》講的是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 《普賢行願品》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也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最後一參。 《行願品》一開端,普賢菩薩對在會的諸大菩薩及前來參學的善財童子,贊歎了如來的勝妙功德浩瀚無邊。不僅是因地上的菩薩贊歎不完,果地上的佛陀也贊歎不盡。 如來有這樣無量無邊的勝妙功德,我們該如何來成就呢?普賢菩薩在經中告訴我們:“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賢菩薩開示了我們成佛的法門,對於普賢菩薩的教誨,我們該如何去依教修行呢?這是每一位佛弟子都非常關心、想要知道,並依此而修行的一個話題。 首先我們要學普賢菩薩的發願,《行願品》就是要學普賢的"願"和"行"。有了願力,我們的行動才有方向;有了具體的行動,願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談,“願”與“行”就好比鳥的雙翼,車的兩輪。同時具足,才可以迅速地圓成福慧資糧。 普賢菩薩能夠成為大菩薩就是因為他初發心時,發了十個大願。學佛之本,立願為先。在修學佛法中,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於願力的大小。如果你學佛僅僅是為了家庭美滿、事業有成、一生平安,那麼你學佛的成就,最多也只能得到這些;有的人學佛、做好事,是為了下輩子享福。那麼,你所種的因,只能為來世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卻不能擺脫六道輪回的痛苦。 也有很多人,他們修行是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宗強調信、願、行,這是往生淨土的三資糧,缺一不可。信,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相信念佛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有兩個方面:一是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二是願意往生西方淨土。這種願力非常的重要! 有些人念佛,他們願意往生西方,但又捨不得離開這個娑婆世界。像這樣的人能往生嗎?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說:唉呀!我這一生,辛苦了一輩子,眼看兒女剛長大成人,公司也剛有成效,我要是走了,這一切誰來管啊?我過兩年再走吧!假如有這樣的心態,一定往生不了。願,就是要願生西方,同時還要願離娑婆。可見願力在修念佛法門中的重要作用。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就道果,就是因為他們有著宏偉的大願。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的氣魄!觀世音菩薩願心悲切大慈大悲,到處尋聲救苦,於生死海中普度眾生;阿彌駝佛四十八願,依願修行,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其國。藥師如來能夠成佛也是因為他在因地上發了十二大願。所以,發願在佛法的修學中非常重要。 大乘佛法修菩薩道,有四種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大願叫做四宏誓願。如果你想要成佛,就要發這四宏誓願。 發願之後,我們該如何修學呢?要以願導行,按照你所發的大願去修行實踐,具體到《行願品》,就是將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否則學得再多也只是在做佛學研究而矣,煩惱一點都沒有減少。佛法是佛法,生活還是生活。而所謂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種"我見"罷了。 怎樣將普賢十願落實於生活呢?舉三個大願作為例子。 第一願,禮敬諸佛。作為佛弟子我們都可以做到給佛菩薩磕頭,甚至見到現場的各位大德法師我們都能至誠頂禮,大氣也不敢出,聲音也變柔和了。但是回到家,面對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師長、同參道友,我們又開始百般挑剔,違背忤逆。換了環境換了對象我們的心就不平等了。 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慈悲心、平等心。要把對佛的這種恭敬心,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包括蚊蟲螞蟻。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過去,你的境界和它一樣高。甚至你比它還可怕!人家只不過喝你一口血,你卻要了它的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當成佛。禮敬諸佛,不僅僅是禮敬已經成佛的諸佛,同時也要禮敬未來將要成佛的一切眾生。 從前有一個婦女到顯通寺趕齋,她左手拉著一個小孩,右手抱著一個小孩,後面還跟著一條狗。因為她很貧窮,沒什麼供養,就拿剪刀剪下一縷頭發供養寺院。知客師給了她一份齋飯,她說跟我來的這個小孩也要一份。就給了她一份。我抱著的這個小孩也要一份,又給了她一份。然後她說,我的狗也要一份,知客師無奈又給了她一份。最後,她說,我肚子裡還懷著一個,還要一份。知客師實在忍不住了,就呵斥她:“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貪呀,你就供養了一點頭發,就這麼貪。”誰知這個女子騰空而起化為文殊菩薩,那條狗也變成了獅子,兩個小孩轉為兩個童子。文殊菩薩就說了一個偈子:“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具捨盡,其如愛憎何?”這就告訴我們修行要學平等行,能夠真正地做到生佛平等,才是真正的實踐“禮敬諸佛”。 第八願:常隨佛學。怎樣向佛學習呢?在我們當中很多人都讀過《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普門品》的內容,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宏深願力和圓滿悲心!可是大多數人讀《普門品》的時候,想的是:觀音菩薩啊,你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業有成吧!他在求觀音菩薩保佑的同時,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變成觀世音菩薩,發揚菩薩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精神。如果你想要成佛成菩薩,就要用佛菩薩的行持來要求自己,你才有可能成為佛菩薩。 有的人喜歡念“南無地藏王菩薩”。那是因為他擔心有一天下地獄,希望能得到地藏菩薩的關照。他從來沒有想過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代眾生受苦,令眾生離苦得樂。當然也有這樣的人,看到別人陷入痛苦,心如刀絞,恨不得替對方去承受。那是因為受苦的人是他兒子,倘若換成了別人的兒子這種慈悲心就沒有了。這種有條件的愛並不是菩薩的慈悲精神。 我們學佛不能只停留在祈求佛菩薩保佑,或是佛學研究的層面上,我們要學佛的願力,學佛的行持。行佛所行,證佛所證!這才是常隨佛學的真正意義。 第九願,恆順眾生。這個不容易做到啊。我們總是希望別人都來隨順我,自己卻不喜歡去隨順別人。有情的特點就是總以自我為中心,強烈的我執遮住了我們的同情心、理解心。做父母的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順從自己的意思去做事;做孩子的也希望父母能理解自己,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代溝就產生了,父母覺得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家庭關系不和睦的人,社會關系也不會和諧。一個自我意識較強、個人主義突出的人,他的人生路總會比別人多一些坎坷。 而恆順眾生,就是要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念,把以自我為中心變成以眾生為中心,去為眾生的利益而服務。有人會問,孝順父母我能理解,其他人我為什麼也要隨順?《梵網經》裡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從六道輪回的角度來看,世界上很多眾生,過去生中都曾經跟我們有過父子、兄弟、姐妹眷屬的關系。只是因為大家改頭換面了,今生相見不相識。我們要用孝順父母的心,恆順一切有情眾生。 說到孝順,有些人認為出家是不孝,其實出家才是大孝。出家不止是為現世父母獲得利益,更為一切如母眾生永脫輪回之苦。在這條出世的路上走得最艱難的時候,我曾想過要放棄,但是一想到年邁的父母,我不得不咬著牙前進,我告訴自己心覺這一生可以不成就,但是不能再讓父母受苦了,一人成道九祖升天,我無始劫以來的父母尚在地獄沉淪,我怎能忍心做一個逃兵,自己去獨享安逸。 出家人不容易,只有你穿上這身衣服,才能體會到身上的責任有多重。如來的擔子不好擔,左邊挑的是上求佛道,右邊挑的是下化眾生。如果我們出了家,不為了脫生死,不為利益眾生,那才是真正的大不孝。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生我們有幸獲得人身,聞得佛法,千萬不要再辜負諸佛菩薩的悲心,佛菩薩沒有別的期望,唯一的希望就是每一個眾生都能成佛。我們要像普賢菩薩一樣,從內心深處發出這十種大願,然後至誠懇切地去依教修學,一定能夠福慧圓滿,最終成佛!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