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清:菩提智慧的清涼


 2010/7/18    熱度:1822    下載DOC文檔    

多少次,我來到大夏河畔的拉卜楞寺——被頌為“我佛授記的聖地”。跟隨流淌不息的轉經巡禮的人流;傾聽僧侶們低沉且富韻律地誦經聲;還有那飄揚翻飛的五彩經幡,送來縷縷靈氣。我感到空氣中無形的力量在顫動,魂魄受到威攝而心懷畏悚之情。老人們的虔誠自不消說,連天真無瑕的孩子也這般肅穆莊重。
面對兀然挺立的佛殿,殿頂上金光閃閃的勝幢寶瓶、雙鹿法輪;牆面上窄小的窗戶;厚重的牆壁和狹窄昏暗的甬道、過廊;以及熒熒燈火、袅袅香煙,處處彌漫著一種神聖、莊嚴的氣氛。虔敬的人在供奉淨水和香油的案前停下來,輕輕地雙腳靠攏,將右手扶在古樸靜穆的祭壇邊沿,然後,慢慢且沉重地把前額彎俯到修行圓滿者——佛陀的面前……
置身大經堂的我,似乎投入了佛陀仁慈的懷抱,受苦受難、戰戰兢兢的心靈得到了超度和撫慰,皈依之心油然而生,由不地雙手合掌,舉向頭頂,匍匐在地,默默地念誦著禱詞。此時此刻,我已變成了一個不可控制的唯靈論者,並將在最虛無的作為中難以自拔。這是否說明了我與佛的緣份;當我又不得不重新回到紅塵中,凡胎俗骨無從剝離的煩擾和欲望再度纏身的時候,便更加向往那個缥缈而又實在的世界。
遁入空門的人,曉悟修證的大智慧者,衷心為教,虔誠崇佛,恪守法行儀規。他們摒棄風塵喧鬧的生活,斷除令人苦惱的三惡趣,來到聖地或就近選到一些幽靜的所在,修行——加持——解脫——圓寂。這是何等的自在!而那些芸芸眾生,世俗的人,多少迷失在宦海情場,沉醉於邪惡罪孽之中,“名利聲色汩其神識,酒膏醴醪昏其心志”。即便在睡鄉夢境,也無片刻安寧;更有甚者,幾多不軌之徒每每干著傷天害理的勾當,這又是何等的空虛和悲哀!
這裡有著世間少有的虔誠和執著,如其不然,何至於佛像、靈塔前金銀財寶堆積如山;盈寸厚的木地板在幾年內就被磕頭磨穿;一幅幅佛畫,由於僧俗弟子的參拜觸碰,不知破損、修復多少次;還有那背負糌粑、一步一個長磕的人們,歷經千辛萬苦地跋涉在最艱險的路段,前往朝拜梵天佛土;他們的手掌、膝蓋磨出了血,無怨無悔,依然帶著傷痛向著心中的聖地——拉薩走去。他們的內心一定是一個最美好、最聖潔的世界。這是信仰的力量、不滅的精神。
外面的世界也許很精彩,但這裡的人們仍然按照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著,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思考著。牧區雖然有不少萬元戶,可是,他們的錢大部投入佛事活動中。錢對他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廣行善業,多積功德,使自己的靈魂生前得到濟度。
人不能沒有信仰,這種信仰一定是真誠的。現代化的物質生活也許使我們活得越來越方便,但卻不能拯救我們的靈魂。“靈魂不屬於上帝,就屬於魔鬼”。佛教徒心中有佛才行善,基督徒心中有上帝才博愛。為了擺脫人世間的苦難,佛教引導人們走向一個通過修行能夠達到自我超脫的“極樂世界”。祈願世間多一點執持信仰的人,把眾生安置在我佛頌揚的清淨之道。但行好事,莫作惡事,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加無憂無怨、和平安祥。為今生,為來世,為所有的生靈,祈求佛菩薩護佑。

摘自《佛教文化》1996年第2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