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修行相應不為夾雜(2)


 2016/8/5    熱度:1389    下載DOC文檔    

  問:先修淨土宗念佛法門,後是念咒語,也念佛,是不是夾雜?能成就嗎?

  答:什麼叫淨土宗呢?佛教分成五大宗派:禅、淨、密、律、教。我們現在說的“淨土宗”是以念佛法門為主的,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但是淨土宗的意思就是說“心淨國土淨”。取名的由來,並不是說念佛就是淨土宗了,是“心淨國土淨”。只要是我們心裡清淨了,達到這個目的,那就是淨土法門的目的了。

  他想先念佛,先修念佛後念咒,問這樣夾不夾雜?實際上念佛和念咒是一樣的,本來是平等的,因為念咒和念佛它倆本來沒有區別。念佛和念咒目的都是一個,因為它倆都是工具,都是讓我們心裡能夠清淨,沒有妄想,這就對了。所以說它倆不存在夾雜的問題。只要你心裡清淨,就不夾雜;如果你心裡不清淨,那就是雜。這個雜不雜啊,並不是根據你學什麼來定,應該根據你心裡的妄想多少來決定。

  有的人認為:我既然念佛了,任何法門都不應該修。這種說法我看還是不全面。因為念佛首先應該從戒定慧開始修。這個三無漏學,是佛所定的。你必須持戒修行,首先得學戒。戒裡其中就含有很多的咒,那你能說我學戒就夾雜嗎,是不是?這個不能。

  比如說印光大師,他專門誦大悲咒,這也是非常好的,所以說它也不算夾雜。再講,比如《藥師經》,如果念藥師佛或是念藥師咒,便有八大菩薩接往西方極樂世界。既然是念《藥師經》、藥師咒都能往生西方,你說那是雜嗎?它也不是雜。

  那我們要是嚴格持戒會不會往生西方呢?它也會往生西方。念戒、念佛、念僧、念死(編者注:念佛、念戒、念僧均屬修行之六念;念死則為“常念無常”的意思),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都不是雜。關鍵是我們應該以什麼為雜呢?以心裡妄想過多為雜,以貪著為雜。只要是你正確地修行,都是完全可以的。所以這個雜啊,我們應該正確看待。

  有的人就是“我只允許你念佛”。別人只要是念一點其他的東西,比如說學戒啊、還有念咒啊,他說都是雜,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他把這個念佛法門當成佛的淨土了,那只是一種方法。“我專門念佛,其他什麼都不念。”這作為你個人行為來講是可以的,你什麼都不念,都可以。但是只能代表你個人行為,你不能代表淨土,不能代表佛國。

  佛國並不考慮這個,說“你念佛就能往生,你念別的都不允許往生”。佛土沒有這麼一說。所以我們應該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否則,我們對其他修行方法有了抵觸,或是造些口業,甚至誹謗佛法,就不合適了。這是不應該的。

  至於怎麼修,都隨著自己的因緣。比如說我們念佛,原先有一個師父,他專門修淨土。他說:“我念佛,老是念得不得力。”告訴他說:“你先誦楞嚴咒。”後來他就每天在念佛之前誦楞嚴咒。誦一遍到三遍楞嚴咒以後再念佛,他就覺得這個念佛心特別好,而且能找到勁往哪使,他覺得非常殊勝。後來這個方法介紹給很多的居士,他們也這麼做,效果也比較理想。

  這個就是根據自己修行的需要來決定的,並不是根據哪個門派來決定的。否則,就遠離了佛法。所以夾雜這種說法確實誤了很多人的修行,這也不好。當然我們也提倡專修,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什麼呢?就是不要忘掉戒律,一定不要忘掉了五宗平等弘揚。要不我們心量就過窄,而造成不適當的語言,會誹謗佛法的,就不合適了。

  這個能不能成就啊,關鍵是什麼叫成就?成就就是沒有妄想。我們為什麼成為眾生?就是因為我們妄想過多才成為眾生,成佛指的是沒有妄想。眾生為什麼成為眾生?就因為妄想不斷才成為眾生。我們本來就具足佛性,一切都具足的,只因為妄想不斷地增多,才變為眾生;我們去掉妄想就成為佛。

  所以說我們所謂的“成就”,就是去掉妄想。只要是能去掉妄想的方法,只要是正確的,它就是能成就的方法。所以這個問題,不管是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念經也好、念律也好,都是根據自己具體的需要。只要是能把妄想控制住,或最後把妄想斷掉,這樣我們必然能成就。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问答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