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羅珠堪布:禅定的五種障礙和對治方法


 2016/8/5    熱度:7274    下載DOC文檔    

  一、禅定的五種過患

  修禅定的時候,有一些障礙會影響我們的修行,歸納起來,大致為五種:

  (一)懈怠。懈怠,是貪著吃喝玩樂而不想修行的念頭。修行沒有成果,都是因為懈怠。如果懈怠,就根本不能進入禅定,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遺忘聖言。聖言,也即上師教給我們的修行訣竅與方法。修禅定的時候,把上師講的訣竅都給忘了,致使無法正常修行,就叫遺忘聖言。

  (三)昏沉和掉舉。昏沉屬於無明煩惱,因為頭腦迷糊、神志不清,所以不能專注於修行目標或所緣境;掉舉屬於貪心煩惱,思維曾經吃喝玩樂的景象而心向外散亂,故而無法專注於目標。這兩個是所有禅定最大的障礙,甚至會影響到禅定的本質。

  (四)不行對治。在修行的過程中,心裡已經開始昏沉、掉舉,不是昏昏欲睡,就是胡思亂想,心根本不在目標上了,卻不采取任何措施,根本不控制、不對治,任其發展。即使前面修得不錯,後面也會變得很糟糕,就叫不行對治。

  (五)無沉掉時行對治。當心安住在平靜狀態,沒有昏沉、掉舉的時候,卻強行去擾亂這個狀態。比如多此一舉地去觀察:我現在安住的境界是阿賴耶識還是心的本性光明,是無常還是痛苦等等,強迫讓自心離開禅定境界,這叫無沉掉時行對治。

  五種障礙當中的前兩種,會影響進入禅定;第三種,會影響禅定的本質;後面的兩種,會影響禅定的發展。所以,作為修行人,首先一定要設法對治、祛除這五種障礙。

  二、五種過患的八種對治方法

  五個障礙怎麼樣對治呢?可以用八種方法,也即八對治行來對治五種障礙。

  (一)信。也即對禅定的信心。信心有三種:第一是相信禅定的方法,能夠清淨、淨化我們的內心,並讓我們得到智慧等等;第二是在每次修禅定的時候很有興趣。其實,世間任何一個工作都是如此,做喜歡的工作和做不喜歡的工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第三是渴望、追求禅定的境界。

  (二)欲。也即欲望,意思就是追求、希求禅定。

  (三)勤。也即精進、努力。

  (四)輕安。開始修禅定的時候,心裡會覺得很枯燥,身體坐久以後,會感到腿痛、不舒服等等。但是,當禅定訓練好以後,就會產生禅定的喜悅——心裡很平靜、很舒服,不但內心快樂,而且身體保持毗盧七法的姿勢坐了很長時間,也不但沒有不適應的感覺,反而很輕松,這就叫輕安。在禅定境界比較高的時候,才會有輕安。

  依靠信、欲、勤、輕安四者,就能驅除懈怠。其中前三種是方法,輕安是結果。

  還有四個最重要的對治方法:正念、正知、作思、捨。

  禅定效果不好,往往是因為不知道何時需要用怎樣的方法去對治。就像木匠首先要准備好所有的工具,到時候需要什麼就用什麼一樣。修行人也要先准備好對治的方法,以備不時之需,所以,後面四個工具非常重要。

  (五)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一直不離開、不遺忘修行的目標。比如,在修菩提心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走神了,去想工作、家庭、婚姻等事情,走神很久自己都沒發現,這就是因為沒有正念。如果有正念,不管修什麼,意識一旦離開目標,立即就會發現,馬上就可以調整回來,中間一分鐘都不會浪費。

  (六)正知。“知” 的意思,就是知道。在《修心七要》和《四法印》(見《慧燈之光》)當中,講過一個側面的監視或者觀察,這就是正知。正知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正知,在修行的時候,有沒有昏沉、掉舉,都清清楚楚。否則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掉舉、散亂、昏沉,雖然修了一兩個小時,但這一兩個小時怎麼過去的,卻完全不清楚,這都是因為沒有正知。

  (七)作思。如果發現有昏沉、掉舉,一定要采取措施控制、對治,這叫作思。《阿毗達磨》當中講過五十一個心所,其中一個心所就是作思。其實,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動機: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吃飯,這些念頭怎樣產生的呢?因為在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一個心所、動力或功能,就叫做作思。

  (八)捨。“四無量心”當中的“捨”和禅定八對治行當中的“捨”是不一樣的。八行當中的捨,是禅修時,如果沒有昏沉、掉舉,就要保持心的平等、平靜,不要去擾亂、動搖這個狀態,讓它一直保留、持續,這叫做捨。

  以上八個對治,可以去除五個障礙:“捨”可以作為無沉掉時的對治,作思則對治不行對治。正念則可以對治沉掉、遺忘聖言等等。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