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彌陀同我三約定(一)
延能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寧波來的蓮友, 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首先,抱歉,沒有先在這裡恭迎大家,請大家包容。 我們是同種、同文、同語言、同風俗;尤其是同樣學佛,專修淨土宗,同一信仰,同一念佛,同願往生,可說“同一念佛無別道”,不只是兩岸一家親,沒有隔閡,更是“遠通法界皆兄弟”。將來我們要在極樂世界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現在大家預先在這裡相聚一堂,共研法義,共敘念佛的心情,可以說,這種緣分是非常深厚。這種緣分比血緣、親緣更為甚深殊勝。 延能法師善根、慧性深厚,尤其悲心真切、感人,他一遇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立刻捨掉從前所學、所修──不只自己轉修善導大師的法門,也自行化他,引導有緣的蓮友歸入彌陀的救度。因為延能法師曉得當今是末法,現在是娑婆,我們都是五濁惡世的罪惡凡夫。 一般人不一定有“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的深切體會,唯有獻身出家,經過幾年的刻苦勵心修行之後,才會發覺自己根本沒有力量修行,甚至沒有真心發願修行。這個時候,只有一個盼望的念頭──有什麼樣的法,能夠讓我這樣沒心修行,也沒有力量修行,只是躺在那裡,等待果報一到就陷入三惡道火坑,這樣的無能、無力、卑微、卑賤、造罪、造業的眾生能獲得救度呢? 修行人最終只有一個願望──有哪一個法門能夠救度像這樣的自己?這個時候所尋求的是救度的法門,不是修行的法門。因為發覺自己外顯的是個修行人的身份,可是內心卻依然是個貪瞋癡無明的凡夫。 這樣的人,算是內外一如的修行人嗎?是真實的還是虛假的?是老實的還是欺騙世人?一檢討,甚至連慚愧二個字都不敢自居。也就是說,自己是一個無慚、無愧的人。“慚”是忏悔過往,“愧”是不二過,如果我們有慚、有愧,怎麼會天天忏悔又天天造罪,忏了又犯,犯了又忏呢?所以到最後,只能匍匐大地,尋求天地宇宙法界眾生的包容、原諒,並且期盼有一個救度的法門。 轉而言之,如果不是過來人,就未必能夠當下就肯定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當下就徹底的轉入這個法門。 我從小就跟佛結緣。十幾歲曾經一段期間,每天睡覺前誦一部《金剛經》。出家後不久,因為覺得禅、密自己修不起,天台、華嚴的教理也沒有智慧理解,所以就轉修淨土法門。 當時所接觸的淨土教法雖是以念佛為正行,但還要做其他的善事,以累積其他的功德為助行,念佛要念到禅定功夫上的“一心不亂”。讓人覺得,即使是念佛的淨土法門也是不容易的,心中一樣的苦惱、恐懼。只好向常住請假,一個人遁入山中。為什麼要到山中?因為希望達到“一心不亂”,即使沒能入定,至少也要達到“未到地定”,知道若不入深山去專修,在這裡每天要面對種種復雜的人事,一輩子也不能夠清淨,何況達到一心的禅定呢?因此我就獨自進入山中。 住山不久,有機緣讀到日本法然上人的著作(翻譯),著作當中都在強調善導大師淨土法脈的內容,看到善導大師所講的法語,其中有一句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的內容──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看到這一段法語,不僅耳目一新,也很贊歎,覺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太容易、修行就有希望了。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顯示著眾生──不管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出家、在家、會不會修行,只要稱念這句彌陀名號,無關禅定上的“一心不亂”,無關善事功德多少,都“必得往生”。這樣豈不是太容易了! 往生這件事是白白送給我們的,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就能脫離三界六道輪回,就不會被我們的業障障礙,被冤親債主牽纏、報復;只要念佛,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世界! 當時雖然了解文字的意思,但心中卻頗為懷疑,也跟同參道友互相討論:“哎呀!‘眾生稱念,就必得往生’,真的是這樣嗎?怎麼那麼容易?”可是自古以來,弘揚淨土的大德們,不論著書立說,或者演講、闡釋,都沒有下這種铿锵有力、斬釘截鐵的斷言,說“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那個時候因為還沒有全面性地深入善導大師的教理,所以對善導大師這段解釋,雖然覺得很喜歡、很可貴、很難得、很贊歎,但總是打一個問號──為什麼“念佛就必定往生”呢?因為事關重大。 往生極樂世界關系到生死輪回的解脫與否,對我們修行人來說,往生極樂世界這件生死大事只可成功,不許失敗──成功就是解脫,不成功就是繼續輪回,而且是地獄有份的,所以是無比重大的事情。為了要了解真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個教理,為了更深入正確地掌握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因此那個時候就默默的發一個願:直接到日本去探究真相吧! 在此之前,也就是尚未請假離開常住時,當時台灣佛教界密宗逐漸被看重,很多人都風靡密宗,密宗也有一個“破瓦法”,我就想,要了解密宗,與其在台灣學,不如就到源頭(西藏)學密,那西藏不能過去,就到尼泊爾,因此也曾經在一九八五年春天到尼泊爾喇嘛廟住過一個月,在灌頂受法之後,覺得這也不容易、不殊勝,還不如念佛。 後來也曾經到泰國(泰北)一個月,參訪了解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覺得不如大乘,還不如念佛。所以回到台灣後就進入山裡,專修念佛,那個時候還沒遇到善導大師的法門。遇到善導大師法門之後,想及玄奘大師為取經而發願“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以死立誓,非往印度不可,這樣經過三年,步行到達印度,經過八百裡河沙,上看不到一只飛鳥,下看不到一根青草,像他那樣,都能堅心立志,最後到達印度了,何況要到日本,比去尼泊爾、泰國方便,而且不用步行,只要坐飛機二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沒有不去的理由。 那個時候,我也請了一本日文的法然上人傳記漫畫,請我父親翻譯給我聽(父親懂日文),當他翻譯到法然上人小小的年紀,十歲左右就出家,十三歲(也有傳記說十五歲)從他的家鄉到京都比叡山修行。從他的家鄉走路到京都比叡山至少要一、二個月,那時候法然上人的母親非常不捨與擔憂,這麼小的年紀,就要走那麼遠的路途,日月風霜,而且路上難免有種種危險,可是法然上人卻說:“要做一個偉大的和尚,必須行走遙遠的路途。”這句話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我想到,要深入善導的法門,必須前往日本。當然,那時候只是一個念頭要往日本,至於住哪裡?真能居留下去嗎?這些細節都沒有想到。可是因緣巧安排,一位近七十歲的老人家,他是日本京都龍谷大學畢業的,這個老人家的太太是淨土真宗寺院的女兒,太太的弟弟又是龍谷大學的教授。這位老人家知道我一心想到日本去參學,就介紹我到龍谷大學去就讀,憑他這樣的關系,我立刻打電話到日本,經由老人家的順利疏通,一切就辦妥了。隔幾天老人家就親自帶我到日本去了。也因為有這個學生的身份,才能前後四年多長期在日本居留。 在日本期間,當然不是觀光,也不是為了安逸,而是為了這個法,一有時間就去找有關的書籍,去參訪有心得的蓮友。這一些,都因為一個因──“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是真的嗎?就像玄奘大師,他在中國內地看到經書,也有所懷疑,想到必須更正確、深入地了解,所以必須到源頭印度一樣。 當然以我的卑微,根本不能跟玄奘大師相比,不過玄奘大師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發:為了要了解善導大師的思想,就必須到日本,但是日本還不是源頭,源頭當然在我們中國。可惜的是,中國唐末以後,千百年來善導大師這一系法脈的書籍已經不存在了。當時在台灣所看到的書,無非就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還有《淨土十要》《印光大師文鈔》,以及當時台灣幾位淨土宗大德的演講和著作,幾乎看不到有關善導大師的法語或者教理內容。那個時候,不管是中國內地或是台灣,幾乎看不到流通的善導大師的著作,當然更沒有人講演,因此非得到日本不可。 那段時間,我一心在尋找、等待一個救度的法,一看到“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這個救度的法門,當然很興奮,也要緊緊的掌握,並且確認它是否真實,因此就到日本。也因為到了日本,善導大師這個純粹、純正的淨土法門才能重回故國。 今天要跟大家研討的題目是“彌陀三約定”,阿彌陀佛對我們念佛人,三種約定。 阿彌陀佛跟念佛人的約定很多,歸納起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種約定;再歸納就是以三種約定來含蓋。哪三種約定呢? 第一,必定往生的約定。也就是說我們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必定往生,不可能不往生。所以第一個約定──“必定往生”,首先讓我們有希望──得救的希望,讓我們徹底地安心,從今以後可以過安樂的生活,這都奠基於必定往生的約定。 第二,光明攝取的約定。將來必定往生,而現在就保護我們過著平安、喜樂的生活。 第三,臨終來迎的約定。臨終不是我們孤家寡人,單獨一個走向淨土,是阿彌陀佛主動、親自、歡喜地,不等待祈求、拜托,早就預約好臨終一定會率領著清淨海眾,浩浩蕩蕩前來迎接我們。 第一,必定往生的約定 “念佛必定往生的約定”是記載在《無量壽經》中。《無量壽經》這部經所記載的主要有四點: 第一點,阿彌陀佛成佛之因; 第二點,阿彌陀佛成佛之果; 第三點,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 第四點,往生到極樂世界所得到的果報。 《無量壽經》內容主要就是這四種。但是歸根究底就是在說明阿彌陀佛成佛之因,因為如果沒有因就沒有果,只要有因就必定有果,這個因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根本願,也就是第十八願,簡稱“本願”。 這第十八願可以說是彌陀積極、主動、平等、毫無條件地發願要救度眾生,而且以救度眾生為阿彌陀佛成佛的內容;以救度眾生為阿彌陀佛發願的根本,也以第十八願的救度眾生做為阿彌陀佛的佛願。 第十八願總共是三十六字,因為第十八願一方面是經文,一方面也是阿彌陀佛的根本大願,也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生命;因為第十八願已成就,所以我們依據第十八願念佛,就可以離開輪回,往生成佛。這樣說起來,第十八願也是我們的生命。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前面二十八個字,叫做“攝取門”,後面兩句八個字,叫做“抑止門”。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阿彌陀佛警告我們不要做“五逆、謗法”的滔天大罪,但假使這種人回心轉意,改邪歸正來念佛,阿彌陀佛也照常無分別、平等地救度他。 所以,阿彌陀佛所救的對象,確確實實是十方眾生,任何對象都救度,沒有一位眾生是被阿彌陀佛所捨棄的。 第十八願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意思就是說十方眾生,不管聖人或凡夫,善人或惡人,出家或在家,在阿彌陀佛的眼中都是一律平等,一視同仁,平等看待的。為什麼?一方面是佛的大慈悲心,在他的眼中無不包容,無不寬赦,進而無不救度;另一方面,修行人若真已到達成佛境界,他看待十方眾生就好像他自己,佛跟眾生就是一體不二,將我們眾生看做是他身體的一部分,將我們眾生當做他的生命那樣看待、愛護、珍惜。 就眾生來講,我們的心念非常多,都是貪、瞋、癡、妄想雜念;以佛來講,佛沒有貪、瞋、癡,那佛到底是什麼心呢?就是清淨、沒有起心動念的心,如果說他有心,那就是愛心,佛的心就是自自然然的愛心,清淨、無我的愛心,對一切眾生平等、無差別的愛心,這就是佛的心。就如《觀無量壽經》所講: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佛心就是大慈悲,大慈包含大悲,大悲也包含大慈。“大慈悲”一般解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平等,不講條件,沒有任何差別,沒有高低、上下、好壞、親疏、敵我的差別,這就是“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就是將所有眾生──不管是超凡入聖的聖者,或者還在六道造業造罪輪回的眾生,乃至三惡道的眾生,對佛來講都是他身體的一部分。所以將他人、將眾生看做他自己,愛護對方超過愛他自己,這就是“佛心”。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佛心,它的作用,就是“拔苦與樂”,這是大慈悲的功能力用,對任何苦惱的眾生,都可以拔除他的任何苦,讓他離苦得樂。 眾生的苦,主要就是六道輪回的苦,對阿彌陀佛來講,救度我們離開六道輪回的苦,是天性自然、不用勉強,也不用祈禱、拜托、請求,這是天性自然,而且效果神速。只要我們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不受任何的障礙,所以說“佛心者大慈悲是”。 佛是大覺者,無上正等正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而佛的心是大慈悲,可見大慈悲就是真理,真理就是大慈悲,離開大慈悲,沒有真理,要追求真理,只要好好思惟大慈悲的內容,證悟大慈悲的境界。 我有出一本書叫做《無條件的救度》,“以無緣慈攝諸眾生”就是無條件救度眾生的意思,淨土法門就是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十方眾生的法門。一般修行都要經過戒、定、慧的過程,而且要時常忏悔自己的罪業,使自己領悟佛性的內容,再以佛性的內容去修行,這就是“見道、修道、證道”的過程。要達到斷除煩惱,才能離開六道輪回。 但是淨土法門不是講這個,而是阿彌陀佛直接將我們救度到極樂世界,離開六道輪回,我們不用經過“悟道、修道、證道”,也不須以戒定慧斷除煩惱、時常忏悔業障,這是因為佛的慈悲,知道眾生的忏悔都是假的,時常忏悔時常犯,犯了又忏,忏後又犯,這就是凡夫眾生。真正情形即是如此,若說凡夫能持戒清淨,那是不可能的,持戒既然不會清淨,就不可能有禅定,沒有禅定就不可能開發智慧,當然就無法“悟道、修道”而“證道”。 阿彌陀佛就是看出眾生不可能以自己的力量經由戒定慧來斷除煩惱、離開六道輪回,所以為我們發願,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為我們成就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來讓我們稱念;只要我們念這句名號,阿彌陀佛就跟他“約定”,為他保證──決定往生。 念佛是修行嗎?可以說是修行,也可以說不是修行。主要原因是為它超越戒定慧的過程,不像一般法門,經常以拜忏來忏悔,也沒有經過參禅、打坐,或是深入經藏的一般修行方式,所以說“不是修行”。而另一方面,念佛一法所有的人都可以念,有嘴巴就可以念佛,有心就可以在心內念佛,不管是出家、在家,或是士農工商,或老人、年輕人,在何時、何處、何種情況之下,都可以想佛、念佛,就只這樣,阿彌陀佛就跟他保證,與他“約定”,一定往生。事實如此,豈不是念佛就可以得到脫離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因?有這種功德,豈不是念佛本身就是大修行! 若依一般通途的修行,即使大修行人也不一定能離開六道輪回,但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不往生便罷,一往生當下就進入“一生補處”,決定成佛;我們的無明到極樂世界就當下斷除,成為佛的無量光明。 娑婆世界本來就是六道眾生依其共業所顯現的生死輪回的境界,因此才叫做“眾生”。娑婆眾生都是共業而來,所以共同在這娑婆世界造罪、造業,永遠輪回。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思惟出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累積菩薩無量德行所成就的世界,因此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清淨佛性、清淨願心以及兆載永劫無量德行所莊嚴的,也就是說,是以阿彌陀佛的福、慧兩足所成就的極樂世界,它不是眾生業報的世界。 佛的境界本來不是還沒斷除煩惱的凡夫所能進入的,必須要初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進入佛的境界,但是我們凡夫卻可以進入阿彌陀佛的境界並且快速成佛,這完全是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的功德。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