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修行是要分別,還是不分別
在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到底修行是要去分別,還是不分別,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這個事情應該這樣解釋:我們的目標是無分別,當真理真實出現的時候是不能分別;但是過程一定要分別,你過程沒有分別,沒有用文字的引導來修正你的思想,那你就不能悟入真理了。這個分別要怎麼分別呢?我們說明一下。 這個分別的方法,這個地方的方法是講行相,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心”。大乘止觀跟小乘止觀最大的差異在哪裡?小乘止觀它的空,是對外境全盤的否定,它就從無常下手,反正一切法被無常一觀照以後,“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有的東西都消滅掉,沒有價值。所以小乘的空觀,它所對的境界是五蘊諸法,整個五蘊被他的空觀一對治以後,全部消滅掉。大乘佛法的空觀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它是保留外在的因緣,這個因緣依他如幻,如幻的意思就是說你不能動它,你知道它是生滅相,但是你不能去破壞它。 那你要去破壞誰呢?所以大乘的空觀它所要對治的是你心中的遍計執,你心中的名言妄想。“遍計本空”這一句話的意境,簡單地說就是保持內心的平等,這就是遍計本空。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個人,诶,這個人對我很好。當你動了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的心開始不平等。這個時候你馬上要觀照:這個人對你很好,你已經落入了不平等。不平等就是說,你已經開始在造業了,這個生死業力開始啟動了。你要把不平等調成平等,你應該觀照說:這個人對你沒有很好,也沒有很壞,你的心就平等了。 所以你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你心中的名言,你要記得一句話:多用否定的話,少用肯定的話。諸位如果讀過《大般若經》你會發覺,佛陀在《大般若經》裡面,很少用肯定的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這個意思。 但是你要注意,否定不能否定單方面,要二方面都否定。若你想這件事情對我有好處,你便開始不平等,你要開始對治:其實這件事情對我,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你的心平等,就是遠離二邊。所以你對於每一件事情,你都用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你的心安住在平等。 所以在修遍計本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剛開始修大乘空觀的時候,你盡量少用肯定的字眼,多用否定二邊的字眼。你不能否定一邊,因為否定一邊,一高一低也不平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他剛開始修觀的時候,是先破對外境的執取,先破所取相,就是對外境保持平等,然後再對治能分別的心。因為這個外境對我們是比較疏遠,所以我們比較好對治,剛開始先對治對外境的不平等,然後再對治內心對自我的不平等。 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於一切法唯有識性”,就是把我們這種有所得、不平等的心,帶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去,就是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進入到平等的圓成實性。依止這個平等觀,“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這個就是修行大乘止觀的整個過程。 修行大乘止觀,我們也說過,整個大乘止觀,它很強調內在的改造,它不改變外境,外境完全不動,因為依他如幻,一切法有它背後的因緣,你知道就好,但是它是讓自己用平等心來面對。 我們看黃河,黃河泛濫一直是中國很大的天災,你看黃河一觸動的時候,生命財產的破壞不得了,所以治理黃河永遠是歷代君王一個重要的政策。剛開始是大禹的父親鲧去治水,他用圍堵的方式:你會泛濫,我就做很多的堤防來阻擋你。結果,這個水你不要看它看似柔弱,其實堅強,它一發狠的時候,再大的堤防都被它沖破,就失敗了。大禹很聰明,知道這個水不能跟它硬擋,要疏導,把它疏導到一個干旱的地方灌溉良田,不但沒有壞處,還有好處。 其實我們的心也是這樣,看似柔弱,但是它要狠起來的時候,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所以對心,你能夠硬壓,像外道的無想定?其實這個無想,完全把這個心的功能、思想完全壓住,這不是一個好方法,來生它會更嚴重。 諸位要知道,大乘的止觀,就是你要很勇敢地面對內心錯誤的思想,然後用佛法慢慢地加以導正,不要去壓制你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一來,我就念佛,當然這是剛開始的方法。我錯誤的思想一來,我就去拜佛,對,剛開始我們不一定要去跟它硬碰。但是你要慢慢培養一套方法,來疏導這個錯誤的思想,就是“遍計本空”,就是用否定的言詞,把你的思想永遠保持在平等,使令你離開好壞得失的對立。 因為這個好壞得失,都是你自己的概念創造出來的,世間上的事情哪有好壞?世間上的事情就是“依他如幻”,它就是隨順很多的業力,顯現很多的影像,然後一直一直地過去、一直一直地過去。但是我們在過程當中,說這個是好、這個是壞,又產生很多很多的業力種子。所以我們應該讓內心保持平等,這就是所謂的“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這就是整個大乘止觀的相貌。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