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彌陀同我三約定(二)
不管任何眾生只要“至心信樂”,都決定能夠往生進入阿彌陀佛的境界。 “至心”,若是以佛來講,就是佛的清淨心。佛心清淨,真實不變化,永遠不改變。 以凡夫來講,就是真正的心,什麼是真正的心呢?就是真誠實意,真正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真正願生阿彌陀佛的世界,真正要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說,我們念佛出自內心念佛,我們願生極樂世界也是出自內心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凡夫的“至心”。這種心是任何的人都做得到的,甚至他臨終時才知道有阿彌陀佛,才開始念佛,那時候他念十句、一句,或是嘴不能念佛了,嘴念不出來,只能用心想而已,也照樣往生極樂世界。 不過,以我們來講,我們是“平生”的根機,不是“臨終”的根機,所以在平生之時就強調念佛的心,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信受阿彌陀佛救度的心,都要真,不要假,這叫做“至心”。 “信樂”就是相信有阿彌陀佛,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歸屬,到極樂世界可以快速成佛,有這種的相信,自然就有那種的歡喜心,這叫做“信樂”。信受、快樂,喜樂。 “欲生我國”,這是站在阿彌陀佛這方面來講的。阿彌陀佛拜讬、希望眾生往生他的極樂世界,這叫做“欲生我國”。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主動為我們修行,目的就是呼喚十方眾生讓他救度到極樂世界,所以“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是阿彌陀佛呼叫的聲音,並不是我們拜讬他、請求他,他才答應的。不是,是阿彌陀佛發願在前,修行在前,建設極樂世界在前,成佛在前,我們才知道有這一尊阿彌陀佛,才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可以稱念,有極樂世界可以作為我們生命的歸屬。總而言之,“欲生我國”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呼喚。 了解第十八願阿彌陀佛的願心呼喚,我們就隨順、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來願生彼國,此後就“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乃至臨終的時候才知道,而只念十句或是一句,或是起一個念頭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以此來顯示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就願生極樂世界,這樣更加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用“乃至十念”來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沒有門檻的,“乃至十念”的眾生都可以往生,更何況其他的眾生怎麼不能往生呢? 阿彌陀佛掛保證,約定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是這樣不能往生,那他不成佛,必定使我們念佛的眾生百分之一百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他才成佛──這就是第十八願,就是四十八願之中的根本大願──念佛必定往生的誓約。 在《無量壽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都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既然阿彌陀佛已經成佛,這樣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樣阿彌陀佛所有的願豈非都是虛假的,如果那樣,他就不可能成佛。因此,阿彌陀佛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願是非常非常深切的,這種大愛心、大慈悲、大誓願、大平等,可以說大到沒有一個邊。 因為若是一個聖人,阿彌陀佛救度他到極樂世界,這雖然是愛心、慈悲、有力量,但是因為只有救聖人,慈悲愛心力量還不夠大;若是善人,阿彌陀佛救度他到極樂世界,也可以顯示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但慈悲願力還沒大到無邊無量。以凡夫眾生來講都是惡人居多,《阿彌陀經》說我們都是五濁惡世的眾生,阿彌陀佛對這種眾生全部都要救,所以彌陀的愛心是無量無邊的慈悲,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願力。反之,阿彌陀佛若是捨棄這種眾生,或不能救度這種眾生,這樣就不是阿彌陀佛了。 所以,我們相信第十八願,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的相信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大信,非常深的深信,而且是對真理的深信。 為什麼?佛心就是無緣慈救度一切眾生,這種佛心就是真理,我們相信真理,所以說這種信是非常高深、非常殊勝的信,非常有功德甚至不可思議功德的信;假使有懷疑阿彌陀佛的救度,認為念佛不能往生,這樣不只懷疑阿彌陀佛,也是懷疑釋迦牟尼佛,而且也懷疑十方諸佛。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就說,執持名號,臨終阿彌陀佛與其聖眾必定現在其前,迎接他往生極樂世界,十方諸佛同時異口同音自動為釋迦牟尼佛作證明,所以說“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 《金剛經》說佛是“真語者、如語者、實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佛所說的稱為《經》,“經”就是千古不變、四海皆准,就是宇宙真理,不管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可以作為標准,都是實在的,所以佛出廣長舌相所講的就是《經》,就是真理,不可能虛假。因此我們若是相信念佛必定往生,就是相信阿彌陀佛的願力,相信釋迦牟尼佛的佛說,相信十方諸佛的保證,這種的信就是大信,功德非常大,因為決定往生成佛。相反的,若是懷疑念佛不能往生,這樣就是懷疑阿彌陀佛的佛心,懷疑釋迦牟尼佛的言語是打妄語,懷疑十方諸佛的保證是假的,這樣懷疑之罪就非常非常大。 所以,對淨土法門來講,“信”與“疑”的差別非常大,“信”的功德大到不可思議,“疑”的罪業也是大到不可思議。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八個字,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將我們眾生看做是他自己,他的成佛就是要讓我們成佛,他建設極樂世界就是要讓我們去那裡得到永恆的生命、安樂的生命、離苦得樂的生命,他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我們,我們若不能往生,他就不能成佛,所以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願可以說震動大千,感徹天神。 《無量壽經》中如何形容法藏菩薩的願心呢? 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 意思是說,我這四十八大願,尤其是第十八願若能達成,願這三千大千世界震動,而且盡虛空所有的天神都降天花來作證明。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說:法藏比丘發這個願之後,即時大地六種震動,天上降下種種妙花來作證明,虛空之中也出種種微妙的音樂來贊歎他,而且也有聲音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約定,所以這種願、這種約定非常令人震撼感動。 所以善導大師說:若是了解這個法門,我們要感動的流血淚,趴在大地上呼號,感動的哭叫,而且累劫粉身碎骨還不能報答阿彌陀佛的恩。因為有阿彌陀佛這個願,才可以使我們離開六道輪回,若沒有這個願,我們累劫、無量劫、大劫、小劫、恆河沙劫都在輪回裡面,那種的痛苦是無法形容的。因此,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的恩對我們來說就非常深、難以報答。所以若是善根具足的人,他聽到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他就會出自內心的感動,而且也認定唯有阿彌陀佛是他的救度者,唯有阿彌陀佛是他離開輪回、離苦得樂的救度的主人,他將永遠都不會改變的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讓阿彌陀佛救度到極樂世界。 因此,若有人聽到第十八願而生信心,就表示這個人善根、福德已經成就了。這樣講起來,要具足善根、福德也是簡單、容易之事,因為以淨土法門來說就是信受彌陀救度。 若不是信受彌陀救度,我們要經過戒、定、慧,而且經過一世、二世、無數世,一劫、二劫、無央劫去累積,但也不一定可以成就善根、福德。所以祖師就說:“聲聞獨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但我們只要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就具足成佛的善根(菩提心)與清淨的福業,就具足福、慧兩足。為什麼?善根也好,福德也好,戒定慧、六度萬行這都在“南無阿彌陀佛”裡面了,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戒定慧、六度萬行就都全部具足了。 淨土法門強調要信、願、行,“至心信樂”就是“信”;“願生彼國”就是“願”;“乃至十念”就是“行”。 信、願、行都具足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南無”就是信、願,“阿彌陀佛”就是“行”,所以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就可以表露我們的信、願、行;所以信也好、願也好、行也好,最後都是歸屬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裡面。 因此,對我們來說,我們就是時時刻刻念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時間就念佛,想到就念佛,可以念佛就盡量念佛,將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我們的生命,將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我們的生活,這樣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彌陀佛的保證、阿彌陀佛的誓約。 《無量壽經》中, 釋迦牟尼佛解釋第十八願說: 若有眾生聞其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這也是釋迦牟尼佛代替阿彌陀佛為我們作保證、作說明,只要我們念佛,願生彼國,這樣就“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意思就是,我們現在已經是決定往生的身分,已經不是輪回的凡夫,這叫做“凡夫菩薩格”,現在是凡夫,還沒離開六道輪回,不過卻已經不再輪回,一定往生極樂世界。從現在看未來,從因說果,我們已得菩薩資格,不是凡夫,因為不再輪回。 《無量壽經》又說: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之故,只要有人聽到他阿彌陀佛名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他現在是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身分,而且現在也是“不退轉”的身分。 釋迦牟尼佛的微妙解釋,使我們非常安心、安慰。釋迦牟尼佛的解說也等於是在為我們授記,授記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現在已經得到往生的身分,而且是得到不退轉的身分。 《莊嚴經》也說: 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生。 法藏菩薩說,我不成佛便罷,我若成佛,佛名為無量壽,十方眾生不管任何人,聽到這句名號都可以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具金色身,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具足三十二微妙相,而且跟阿彌陀佛一樣,有大慈大悲的心去利益十方眾生、救度十方眾生。意思是說,他若成佛,他的佛名叫阿彌陀佛,凡是聽到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的人都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外貌也好,內心也好都跟阿彌陀佛一樣,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慈悲、無量智慧,跟阿彌陀佛一樣以四十八大願,大願力、大平等來救度十方眾生。 現在是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就預先說明,末法時代的眾生,修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唯有依靠念佛才能脫離生死輪回。現在是末法、是五濁惡世,若沒有靠念佛不能離開六道輪回,何況只要念佛,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保證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念佛必定往生”的約定,這是第一點。 第二,光明攝取的約定 “光明攝取的約定”是記載在《觀無量壽經》,但是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經文裡也有記載。 《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這二段經文十六個字也是第十八願的闡釋。“光明遍照”,“光明”是指誰呢?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設我得佛”的佛;“十方世界”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的世界;“念佛眾生”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眾生的眾生,“念佛”二個字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乃至十念”的念佛。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攝取”就是救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從始至終,是百分之百的,必定的、必然的,不可能有差錯;如果不能夠往生的話,阿彌陀佛是不能成佛的。所以“攝取不捨”,就是第十八願所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由此可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也是在闡釋阿彌陀佛的根本願。而且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才能夠有這遍照十方的光明來攝取念佛的眾生,如果阿彌陀佛都還沒有成佛的話,遍照十方的光明哪裡來呢?攝取救度十方念佛眾生的功能又哪裡來呢?因此,這“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同樣也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這一句名號的內涵。 有關這一段經文,善導大師分為二科,作二種解釋: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顯示光明的無量、無障礙;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只要是念這句光明名號的人,當下就會獲得“攝取不捨”的利益。攝取不捨有什麼利益呢?有現當二益--現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消業障,增福慧,萬事如意,事事吉祥等等,這是現世的利益;將來則迎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這是當來的利益。 由這些闡釋可以看出,這一句“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有三種含義:除了善導大師的二種解釋之外,另一種就是前面所講的,這十六個字也是屬於第十八願的內涵,可以說是第十八願已成就所呈現的結果,是第十八願完成之後的利益。因為如果沒有第十八願的成就,就不可能有攝取不捨的功能。 由於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成就了,才能夠使念佛的眾生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已經成就,所以能夠攝取念佛人永遠不捨,顯示這一句名號的含意就是攝取念佛人。 阿彌陀佛成佛了,是成為一尊什麼樣的佛呢?是光明無量的佛,也是壽命無量的佛。那麼這個光明的存在有什麼作用與目的呢?《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就親自作了解釋: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阿彌陀佛之所以名為阿彌陀,之所以名為光明無量的佛,是因為光明能夠遍照十方盡虛空的法界,不受任何障礙。 我們凡夫的眼睛,一張紙隔著就看不過去了,一片薄板隔著就走不過去了,可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不受障礙。不受有形的高山、牆壁、鐵圍山的障礙;也不受天魔、外道的障礙,不受冤家債主的障礙,也不受貪瞋癡以及曠劫以來業障的障礙,所以說是“無礙”。這無礙的光明,作用在哪裡呢?就是《觀無量壽經》這一段所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遍照十方法界無所障礙的光明,目的就是為了救度、保護念佛的眾生。因此善導大師把這二段經文融合而作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這尊佛為什麼名為“阿彌陀佛”?因為這尊佛是以“光明”來觀照、尋找、保護、接引、救度念佛的眾生,因此這尊佛才叫做阿彌陀佛。所以從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就可以了解阿彌陀佛存在的目的、功能,以及與念佛人一體不離的親密關系。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就說: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由這一段法語曉得,念佛眾生,雖然現仍在在這娑婆世界,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已經先以他的光明來保護我們,直到往生極樂。所以這一段法語,光明攝取等於約定,顯示現當二益。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