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除了念佛之外,為何還需要具備智慧的觀照?


 2016/8/20    熱度:5416    下載DOC文檔    

  首先我們要知道,你的佛號跟你的心理水平是有關係的。你心理素質不夠,你是創造不好堅定的佛號的!因為你的佛號是誰在念呢?不是嘴巴念佛啊!是那個明了的心在推動佛號,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才會變成不可思議!所以你如果要提升你的佛號水准,你必須要提升你心理的素質,因為佛號是你的心在憶念,是能念的心、是那個明了的心在念佛,不是嘴巴念佛。

  我們怎麼樣提升我們的心理素質,讓佛號更堅定呢?當然必須有歷代祖師的傳承。這當中善導大師講得最簡單,就是修皈依。你不是只有信仰而已,你必須要通身靠倒!我們必須觀想,自己是生死罪障凡夫,無量劫來常沒常流轉,沒有出離的力量。

  第一個,你要觀照: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定位?一個人要先瞭解自己。我們的定位只有八個字,就是「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第二個,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加持力,他一定可以救拔我,彌陀大願必定救拔。這兩種智慧:一個對自己的瞭解;一個對佛陀的瞭解,佛陀是怎麼回事?彌陀的願力廣大,他必定救拔。

  印光大師說這兩個還不夠,又加了一個:「無常迅速,早作准備」。印光大師把善導大師的思想加了一句話,就是說你要把死亡這件事情放在心中,你沒有太多時間了,你沒有太多時間打妄想了。他說,你一個人要把佛號念好,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就是說你的生命不多了,你必須有一種危機意識。

  我們把善導大師跟印光大師這兩個智慧的觀照,把它加起來就是三個智慧:第一個,你觀想你自己「業障深重,求出無門」; 第二個,你觀想阿彌陀佛「本願廣大,必定救拔」; 第三個,你要知道你自己「無常將至」,你必須「早作准備」。

  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加持是相互的關係,不是單方面的關係。諸位要知道,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你對阿彌陀佛的付出有多大,他會給你多大的回應。所以,我們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就知道,其實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全部,叫做「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這句佛號你是怎麼想的,這很重要!

  你念佛的時候你是怎麼想,這就是你的智慧水平、就是看你對人生的理解有多深了。你認為它是一部分,它就表現一部分的力量給你;你認為它是全部,它就給你全面的加持。所以,你想在心中創造佛號,你就要有智慧了。印光大師他把念佛的人再加上智慧的觀照,他這個信心就叫做真實的信心,而不是一般的信心了。

  有些人念佛,他也不觀照,就是一路念,念到時間到就出來,該干啥還干啥,就這樣子。他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他也不知道阿彌陀佛怎麼回事,他也不知道這個死亡什麼時候到,完全靠信仰,點狀的念佛、片段的功德。

  所以,念佛的人第一件事情,先完全接受彌陀全部的光明,就是你必須把心態准備好,這個是需要教育的。你必須瞭解自己,你為什麼流轉?你為什麼會在三界生生世世的流轉?這個事情一定有原因的。

  第二個,阿彌陀佛為什麼在十方諸佛當中有那麼多佛陀、及歷代祖師、十方諸佛唯一的讚歎?憑什麼釋迦牟尼佛講完阿彌陀佛的時候,六方諸佛會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憑什麼?他在諸佛當中有什麼樣的特色?你都必須瞭解。你對佛陀不瞭解,你不可能把生命交給他,不可能!這不合邏輯。我們不可能把我們所有的生命,交給一個陌生的對象,不可能!完全憑信仰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除了一念的信仰以外,那個智慧的觀照就變得很重要了!它會讓你的信仰更加堅固,更加廣大,讓你的生命能夠完全地投入,你無所保留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 這個都是要教育的。

  而淨土宗最弱的一塊,就在心力不可思議。心力,從佛法的角度,我們心裡是沒有什麼力量,當然我們本來有力量,但是後來被很多的問題障礙住了,所以我們必須把很多原來的力量表達出來。淨土宗,如果你看《彌陀要解》,你就會知道,我們臨終的人要達到正念,要有三種力量出現,缺一不可。這三種力量都跟智慧有關係,你不可能天生就有,不可能!都要經過後天的教育。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安住力,這最根本。

  在《楞嚴經》裡面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安住的,有攀緣心,這是習慣,不需要教育。這個攀緣心有什麼問題呢?它讓我們的生命不得自在,我們沒辦法控制我們的情緒,因為攀緣外境,我們就住在外境,就心隨境轉。

  心隨境轉有兩個過失。如果你沒有在打坐,那你就感覺不出攀緣心有什麼過失。第一個,你在禅定當中,過去的業力會出現很多的影像,只要你仁者心動,你就完了!這是第一個過失,破壞你禅定的功德;第二個,最可怕的是臨命終時。諸位!臨命終時,它不是一個風平浪靜的時候,絕對不是!古人說,臘月三十算總帳,那是算帳的時候。我們先不談過去的業力,這一塊太復雜了,就談談今生的業力,談談你今生從小到大所做的事情,這幾十年就夠了,算這筆帳就夠了。

  唯識學上說,你從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可能忘掉了,但是臨終的時候都會現前,你一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在一瞬間都會讓你重新看到,所以你的心是百感交集。只要你的心看到這個所緣境,只要你動一個念頭,你的佛號就沒了,因為心隨境轉,你就去投胎,中陰身就是這樣。

  一念差池全體殘,你才知道生死業力的可怕,所以,這個生死關不容易過。為什麼呢?因為你臨命終時,它不是風平浪靜。我們要訓練自己不隨外境的干擾,才能夠很自在地憶念你的佛號,然後跟彌陀的本願接觸,跟彌陀的本願感應而往生西方,不受外在業力的干擾。這個很重要!

  其實,光是生死業力,它不可能讓你投胎。那是需要一種因——親因,你一定要動念頭,要動愛取。你只要不動念頭,這個業力它沒辦法影響你,所以你跟業力也是感應道交,你要不感應它,它有跟沒有一樣的。有地雷我不去碰它,就等於沒有。所以,臨終的正念,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不是今生才來到人世間,我們在人世間打滾太久了,這個因緣業力錯綜復雜,我們不知道臨命終時,會出現什麼景象來刺激我們。但是,我們可以做好准備,就是你的心中必須有一個機制、有一個系統,能夠遇到這個境界的時候,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

  這個安住力,對淨土宗人很重要!雖然臨命終你可能只需要三分鐘、五分鐘的安住,因為你只要沖過臨終時這個妄想的現前,你只要熬得過去,阿彌陀佛就現前了。可能你臨終只需要五分鐘的正念,但是,臨命終五分鐘的正念,你平常要花很多時間來栽培。我們一定要在臨終時,培養一個向真如、向空性安住的力量,就是至少你看到一個因緣假相,不要馬上就動,你這樣什麼事都辦不好。你這樣子的話,你人生完全是充滿了不確定。

  第二個,調伏力。

  有些人說,我們念佛就好,干啥要調伏呢?問題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很強大的生死業力。其實空正見只是一個根本,這個調伏力跟引導力是一個別相。

  我先講講生死業力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投胎,都是有業力而來的,但是業力形成的因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在《愣嚴經》上說,什麼叫生死業力?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這個外境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一件事情——我們先有感受,這個時候沒有影像只有感受。如果是滿我們心中希望的,我們是出現快樂的感受;如果它是違背我們心意的,我們出現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過去,馬上就經過我們的想象,就會創造一個影像出來了。這個影像第三個就是受想行,我們就住在這個影像了,我們就深生好樂。

  如果這個影像是來自於痛苦的,問題不大,痛苦的經驗對我們不會產生一種牽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經讓你感受到快樂、讓你感受到幸福,對這個影像,你就會產生堅固的執取,叫愛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了以後,如果你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一定會來三界投胎,一定會來的。因為你的內心深處對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事,有一種堅固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是一種愛取。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對生命的瞭解都是片段的,我們沒有哪一個人看到人生的全貌,我們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現。

  其實,人生苦多樂少。我們付出太多,得到的快樂太少。佛陀說,就像刀上的蜂蜜。為了要舔那個微少的蜂蜜,我們被刀子給割傷了,但是,我們沒辦法記取教訓,每一次都願意來輪迴,因為我們被心中的影像騙了。

  我們為什麼認為人生美好呢?因為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問題在這裡!當你在回憶人生時,你是把過去的影像拿來回憶,所以你被自己的妄想嚴重地誤導!這叫做無明或者叫盲點。如果你在臨終之前沒有成功地把心中的影像給化掉,你不可能往生!你說:我往生的願力很強,諸位!你念佛的業力再怎麼強,不可能強過你無始劫來那個「數數現行、深生好樂」、 那個多生多劫栽培出來的業力,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師說的,你念佛是今生才栽培,扣掉你工作、吃飯、睡覺,你念佛頂多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打了二十小時的妄想,連睡覺都打妄想,你用四個小時的佛號,去拼二十小時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見得能夠念四個小時的佛號,你就知道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解決問題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轉,轉識成智!佛陀告訴我們要思惟苦谛。其實你心中的影像,雖然給你快樂,但是它給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讓你生生世世輪迴,它讓你每一世的輪迴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甚至於嚴重一點,它把你帶到三惡道去,你付出的代價太多,你得到的快樂太少,你劃不來!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我們到極樂世界,也是快樂的境界,而且快樂五塵也是有影像,但是這個快樂沒有過失。你喜歡吃蜂蜜,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裡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們要透過智慧來化解心中的問題。你今天會坐在這裡,「 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這個是六祖大師說的。你心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一個影像在牽引著你。諸位!在世間法說,這個是一種追求物質的動力——欲望。你必須跟你自己溝通,告訴你自己,放掉它對你是有好處的!我們的心中要有寄託,沒有錯,凡夫不能無住,但是你可以有更好的寄託。你可以把你的心寄託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它也會讓你快樂,這個快樂沒有過失。你不要把影像寄託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價的,你何必呢!

  所以,我們從內心的安住開始調伏,透過教理的學習,你開始檢查你的內心,你哪裡出了毛病。你今天會輪迴,你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你不可能輪迴,除非你乘願再來。「 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那個東西你沒有消掉,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念多少佛都沒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對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無始劫來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量。它生生世世陪伴著你,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教育來調伏。我們只能訴你觀念,當然做還是諸位要自己去做,但是我們把方法告訴你,怎麼去檢查你的妄想,怎麼去做一些修正,調伏你的愛取,把你生死的業力斬斷,臨終時沒有人可以去束縛你了,你才能夠輕鬆自在地往生。如果你三界的業力,把你綁得死死的,你臨終是跑不出去的。所以,為什麼要厭離娑婆,才能夠欣求極樂?你要把你這個三界的繩子先解開來,你才可能去的。如果說,不要處理我們的生死問題,那祖師直接講欣求極樂就好了,干嘛要厭離娑婆呢?

  所以,你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三界的繩子解開來;第二個才跳得出去。所以調伏力,這也是我們教育的重點。從苦谛的思惟,告訴你自己,老是執著你心中的影像,雖然它會給你短暫的快樂,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後那把刀,你為了這個付出了多慘痛的代價!你想一想,值得嗎?

  第三個,引導力——憶念淨土,欣求極樂。

  從小乘的角度,他只要做前面兩個就夠了:安住力——安住空性,調伏力——調伏愛取,就是空正見跟出離心;大乘佛法要多一個引導,他要趨向淨土,趨向菩提,佛號必須有一個願力來引導、發願。 前面都是消滅的,都是在破壞過去,這個引導是在引導未來。不過引導力,很多淨土宗的修學者他的佛號的引導,只有到淨土。我只能夠說非常可惜!你可以做得更好!

  諸位!你想想看,你為什麼到淨土去?不是讓你去享受快樂的。你看《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前半段用快樂來引導你,七寶池、八功德水,但是你看到《阿彌陀經》從中半段的時候,佛陀口氣一轉,「 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開始講聖道的功德,你往生是因為不退轉。

  諸位!你如果為了快樂,你不用大費周章到淨土去,你到諸天去就好了,諸天就夠快樂了。你到淨土去,是為了成佛而去的,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阿彌陀佛花了五劫的時間,他思考出來的淨土,如果只是為了快樂,他需要思考五劫嗎?他把諸天的快樂,把它 copy(復製)過來就好啦。身體健康、神通自在、宮殿樓閣,這些諸天都已經是現成的。難就難在這個快樂的背後,它有聖道的力量,這個就是需要他思惟,為實施權,表面是快樂,背後是一種聖道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創造淨土,他的內心,他真正的意思,是要讓我們成佛的,快樂只是一個方便法門。

  所以,你必須把成佛納入你生命的規劃!我再講一次,你是為了成佛才到淨土去的!淨土不是你的終極目的,它只是你一個過渡。「 諸法因緣生」,諸位!你現在的規劃錯誤,你以後一定會後悔!你少做這個動作,你到了淨土,你就會覺得進步比別人慢,你的成就比別人小,因為你自己剛開始沒有做好規劃。所以,我必須教育大家:你必須有往生淨土的願力,你必須有成佛的願力,這兩個不沖突的。你可以一次做好,你為什麼分兩段呢? 所以我們引導力有兩種引導:第一個,引導你趨向淨土;第二個,引導你成就佛道。雖然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但是我們必須把這個願力放進去,這個就是種性,因為你必須有這個種子,才可能出現水果。你不能到了後面再做,有點來不及了。

  所以,《法華經》上說,直接成佛的是最好的。那些小乘的學者,一開始他們因為對三界的痛苦感受太深了,所以他們就是趕快跳離三界,到涅槃的地方,然後再回小向大,那樣很折騰。你看法華會上說,這種回小向大的人,雖然他回小向大,他過去的習氣——「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 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不喜歡跟人家接觸,那個習慣性不斷干擾他,還有就是法執,對清淨法的執著。其實很多事情你一次做好,一次到位多好。

  總而言之,除了提起佛號,希望你們心中產生三種力量: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的心力,必須要做好准備!我們不知道,臨命終會發生什麼事。有些人福報好,善終,他在很多人助念當中往生,這個人他多生的福報夠;有些人可能發生車禍,有些人可能在加護病房等等,臨命終的所緣境是不可預測的,這個跟業力有關係。但是有一點是可以做好,你可以做好全盤的准備,這個是你可以做的——做好心態的准備!

  所以,我們必須要透過佛法的教育,讓佛力跟心力結合,一句佛號三力具足有什麼好處呢?也就是「臨終的正念」。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用淨土的善根「一心歸命 阿彌陀佛」,把佛號提起來,然後我們那個能念的心,具足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就能夠成功地解脫一切業力的干擾、妄想的干擾,而跟彌陀感應道交,往生淨土。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