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什麼情形下才能不失戒體?


 2016/8/26    熱度:2472    下載DOC文檔    

  《業疏》雲: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簡單講:“戒體”就是在阿賴耶識成就一個“善種子”,這就是“戒體”。

  有一個觀念我們需要解釋一下:

  《唯識學》上,把一切法分成兩類:一類叫“現行的法”,一類叫“種子”。“現行”是表現在外——身口意的活動,就是我們能夠感覺得到的、能夠見聞覺知的,叫做“現行”。另外一種,就是我們不能見聞覺知,但是它存在,是潛伏在內心的一種功能。它雖然沒有境界的刺激,暫時不表現出來,但是佛法認為它是存在的。

  這種“斷惡修善”的種子,道宣律祖說,為什麼戒體不依“現行”,而約“種子”安立呢?因為我們今天受完戒之後,也可能因為一時地糊塗,而造了殺盜YIN妄,但這樣不一定就破壞了戒體,因為你當初是面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而發斷惡、修善、度眾生的誓願。雖然你在整個法界當中,在“某一點”上造作惡法,我們只能說你的戒體有所瑕疵,不能說你的戒體就這樣全部喪失掉。

  換句話說,你今天受了戒體,你就是一個菩薩。菩薩有“凡位菩薩”、“聖位菩薩”。聖位的菩薩,內心清淨沒有煩惱的障礙,他的菩提道走得很順利;凡位菩薩內心有煩惱,控制不了自己,還是會造罪業,但是只要他不毀犯戒體,他還是一個菩薩,誰也不能否定。我們只能說,他是有過失的菩薩,他是一個有瑕疵的菩薩。因為他當初發願是面對十法界而發願,他只是在整個願當中的“某一點”造作惡法,而且這個惡法,如果他能夠如法忏悔,還是可以恢復清淨的。

  所以“戒體不約現行”。如果約“現行”的話,任何一個惡法的現行,就把戒體給破壞了;但是若約“種子”,它是一種“潛伏的功能”:他內心當中有一種潛在的意識,要面對一切的境界斷惡、修善、度眾生,就是約著種子、約著那個潛伏的功能來安立戒體,不約現行。

  菩薩有兩種因緣會“失戒體”:

  第一個,你以上品煩惱“犯四重戒法”:犯殺盜YIN妄,戒體失掉了。

  第二個,你“捨棄菩提心”:你面對一個眾生說,從現在開始,不再追求無上菩提,我願意過放逸的生活,我對無上菩提不再好樂。當下就失掉戒體,因為你放棄了努力。

  只要你內心當中,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雖然我做得不夠好,但是我要求自己一步一步地往光明方向邁進,你這個戒體就沒有失掉;只要你不毀犯四重戒法,無意的一些小過失,你的戒體沒有失掉。我們只能說,你在這個清淨廣大的戒體當中,有一些瑕疵,你是一個有瑕疵的菩薩,你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所以“戒體”是一種潛伏的功能,不約“現行”而安立,因為“現行”只是遇到某一種境界的刺激,才會出現的偶一行為。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