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中國遠祖如何教導他的後裔(第六篇)人生不要被自己
對自己沒信心會被打敗
我們今天思考一下五十年前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在養育我們的時候的難度跟我們現在比,什麼時候難?那個時候養那麼多的孩子,收入又很微薄,很不容易,他們過來了。可是我們的父母有沒有常常在我們面前說,當初養你們的時候可難了,有沒有?一句話都沒有,為什麼?他覺得那是他應該做的,那是他的本分、天職。
人一覺得應該做的,就沒有所謂的難了。他只想著如何去做到,他絕對不報怨,他會越盡力越踏實。現在想自己多了,吃點苦就發牢騷了,所以問題還是在自己的心境。你說推展傳統文化難不難?我就不逼大家了。難還難在我們肯不肯放下自我,肯不肯放下自己的退縮,勇於去承擔,“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其實我們在每一個境界當中最重要的是,看到自己心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只要從心態一調了,問題很快就解決掉了。
“正其本,萬物理”。本在哪?心是本。我們把退縮放下了,很多境界就跨過去了。我們把沒信心放下,一鼓作氣就突破了。所以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其實最難的就是被自己給打敗了,任何人不可能打敗得了我們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那為什麼會被自己打敗呢?對自己沒信心。所以這個信心是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其實我們讀近代史都覺得,近代中國人這一、兩百年非常地苦難,被那麼多的列強欺負了,但是說實在的,會招來這樣的民族危難根源在哪裡?在喪失民族自信心。喪失民族自信心之後,又破壞自己的民族文化。這個信心就好像一棵樹的根一樣,這個根被挖起來了,就沒有辦法吸收營養了。所以當一個人對自己都沒信心的時候,那再好的聖賢書、再好的善人來教導,都很難起到大的作用。
道義人生 愛敬存心
那諸位朋友,我們了不了解自己?對自己有沒有信心?我觀察了一下,在這個時代要找到有信心的人幾乎不大可能。比方說,你覺得你對你太太很好的舉手?那個馬上舉手的人一定沒有做到。為什麼呢?真正為太太好的人,他是把太太當作一體的。他所有的付出,他覺得是很自然的,他不會落印象的。那個馬上說:我對我太太很好。那個“好”都記在心上。不是發自內心地、自然地付出,這個都要善觀我們自己的心態,是道義還是利害?所感來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
所以打個比喻,道義的人生就是把親朋好友都視為自己一樣,一體的。所以這個身體,你看,左手跟右手是一體不可分的,而且這個身體的每一個器官他們都互相地感受彼此。今天肚子痛了,全身都有感覺,是吧?感同身受。今天左手受傷了,在流血,這個右手會怎麼做?馬上就知道痛了,還要不要左手發一個訊息,發一個E—mail給他?不用,它馬上就知道了,趕快去拿藥來把它敷上。而這個時候不只右手動作了,誰也動作了?腳也動作了,眼睛也動作了,義啊,一體的,自然應該做的。但是假如這個時候左手在那裡流血,右手說,流血了吧,怎麼樣?我幫你拿藥,不過給我十元人民幣。這個右手說:要十塊人民幣。這個眼睛說:我也不二價,得再給我十塊。假如這個身體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那這個人我看也活不了多久了。整個身體是不分彼此在運作。
所以當一個家庭裡面所有的人都是像一體一樣,不分彼此,這個家哪有不和的道理?把家裡人都當一體了,他內化以後,他走出他的家門,對人都當作自己的長輩跟兄弟一樣,所以一點都不勉強。因為他這個心態已經內化了。所以他能夠“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做不到,根源問題都在家庭的孝悌沒做好。
所以我們只要跟人相處有不愉快、有矛盾了,馬上找源頭,源頭活水出問題。所以問題都不在外,很可能在我們的內心,在我們自己家庭裡面對父母、對兄弟、對親人的態度就不對。所以我們早上念《孝經》,“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我們對人愛心不夠,恭敬心不夠,源頭就是對父母的愛敬還沒有完全提起來。真的提起來了,愛敬是人本有善心,本有的,自然能夠流露出來。
自信不是建立在別人的認同上
所以我們剛剛講到對自己有沒有信心,那個很快就舉手說:我很有信心的。其實比較有可能是覺得自己比人家好,我有哪一些比人家高。其實當人想去跟人比高下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自卑在作祟,希望透過哪一些能力的表現,讓人家多看他一下,瞧得起他一下。假如我們的自信是建立在別人的認同,那當別人不認同的時候,請問這個自信還在嗎?所以人的信心是不會因為任何的情況而改變的,這個才是真的信心。
我是比較沒有信心的人,怎麼又“比較”呢?又把別人拉下水。我是沒有信心的人,為什麼呢?因為從小沒什麼才華,說實在的,也沒參加過什麼比賽,常常看到人家那個獎狀貼得滿牆壁,其實說實在的,父母把孩子的獎狀貼得滿牆壁,好不好?“對尊長,勿見能”。貼出來了有一種炫耀的感覺,無形當中讓孩子覺得自己很不錯。我的二姐是打從記憶以來她成績就很好,都是名列前茅,我父母也從來沒有把她的獎狀貼上來,可能是爸爸考慮,這個兒子都沒什麼獎狀,假如都貼出來會傷害兒子幼小的心靈。這個倒是我要去跟我爸爸求證一下。
真的,我父親一些不經意的話語,不經意跟別人講的話語或者是我們聽到的,對我的心靈都會有蠻大的震撼。我的大姐她第一年沒考上大學,結果她自己也不大想念,說,“那我去讀專科好了”。但我爸爸就很堅持,鼓勵她一定要去補習考大學,後來我了解父親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我父親考慮到,假如以後妹妹、弟弟都讀了大學,怕她心理難受、不平衡。哦,你看那父親為子女都想得很遠啊,可能我們在當下只在那想著,啊,我不想念了,算了算了。所以為什麼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父母、長輩他都是從比較深遠的角度去給我們提意見,好像成長過程當中不參加一些比賽,信心很難起來。
那諸位朋友,假如都參加了比賽了,信心就增起來了嗎?參加越多比賽,沒有好的引導,獎狀貼越多,心裡的傲慢就跟著起來。人一不冷靜,自己是在提升還是在下墮,都不知道。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