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祥法師:無所得是淨土


 2016/8/29    熱度:1449    下載DOC文檔    

  今天是結夏安居快要結束的日子,也是最後的十四五天。按照儀規在結束前要打一個念佛七,現在咱打了兩個戒七,這回要打一個念佛七以示圓滿。這個念佛七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重要,從我們道場來講,念佛七能使我們對五宗平等弘揚,對佛法的法法圓融,產生一個正確的看法。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大家通過打念佛七,心平靜不少,對法門也不發生爭執了。

  而且不管修禅也好,修淨也好,都能夠對佛法有個稱贊心,有個真誠心去努力。這個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由這個心能達到我們破相,叫我們能夠成就,這個心對我們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關。看似簡單——對念佛道場來講,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對修禅宗的道場,又是非常難的事情。對我們來講,既有它的難度,也有它容易的地方,因為我們需要的就是五宗平等弘揚。所以念佛七對我們來講,是每個人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修行很必要的一個階段。

  去年打念佛七,大家念得非常好,心裡非常清淨。而且這種清淨的來源,不光是禅定力的增加,同時是一個破相的增加,或是破法執的一個增加。通過這幾個七下來,使我們的定力和認識、對佛法的理解,會有一個新的突破。這個念佛七是很重要的,也是末法時期挽救眾生一個很殊勝的法門。因為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越來越不行了,唯有念佛還能夠讓他奔著佛道去走。所以說,這個念佛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對眾生來講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念佛七我們一定要打好。

  特別是新剃度的,對念佛七不太了解,一般老人兒大部分都打過念佛七,心裡都有數。這個念佛七咱們分成兩個班:一個班打坐,一個班念佛。念佛一個小時下來以後繼續打坐,那個班上去繼續念佛,也就是說晝夜不停。這裡要求和打戒七一樣,不允許回到寮房裡去;大家在一起不允許唠閒嗑;不允許做一些與打七無關的事情。

  比如說你這組人都念佛了,但“我就喜歡打坐,我坐下不起來”,這也是不允許的。有的人念佛念得挺好,“我想跟幾個班”。對於這個問題,你要是想跟幾個班,你必須跟那個班負責的講。你既然這個班跟上了,那個班也得跟。不能說我跟了這兩個班,精進以後,其他我都不參加了,我就在那兒休息了,這也不允許。就是說,在保證你這個班念佛和打坐不影響的情況下,你可以跟其他班。但是咱要求盡量不要這麼做,還是各組跟各組,各班跟各班,這樣比較好,有規矩。

  另外,打七期間不允許發生爭執,不管你有理沒理都不允許爭執。有事情由師父來處理,這個很重要。咱們打七基本沒有這種現象,但是必須把丑話說在前頭。因為有很多新人,不管從法上的爭論,還是從哪兒上的爭論,不管對方對或錯,都不允許發生爭論。有事情可以跟執事人說,跟師父講,由師父來處理,這是一條規定。

  在打七期間,剛才提了這麼幾條要求。另外,在打七期間不允許看書,不允許討論問題。至於念佛誰領得怎麼樣,這由執事人來調配,讓誰領念誰就領,不讓誰領誰就不領。過去也有過這現象,有的認為“我領得挺好,人家沒讓領”,他就有想法了。有的領得不好,還一個勁兒要領,唱個沒完,也不行。有時候不是你那個心誠不誠的問題,而是看大家動不動念。有的嗓子高,他一領別人就唱不出來了,大家唱得特別累,也不行,所以說嗓子好也不行。各方面都要聽執事人來調配,這樣的話大家就能統一步伐。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優點。有優點不可能沒有缺點,不能拿缺點當優點使用,這個不行。另外呢,優點是你個人的優點,有時候集體不一定都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情況下,你那個優點也可能就變成缺點了。所以缺點和優點不是固定的。在個人唱的時候,這個高音算個優點,但在集體唱的時候就可能算缺點。比如說男高音到咱這唱,沒有幾個能跟上,都得累死,是不?那就不行。所以他到集體唱就是缺點,獨唱就獲獎,那就是優點。所以說,這個優點和缺點,就看集體活動的需要。

  所以要求大家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懇懇切切,不光是參禅能進入種子識裡,念佛也是一樣。為什麼有的念佛很長時間不進種子識?就是因為不能懇懇切切。什麼叫懇懇切切呢?也就是說盡心盡力,不打妄想,心無雜念,就是懇懇切切。比如說有的念累了,就小聲念,或有一聲無一聲的,這就不能叫懇懇切切。得盡你最大力,但也不能過分地使勁喊,影響別人,這也不行。

  這個七天很短,但是對於我們來講,不管是七天也好,幾天也好,我們都要借這個機會,把佛號種入種子識裡去。所以說,念佛雖然是方法,一旦種到種子識裡去,那就是武器了,那就是寶劍,那就是智慧,它就會斬斷一切煩惱。因緣成熟它就會把煩惱斬斷了。

  所以說,不是念佛的時候斬斷煩惱,而是念佛進入種子識裡以後,它會發生作用,才會斬斷煩惱,所以這個非常好。換句話說,我們懇懇切切去念一句,就會得一句。如果種在種子識裡,我們獲利就是無窮無盡。也就像《阿彌陀經》講的,有七日就可以了脫生死。

  好,今天關於念佛和打七的條件基本就說這些。好,就這樣。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