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成佛何時、極樂何處、往生何位?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蓮友:南無阿彌陀佛(三稱) 我們今天在這裡舉辦佛一的活動,主要目的有兩個: 第一,將念佛的方法,落實在生活當中。使我們的生活就是念佛,念佛就是生活,也就是——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先將念佛與生活結合一體,進一步使念佛與生命結合一體。 既然要使念佛生活化並與我們的生命結合為一體,可見這個念佛一定是簡單容易又輕松自然的。我們念佛就是一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閩南語),如果不會念閩南語,念國語也可以,甚至外國人依各自語言,念外國的聲音也都可以。 一句一句的佛號,不需要有音調,這樣不僅年輕人會念,老人家也會念,甚至病人躺在病床上也能念,念快、念慢都隨自己的心境和環境。 這種念法既簡單又容易,很輕松、很自然。任何人在任何環境或場合都能夠念佛,都可以不離開念佛。所以,沒有離開世間法,任何人都可以容易修持佛法,成就佛法的,就是淨土宗念佛的法門。 第二,淨土教理的研討。 今天要和大家研討的第一個主題是:“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多久?” 大部分蓮友都有誦過《阿彌陀經》,經文中就講到:“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劫的時間。《無量壽經》也說:“成佛以來,凡歷十劫”。兩經的意思是一樣的。 既然在淨土正依經典都清楚、明白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為什麼還要研討這個問題呢?因為,淨土三經雖然有說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但是依其他經典來看,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不止十劫,而是非常非常長久,所以也有一個名詞叫作“久遠實成”,是說阿彌陀佛其實在久遠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 到底是哪些經典有這樣講呢?是《法華經》與《楞嚴經》。 首先,我們先了解劫的時間性。“劫”是印度高單位的時間計算詞,有分小劫、中劫、大劫,有阿僧祇劫、恆河沙劫,更有三千塵點劫和五百微塵劫。 以最短的小劫而言,一個小劫是多久的時間呢?大約是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這樣一個大劫大約多久時間呢?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阿彌陀佛成佛以來,若是以十劫來算,就是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的十倍。 但是,若以《法華經》來看阿彌陀佛成佛的時間,就沒辦法計算了,只能譬喻。 《法華經·化城喻品》提到,有一位大通智勝如來,尚未出家以前是一位國王,他有十六位王子,阿彌陀佛是第九位王子,釋迦牟尼佛是第十六位王子。後來國王發心出家,然後成佛。成佛之後,十六位王子同樣也出家,也成佛。這樣說起來,十六位王子成佛的時間,跟大通智勝如來是差不多的。 他是多久以前成佛呢?釋迦牟尼佛用譬喻說,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都磨成微塵——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范圍有多大呢?以現在天文學來說,就是十億個太陽系的范圍。將這十億個太陽系星球全部磨成微塵,從西邊向東邊,經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放下一個微塵,又經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再放下一點微塵,一直到將所有的微塵全部下完。釋迦牟尼佛就問弟子,這樣,這些三千大千世界的數目有多少呢?弟子就說這種數目確實無法計算,難以想象。 釋迦牟尼佛進一步又說,從西邊到東邊有下過微塵跟沒下過微塵的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再磨成微塵,每一點的微塵,當做一劫——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以來的時間,比這些數目還要超越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阿僧祇是一種大數目的單位,是多大的數目呢?就是一萬億,又加億億億億億,也就是一萬億億億億億億劫。 由這段經文我們就可以了解,阿彌陀佛成佛不只十劫,而是久遠沒辦法計算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以前。這是《法華經》所說。 若就《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來講,經文說:“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恆河是印度的一條河,恆河兩旁邊的沙非常微細。釋迦牟尼佛若形容數目無量無邊的多時,往往都用這恆河沙來譬喻。 恆河沙劫以前,有一位佛叫作無量光佛,陸續總共有十二位佛,最後一位佛就是超日月光佛,這位佛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的方法。這十二位佛,第一無量光佛,最後超日月光佛,若是依《無量壽經》來看,就是指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另外有十二種光明的佛號,就是無量光、無邊光、 無礙光、無對光、炎王光、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然後超日月光,總共有十二個光的名號。 如果這十二位佛即是阿彌陀佛,那樣豈不是阿彌陀佛在恆河沙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 所以由淨土三經來看,阿彌陀佛是十劫以前成佛;但是依《法華經》來看,阿彌陀佛的成佛是在久遠劫,三千微塵劫以前;若是依《楞嚴經》來看,阿彌陀佛的成佛,是在恆河沙劫以前。 這樣到底是十劫,還是久遠劫?若是十劫就不是久遠劫,若是久遠劫就不只是十劫而已。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便有種種的說法。在這裡會通歸納為九種:一、單十劫說;二、常演十劫說;三、赴機十劫說;四、二義並合說,就是常演十劫跟赴機十劫合在一起解說;五、教門方便說;六、十久攝入無礙說;七、無師獨悟說;八、數數成佛說;九、開跡顯本說。 第一種:單十劫說。“單十劫說”是說,我們所依止的正依經典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因此,我們應該依據正依的經典。既然《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清清楚楚說十劫,不是九劫,也不是十一劫,就時間上來說,十劫就是十劫,這是一種的說法。 第二種:常演十劫說。“常演十劫說”的意思是,《阿彌陀經》說十劫,其他經典中所說卻是恆河沙劫以前,或者久遠劫以前。為什麼《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會說十劫呢?這是因為“十”這個數目代表一種滿數,不是像九或者十一,是相對待的數字。也就是說這尊佛成佛的時間,不管是長或是短,若要說時間,都說十劫,因為“十”是滿數。 第三種:赴機十劫說。“赴機十劫說”是指我們凡夫眾生因為還沒開悟,還沒證悟到佛性,因此都有差別的觀念;如果沒有差別的觀念,當然就無時間是長是短,空間是近是遠,而是無來無去、無生無滅,超越過去現在未來,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我們凡夫還沒證悟到佛性,因此要符合我們凡夫的根機,必須要有一個數目,讓我們去了解、認識、信靠——信仰跟依靠。為了要適合我們這種根機,釋迦牟尼佛才說赴機十劫。所以“赴機”的“赴”就是“應、契”,應我們根機,契合我們根機。如果說非常久、非常久以前,我們會感覺渺茫,無從了解。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十劫,是赴機十劫,這是另外一種的說法。 下面的幾種說法是比較屬於教理上、理論上的,因為時間的關系,今天就略而不說。 總之,無論久遠也好、十劫也好,都在說一件事實:阿彌陀佛萬古以來,一直在示現來救度我們眾生。不只十劫以來在救度我們眾生,而是久遠劫以前,就一直示現救度我們眾生。 有關久遠劫、十劫,另一部經典《莊嚴經》說:“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於今十劫。”就是說阿彌陀佛這尊佛,他不屬於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他也不屬於什麼時候成佛,所以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也不是過去,也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 這幾段經文意思指阿彌陀佛是常住,一直在法性之中,法性沒有時間性,超越空間性,是無始無終,不屬生也不屬滅,是自然而且永恆,本來就存在。所以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超越一切。 這樣為什麼會說“於今十劫”呢?這裡說:“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是為了要圓滿阿彌陀佛度盡十方眾生這個願望,所以就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說於今十劫。空間上是指在西方,時間上是說十劫,這樣極樂世界有方向——現在西方;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有時間——於今十劫。 其實十劫也好,久遠劫也好,意義都是相同的。十劫沒有離開久遠劫,久遠劫沒有離開十劫,在佛的法性之中,本來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但是以我們淨土宗來說,是重視哪個說法呢? 論道理來說,久遠也好,十劫也好,都是阿彌陀佛成佛的真實時間,但是對娑婆世界有漏有煩惱的眾生來說,我們是重視十劫的說法。因為這給我們一種時間性的觀念,知道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十劫,而盡未來世的時間還很長久,所以阿彌陀佛廣度眾生的時間很長久,機會很廣大,給未來的任何時代的眾生,都有得救的希望,這就是我們淨土宗重視十劫的原因。 若是以聖道門來說,聖道門重視久遠劫。為什麼?因為聖道門是在娑婆世界以自力修行來領悟佛性,證悟佛果。而佛性平等,在時間上平等,不屬過去跟未來,永遠都是現在,正是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其實也沒現在。 既然都是平等,當然也沒有西方,沒有東方、南方、北方,也沒有四維上下,甚至也沒十方,盡虛空遍宇宙都是一合相。萬古以來,一切眾生本來就有佛性,這個佛性是無始無終,所以應該要去領悟本有的佛性,因此聖道門重視久遠劫的成佛。 淨土門重視十劫的成佛,我們淨土宗傳承祖師的說法,也是以十劫來說。 昙鸾祖師著述的《贊阿彌陀佛偈》共有五十首,第二首就說: 成佛以來歷十劫,壽命方將無有量,法身光輪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頂禮。 意思就是說,既然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只不過是十劫而已,他的壽命是無有限量的,可見未來廣度眾生的機會也是無有限量的。而且在空間上,阿彌陀佛又以他法性的光明,遍照盡虛空遍法界黑暗無明的眾生,使無明黑暗的眾生有信心,信阿彌陀佛的救度,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接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在《法事贊》說: 果得涅槃常住世,壽命延長難可量,千劫萬劫恆沙劫,兆載永劫亦無央。 表示阿彌陀佛的生命永遠存在,任何時代、任何所在的眾生,都有機會讓阿彌陀佛救度,都有希望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定業”之文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意思就是說,我們只要一心無二心地專念南無阿彌陀佛,行也好、住也好、是坐也好、是臥也好,都專一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管所念的時間是長是短,都不管。 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講。 首先,就心來講。一心無二心,一心信佛、想佛、念佛,沒有第二個心去信其他法門,去念其他的佛菩薩名號咒語,去修其他的方法。這是就心來說。 另一方面,就行來講,嘴巴也都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其實是在解說《阿彌陀經》“一心不亂”的經文。 “一心”,就是無二心,一心一意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不亂”,就是不雜、不雜亂,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再去念其他諸佛的名號,或者菩薩的名號,或持其他的咒語,或者修其他的法門來輔助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經文說“一心不亂”,這四個字意思很容易了解,而且大家也都做得到,而不是像一般所講的要有一心不亂的禅定的工夫。善導大師的解說很簡單,一心不亂就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像剛才大家踏步念佛,念六字“南無阿彌陀佛”,踏四步,右腳踏下去時念“南無”,左腳踏下去時念“阿彌”,右腳又踏下去念“陀”,左腳又踏下去念“佛”,六字四拍四步,就是跟木魚的聲音是一樣的節拍。不快不慢、很穩重地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大家念佛時也要專心,要怎樣專心呢?靠“聽”才會專心,才能專注,也才會收攝。 念這一句名號時,心中念得清清楚楚;嘴巴念這句名號,張開嘴巴,聲音出來,也是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不要聽別人的聲音,而是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也是聽得清清楚楚。如果可以這樣,心自然就會寂靜,這叫作“三輪清楚”——心念得清楚、口念得清楚、耳聽得清楚。如果耳朵聽得清楚,自然就可以都攝六根,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自然專注在這句佛號上。 若常念佛,心自然會較寂靜,比較不會妄想紛飛,也比較不會發脾氣,心會比較平和。 初機念佛的人,一天最好念四個小時,四個小時念下來,自然就會有念佛的習慣。以前沒事的時候都雜念紛飛,打妄想,攀緣過去現在未來,好的也想,壞的也想,如果每天都培養念佛,習慣念佛之後,就比較不會再妄想雜念了,沒事的時候,心自然會浮出這句佛號,這就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將我們很熟的妄想雜念因為念佛而轉到這一句佛號,使這句原本不熟的佛號,愈念愈純熟,所以不知不覺就浮出這句佛號。而且念佛念久,念佛成為習慣的時候,心就會比較平和,比較寂靜,比較不會動不動就計較、急躁、起情緒、發脾氣、不平不滿。因為不斷地培養念佛,心就會常處在較平和的狀態,處理事情時自然也會比較平和。 若是老修念佛,本來念佛就很習慣了,不管在任何時處、任何情形之下,只要不動腦筋,心中自然會浮出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已經成自然了。念佛自然了,就能體會到寂靜的心境,寂靜的法喜;有寂靜的法喜,就比較不樂說閒言閒語,比較不會看沒意義的電視啦、電影啦、報紙啦、雜志啦,也不會想要打電話跟朋友聊天,或者去觀光游覽。因為他體會到寂靜的法喜,在寂靜的當中不會難耐孤獨,不會感覺無聊,反而是在孤獨當中,體會到寂靜的法喜。 這並不是說阿彌陀佛救度我們,要有這種寂靜的功夫,否則就往生不定,這只是自我要求,自我培養,以之提升心靈質量,時常安住於輕安喜悅之中。 每個人的根機各不同,只要他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此後全心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不管他念多念少,心境如何,時間到,阿彌陀佛就會現身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若時間未到,阿彌陀佛會一直庇佑我們,所以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因此,大家要盡量培養念佛的習慣。 第二個主題:極樂世界在何處? 若依淨土宗正依經典,極樂世界是在西方,為什麼呢?是給我們凡夫一個固定的依靠,確定我們可以往生,往生以後也可以證悟法身,也可以遍滿十方世界。 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以阿難尊者為對機,介紹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並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而完成這四十八願的內容。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而發,極樂世界也是為我們十方眾生而建設,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也是為我們十方眾生而修。所以阿彌陀佛的願、行都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阿彌陀佛若是成佛,豈不是我們十方眾生也同時都可以成佛? 釋迦牟尼佛為阿難尊者這樣解釋說明之後,阿難尊者當下就問佛: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 這就是問三世——法藏菩薩是不是早就成佛而且已經滅度?或者還未成佛,或者成佛,現在正在說法救度眾生?就是問過去未來跟現在。 為什麼阿難尊者會這樣問呢?阿難尊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在這幾句的經文,可看出阿難尊者急著想要趕快了解。為什麼呢?既然確有阿彌陀佛要救度眾生,確有那麼殊勝莊嚴的極樂世界,這樣到底法藏菩薩成佛了沒有?若是成佛了,而且已經滅度了,那樣眾生實在很沒有福報:為什麼成佛的時候,我們未遇到他得到他的救度,偏偏在滅度以後,我們才出現在這個世間呢?所以第一就是問:是不是成佛取滅度了? 第二就問:是不是還未成佛?若是還沒有成佛,那我們到底還要等多久? 第三就問:是不是現在成佛?若是現在成佛,那樣對我們十方眾生來說,就是得度的機緣,真是無上的福報。假使現在成佛,那我們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現在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的苦海,這就是阿難尊者所問的內涵。 這個時候,佛回答說: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就阿難尊者的提問,佛就回答說,法藏菩薩現在已經成佛,現在在西方,經過娑婆世界十萬億的佛土,那個世界叫作安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名稱有幾種,在《阿彌陀經》叫作極樂世界,在《觀無量壽經》也叫作極樂世界,在《無量壽經》也有說安樂世界也有說安養世界,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就說蓮華藏世界。名稱雖然不一樣,但是意思都一樣。 《無量壽經》說,極樂世界是在西方,《阿彌陀經》也一樣。《阿彌陀經》說: 爾時佛告長老捨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所以《無量壽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都說極樂世界是在西方。既然淨土的正依經典都這樣說了,為什麼我們還要探討“極樂世界在何處”這個主題呢?因為《無量壽經》雖然說極樂世界是在西方,但經文又有說: 極樂世界,開廓廣大,超勝獨妙。 又說: 恢廓曠蕩,不可限極。 意思是說極樂世界范圍非常大,沒有邊際,是盡虛空、遍法界,整個大宇宙都是屬極樂世界的范圍。 這就有一個問題:如果極樂世界是在西方,就是有固定的方向、固定的范圍;但是如果說“恢廓曠蕩,不可限極”那就沒有邊,沒有范圍,是無邊、無窮、無盡,也就是無量。這樣極樂世界到底是有邊,還是盡虛空無邊無際呢? 再者,天親菩薩的《往生論》也有說: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這裡也說極樂世界是遍及虛空宇宙,廣大沒有邊際。 再來,修禅宗的人,往往說沒有阿彌陀佛,也沒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自性,極樂世界即在我們的心中,所以提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若是體悟佛性的時候,我們本身就是阿彌陀佛;心若清淨的時候,所住所處的任何地方都是淨土。 這樣講當然也有經典的根據。比如《維摩經》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我們心淨的當下就是淨土,淨土不在心外面。而且一切唯心所造,所以除開心外沒有淨土。《華嚴經》也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這句的經文意思是說,如來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都有佛性,只要證悟佛性,我們自然也就是佛,所以佛在我們的心中,不在外面。 因為有這幾種的說法,因此現在就以這個題目來探討。 萬事萬物均有平等與差別二種觀點,因此看法就會有正反兩面的不同。從佛性平等無差別、無對立的立場來看,一切平等,沒有所謂淨土或穢土,也沒有所謂極樂世界或者娑婆世界。由這點來看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經》和其他的經文所說的“恢廓廣大,無邊無際。”或如《往生論》所說的:“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但若從差別觀來看,就有已經證悟的佛,跟我們這樣還有貪瞋癡的迷而不覺的凡夫,就有這樣的差別。凡夫因為迷所以造業,造業所產生的娑婆世界,與佛以清淨的願行所成就的淨土,就有很大的差別。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是我們貪瞋癡的染污業所形成的,但是極樂世界是以阿彌陀佛清淨的願、清淨的行、清淨的自性所顯露出來的,所以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差別就非常大。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淨土為什麼會在西方十萬億那個地方的原因。 又譬如,以人而言,所有人理應都是平等的,不過就人種來看,有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也有西洋人、東洋人,所以人種裡面有其差別性。雖然有差別,但是人的本性卻是一樣的。所以就本性來說雖然沒什麼差別,但是外貌則有差別。又好比大海,有波浪的大海是海水,平靜無波的大海也是海水;總之,就差別觀來說,並沒有離開平等的。所以平等中有差別,差別中有平等,彼此是一體兩面,兼容並蓄的。 若以聖道門來說,聖道門比較偏向無邊、廣大;如果以淨土門來說,比較傾向西方有邊,有邊際。為什麼呢?因為聖道門是以自力在這娑婆世界要證悟佛性,所以說在此土入聖證果,亦即他要先領悟佛性的平等,等到證悟到佛果的時候,他才去十方世界救度眾生,也就是出平等門後,依差別門莊嚴國土,救度眾生。但是就我們淨土法門來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成佛。因此對我們來說,依差別門比較相應。等我們往生到了極樂世界,自然就會證悟平等的佛性。所以就聖道跟這個淨土來說,所主張的、所傾向的就有一點不同。 又,修禅或者修華嚴、唯識的人,他們抱持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觀念,認為自性之中都有跟阿彌陀佛一樣的佛性,我們的心中也是淨土,所以不一定要念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不一定要求生娑婆以外的極樂世界。我們如果也抱著這種觀念,慧命是會被耽誤的,怎麼說呢? 極樂世界沒有貪瞋癡,我們若到極樂世界,貪瞋癡自然就斷除了。若沒有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在這裡(娑婆世界)再怎樣強調:“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事實上我們還是貪瞋癡具足的凡夫。 再者,極樂世界是如意的境界,所謂“思衣衣來,思食食至”,要什麼就可以擁有什麼。但是我們在娑婆世界,再怎樣強調說“唯心淨土”,我們也沒有辦法隨意變現,正當饑寒交迫,無衣無食時,沒有辦法“思衣衣來,思食食至”。其次,我們若往生極樂世界,不用修行就有神通,但是我們在這裡再怎樣強調“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們也仍然沒有神通啊。於此世間要得神通,一般來說要先持戒,持戒清淨方能入定,有入定的功夫自然會有五種的神通生起,這種叫作“修通”,這種神通是經由修行所產生的。但是我們若往生極樂世界,不用修就會有各種神通,那叫“報通”。 到極樂世界,我們的佛性自然就會顯露,佛性一旦顯露,不但自然會有六種神通,甚至三明六通與百千陀羅尼全部當下全體具足。假使還沒有達到佛的境界,我們再怎樣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也只不過是口頭禅而已,對自己不但沒有幫助,而且又耽誤別人,可說是誤人又誤己。 強調“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人,比較不會想念佛,也不會想求生極樂世界,當他們世緣盡時,這口氣斷了之後,豈不是依然向閻羅王報到,受閻羅王的審判與刑罰?那樣就很可惜。 所以我們遇到佛法,遇到淨土法門,千萬不可貢高我慢,要謙卑謙虛,要自覺我們還有貪瞋癡,還有很深重的罪業,還是要老老實實念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才是究竟。否則即使能談玄說妙,說種種的境界,但那些都是不貼切,也不符合實際的。 淨土法門沒有談玄說妙,往往是就事來顯理,也就是說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阿彌陀佛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建設極樂世界,現在他已經成佛。這一尊佛是存在宇宙當中,任何時間都存在,任何地點都存在,只要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會聽到;我們拜佛,阿彌陀佛就會看到;我們若想佛,阿彌陀佛就會知道。這樣阿彌陀佛就會庇佑我們,讓我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到了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聞聲救苦,應聲而現來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法門所說的道理都很平淺,都是就事相來顯示高深的道理。 第三個主題:極樂世界是何種境界? 要進入這個講題之前,我先說兩件念佛利益的實例。 在民國八十四年(1995)的時候,台南市富強路(現在已經改名為東門路)有一間醫院叫作富強醫院,有一天下午,我去那間醫院探望親戚,他因為出車禍腳受傷開刀而住院。我走進病房的時候,後面跟著一個隔壁房的患者,是一位四十歲的婦女,但是看上去好像五十幾歲。她因為生病所以很憔悴,面色蒼白,走路有氣無力,說話也是有氣無力。她看到師父經過,就跟隨進來並對我說:“師父,我一個禮拜都沒睡了!”我也沒問她什麼原因,直接就回答她說:“你若是念佛,你就可以睡。” 結果她回答說:“像我這樣,怎麼能夠念佛?”意思是說她身體有病,而且連續七天都沒睡,人已經很累了,累到沒有辦法念佛。 我細看她講話的神情容貌,說:“沒有錯!像你這樣是不能念佛。但是沒有關系,我去請一台念佛機給你,你靜靜聽,自然就可以入睡。” 我隨即到台南火車站附近一間佛教文物中心請了一台念佛機交給那名患者,跟她說:“你如果聽這個念佛機,能跟著念就跟著念,如果不能跟著念,你就靜靜地聽,這樣你就能夠入睡。”說完之後我就回去了。 隔天下午,大概也是昨天那個時候,我再去病房看親戚,踏入病房的時候,昨天那名患者正坐在那裡,跟兩三個人說說笑笑,看起來精神已經恢復了,才有精神跟人講話談笑。 她看到我就說,她昨晚聽著念佛機,因為她兒子睡在旁邊,怕吵到他,所以是戴耳機聽念佛,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什麼時候睡著的不知道,但是真的睡著了。由於已經很久沒睡,所以隔天早上睡到很晚才醒。待醒時就覺得精神已經恢復有八、九分了。 此後她每晚就用這種聽念佛機的方式入睡,經過了十多天,醫生跟她說,某某人,你最近恢復得很快,差不多可以出院了,所以沒幾天她就出院了。出院的時候,還特別聯絡我去她家幫她裝一個掛在牆壁的佛像和香爐,說她也要拜佛,也要念佛了。這就是她聽佛號實際的好處利益。 她已經一星期沒睡,要是再繼續不睡,身體要恢復可能沒那麼快。她能睡著就是靠著聽念佛機的念佛聲音。為什麼聽念佛就能睡得好呢?一方面聽念佛心能夠平靜,一方面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就是具足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功德在裡面,能夠消業。人有病痛都是因為業的關系,如果無業怎麼會有病?如果無業怎麼會有災難呢?病要快好,災難要消除,就是要靠功德,功德就是念佛,念佛功德最大,方法又最簡單,不用花錢,不用請師父來誦經拜忏,所以她只有聽念佛,靜靜聽而已,她就好睡,病體就早日康復了。 假使她本來就是學佛念佛的人,那麼她可能不用去住醫院,因為業預先已經消掉了,就不會生病,也就不用去住醫院了。現在雖然住院,但是事後能夠聽念佛,如果有將念佛的聲音聽入腦海中,也等於自己在念;因為如果不專心就聽不清楚,有聽清楚的話,聽一句清楚,就等於自己念一句清楚;聽十句清楚,就等於自己念十句清楚,十聲、百聲、千聲、萬聲,功德相同。 第二件故事,時間也大約是在民國八十四、八十五年間的事。 台南有一位居士姓林,他父親約七十五歲,癌症末期,送到台南醫院的加護病房,生命差不多已走到了盡頭。一般癌末患者都會痛,即使注射嗎啡也不一定能止痛。當時,林居士請我去探望他父親,到了加護病房,一進門就聽見他父親痛苦哀嚎的聲音,有時候叫得很大聲,有時候就小聲呻吟,可以知道他身體疼痛不堪。進去時,我就先在他身邊為他念佛,大概念了十分鐘。 在去之前我先問林居士:“有沒有放念佛機給父親聽?” 他回答:“沒有,加護病房怎麼能放念佛機聽呢!” 我說:“可以放,只要不播太大聲吵到別人就可以了。” 因此我預先准備了一台念佛機。先念佛十分鐘使他的心較平靜,不會感到那麼痛苦,然後跟他說世間有善惡報應,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六道三界是一個苦海,是無窮無盡的輪回,極樂世界是多麼永恆自在快樂安穩,而只要念佛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多麼慈悲,這句名號是有多麼大的功德,只要念佛那些功德就都是我們的。跟他解釋這些道理。 我講的他到底聽進去多少,並不確定,而加護病房的探病時間只有三十分鐘,看他身體疼痛無法專心聽我講,所以事後又念佛十幾分鐘就離開了。不過在離開前,我將念佛機的耳機,戴在他的耳朵裡,給他聽念佛。事後他的兒子跟我說,自從他父親戴上念佛機聽念佛聲後,身體似乎比較不痛了,因為很少聽他在哀叫。後來,聽說他父親過了一天,大概在聽了念佛機二十四小時之後,就安詳寂靜,並且面容含笑地往生了。 若是對方沒有念佛、聽佛號,一定會繼續痛苦,要持續忍受多久的痛苦才斷氣,誰都不能預料。但是因為聽了念佛聲,所以一方面痛苦減緩,一方面約經過二十四小時而已,就安詳平和又微笑地斷氣了。 那這樣的人,能往生極樂世界嗎?能!因為臨終的時候只要有聽這句佛號而斷氣,都會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因為在他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會出現,到了他斷氣,他的神識浮起,就會看到阿彌陀佛拿著蓮花,放著光明,來安慰他,攝取他。這攝取就好像磁石吸鐵一般,因為臨終的人身心痛苦,看到阿彌陀佛安慰的光明,就會身心輕松而且得到依靠,也都會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坐上阿彌陀佛的蓮花,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如果臨終經過助念,百分之百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除非那個人有某方面很堅強的執著,不願和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不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重要性,不知道這個世間不論苦樂禍福、恩怨情仇,都不必去計較。為什麼?這個世間是幾十年因緣會合而已,到了因緣盡的時候,不管是苦或是樂、是恩還是怨,都成為過去。如果執著,就還會牽扯。如果了解這個道理,他就不會執著,就會隨著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念佛極容易,要往生極樂世界也極容易,往生成佛,易如反掌,就如我們這個手掌,由這種姿勢要翻作另一種姿勢,非常簡單。為什麼?因為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佛力、功德力,靠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接引的力量。如果要靠我們,我們有什麼力量嗎?有,我們有很強的力量,那就是造業的力量。那個力量會自自然然地帶我們去受閻羅王的審判,然後再去投胎轉世。我們沒有功德力可以脫離三界,更加沒有那種功德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種境界的淨土。 一般來說,大多數人要往生以前都會有病苦。如果他有念佛,就算病苦到沒有辦法念出聲,他只要靜靜地聽念佛的聲音,那麼即使是癌症,也不會那麼痛苦,斷氣往生的時候也比較平和。要是平生對因果的道理能了解,對往生極樂世界的重要性也了解,對往生極樂必須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定百分之百往生的道理能了解和相信的人,那他肯定會願生極樂世界,並專念這句名號。這樣,時間到的時候,他就會很順利、自在地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對這個道理,大家要預先了解。 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境界?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極樂世界的境界,對極樂世界自然就會有欣慕的心,願生心就會更殷重懇切;不會說可有可無,往生也好、不往生也沒關系,就不會這樣。 淨土行者對極樂世界的境界向來有報土和化土的議論:極樂世界到底是報土或是化土?或是報土兼化土?或者是一般所說的四種土?(四種土就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也叫作實報無障礙土,還有常寂光土。)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呢? 隋唐善導大師的時代,有很多佛教大德的著作,不管是“觀經疏”,或是“無量壽經疏”“阿彌陀經疏”,他們所解釋的極樂淨土,或者解釋作化土,一般具足貪瞋癡的凡夫也能夠往生;或者解釋作報土,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進入;或者認為極樂世界是報土兼化土,如果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是在報土,如果不是菩薩則雖往生卻是生在化土。 天台宗認為淨土有四種: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往生這四種淨土是依自己修行的功德或念佛的功夫來分判。如果在此娑婆世界尚未斷除見思二惑,雖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就只能進入凡聖同居土。如果在娑婆已斷見思二惑,那他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方便有余土。若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性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就在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其實是一體的兩面,也就是說常寂光土是所證的理性,實際上他是在實報莊嚴土;但是他在實報莊嚴土破一分無明,證一分真如法性,就證一分的常寂光土,到了他破盡無明就圓滿實報莊嚴土,進入究竟的常寂光土。這四種淨土是依自己在娑婆世界所斷除煩惱的深淺與功德大小來分判的。 以上種種的說法,善導大師判定是錯誤的,因為會阻礙人往生極樂世界。 若依淨土三部經來看,極樂世界不是四種淨土,而是高超殊勝的報土,而且這個報土並非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進入,是所有眾生,包括凡夫、聖人,全部都可以往生。不論是聖人或凡夫,不管善人、惡人,乃至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所有眾生都可以往生彌陀的報土。這就是善導大師依淨土三部經的內涵,而說極樂世界是報土——而且是所有的眾生,上包等覺菩薩,下含地獄,甚至阿鼻地獄的眾生,都可以平等往生的報土。 能往生到這樣的報土,不是靠我們本身的功夫和功德,而是完全靠阿彌陀佛的佛力,靠阿彌陀佛大慈悲、大智慧、平等的大功德力:這就是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這種淨土思想並不是善導大師自己憑空造作出來的,而是有文證與理證的。這只要閱讀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疏‧玄義分》,就能夠清楚地了解。善導大師就是為了要糾正當時,甚至比他更早的時代,許多人對淨土法門的誤解、誤導,所以才寫《觀經四帖疏》。 以淨土法門來說,極樂世界是報土或是化土,這和極樂世界的殊勝有很大的關系。尤其是如同我們這樣貪瞋癡都沒有斷除的凡夫是不是能往生?若能往生,是不是往生到極樂報土呢?這都關系到淨土法門的特色。 如果一般凡夫雖然可以往生,但卻只能在化土,這樣淨土法門就沒有特色;如果極樂世界是報土,但凡夫無法往生,那淨土法門也沒有特色。必須彌陀淨土是報土,而且不只聖人能夠往生,凡夫也能夠往生,這樣才能顯示出淨土法門的特色,顯示出阿彌陀佛建設極樂世界的殊勝,同時也彰顯釋迦牟尼佛宣說淨土法門的深徹悲懷。 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是經過五劫那麼長久的深入規劃。如果規劃出來的還是歸屬於化土,那豈不是很可惜?但其實不是這樣!而且法藏菩薩還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才成就莊嚴的極樂世界,如果是四種淨土,或只是化土,那樣就沒什麼殊勝,也很可惜。但事實上,極樂世界既非報土兼化土,也不是四種淨土,而是確確實實高超的報土! 到底一般議論中的“報土”“化土”以及“四種淨土”的差別是什麼呢? 依一般說法,報土是純粹菩薩才能夠進入的,而且是和佛一樣的受用,所以報土就是佛自己受用,以及往生的菩薩也同時和佛同樣的受用。意思就是說,這樣的報土不進入便罷,如果進入就和佛一樣的境界,因為受用都相同。受用相同是指外貌和佛一樣,內心也和佛一樣,這就是自受用和他受用都相同,這就是報土的特色。報土以外的各種不同差別的化土,情境上便無報土之完全受用。這是一般議論中的各種淨土差別。 但我們只要看《無量壽經》,就能明了極樂世界不是化土,而是純然只有報土。在《阿彌陀經》中對極樂世界也有重點介紹。於《往生論》中更以三嚴二十九種功德來解釋極樂世界。三嚴就是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和正報莊嚴;正報的當中,有阿彌陀佛——佛的莊嚴,以及清淨海眾——聖眾的莊嚴。依報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這三種,總共加起來有二十九種莊嚴。所以,我們若仔細研讀《往生論》的偈文,就會對極樂世界的莊嚴和殊勝產生欣慕心。 《阿彌陀經》則簡要地描寫極樂世界。以依報來說,《阿彌陀經》中提到: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而且“皆是四寶,周匝圍繞”。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極樂世界“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種種的寶,一寶、二寶、三寶、無量寶所完成。 極樂世界“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極樂世界有天樂,有金地,而且時常空中散花——“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 極樂世界有種種的鳥類都在說法,經文說:“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捨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再來說極樂世界無三惡道。 極樂世界風也能說法:“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幾段《阿彌陀經》的經文,和《無量壽經》以及《觀無量壽經》意思差不多,只不過這是較簡要的敘述。其實極樂世界的境界是超越有形,超越我們凡夫所能夠了解的,剛才所舉《阿彌陀經》所講的,只不過是表法而已。如何表法呢?若是以《無量壽經》來說,就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這個快樂非常微妙,沒有辦法形容,所以說安穩、快樂、微妙。 又,眾生往生到那裡是什麼樣的境界呢?《無量壽經》說:“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意思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所證悟的外相平等相同,內心也是平等相同。所以說“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全部相同,外相也形無異狀。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又稱呼有聲聞、菩薩、天人呢?經文中說:“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只不過是因為隨順他方世界,所以才說有天人、菩薩。其實到極樂世界的眾生一律平等,沒什麼天人名稱,也沒什麼聲聞,也沒什麼菩薩,通通都是一樣的境界。什麼樣的境界呢?就是一生補處的境界。這部分下一節會講到。 在其他的經典也說,極樂世界“所有眾生,無差別相,順余方俗,有人天名”,往生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無差別相。若論眾生,除佛以外,有九界的眾生。九界的眾生,就是菩薩、聲聞、緣覺,這是三聖;再就是六凡——天人、阿修羅、人,以及地獄、餓鬼、畜生等。所有九界的眾生,若往生極樂世界,就沒有差別相,所以說“所有眾生,無差別相”。 第四個主題:極樂世界的聖眾是何種身份? 有關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境界,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身份,進入什麼樣的境界,我們有出版一本隨身書,叫《淨土宗之特色》,這本書是小小本而已,但是有關淨土宗特色的經文,以及祖師的論述,重要的經文都已抄錄在裡面。譬如說:極樂世界是什麼境界?我們往生是什麼樣的身份?我們是不是可以進入報土?報土的境界是什麼樣的境界?這在《淨土宗之特色》都有用經文和祖語引出來。因為有根據,所以是最權威的。 淨土宗的特色若以四句話來表達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其實,淨土宗之特色就是容易,所以淨土宗叫作易行道。為什麼容易呢?因為只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很簡單,很單純,再怎麼樣就是這一句而已!所以大家都容易做得到。 為什麼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大家這麼容易就能離開六道輪回,往生極樂世界成佛?到底背後有什麼樣的力量在主宰?背後的力量,既不是靠我們的功夫,也不是靠我們的功德,更不是靠我們的修持,都不是;而是靠阿彌陀佛大願佛力,我們只要念佛就和阿彌陀佛的願力、佛力、功德力感應道交。我們念佛,我們就好像一片鐵,阿彌陀佛就像大磁石,只要彼此相應,鐵和磁石自然會吸附在一起,互不分開;同樣的道理,我們只要念佛,自然就會被阿彌陀佛攝取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念佛的背後,是因為有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才容易;如果念佛沒有阿彌陀佛的願力,那樣就不容易,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淨土宗的特色,第一句叫作“本願稱名”。是本願的念佛,是靠阿彌陀佛願力的念佛,不是依據其他的念佛。不是靠我們的功德念佛,或者靠我們的持戒清淨念佛,或者靠發菩提心念佛來往生,或者依三學六度來往生,都不是;只不過是念佛,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已。好比說要將很多顆石頭運過河,不是看這些石頭是多還是少,是輕還是重,而是要看有沒有夠大的船只。若有,再多再大的石頭,也照常可以渡過那條河到彼岸;若沒有船,就算再小小顆的沙,也照樣沉在水底而無法渡至彼岸。 所以我們念佛,不管是凡夫聖人、善人惡人、會修行或者不會修行,往生極樂世界的關鍵,不是靠我們,而是靠阿彌陀佛的大願船。若有阿彌陀佛的大願船,任何所有眾生,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出家在家、心清淨不清淨、會修行不會修行,全部都可以平等往生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便全部平等得到一生補處的果位。這就是淨土宗的特色——容易又殊勝!容易是因為只要念佛,殊勝是因為有佛的力量可依靠。 這本《淨土宗之特色》有將這四點——“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相關的經文和祖師的論述都引用在裡面。我們只要看這本小冊子,就可以了解,原來念佛是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靠著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進入到等覺菩薩一生補處的果位。 而且今生今世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是說念佛是念佛,但是往生還不一定,不知道能不能往生,甚至一萬個人念佛,才一、二十個人往生,不是這樣!是十個人念佛十個人往生,百個人念佛百個人往生,是“萬修萬人去”,所以叫作“平生業成”。 所謂“平生業成”是說,平生的時候,往生的業就已經成就了。無論在什麼情形、什麼地方、什麼狀況下斷氣,都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絲毫不是靠我們的本事,而是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知道,所以時間一到他就會來接我們。不管你臨終時是病苦,佛念得出來、念不出來,都不管;不管你有昏迷、沒昏迷,也都不管;甚至不管你是在什麼災難之下斷氣,這都不管。你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可以說三界永除名,極樂已掛號;平生時,極樂就已有念佛人的蓮花;到時候阿彌陀佛就拿著那朵蓮花來接我們,我們斷氣神識剛浮起來的時候,就馬上可看到阿彌陀佛,就可坐上他的蓮花了。就是這麼容易,這麼簡單! 關於極樂的境界,在《淨土宗之特色》裡引用《無量壽經》提到: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以這段經文就知道,在十方淨土之中,就國土來說,極樂世界是最為殊勝第一的,而且往生極樂世界的聖眾,最為奇妙,成佛也很快速,所以說“國土第一”。 “其眾奇妙”,是就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聖眾、眾生來說。“道場超絕”,是就成佛的境界來說。後面說“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極樂世界的境界,看起來好像也有物質,但是它和泥洹(涅槃寂靜)的境界是相同的。為什麼?因為一到佛的境界,就必然不僅事無礙、理無礙,而且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精神和物質互相融合、互相超越,所以極樂世界當然也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 《無量壽經》又說:“開廓廣大,超勝獨妙。”“開廓廣大”就是無邊無際。“超勝獨妙”就是超越殊勝。“獨”就是單獨,唯有極樂世界和極樂世界的聖眾,是超越不可思議。“妙”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唯有佛才知的境界,菩薩、羅漢仍無法推測佛的境界,當然我們凡夫更加不能。 《無量壽經》又說:“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極樂世界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通通包涵在它的境界裡面,所以沒有限制。就這點來說,是不是我們娑婆世界也是極樂世界的一部分呢?其實,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怎麼說呢?是,就是說極樂世界遍滿整個宇宙、整個虛空,所以包含了娑婆世界。但是娑婆世界卻不是極樂世界,因為娑婆世界是由我們所有眾生的煩惱業帶來的果報所形成的,但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清淨業所建造的。這樣說起來,雖是同一個地方,可是不同本質,這叫作“同處異質”,本質不同。就好像水對魚來說是它的家、它的空氣、它所居住的地方;但對我們人來說它是水;對餓鬼道眾生來說,它是火;對天人來說,它是琉璃;所以境界不同所感受的也不同。 《無量壽經》又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是超越十方一切所有世界的莊嚴。 《無量壽經》也說:“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次”就是如的意思,如同涅槃的境界,就是說和涅槃的意思是一樣的。這樣,任何眾生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進入涅槃。就好像地面上的水,不管你是河水、溪水,是清淨、是污穢,是水槽中的井水也好,還是廁所中的水也好,一旦到大海,就跟大海的水一樣。又好像蛇,蛇本來是彎彎曲曲,但是它如果進管子中就直了。我們雖然有貪瞋癡,有罪業,但是到極樂世界,自然貪瞋癡就斷除,罪業就消失。就好像黑暗遇到光明的時候,黑暗當下就消失。 其實並沒黑暗,只是較不亮而已,亮度不夠,所以看起來感覺黑暗。意思就是說,我們有無明煩惱,有貪瞋癡,有罪業,但是這個無明煩惱和罪業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永遠都不會消失;如果是假的,終有一天它就會消失。我們的貪瞋癡、無明,我們的罪業,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既然是假的,不是真的,必然有一天它就會消失。就如同錢幣,一旦被人認出是假鈔,當下就被作廢了。 所以說“世間虛假,唯佛獨真”。我們想一想,這個世間到底有什麼是真的呢?沒有一樣是真的!我們的肉體不是真的,我們的思想不是真的,我們的親情也不是真的。這個天地森羅萬象沒有一樣是真的!就算太陽系、銀河系也不是真的,因為它都處在成、住、壞、空的變化過程之中,終有一天它也會爆炸、消失。 那到底什麼是真的?唯有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真的!因為這句救度眾生的“南無阿彌陀佛”,不僅過去沒改變,現在沒改變,盡未來際也同樣不會改變。所以我們想拿就要拿真的,我們想擁有就要擁有真的。因此要將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融為骨髓,化成個性,要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作我們的血液,我們的骨髓,我們的性命。 天親菩薩《往生論》說:“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又說:“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所以,極樂世界也叫作“無量光明土”,到處都是一片清涼的光明。因此我們的無明到了極樂世界,無明當下就消失無蹤,所以說“一得往生,煩惱罪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 《往生論》又說:“彼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谛妙境界相。”這裡講的都是佛法中的名詞,如果要解釋要有時間,而且就算我們道理了解,對我們來說也不一定受用。為什麼?了解當下雖會生起歡喜心,但是之後就忘記了,所以最後還是要回歸念佛。只是說,如果了解就有信心,有信心就能安心,就有歡喜;如果不了解就沒信心,沒信心就起疑惑,起疑惑心就不安,不安就不歡喜,就會苦惱。所以了解淨土的教理,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最後還是要導歸念佛;不停留在見解上,不停留在學問上,甚至不停留在信心上;也就是要由信而起願,因願而入於行。 善導大師說:“十方佛國,並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 善導大師又說:“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 善導大師又說:“觀彼彌陀極樂界,廣大寬平眾寶成,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為精。” 善導大師又說: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這首偈四句二十八字,對我們淨土宗來說,非常簡要,非常重要!為什麼?這四句偈第一句,就點出極樂世界是什麼境界——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常寂光淨土,也就是一般通途的教理所說的實報無障礙土、實報莊嚴土。 彌陀所建設而成的極樂世界,雖然同樣叫實報莊嚴土,但實際上超越一般淨土的實報莊嚴土。所以經文中說,極樂世界超逾十方一切世界。要進入這樣高超的境界,善導大師說只要念佛就好,所以說“教念彌陀專復專”。這“專復專”有種種的解釋。最簡要的說法是,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用這個“專復專”來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所以“專復專”是殷重地、反復地叮咛你要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要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專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就能夠進入涅槃的境界。所以善導大師又說:“念佛即是涅槃門。” 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們是什麼身份、什麼境界呢?這只要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能夠了解。 四十八大願中的第三願就是“身皆金色願”。我們到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都和阿彌陀佛一樣紫磨金色,沒有差別。不是說等覺菩薩到極樂世界是紫磨金色,我們罪惡深重的業障凡夫到極樂世界,若能夠皮膚細嫩就很好了;不是這樣,而是都和佛一樣。 第四願就是相貌都一樣,沒什麼差別,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跟佛同樣的相。其實說起來是無量相、無量好,也有無量的光明。 由第五願到第十願就是六種神通,我們到極樂世界就自然有六種神通。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所以這些功德都是現成的,都是可以當下兌現的。所以我們如果到了極樂世界,就有這六種神通。這叫作“報通”,不用修就有的。“報通”就好像往生天界,不用入定自然就有五種神通。要不然在我們這個人間,如果要有五種神通,就要有入定的功夫,而且定有深淺,所以五種神通也有范圍,這是修通。若是小鳥,它自然能在空中飛,魚自然能在水中游泳,它不用經過練習,因為這就是它們的果報,它們的報就是這樣,所以叫“報通”。而我們人呢?我們人再怎麼訓練,也沒有辦法在空中飛。當然我們訓練游泳可以在海中游。但是也沒有辦法在海中自由自在地居住,因為我們和水族動物的果報不同,我們的果報就是人,人就是在地面上用腳走路,搭車來去,現在科技發達,可以坐船、駕飛機。如果到極樂世界,六種神通當下具足,那就是極樂世界的果報。 接下來第十一願。第十一願怎麼說呢?第十一願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很重要。其中第十八願是根本,第十一願就是果報。我們依第十八願念佛,到極樂世界就會達到涅槃的境界,就必定進入正定聚,而且到滅度。滅度就是涅槃,就是進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成佛。所以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成佛,這是第十一願的功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若有人說往生淨土還要經過多久時間的修行,要一階層、一階層這樣一直往上爬,爬到最後才成佛,如果是這樣,這不是阿彌陀佛的淨土,這是別處的淨土。 前面提到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為精。”極樂世界是超越一切國土的,和其他的國土不同。怎麼不同?不但境界不同,眾生到極樂世界,成佛的超越、快速也不同。所以剛才經文就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奇妙、超絕”就是在這個地方,往生當下就成佛。為什麼?第十一願已經成就了,四十八大願願願成就,才有阿彌陀佛,才有極樂世界。既然是這樣,若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當下住正定聚,沒有入涅槃,那麼第十一願豈不是沒有成就?若第十一願沒有成就,那怎麼會有極樂世界,怎麼會有阿彌陀佛?由這樣推論就很清楚,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當下,進入涅槃,也就是當下成佛。極樂世界的特色與超勝,就是在這個地方。 再來由第十一願來看第十二願、第十三願。第十二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是壽命無量願。這雖然是指阿彌陀佛本身,其實也是要送給念佛眾生的。意思是說,第十一願進入涅槃之後,自然就全部都跟阿彌陀佛一樣,擁有無量光明、無量壽命。所以《阿彌陀經》就說:“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壽命是體,光明是他的功能力用,光明是他智慧的外相,所以有壽命就有他智慧的本體,就有他光明的外相。這樣說起來,豈不是清清楚楚地標示:往生極樂世界的當下便即成就第十二願的光明無量與第十三願的壽命無量! 我們再看第二十一願。第二十一願是說外相和佛一樣。第二十二願則是降下一級,行普賢行,成為等覺菩薩。為什麼呢?往生極樂世界當下成佛,但是不叫作佛,因為一個淨土只能有一尊佛,其他清淨大海眾雖然也有佛的身份和資格,但是也降下一級,所以叫作一生補處、候補佛位,這尊佛如果涅槃,那時他才成佛。但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有始無終,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所以我們要在極樂世界成佛不可能,但是可以到十方世界去成佛度眾生,這就是第二十二願。阿彌陀佛已經預先為我們設計好,如果我們到極樂世界,貪瞋、無明、罪業徹底消滅,佛的功德、智慧徹底圓滿究竟現前,所以說:“不入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現在已經取正覺,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都必定入定聚,而且至於滅度。 第三十九願說,往生極樂世界的所有眾生,他的快樂,是和已斷除煩惱的漏盡比丘一樣,甚至更超越。所以說“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莊嚴經》是《無量壽經》的同本異譯,也說:“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這首偈很好,說明因和果:往生的因就是只要念佛——聽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而信阿彌陀佛的救度,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自自然然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如佛金色身,和阿彌陀佛的金色身一樣,妙相悉圓滿,無量相、無量好、無量光,跟佛都一樣,外相一樣,內心也一樣——“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 佛心是什麼呢?《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所以我們若能夠以無緣慈去攝諸眾生,那麼我們就已成佛。因為只有佛有“無緣慈”;而菩薩的慈悲是法緣慈不是無緣慈;那我們眾生呢,只不過是眾生緣慈,是假藉眾生而產生同情的愛心,如果沒有假藉眾生,我們那個悲憫的心、同情心也產生不起來。但是對佛來講,他天性自然,不用再假藉眾生,或是假藉這個法的境界,他是自自然然就有對眾生拔苦與樂的那顆心和那個力量。 有關極樂世界的境界,我們只要看《淨土宗之特色》這本隨身書就能夠了解。 接下來說幾段經文。 《莊嚴經》說:“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阿彌陀經》中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說經行道皆如佛。” 《無量壽經》說:“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其實在《阿彌陀經》裡面,就有說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兩句八字意義非常好,對我們來說非常容易了解,又有吸引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眾苦”,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什麼苦?有生、老、病、死的苦,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的苦。在六道之中有分段生死的苦;就算超越分段生死的苦,也還有變易生死的不自在。但是在極樂世界,不僅離開分段生死的苦,也離開了變易生死的不自在,這豈不就是成佛?“無有眾苦”,無分段生死的苦,有超越生死的樂;無有變易生死的不自在,而有到涅槃安穩自在之樂。所以“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一句話,可以說涵蓋了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和正報莊嚴。總之,“無有眾苦”就是說,界內的苦、界外的苦通通沒有;“但受諸樂”就是說受佛的樂。佛的樂叫作涅槃之樂,唯有涅槃的樂才是大樂,這個涅槃的樂,是超越苦樂的樂,是寂滅之樂。 《阿彌陀經》又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般都用通途聖道門的三種不退,來解釋這阿鞞跋致,其實不對。因為這裡的“阿鞞跋致”是指佛的不退。所以以下的經文就說“多有一生補處”。為什麼說“多”,而沒說“都”?是因為你如果要去其他世界,那麼就不是在這個地方一生補處,所以才說“多”。 但是在《無量壽經》就說:“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尤其是梵文的《阿彌陀經》就說:“往生到彼無量壽如來佛剎土的眾生,都是清淨、不退轉、一生補處的菩薩。”這個道理在梵文的《阿彌陀經》裡,說得簡單又清楚。 在《往生論》中說:“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又說:“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往生論》這幾句偈文很微妙,對我們很有吸引力、很歡喜。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永遠捨離生老病死身心的苦,也沒有煩惱、貪瞋癡、無明、妄想的苦,身心的苦通通離開,都沒有了!所以說“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那種涅槃之樂,一直延續,沒有停止的時候。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極樂世界的眾生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一切都能當下得到滿足,沒有匮乏。既然是這樣,誰不想往生?大家都要往生!因此天親菩薩說,因為這樣,所以我天親要往生彼阿彌陀佛國。 有關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身份,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就簡單講到這裡。不過按結論來說,只要念佛而往生極樂世界,就都當下成佛,沒經過時間,也沒經過階段。若說有差別,只不過是化生和胎生。化生和胎生是按照什麼地方來分別呢?我們如果專門靠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化生;若是不專門靠佛,不專門念佛,是修其他雜行才回向往生,那樣他就是在九品之中,在胎宮裡面。《無量壽經》最後有說到化生和胎生,胎生就好像還在母親的肚子裡,不能立即出世,以之譬喻自力修行因回向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暫時在蓮花裡面,不能當下化生見佛聞法。 不過,我們要了解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蓮花化生,沒有胎、卵、濕,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也不是濕生或化生在天上或地獄,都是極樂世界的蓮花化生。《往生論》說:“如來淨花眾,正覺華化生。”都從阿彌陀佛的正覺花化生,這樣當然是成正覺。只不過是有時間的差別,就是說自力、雜行回向往生,那麼就是暫時在胎宮裡面。什麼時候花開見佛呢?不一定。有幾種方式:一種就是回心忏悔,當下就花開見佛;再就是大悲菩薩住花胎三昧,來給胎中人提醒開示,醒悟後就花開見佛。所以極樂世界是報土,只有胎生和化生的差別而已。念佛靠佛是化生;修雜行等於是疑佛,就是胎生,在花苞裡面。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