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淨法師:念佛生蓮


 2016/8/30    熱度:3597    下載DOC文檔    

  “祇園始經營”,祇園是什麼地方呢?《阿彌陀經》一開始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祇園就是祇樹給孤獨園。祇樹給孤獨園是孤獨長者建造的,他也叫做須達長者。

  為什麼叫“祇樹給孤獨園”呢?這是有典故的。捨衛國的太子名字叫祇陀,是將來王位的繼承人;而孤獨長者在國中是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不但有錢,而且有愛心,只要有鳏寡孤獨、貧困患難的人,他一知道,就會去救濟,因此全國人民都非常地愛戴和恭敬他。

  給孤獨長者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法之後,心中很歡喜,他想:“佛所講的法是宇宙的真理,是人生所需要的,我一輩子的成就都不如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如果能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讓佛陀安住下來,持續講經說法,就能使更多人來聽聞,豈不是一樁很大的功德?”所以他就到處尋找地理環境清幽、美好,適宜講經說法的道場,找來找去發現太子的花園最漂亮,地點最適合,風景最優美,所以他就想要把那塊地買下來。

  他就親自去見太子,跟太子說:“您那塊地是不是能夠賣給我來奉獻給佛陀呢?”太子並不想賣掉這座花園,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絕須達長者,所以就刁難須達長者說:“賣給你是可以,但你必須能以黃金將整座花園鋪滿才賣給你,不然這麼好的花園全國唯有這一座,怎麼可以只讓給你呢?”太子心想,用這種方式,須達長者應該會放棄才對。但沒想到,須達長者不但沒有放棄,還立刻從倉庫搬出金塊去鋪那塊地。太子看到這樣的一位長者,對佛陀那麼地護持,甚至把倉庫的黃金搬出來也願意,被感動了。於是對他說:“黃金我不收了,我也跟你一樣發心。地雖然是你的,可園裡面的樹木花草還是我的,我來發心,我們共同來護持。”所以這座園就叫“祇樹給孤獨園”。

  等到要蓋精捨的時候,捨利弗尊者和須達長者正用繩子丈量著地面,當時捨利弗尊者就贊歎他說:“長者啊!你發心蓋祇園精捨,現在你天界的宮殿已經呈現了。”隨即運用神通,讓須達長者看他天界的宮殿,每一重天都有他的宮殿。(欲界共有六重天,自下而上分別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須達長者不可能住那麼多地方,就問捨利弗尊者:“這六重天裡面,哪一層天比較安樂自在?”捨利弗尊者就說:“下面的三層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比較有污染,因為欲界天還有男女、飲食與睡覺的欲望;再上去的兩重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兩層天的欲望比較淡薄,但是比較驕慢,也比較放逸。只有第四天──兜率天,有一生補處的菩薩駐錫在那裡講經說法,那裡比較好。”

  須達長者一聽就說:“我願意到兜率天。”

  當他起這個念頭的時候,其他天的宮殿就消失了,只保留下了他在兜率天的宮殿。

  這就是“祇園始經營,天界宮殿已現”的典故。

  這顯明什麼道理呢?顯示我們所做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是善、是惡,都有因果,而且是因果同時;其中以布施佛門的功德最大。就如須達剛發心建祇園,天上的宮殿立刻呈現一般。

  所以,學佛的人應該常培養福報,就是一般常講的──存善心,說善話,做善事。

  不過,對念佛人來講,那些只是一個學佛人應做的本分,我們理所當然應該盡本分去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但不是為了祈求將來有福報,能夠升天,或者再度生而為人,或者生而為人,進而出家,一聞千悟、廣度眾生──都不是,因為這些都只是我們做人應盡的本分。哪有為人子女不孝敬父母,為人弟子不奉事師長的?哪有學佛而不愛護動物,甚至殺生的?所以這些都只是盡三寶弟子的本分而已。當然,也不是為了將這些福德來回向,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

  有句話說:“生天自有生天業,未必求仙便得仙。”意思是說,即使為了生天而累積功德,可是也未必能夠生天,因為這一世未必能夠累積到生天的福慧。然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反而容易,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靠五戒的功德,也不是靠十善的累積,也不是靠自己圓滿修成戒定慧,也不需要斷除煩惱,也不需要明心見性──通通都不需要。那需要什麼呢?只要你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信),願意被阿彌陀佛救到極樂世界(願),此後隨每一個人的根機、身份,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行),這樣就可以了。所以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比累積生天的功德更容易。

  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將來一定會墮落惡道。為什麼?因為我們凡夫的內心都有貪、瞋、癡、慢、疑,都有煩惱。貪什麼?貪財、色、名、食、睡,凡夫沒有一個不貪財、色、名、食、睡的。“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貪到了,是地獄五條根;貪不到,心中不舒服,起瞋恨,也是地獄五條根。所以起心動念都離不開地獄。

  或許有人想靠自己生生世世努力修行,以求解脫輪回。於此我們不妨想一想,這一輩子生而為人已經不容易,又遇到佛法,如果不在今生解脫生死輪回,卻盼望下輩子,怎麼能夠盼得到呢?這一輩子遇到都不能脫離生死輪回了,何況下輩子?可能嗎?這世既已得到難得的人身了,聽聞到難聞的佛法了,難遇的淨土法門也已經遇到了,再怎麼樣都要發願讓彌陀救度。讓彌陀救度,現在就是平生業成;臨終時,不管昏迷也好,或者病苦念不出佛號也好,阿彌陀佛都會預先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這才是萬無一失的解脫之道。

  阿彌陀佛有神通,他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要往生,他知道我們會在什麼情況下往生。不可能說:“某某人,雖然你一輩子念佛;但是你現在昏迷了,念不出佛號來了,我不能救你了。”不可能。

  阿彌陀佛有大神通,有大慈悲、大願力。我們只要願生極樂,只要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改變、不夾雜地念佛,娑婆世界的業緣一了,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我們。假設我們遇到空難而死,阿彌陀佛照樣把我們接到極樂世界,遇到車難、水難、海難……遇到任何災難,也都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因為我們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地盤,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的掌心,我們不管到哪裡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沒有一個角落沒有阿彌陀佛。所以,無論上天、下海,無論鑽到哪個地方,躲在哪個天涯海角,都不離阿彌陀佛的手掌心。總之,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給所有眾生以希望,即使臨終的時候才念佛,十念、一念就斷氣了,當下也能往生極樂世界。

  “佛念才發起,淨土蓮花即生”,這也是有典故的。

  念佛人,只要開始念佛,極樂世界就開始有我們各自的一朵蓮花,我們在這裡念佛,就是在極樂世界下這個種子。念第二句,念第三句,此後念念相續,日也念,月也念,若一日,若七日,若七年,若七十年……就像在灌溉極樂世界的那一朵蓮花一樣,那一朵蓮花就會越長越大,而且越茂盛,越光明燦爛。所以是一念同時,因果同時的。

  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都充滿了蓮花,阿彌陀佛站在蓮花上,聖眾也都在蓮花上。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時,阿彌陀佛也會帶著蓮花來接引我們,所以極樂世界也叫作“蓮花藏世界”。蓮花代表什麼呢?代表清淨,不受污染。不受什麼污染呢?不受貪、瞋、癡的污染,不受生生世世罪業的污染,也不受塵沙惑、無明黑暗的污染,是純淨無染的。因此釋迦牟佛就用蓮花來比喻念佛的人。

  在十法界當中,唯有佛的境界不受污染。《仁王經》說:“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也就是說,三賢十聖,都還是在階級當中,須破一分無明,才證一分法性,然後增一分的功德、智慧。除非到了佛的境界,否則不可能完全純淨無染。

  念佛的人,一方面極樂世界有我們的蓮花,另一方面釋迦牟尼佛也以蓮花來贊歎我們。意思是說,雖然我們還在這裡;但是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成佛,成為一尊純淨無染的佛,有這樣一種含義。

  法照大師有一首偈說: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

  我們在娑婆世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名,極樂世界就會生長我們的蓮花;只要一輩子專念彌陀佛號永不改變、永不退轉,到時候阿彌陀佛就捧著蓮花來迎接我們。

  接著,我來說一件和蓮花有關的故事。

  三十年以前,我在高雄旗山主持一個念佛會,每周六都念佛共修。當時有位蓮友姓蔡,他的職業是老師,所以大家都稱他蔡老師。蔡老師的婆婆往生時,蓮友們都去助念。等事情都圓滿了,蔡老師的公公(80歲左右),他很掛念他的太太,他想:“大家都說我太太往生極樂世界了,是真的嗎?”為了證明真假,他就到旗山的城隍廟,請城隍爺指示太太的去向,抽回了一首簽詩。

  蔡老師把他公公抽到的簽詩給我看,內容也很有意義,簽詩是這樣:

  碧玉池中開白蓮,莊嚴色相自天然,生來骨格超凡俗,正是人間第一仙。

  “碧玉池”,指極樂世界的七寶蓮池。“開白蓮”,碧玉池中開了一朵白色的蓮花。“莊嚴的色相自天然”,是天然,不是人工雕琢,也不是人工栽培的。

  “自天然”,自自然然的,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是最天然的,也叫作“無為”。世出世間,除了無為法之外,其他的全都是有為法。有為就有生滅,不是天然的。《金剛經》就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要是有為的,都只是暫時存在而已,時刻都在變化當中,不是永恆不變的。

  我們娑婆世界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做的都是有為法;我們的起心動念也是有為法,我們的煩惱、貪瞋癡、無明等等都是有為法,只有我們的佛性才是無為法。到極樂世界就能證悟佛性,就能證悟涅槃,也就是證悟無為法。所以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槃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自然也好,虛無也好,無極也好,都是顯示我們的佛性。

  “生來骨格超凡俗”,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超越凡夫,超凡入聖,所以說“生來骨格超凡俗”。

  “正是人間第一仙”,仙還是有生死輪回,不是最究竟的;佛在仙當中是大羅金仙之上的,所以用“第一仙”譬喻佛。

  這首偈子正顯示:城隍告訴他,他的太太已往生極樂世界了。

  蔡老師的婆婆很少到念佛會念佛,不認識字,也不了解這個法門;但最後也往生極樂世界,超凡俗,成為第一仙,靠的是什麼?──阿彌陀佛的救度。

  由此顯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沒有條件的,這給所有修行人最後的希望;也顯示,她都能往生極樂了,平生就已在念佛的人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呢?

  大部分的念佛人,即使很精進地念佛,仍不敢肯定能不能往生;觀念上都認為,必須要等到臨終的時候,能夠正念現前,佛號分明,看到了佛,這樣才能肯定。可是真正的淨土法門不是這樣的。純正的淨土法門應如淨土宗特色所講的:“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每一個宗派、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特色,如果沒有特色的話,豈不都一樣了,何來判教與創宗呢?既然成立宗派,一定有這個宗派的宗旨與特色:華嚴有華嚴的特色,天台有天台的特色,禅宗有禅宗的特色。那淨土法門和其他法門不一樣的地方(特色)在哪裡呢?在於只要念佛,當下就靠上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才專一念佛,靠彌陀的願力,這叫“本願稱名”。

  為什麼不說“持戒念佛”呢?持戒很好,佛弟子也都應該隨力持戒,但如果一定要持戒圓滿,或者持到幾分才能往生的話,我們就都沒有往生的希望了。可是我們只要依靠彌陀的願力而念佛,不管是否持戒圓滿,都能夠往生。

  淨土法門也不是息慮凝心的“禅定念佛”,也不是發菩提心的“菩提念佛”,也不是“三學六度”的念佛。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是單憑阿彌陀佛一佛已足夠,不是靠我們凡夫修這個、修那個來累積種種資糧──如果要那樣,以我們的根機來說都不可能往生。

  況且,如果必須要我們補修功德阿彌陀佛才要救度我們,或者才能夠救度我們,那表示阿彌陀佛的力量還是有限,不是絕對的;如果這樣,阿彌陀佛就不稱為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以時間、空間來涵蓋整個法界的功德,所以整個法界的功德都在這句名號裡面。

  印光大師說: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 全體具足。

  如帝網珠,千珠攝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 無欠無余。

  意思是說,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等同稱念了所有十方法界的十方諸佛,就等同擁有了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了,所以叫作“全體具足、舉一全收、無欠無余”,只要念佛就圓滿具足了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因此,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必須專念彌陀名號,而且是──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就可以了。

  印光大師又說:

  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

  吾人多生罪業,如空中片雪。

  業力凡夫,由念佛故,業便消滅。

  如片雪近於洪爐,即便了不可得。

  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像大火爐;我們凡夫生生世世的罪業雖然非常多,但就好像空中的一片雪花一樣,還沒有靠近大冶洪爐,就已經化掉了。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即使煩惱強盛,業障深重;可是只要念佛,我們強盛的煩惱、重大的罪業就不算什麼了。

  不過,這樣講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就可以放逸,我行我素,放浪行為,甚至縱情行惡。這裡的重點是要說明,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的深廣,讓修行人在解脫道上可以因為了解而安心;心安了,從此就能念念不捨,行住坐臥都專稱彌陀佛名,安心念佛,沒有恐懼地念佛;也不會因為疑惑而轉修其他法門。這點大家要有正確的認識。

  我常做一個石頭乘船的譬喻。一顆石頭能不能到彼岸,關鍵不在於它的重量,也不在於它的大小,而是在於有沒有船來運載:若沒船來載,只要是石頭,大石頭會沉入水底,小小的石頭一樣會沉入水底。所以往生的關鍵在彌陀一方,眾生不管有沒有煩惱,煩惱多重;有沒有業障,業障多深,只要願意乘上阿彌陀佛的本願船(專稱佛名),再怎麼樣都不可能沉入水底。

  以淨土法門來說,什麼都不會,只要會念佛,就可以說什麼都會;反之,即使才華出眾,也深入經藏,也能談玄說妙,各宗教理談得口沫紛飛,但是如果不念佛求往生,就等同什麼都不會。為什麼?因為終究在六道輪回。因為一個人即使功夫很高,具有生在天界,欲界天,甚至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的本事;但最終還是會墮落,還是會輪回。如經典上所講:“雖復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三惡道中。”亦即雖然能夠在現生得功夫入定,而生到色界天,甚至非想非非想天;但是天壽一到,還是墮落三惡道去輪回。

  想想看,一個人能夠入定的話,他就有五種神通。這個世界上,假如有個人能夠入定,有神通的話,大家一定一窩蜂去參訪、叩拜;可是他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的話,還是會墮落三惡道──下輩子上生色界天或者是無色界天,但是天壽一到就墮落了。

  就修行上來說,貪瞋癡淡薄的人才能夠入定;貪瞋癡不淡薄,雜想妄念不降伏是不能入定的。但即使如此,以結果而言,能入定的人,他跟煩惱深重、妄想紛飛的凡夫可說沒有多大差別,跟三惡道的眾生也沒有特別不同。為什麼?因為終究還是離不開三惡道。可見,非想非非想天跟地獄還是在一起的,它的善跟惡還是在一起。足見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多麼重要!

  我們的業障好像百噸的石頭, 而且不止一顆兩顆,百千萬億顆都不止。即使小小一顆石頭放在水面一定沉下去;可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比航空母艦還要大上百千萬億倍,我們的罪業放在他的船上,對阿彌陀佛的願船來講,一點都不影響。所以,念佛在所有的法門當中是最容易,又是最殊勝的。

  像蔡老師的婆婆,老人家什麼都不懂,以前也沒有念過佛,只是透過臨終助念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開白蓮,成為第一仙。所以說,念佛法門給修行人絕對的安心。

  《贊頌辭》裡面有一句法語:

  輪回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這一句顯示淨土法門的根機,也顯示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是主動的,不是經過我們拜托的。

  “輪回諸趣眾生類”,阿彌陀佛說:“輪回在阿鼻地獄的眾生,輪回在餓鬼道的眾生,輪回在畜生道的眾生,還有輪回在人道的眾生啊,你們務必要讓我阿彌陀佛救到極樂世界啊!”這是阿彌陀佛悲心的呼喚。阿彌陀佛呼喚多久了?十劫,甚至不止,從他發願就開始呼喚了。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之後,為了完成這四十八個大願,經過了兆載永劫的時間累積功德。兆載永劫是多久?兆,有數目,百千萬億上去就是兆。載,是我們中國數位單位裡最高的數目。劫呢?幾乎是顯示最長的時間。劫,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等等。以一般而言,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一個小劫是多長的時間呢?約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一個大劫是多久呢?約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

  阿彌陀佛兆載永劫這麼長的時間都在呼喚我們,都在為我們累積功德,要成就極樂世界,同時也成就這一句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來送給我們,作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作為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功德。一個大劫就已經是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了,何況兆載永劫?所以,不僅阿彌陀佛經歷過的時間大得難以形容,阿彌陀佛救度你我的悲心更是大得難以形容。

  《法華經》有“三千塵點劫”的譬喻,也有“五百塵點劫”的譬喻。五百塵點劫怎麼算呢?就是五個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三千大千世界,把五個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磨成粉;然後從西邊往東邊,經過一個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三千大千世界就下一粒微塵;又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三千大千世界又下一點,直到所有微塵通通下完;最後把下過的和沒下過的這些三千大千世界都磨成粉,一粒微塵就是一個劫。

  阿彌陀佛為我們累積的功德,比這還要久,一個兆劫還不夠,一個載劫還不夠,所以用“永劫”來積功累德。這顯示:阿彌陀佛為了救度十方的眾生,他是經過永恆的時間來為我們累積功德。可以說,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阿彌陀佛為我們修行所留下了血,所累積的骨頭,所布施的頭目腦髓;也顯示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沒有一位阿彌陀佛沒有布施過,任何一位眾生,阿彌陀佛都為他犧牲奉獻過。所以,現今阿彌陀佛成佛,才有功德力救度十方眾生。

  十方諸佛未必能夠救度十方眾生;可是阿彌陀佛一佛就完全能夠救度十方眾生,這是因為兆載永劫以來阿彌陀佛就默默地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為我們累積功德。當我們還不知道祈求的時候,阿彌陀佛已經把我們所需要的功德都送給我們了,把功德名號的所有權者都登記到我們每個人名下了。接下來,就只看我們知不知道去提取而已:如果知道將它提出來使用,就能夠當下具足富貴,雍容華貴,亦前超凡入聖的資格;而不知道提取使用的人,就永遠、白白地枉受輪回之苦。

  我們要世間的金銀財寶談何容易?但是要擁有這句萬德洪名,卻輕而易舉。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主人;同時,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生命的主人。為什麼?肉體的生命有生就有死,法身的生命卻沒有生老病死。我們被業力牽引而有生老病死,必須依靠阿彌陀佛才能獲得救度,因此阿彌陀佛是我們法身慧命的主人。

  如果細細地思維:阿彌陀佛經過五劫的時間為我們發願,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為我們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我們內心還會無動於衷嗎?還是感動莫名,或者痛哭流涕呢?

  長久以來,我們愚癡的本性已經很堅固,即使聽到佛法也無動於衷;即使聽到阿彌陀佛以五劫的時間思惟攝取、莊嚴佛國,以兆載永劫的時間積植菩薩無量德行,我們還是將信未信,若信若疑――真是麻木成習,無智、無信,業障深重的凡夫啊!反之,如果能夠相信,能夠感動,就表示善根已發露。

  不過,不管我們信不信,懂不懂,甚至有沒有感動,只要從今以後專念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就是極樂世界的人了;不知不覺,不用勉強地,就跟阿彌陀佛的佛智感應道交,也就是所謂“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阿彌陀佛的“佛智”是什麼?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悲心,也是救度眾生的誓願。

  有人說,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我們也必須要跟阿彌陀佛同樣發四十八大願,不然怎麼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呢?這種觀念對不對?不對。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是在什麼地位發的呢?是十地菩薩的位置所發的。我們現在是貪瞋癡凡夫,怎麼能夠發起呢?阿彌陀佛是“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我們經過幾天的發願,所以不可能。

  可是,要怎樣才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啊?很容易。阿彌陀佛呼喚我們,我們就隨順阿彌陀佛的呼喚,阿彌陀佛說:“某某人,你要欲生我國”。我們就說:“好,我要願生彼國”。這樣就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很容易。那要天天說:“阿彌陀佛,我要願生彼國,要願生彼國……”要天天這樣講嗎?不用。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南無”是歸命的意思──把我們凡夫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的佛命,把我們污穢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清淨的生命,把我們短暫的生命歸入阿彌陀佛永恆、無量壽的生命:這就是南無,就是歸命,也等同隨順阿彌陀佛的願。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是誰的呢?是歸命的眾生所有的,所以說,阿彌陀佛即是其行。阿彌陀佛是歸命眾生的功德,“行”就是功德,就是往生的資糧。有這個“行”,有“阿彌陀佛”四個字,就能夠消我們眾生自身的業障,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成佛。所以這六個字涵蓋信、願、行,可以說妙用無窮。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