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21集)


 2016/8/31    熱度:2213    下載DOC文檔    

  尊敬的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文言文的課程,大家要一起學習《禮記.學記》這一篇教誨。我自己從事小學教育,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當然,不只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應該學習這一篇文章,我們一個家庭,父母就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師,所以事實上為人父母者都應該是先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往往是孩子生了以後,手忙腳亂,不知道怎麼教。所以《中庸》裡面講,「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做任何事情,盡任何本分,都應該做好准備,都應該懂得為人父母之道,為人老師之道,以至於扮演哪一個角色,都應該懂得那個本分的道理才好。所以,這一篇文章很值得為人教師者、為人父母者好好的來學習、深入。那我自己在從教之前也是接觸很多教育的理論,那這個時代可以算是知識爆炸,理論學說非常多,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理論?假如我們拿的理論不正確,教我們的孩子,教我們的學生,那他們就變成試驗品了。你說試驗對了還好,試驗錯了,那他的思想觀念偏頗,對他的一生就是誤導了。所以教育得慎重,因為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而我們一談到教育,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經驗、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我們看到代代都出聖賢,社會都是良善的風氣,這個是有目共睹,舉世之人都認同、了解到的。但是近代失去民族自信心,覺得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把五千年的智慧忽略掉了,甚至捨棄掉了,結果學很多西方的教育理論。那我們不是說西方的不好,西方的教育理論也有好的地方。但是,它這些理論,有的幾十年,有的只有這一百年,它沒有經過時間、空間的考驗,還不能證明它這個理論是否正確,這個都要很冷靜去判斷的。那我們看事實上,現在連東方的民族,它教育的理論還是受西方的這些理論影響比較大,很多都是依據美國的教育方向、理論,或者歐洲的。但我們想一想,擺在我們面前,全世界各個國家、民族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就是青少年道德問題,幾乎沒有國家沒有這個問題。假如這些理論都是正確的,怎麼會呈現這麼嚴重的青少年問題?這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了。假如他教的是正確的,就不會呈現這樣的果相出來了。

  而且這不好的果相是愈來愈嚴重。我自己就是因為在小學教書,感覺到不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是一屆不如一屆,一年不如一年。那真的是有所謂教育的使命感,不忍心看著這個情況繼續下去。那個時候很幸運,接觸師長的教誨、接觸老祖宗經典的教育,才知道教育很重要的應該從德行扎根,應該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教育得要抓到根本才好。而在教育工作上,這一篇《禮記.學記》是很精辟的教育哲學,講得非常完整。而西方很多正確的理論,老祖宗幾千年前就講了。可是我們的祖先沒有說,「這是我發明的,這是我的理論」,老祖宗知道,真理,古聖先賢承傳下來的,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所以,假如西方這些所謂理論發明人能讀過《禮記.學記》,他就不會這麼自以為是自己發明的了。確確實實,世間好話、真理聖賢人都說盡了。所以人假如懂得這個道理,有這個虛心,他的工作、他的人生,就可以站在五千年的智慧去經營了。

  我們教育工作者假如沒有這些寶貴的智慧跟經驗,那面對學生都沒有正確的思想觀念,那學生就變成我們的試驗品了。所以一個從事教育工作者,假如有使命感,希望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思想觀念能夠不斷提升,早一點提升。因為我們早一點有智慧了,學生就早一點得到正確的引導,得到大利益了。所以一個教學者他的學習、他的提升是不用人家催促的,因為他有使命,他有愛心,那是他的動力。孔老夫子是至聖先師,是教學者最好的楷模、表率,夫子是「學而不厭」,他才有智慧,有智慧了才能利益人,「誨人不倦」,他有大慈大悲。所以,我們重新來深入我們自己老祖宗的智慧、文化,重拾民族的自信心。而且這一篇文章深入之後,很多家庭、社會種種的問題我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方法了。

  好,那我們來看第一段經文: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這是第一段。這個文言文它每一個字都含有很深的道理,我們得細細去感悟。我們看到『發慮憲』,這個「發」,它可以是一個人他的思想、他的思考,進而延伸到他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在這個「發」字當中顯露出來。一個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言一行都依照很謹慎的思慮,他才會去做,這個言行他才會做出來,他不會妄動。而且他這個思慮,這個「慮」有思慮、謀畫,都會依據法度,這個「憲」,我們說憲法、憲法,都是依據正確的做人做事道理。所以一言一行都是要符合法度的,不會亂做。你說現在這個時代說什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都是放縱。這個「發」再延伸開來,那就可能是謀畫一件事情,或者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這個都是發,他都經過周詳的思慮,而且是依循正確的法度。『求善良』,做一件事情那得要有眾人的配合,他是尋求善良的人來一起做這個事情;或者求善良的人來指導他,就教於這些善良有智慧的人。這樣子的做事態度,人家看了會佩服他,會覺得這個人很慎重,思慮很清楚,很有判斷能力,都是求善良的人來協助自己,他不會狐群狗黨,那成不了事的。

  因為人家佩服他,所以他會小有名氣,『足以謏聞』。而這個「聞」,名聲,所謂「享有盛名」。那說實在的,一個讀書人想不想很有名?這叫虛名,想要名的那就是求虛名。孟子講,「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就是一個人的名氣超過了他的德行,這是君子覺得很羞恥的事情。所以有沒有名氣這個不是一個讀書人要去追求的。那當然,人家從他的行為風范覺得佩服他,這也很正常。但人家佩服,不見得能利益他。大家想一想,我們從小到大佩服過多少人?可是佩服了,可能佩服、感動一段時間,他是他,我還是我。所以真正要利益人,他不會只在讓人佩服而已。「足以謏聞」,但『不足以動眾』,他還不能感動群眾、大眾。

  而一個人可以禮賢下士,禮敬賢德之人,這『就賢』;而且時時能體恤遠方的人,很有愛心,這樣的行為會讓人家非常感動。他能就賢,代表他有智慧。比方,今天在宋朝,皇帝用范仲淹當宰相,很多人會很感動,「用這麼賢德之人,我們國家的福氣」。我們看商湯用伊尹,周文王用姜太公,這都是「就賢」,他們也真的體恤遠方的人。所以『足以動眾』,感動非常多的人。『未足以化民』,但是,雖是感動,還不足以從內心裡面改變人民,就讓人民都能效法他們,學習他們,以他們為榜樣,還不能達到這個化民的效果。因為我們今天佩服,或者很多人的行為讓我們非常感動,可能大家也有經驗,看一些文章,都流眼淚,非常感動。流完眼淚,可能過幾天,這個感動慢慢就消失掉了。還是很難達到教化、感化改變社會風氣的效果。其實這一段也讓我們在思考,人真正想要達到讓人得真實利益,讓人佩服、讓人感動還不能達到給人民真實的利益。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你教化了人民,他真正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道義、什麼是本分、什麼是使命,他就變化氣質了,他的整個人生方向、目標就明確了,他就知道人生應該怎麼樣來經營才有價值,這樣就影響他的一生了。所以這一句講到,要教化人民,然後變成善良的風俗,『其必由學乎』。這個「必」字就是沒有其他方法了,一定要從教學,要從教育下手,才能夠達得到這樣的效果。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君子」,在一個國家,那就是國家的領導者。「如欲」,這個「欲」就有目標、志向。今天我們有機會成為國家的領導者,要治理人民,我們最希望的是做什麼事情,這個就是欲。欲裡面就有一種期望、目標。

  那現在整個社會最需要的是什麼?現在社會不缺錢,不缺物質,現在很少人餓死了。可是現在人很苦,內心很苦,內心空虛,人心不安,沒有安全感。一個家庭孩子都不孝,他怎麼有安全感?一個社會犯罪率愈來愈高,怎麼會有安全感?夫妻離婚率愈來愈高,人與人都很難互相信任了。所以這個是這個社會上現在最急迫的事情,急待改善的現象。所以真愛護人民就真把這些情況好好的去思考,想怎麼樣讓人民脫離現在這些痛苦。而只要人民他的思想觀念能正確了,自然他的行為就在道中,慢慢的這些亂象就改善了。所以一個國家真正要教化人民,改善整個社會的風氣,變成良好的風俗,什麼是良好的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兄兄弟弟。每一個人明白道理,知道本分,都敦倫盡分,家庭跟社會的風氣就改善了。那這個教化的工作,那就不是一蹴可幾的了。我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讀書貴在變化氣質」。從事教化工作想立竿見影,可能適得其反。

  可是現在功利的氣氛特別濃,除非這個國家領導者有高度的睿智,他看到社會要安定最根本的是人心,人心善才能過上好日子,可是人心又要靠教育、教化,他能認知到這裡,他的整個國家政策就會把教育擺在第一位,擺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有智慧的領導者,他的老百姓就有福氣了。那我們看到,現在馬來西亞政府很重視教育。我前幾天看到一個報導,他們的教育部長兼副首相慕尤丁先生講到,「《論語》可以改善社會風氣,降低犯罪率。」不簡單,他能看得懂孔子的智慧!那一個教育部長能看得懂聖人的智慧,又能推展孔孟的教誨,那他們這個國家所帶動的是不同種族互相學習彼此的智慧,那種族和平。而且中華文化,全世界僅存綿延五千年不斷的歷史文化,這個歷史文化可以利益所有的國家、所有的民族,甚至是所有的宗教,都可以利益得到。這個在五千年歷史當中都可以做證明的。所以湯恩比先生才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要靠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

  現在全世界都很重視到中國發展經濟,全世界都到了我們中國的時候,正是把中華文化介紹給全世界的好機會。全世界都接觸了孔孟的智慧,人心都講道義、講仁愛,那中華文化就利益了全世界。最近幾年,中國政府非常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也盡心的在,尤其十七大裡面提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共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那中華文化由中國帶頭來復興,那對全球的華人都是非常的振奮,全球華人都希望祖國強大,文化復興。所以中國帶動文化復興,這個就利益到子子孫孫,還有世界的人民。

  好,所以這一段話對於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非常重要的一句叮咛了,「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那這一句話假如用在家庭裡面,那這個君子就是父母、長輩;如果想要化民,這個民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家人;要教化他的孩子、家人,成為很好的,這個俗就變成很好的家風;那他就要靠教育,這個學字就是他的家教,民就是家人,俗就是家風,學就是家教,才能達到了。

  那假如是一個學校,那這個君子指校長。我們馬來西亞華人的教育靠著代代華人的使命感承傳下來的。他們那分使命感不輸給海峽兩岸還有其他地方的華人,甚至還比我們更有使命感。他們全國的華小,好多年,幾十年,都靠華人捐助辦起來的。馬來西亞華人他們內心裡面很自然的,「我的薪水裡面一定有一個部分就是要來支持華教的教育」,這一分心,難怪馬來西亞華人有福。為什麼?他這一念心是為了整個民族,這個心量很大,量大福大。父母、長者有這樣的胸懷,那下一代也是這樣的有使命感。我們看,談到要學習文言文承傳文化,這麼多學長每個禮拜都來一起共學。有學長每個禮拜坐飛機來的,很多是還工作完趕緊趕過來,可能飯都沒吃的。這一分精神我們相信都留在下一代的心中。這個就是身教!什麼時候是教育?我們隨時做出來的行為就是教育。

  而這幾年,我們華小全國校長職工會,他們已經第四年,向所有九百八十四所華小推展《弟子規》德行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那是所有下一代的華人都受經典教育。那是真君子,想到後代子孫的智慧、德行。我們相信校長職工會做的這一個壯舉,一定會留在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甚至於是在全世界華人的歷史當中,都會記錄下去。所以人生在世總要做幾件這個社會最需要的事情,總要做幾件恩澤後世的事情。說實在的,這樣的胸懷,歷代讀書人都是如此。我們假如沒有這個胸懷,坦白講,談不上讀書人,我們知識分子這個身分在我們身上就是虛的了。要有這種胸懷才有資格談得上是讀書人,知識分子。

  有一套書非常的精辟,《五種遺規》,陳弘謀先生編的。他是清朝的大臣、忠臣,走過十幾個省市,他的公務已經非常繁忙,還用空余的時間搜集了我們文化裡面最寶貴的這些教誨,編成《五種遺規》,那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麼樣的大官,為了恩澤後世,他不知道一天才能睡幾個小時。所以我們讀著這《五種遺規》的書籍,要念著陳弘謀先生的恩。而他走過十幾個省市,其中他走過江西,他治理的那個地方,經過一百多年,去了一個父母官,然後非常感歎,也非常震撼,他說到:「這個地方經過了一百多年,還深深受到陳弘謀先生當時候的教化。」陳弘謀先生那時候給他們的教誨還影響著這個地方,陳弘謀先生做出來的德行,當地還在津津樂道,還在效法他。所以一個君子有德,那個德風影響非常的深遠。陳弘謀先生說到,「必為天下不可少之人」。現在這個社會最缺什麼人?最缺能成為人民榜樣的人,最缺能承擔起為往聖繼絕學責任的人。所以「必為天下不可少之人,必做世人不能做之事」。

  現在世間人受風氣影響,你說要賺錢,要求名利,那太多人熙熙攘攘,每天為了爭名奪利毫不厭倦。可是你叫他做能功在千秋的事情,可能沒幾個人願意做,這樣的事他提不起使命感。陳弘謀先生他的志向非常明確,所做的事一定是世人不願意做,又是這個社會最急的事情,就是教化的工作。說實在的,我們從經典當中懂得,「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書經》說的。《易經》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明顯發覺,天災人禍愈來愈頻繁,那個根本在人心偏離倫理道德。按照世人現在造孽的速度,假如再不改善,真的大災都會來。其實我們不知道多少年前,在課本當中都學到,地球的溫室效應愈來愈嚴重,假如再不改善,沿海地區都會被淹掉。沿海地區都是經濟發展最繁華的地方,這些地方被淹掉了,人類有非常大一部分的財產全部就泡湯了。說實在的,那個時候我們再想想,以前花了幾十年積累這些金錢,又有什麼意義?所以人類現在要共同面對的,化解溫室效應,化解災難,這個才是冷靜的人,才是深謀遠慮的人。急著去賺錢,可能幾年過後,災難來了,化為烏有。

  以至於從自身來講,繼續追名逐利,不斷惡修善,可能我們造作的罪業就奪走了我們的壽命、我們的福氣了。到時候金錢是沒有辦法換回壽命,沒有辦法化解災難的。所以真正懂得這個道理,行孝要及時,行善,斷惡修善,也要及時。我們冷靜看看現在人每天所造的殺盜YIN妄這些罪業,再不改,他的凶災就要現前。所以現在水災、風災、火災,甚至車禍、疾病,現象都愈來愈嚴重,主要的還是人心不善感來的種種凶相。所以老子說:「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些凶相也是人自己做出來,招感來的。

  好,所以真正要共同面對這個大時代的問題,教育、教化人心,要擺在最重要的位置。所以校長職工會這些校長是真君子,他們用老祖宗的倫理道德的智慧化民,這些學生就是他要教化的人民;成俗,這個俗就是校風;這個學就是校規,就是這個學校給他們的教育。真正給他們好的教化,那他們的學生以後出社會,大眾一接觸,「這些人很不一樣,哪一個學校畢業的?」到時候就看出端詳了。我們現在馬來西亞華小有不少學校,校長帶頭做,甚至帶頭學,學習《弟子規》、傳統文化。校長一家人,帶著太太、帶著孩子,坐在第一排,給全校的老師、家長做榜樣,以身作則,這個都很難得。我們看到這樣的風范,都感覺到老祖宗都會保佑他們,都會保佑他的學校。那除了從學校來看,另外從班級也可以。傳統文化這些教誨,大到天下國家,小到家庭班級,都可以遵循這個道理。所以從班級來講,他這個學生就是民,這個俗就是他的班風,那必定要從教學,教他們這些道理,所以這個就是他整個班的班規,還有整個老師教給他們的這些做人的道理。

  那這一句假如再延伸到社會,各行各業,也是非常好的一個教誨了。比方一個企業的老板,那他就是君子了,他能夠教化他的員工,民就是員工,這個俗就是他的企業文化、企業的風氣,他也要靠教學,他企業裡面所用的這些教育就很關鍵。那現在全世界華人很多都以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誨來教化他的企業,這個就非常難得。確確實實這些企業的領導者是真希望給他的員工人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是為他一生著想,用心良苦,把整個中華文化引進他自己的企業。而這些企業家這麼做了,不只教化了他自己的員工,還給世界各地的人做了好的榜樣。所以我們看北京胡小林董事長,他在他的企業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在企業界好多的團隊都是因為他這個榜樣也都起而效法。

  所以一個人要功在民族、功在社會,其實不難。在我們當前,把家庭經營好,把自己的企業團隊帶好,就可以帶動整個世界了。因為人都希望、希求美好幸福,你的家庭、你的團體做出了幸福的榜樣,那哪有人不願意效法?甚至包含自己的社區,你把這個社區教化好了,全世界的社區都來你這裡學習了。在台灣三重耕心蓮苑這個社區,兩位老師非常用心經營了十三年,所以教育不是短時間的,結果整個社區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台灣教育部社會司了解到它整個社區有非常良善的風氣,非常的團結和睦,經過深入了解,以它這個社區的經驗成為全台灣社區學校的樣板。那現在不只台灣很多人去跟他學習了,有機會到台灣的華人都會到他們社區去,感受一下整個社區像個大家庭是什麼氛圍。我曾經去過,他們不用說一句話都已經感動我們了,那種整個環境的氛圍。那誰不希望自己的社區像個大家庭,互助互愛?

  好,所以這一句有很深的深意,一定要靠教學才能夠教化人心,才能夠變化氣質。我們想一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假如他的弟子沒有遇到孔子,他的人生一不一樣?那很不一樣!所以我們就看到教學的那個意義跟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舉個例子,子路。子路第一次見孔子,頭上插的是雄雞毛,這個肚子綁著一個野豬的皮,非常的粗犷。他假如不遇到孔子,那可能就是打獵為生一輩子了。可是遇到孔子以後,成為國家的大臣,非常的有德行。而且,甚至是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子路都不敢忘了孔子的教誨,可見孔子的教誨深入他的內心。那三千弟子就不知道像子路這樣的例子就有多少了。所以教育是非常有價值。從一個人身上,到我們剛剛舉的陳弘謀先生在江西教化,他影響的是一群人,一個地區了。

  那我們自己的人生想一想,假如我們沒有遇到師長,沒有遇到經典的教誨,那我現在想一想真是不堪設想。社會這個大染缸,我都不知道泡成什麼樣子了,可能到現在面目全非了,甚至於還有沒有活著都是個問題了。不懂道理,造作很多罪業,可能命早完了。所以確實,古聖先賢、祖先、師長的恩難報。那我們以能身體力行經典的教誨,然後以能夠承傳古聖先賢的教育,來回報這個深恩。

  而我們古聖先賢他們非常知道教學的重要。所以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很多有見地的人,冒著生命的危險,藏了很多的經典。而在北京房山放了很多的經典,是因為這些古人怕經典喪失掉了,所以把經典刻在石頭上。這種精神讓我們非常動容。而且這個房山的石經刻了八百年才刻完,那是幾代的人共同有這個使命把它完成,光是經典他刻了八百年。你說假如文化斷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那多對不起這些歷代為了承傳文化流血流汗的先賢們!

  好,我們接著來看這第二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這前面兩段,主要的還是點出了這個教育的目標,教化人民;教育的重要性,教學為先。不把教育擺在最重要的位置,這個社會就要出問題了,這個家庭就要出問題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教學為先』這個「先」字,就要想起《大學》講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先後順序沒搞清楚,沒擺對,就不在常道、正道當中了,就偏離了常軌了,亂相就要出來了。所以這第二段彰顯了教育的目的跟教育的重要性。前面談的是整個國家領導者,他以教化人民為重要的目標;這一段講到的,對於個人,他不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育,他連做人的道理都不知道。所以對於個人來講,很重要的,教育的目的,讓他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家庭的負責人,他要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人知道重要性了,他才會去下功夫,才會去努力;不知道重要性,忽略掉了,等情況出現了再要來教育就不容易了。這個就好像治病一樣,還沒有病,你趕緊預防,那他就健康一輩子;忽略了預防,真正病嚴重了,要治那就不知道要花多幾倍的時間了。

  好,我們看這一段的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第一句是譬喻,讓我們更能體會第二句。一個玉石它不雕琢的話,它不能成為非常好的器物;它雕琢好了,那就非常好的藝術品了。就好像人雖然有本善,但是假如沒有經過好的教育,還是受後天習氣染著,這個本善不能彰顯,反而變成習氣的奴隸了。所以《三字經》講,「苟不教,性乃遷」,所以教育就是要讓他恢復本善,明白做人的道理。所以下一句,「人不學,不知道」。這一句話很提醒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的人,我們現在在指責孩子錯誤的行為,但問題是,我們曾經教過他正確的嗎?我們曾經接觸這些孩子們,一個七歲的孩子學「入則孝」,他談到說,「我讀了《弟子規》,學了《弟子規》,才知道做人原來要孝順。」他不知道,這是做人的根本。

  所以我們現在成人做出很多行為可能讓自己的另一半都沒辦法接受,讓人家非常厭惡。甚至於看到的人都會說,「這個人都這麼大了,連這個都不懂,還做出這樣的行為!」批評之外,我們還得冷靜,「他這麼大了,連這個都不懂」,請問家庭教過他嗎?學校教過他嗎?社會教過他嗎?「他這麼大了」,那是身體大,是吧?不代表他的心智成熟。所以當父母的人不是把孩子養得身體這麼大你就是盡本分了。不只要養他的身體,還要教育他明白事理。你把他養得很壯,不懂道理,他以後還會傷害別人。所以這一句話就很值得我們從事教育的人深思了,教育得找到根本。

  我們冷靜從這幾代人來思考,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不識字的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要友愛兄弟。那前幾代的人,一個字不認識,六、七歲就煮飯了,十、三四歲就扛起家裡的重擔了,照顧兄弟姐妹。他知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他知道。誰教他的?他不識字。所以知不知道跟學歷不一定有關。他的父母身教告訴他的,整個社會都是道義情義的風氣,所以他受到很好的影響,所以他知道。但是看到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狀況,一個博士,他學了沒有?看起來有學,他讀書讀了二十多年。可是他知不知道做人的道理?他可能對待父母沒孝心,他可能對待妻子非常的傲慢,他可能脾氣非常的暴躁。那這個就提醒我們,學是學覺悟、是學明理,這個才叫學,學覺悟。哪有愈學愈沒德行,愈不知道做人,習氣愈來愈重?這個學的方向目標不妥當了。所以我們近代得要深思,學的根本是德行、是明理、是明白做人,而不是追求知識技能、追求學歷而已。

  今天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教了很多博士,結果離婚,我們會很欣慰嗎?他是博士、碩士,結果父母很痛苦,因為他不孝,我想我們當老師的人絕不會引以為榮。假如他很高的學歷,結果當官,貪污;當醫生,拼命賺錢,不是以治好人的生命健康為責任;當律師,不是以伸張正義,反而離婚的案件接了不少,沒有好好去勸人家和,還引導別人離婚。那你說有這麼好的職業,卻無德,這對社會的傷害就非常大了。比方我們的學生以後去教書,結果他反而覺得當老師要多賺點錢,都把這個功利給了這些小孩了,殃及下一代。那有這麼好的學歷,有這麼好的職業,而缺了德,又有什麼意義?

  所以這個學是要覺悟、是要明道。而明道就是明本分。每一個行業都有道,當老師的有師道,當醫生的有醫道,從事商業的有商道,以至於他當人家父親有為父之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他得要明道他才能扮演好他的角色。每一個行業都有道,其實這個道是什麼?就是愛心,就是責任心,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就是每一個行業的道!這樣的心境,你不在幼兒園教他,你不在小學教他,等他大學了你能教這個道?他自我、自私已經這麼根深蒂固了,哪有說他一出社會馬上就有愛心,就有責任心,就以服務為目的?就不容易了。

  所以「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從小教這些道理。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所以以教育的角度,幼兒園、小學老師太重要了。那不是說大學不重要,大學也重要,「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但是假如這麼小就能學,那這幼兒園、小學老師那真是功德無量。《易經》上面講的,「蒙以養正,聖功也」,最神聖的功業、最神聖的價值。從小把孩子的德行根基扎牢,這樣的父母、老師對社會的貢獻是最大了、最深遠了。所以按這個邏輯來講,國家薪水應該給幼兒園、小學老師多一點,這樣才對,現在都搞顛倒了。

  好,所以我們思考到,每一個行業都有道,而且從小要教這些心態。你不教孩子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教孩子助人為快樂之本,他到哪一個行業都不會快樂的。你說那他賺到錢他快樂了。我現在還沒遇到一個很有錢他很快樂的。他一定是覺得做那個事情很有價值、很有意義,所以他快樂。所以大家去觀察,義工,做事最認真,最快樂,沒給他錢,他覺得很有意義。反而那個為錢做事的人不快樂。今天人家少給他了,他臉就臭臭的了,不想干了。他怎麼能享受得到做那件事情給人的幫助,進而他看到別人受益了,他自己感同身受的快樂?他就很難有這個感受了。

  比方說從事醫生的工作,他真正救活一個人,全家人給他下跪,感激他。你說他那種內心的震撼,這個醫生一輩子都不會忘。那一分感動,他絕對不是為了錢去幫人,他覺得人的這一生還可以影響一個家庭這麼深遠。而說實在的,助人的時候也是真正利益自己。當一個醫生救活一個人,一般的人看起來,他救了這個人。而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是這一個病人把醫生的慈悲心更喚醒了,也是這一個病人成就、利益了他的人生。所以利人確確實實一定利己,讓自己的生命、心靈更提升,還有福報更大。大眾給了我們這個修福提升自己福報跟智慧、德行的機會。所以人真的這些道理明白了,感激讓我們服務的人。

  就像教育工作者,我們把一個孩子教好,他本來不懂事,現在會孝順父母、會用功讀書。我們的學生有一個這樣的轉變,當老師的人很欣慰,覺得很有價值。那也是這個學生把我們的教育的愛心跟使命感給喚醒了。所以我在教小學之前,跟一位教育界的長輩陳真老師學習的時候,我跟陳老師見面,第一次她講的第一句話,她說到,「三十多年來,我的學生教我很多東西」,她感激學生對她生命的啟發跟成就。她這一分心境對我的教育工作影響非常大。也讓我時時提醒,就是這些孩子、這些學生在提醒我,我的使命是什麼、責任是什麼。還有在教的過程當中更發覺自己的不足是什麼,「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也是學生在成就我們的道德學問。

  好,所以人要學了聖賢的智慧,他才能知道做人的道理,才能扮演好他每一個角色,進而家庭幸福、社會安定。這個理想通了,哪有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不重視教育的道理?哪有一個學校的校長,或者一個企業家,不以教做人為優先?

  所以下一句講,『是故』,「是故」就是所以。把這個道理想明白的這些領導者,『古之王者』,這些古聖先王。『建國君民』,這個「建」,建立國家、建立政權;「君民」,這個「君」是動詞,是領導人民老百姓,這個君就有統率其民的意思了。都要把教育擺在最優先的位置,『教學為先』。而剛剛我們講到,人學了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學什麼?我們學中華文化,掌握綱領。我們文化的綱領,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個就是綱領。真正掌握這個綱領,那五千年的智慧都在其中。那我們就以八德來看,八德兩個說法,把它並在一起,十二個綱目,十二個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我們就看看這十二個德目,只要整個社會的教育有教了這十二個德目,所有社會家庭的問題都會化解,一點都不誇張。現在很多人在思考社會、家庭問題,不知道怎麼解決。錢不能解決,經濟、政治,種種方法,沒辦法,甚至愈來愈嚴重。可是只要是抓住了道德教育,這人心不會繼續滑,他開始提升了。

  很多人都覺得,古聖先賢這些教育是理論,做不到。師長在五年前,二OO五年,在湯池創辦廬江文化教育中心,以《弟子規》教育四萬八千的鎮民,結果離婚率、犯罪率大大的減少。離婚率,我們推廣《弟子規》教育,一年之後,在鎮裡面聽不到一對離婚,一對都沒有。可是還是有離婚率呢?什麼情況?出去工作的,沒有聽過課的。所以你說,有沒有這個緣分聽到倫理道德教育是太重要了,他沒聽到,又在外面工作,社會又污染比較多。所以我們從這裡看到什麼?人性本善,你教了他就願意學,願意效法。人有羞恥心,他覺得這樣是對的,不能再做錯了。我們「好婆婆好媳婦」表揚,以前都是比房子蓋多大,有了道德教育了,那個「好媳婦」的證書放在他們家正廳,要當傳家寶,以道德感到尊榮,就不是去攀比這些物質了。所以我們自己也是透過參與這些工作才有堅定的信心,真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我們開始做的時候心裡也沒底,才知道民心所向,才知道古聖先賢這些教育太好了。很多人去參與課程,進去的時候還很傲慢,頭抬得高高的;五天之後,鞠著躬出來了。很多人都很驚訝,怎麼會這樣?因為老祖宗的教育是順著人性的,誰都可以接受。

  所以我們看,八德是綱,這十二個德目,就化解所有社會的問題了。孝悌了,家庭和睦。忠信了,就沒有這些跳槽了,團體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不穩定,甚至是有人把整個企業團隊的錢統統都偷走了,甚至是走的時候還把一半的同仁都挖走了,這種不忠不信的行為就沒有了。那整個商業界,誠信是根本,沒有信,這商業就非常亂。忠信,解決了。禮義廉恥,有廉恥就不貪污,政府、各行各業很多問題就解決了;有禮,人與人恭敬不沖突,報紙上那麼多打架的、沖突的,無禮;有義了,你說政治人物有義了,時時為人民謀福利。無義只有自私自利了,那都是魚肉人民,貪污腐敗了。你有道義了,家庭、社會有安全感。所以以前大家庭有道義,人有安全感,家庭會照顧我。仁愛和平,那整個弱勢團體,可憐的人,就有人照顧。我們一起學過「禮運大同」,「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些都是比較可憐的人。有了仁愛和平的心境、胸懷,社會福利事業才能做得愈來愈好;沒有仁愛和平,那可能社會福利做個表象而已了,甚至是為了打自己公司的形象而已,實質上做不到。

  所以政治要好,社會要安定,還是要彰顯道德。你說這個時代花了這麼多時間在政治制度上,但是假如人無德,再好的制度都變成被玩弄的工具了。所以這些問題我們冷靜下來,從家庭、從整個國家去思考,就更能體會到還是「教學為先」,還是德行為本。

  好,那這節課我們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