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命裡頭有財富,你不用非法手段,也一樣發財


 2016/9/7    熱度:4611    下載DOC文檔    

  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不妄語?同學們大概就是妄語比從前少了一些,沒有從根本拔除,這就是對於教理不夠透徹;透徹之後,你就會從根本拔除,完全以誠懇待人接物。別人欺騙我們,我們對他還是真誠,永遠不變;自己得利益。我走的是菩薩道,我發的是大道心,這個人是菩薩。「菩薩」這個名詞新譯,新譯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意思也非常好。有情,我們是有情眾生,我們的情沒有斷就叫「有情眾生」。但是菩薩是什麼?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我們沒有覺悟,我們是迷惑顛倒的有情眾生,菩薩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要是覺悟,那就作菩薩了。所以他也翻得非常好。總而言之,我們要發大道心,我們要走覺悟的路,絕不欺騙自己,絕不欺诳眾生,頭一樁大事。

  於是就有不少同學來問我,特別是從事於經商的同學,他說:「在商場上如果不打妄語,就不能賺錢。」這個問題嚴重了。《璎珞菩薩戒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不漏國稅。」我們現在總想辦法能少繳一點稅,少繳一點稅也要合情合理,所謂是走法律的漏洞。他有漏洞可走,行,總不能夠說犯法,犯法就錯了。所以有一些同學來問我:「這個怎麼辦?」我就反問他:「你是要作菩薩,還是要作凡人?」你要作菩薩,有菩薩的作法;作凡人,你是用妄語欺騙的手段,錢是賺到了,果報在三途。不值得!再告訴你,你用種種手段所得到的財富,依舊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裡頭沒有,你用這些手段還是得不到,那不叫冤枉嗎?

  絕不是說每一個人用不正常手段都發了財,沒有這回事!一百個人用不正常的手段,發財的不過一兩個,不是個個都發財。從這個地方我們細心去觀察,能不能發財,真的是你的命。你命裡頭有財富,你不用這些非法手段,一樣發財;命裡頭沒有,不管你用什麼手段,你都發不了財。這是真理,這是事實,非常可惜世間人不明了,他不懂得。

  財是怎麼發的?佛,不但是佛,古聖先賢都是這麼教我們,這裡頭有因果,種善因才得善果。所以佛給我們講,你要想發財,這是果報,果必有因。「因」是什麼?財布施。我用財力去幫助別人,你自然就得財富;你幫助別人愈多,你這個因殊勝,你的果報就愈厚。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那是「緣」。你種的有因,「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所以命裡頭有財富的大富長者,他不管經營哪一種行業,他都發財,他命裡有。命裡沒有的,強求不到。

  所以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做,決定就得到,真的是有求必應。求財富,得財富;求聰明智慧,得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得健康長壽;古時候求兒女,決定得好兒女。真的是有求必應,它有道理在。你要不懂道理、不懂方法,盲目的去求,這個求不得的,這個得不到的。

  所以要想聰明智慧,一定修法布施;要想健康長壽,一定修無畏布施。總而言之一句話,利益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益眾生、不知道利益社會,那是完全不懂得利益自己。這樣的人我們也看得很多,命裡有財,發大財的人、億萬財富的人,他生活很苦,一生沒享過福。雖然有億萬財富了,他一毛不拔,不肯做一些好事。自己又怕別人害他,還要請多少保镳來保著他。自己很節省,都吃的是粗茶淡飯,一生都沒有享受,最後死了,錢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你說這個人活得冤枉不冤枉?真有,而且很多!古今中外都有。

  這個原因就是我們常講,你有錢是你的福報,用錢是你的智慧。他沒有智慧,他不會用錢。有智慧,生生世世富足。發財不是發這一生,生生世世都發,有智慧;沒有智慧,發這一生,來生就沒有了。所以佛法重視智慧不重視財富,你有智慧必得財富,有財富未必得智慧;這是佛法重視智慧的因。佛法重視覺悟,重視要發心大,我們中國古人常講「量大福大」。人一定要有大心量,一定要常常想到社會,要想到眾生,尤其是想到苦難的眾生,我們要怎樣幫助他。

  今天世界上苦難眾生多,他為什麼受苦受難?前生沒修福,這一生又不知道修福,這個苦難就不能避免了。靠一些慈善團體來救濟,救濟發不了財;靠人救濟,你的生活依舊不自在,所以最重要是教育。你看看中國外國大聖大賢,他們都選擇教學。釋迦牟尼佛,大聖,他的出身好,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繼承王位,他放棄了。我們想一想,他為什麼要放棄王位?用政治的手段來為眾生造福,那不是更好嗎?話是說得不錯,一個國家賢明善良的領導者,確確實實能夠造福這一個國家,但是不能造福全世界。所以他捨棄王位、放棄政治,他去教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去做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干這個事情,走出國界,他的教學范圍不是一個國家,全世界的,只要願意跟他學,他都樂意的教導,而且不收學費,義務的教學,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覺悟,問題才得到真正的解決,永恆的解決。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0七集)  2000/1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07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