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從三十歲開始 參加《弟子規》培訓班的一點體會
轉自墨林0081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7b1c50100gnfm.html 從培訓班回來已有一天的時間,內心依舊無法平靜。這四天的培訓就像一次精神的洗禮,醍醐灌頂。早上6:40晨頌《弟子規》、《孝經》,上一天的課,晚上還要聽到8點。雖然很累,但內心是充實的、平和的,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上課、下課、分組討論,向同行老師請教。從小就崇洋媚外的我第一次發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本來頸椎就不好,去之前還在擔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讓我堅持下來。培訓之前的我還在痛苦中掙扎,學校裡學困生無法轉變,有幾個孩子讓我不知如何去教;家裡孩子不聽話,與老公的矛盾不斷升級。聽課中幾次留下悔恨的淚、感動的淚。回來後,課堂上有孩子因小事打鬧,我本想像原來一樣大聲吆喝,忍住了,輕輕地告訴他,咱們來背一下弟子規裡的一句話:“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回家看到媽媽給女兒吃垃圾食品,本想發怒,忍住了,“親友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弟子規》在生活中處處能用到。原來只是帶著學生讀讀、背背,卻不曾想到用,假如我能早一點聽到蔡老師的講座,早一點接觸《弟子規》,我想我會少走好多彎路。現在才明白,這一切是自己出了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自己的體會。
蔡老師講到夫妻關系在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維系著整個社會。結婚是人生的第一個裡程碑,婚姻中最重要的是責任,男女相處要從小學起,結婚之前就要學會如何經營婚姻。是呀,開車要考駕照,當老師要考教師資格證,唯有結婚,只領個結婚證就開始勝任丈夫或妻子。夫妻反省、夫妻體諒,家裡沒壞事,走向婚姻就是為了成就彼此,吵架容易得心髒病,冷戰容易得癌症。面對家人,敢於認錯,掌握情緒。這些言語仿佛句句在對我說,之前的我最喜歡埋怨老公:“你就是個工作狂,不管家、不管孩子。”孩子也跟著說爸爸。老公努力工作是為了誰呀?他那樣全力的付出不就是想早點調到區屬中學,離家近點,照顧孩子嗎?改變以前的態度,以一顆無求的心去做事,要求對方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母親的一言一行影響孩子對一生的判斷,多看對方的優點,夫妻關系好了,才會教育好孩子。我想到以前有一個學生對同學出手狠、不講道德,原來他是離異家庭,母親常對她說父親的壞話,時間一長孩子就有了一顆怨恨心,一直對周圍所有的人心存恨心。可見家庭和樂夫妻是重點,家和萬事興。聽完這堂課的晚上我就給老公發了短信,“原來有很多做的不對的地方,希望你原諒。”結婚六年了,這是我第一次低頭。原來的我有句口頭禅,“我姓李就永遠有理”。現在想想真是羞愧,玷污了自己的祖先。當我回來後,想吵架時忍住了,老公說:“你也就三分鐘熱度,本性難移。”就像蔡老師說的,“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壞毛病”。想改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為了能給孩子做個榜樣,只能堅持,沒有退路。
蔡老師講到孝悌為傳家之本,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我們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將來孩子就怎樣對我們,真正影響孩子的是不經意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聽蔡老師講座前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孝子,過年過節都會給雙方父母買禮物,自己不買也要給父母買,在別人的眼裡我是個好女兒、好兒媳,但看看《孝經》,才知道自己犯了多少錯誤。有時為了一點小事,就和父母爭吵。父母的有些想法是偏頗、不正確的,如果我早學習了《弟子規》,也許就不會經常讓媽媽傷心。孝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關注父母的內心感受。想想自己,有孩子之後很少去看父母,倒是父母經常來看我、照顧我,一有困難了,父母就會第一時間趕到。自己領著學生讀了半個學期《弟子規》了,卻做不到,甚是慚愧。平時的我忙起來就經常忘了吃飯,身體一有問題媽媽就會感受到,馬上打電話來問。有孩子之後,才體會到為人母的心情。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身有傷,贻親憂”。按時吃飯,鍛煉身體,努力工作,不讓父母擔心,這也是孝敬父母。
聽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才知自己的無知。肖老師從教八年,和我的年齡相仿,整個講座過程是那樣沉穩、充滿智慧。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賦予她的魅力。肖陳穎老師引用了出自《荀子》“三威”的說法,即“威有三種:第一種是暴察之威,第二種是狂妄之威,第三種是道德之威。”“暴察之威呈乎微弱,狂妄之威呈乎滅亡,道德之威呈乎安強!” 荀子這些話本來是講治理國家的,其實管理班級和治理國家有相同之處,管理班級也同樣需要“道德之威”而不是“暴察之威”,更不是“狂妄之威”。在班級管理中什麼是暴察之威呢?肖陳穎老師解釋說,暴察之威就是脾氣很大,自己不做事,每天像警察一樣盯著孩子,孩子不對就發脾氣,仍然不聽就發更大的脾氣。這樣來管理班級,這個班級就會愈來愈弱,班主任就會越來越累。而道德之威則不同,樹“道德之威”是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自己說話自己先做到,樹立威信,這樣孩子對老師才有信任,班級就會越來越強。回頭看看自己的教學過程,從教八年,前七年一直在迷霧中徘徊。去年第一次教一年級,就像肖老師說的像一簍螃蟹。我開始讀一本本教學理論的書。讀完《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才知道只有老師、家長有靜氣,學生才有靜氣。我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氣,終於一年下來,沒有動教桿一次。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就是影響孩子的心,教育只有以心換心,才會出現奇跡。學習《弟子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長期堅持,就像田玲老師一樣,上路了就只有前行。
《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是用來做的,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班做起,從我校做起。這是鄒局長的話,我將銘記心間,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改變自己,再影響別人。懷著感恩的心,愛周圍的每一個人。努力做一個好媽媽、好妻子、好女兒、好兒媳、好老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能有資格教育自己的學生。我是幸運的,在而立之年遇到《弟子規》。感謝鄒局長、教育局基礎教育科、校領導給我這次機會。三十歲才大徹大悟,應該不晚。這幾天的封閉培訓,是我人生的新起點。借用汪國真的詩“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結束這篇體會。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