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42集)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們,大家下午好!剛剛我們講到,「人窮則詐,馬窮則佚」,不能逼人逼得太甚。所以我感覺我現在有點逼人太甚,每次都叫大家背一篇,現在已經有很多人不敢來找我了。大家盡力而為,因為整個傳統文化的積累,還是要靠自己滴水穿石之功。 剛剛跟大家提到戰國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智宣子還是選了瑤繼他的位。而趙家趙大夫趙簡子,他就選了有德行的小兒子無恤來接位。而當時候趙簡子有一個大臣叫尹铎,他派尹铎要到晉陽這個地方去當地方官。尹铎很有意思,就問他的主子趙簡子,大人,您是希望我去抽絲剝繭,還是去保障人民?意思趙簡子一聽就懂了,是派我去抽絲剝繭把民脂民膏都抽出來?還是像蓋城樓一樣,不斷積累、積高,就是讓人民愈來愈富裕,問趙簡子。趙簡子回答,當然是照顧好人民、保障好人民,讓他們有好的生活,讓他們富裕。尹铎聽完,真的去到晉陽也很愛護當地的人民。而趙簡子就對他的子孫講,尹铎這個人不簡單,你不要小看他,他治理過的地方以後會很和諧、很團結,你以後有什麼難,告訴他的子孫以後有難到那裡去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牆蓋得再高,護城河再寬,沒有人和還是會有危難。 結果智瑤(就是智伯)他就繼位了,繼位以後他就很傲慢。因為他武功高強,長得又很好看,有這麼多好的條件,無形當中就傲慢。然後有一天剛好跟韓康子、魏桓子,就是韓趙魏三家。我講到這裡你們頭有沒有有點暈?不好意思,以前是八百諸侯,國家很多。你們就記得韓趙魏三家,最後分了晉國,就是這個典故延伸出來的。韓跟魏的這兩個大夫跟智伯三個人在飲酒,一起聚會,結果智伯在現場就侮辱了韓康子,跟韓康子的算是他的丞相,他這個大夫底下輔佐的丞相,對他們都無禮。這個時候他的族人智果,就提醒他,你這樣子對待別人,你的災禍就要來了。結果智伯回答,災禍都是我給人家的,哪有別人給我的?這都是狂妄!所以智果就講,很多事情都有徵兆,這些怨慢慢積累起來,你早晚要有大禍。連這些昆蟲有仇都要報,更何況是人家身為一個家的負責,跟他的大臣。結果智伯就沒有把它放在心上。 後來智伯就結合韓跟魏,韓康子跟魏桓子,他們就聯兵打趙襄子。結果軍隊很強,三個家的軍隊聯合他就招架不了,他就問他的臣子該到哪裡避難?他的臣子說,最近的縣城叫長子縣,那裡的城牆最堅固,去那裡躲。趙襄子說,老百姓把城牆建得這麼堅固,一定費了很多力氣,我現在又躲到那裡去,那邊的老百姓都想,「把城牆建得很堅固,最後就是惹來殺身之禍」,那他們還能信任我嗎?大臣又想,不然到邯鄲,趙裡面很大的一個城市,那裡糧食最充足,到那裡去躲。趙襄子又說,「糧食愈多就是老百姓納的稅,納稅最多的最後還是感來殺身之禍」,那以後老百姓怎麼信任我?趙襄子也不簡單,在生命危險的時候還那麼冷靜,還在設想人心,不能讓老百姓不信任我。接著他說,這樣好了,聽我祖先的話,到晉陽去躲,就到了晉陽。 結果智伯也很狠,就放水,引大河的水,把趙家的城牆給(外面打雷聲),可能放水的時候還有在下雨。淹到什麼程度?淹到城牆只剩六尺了,然後老百姓家裡的灶,就是煮飯的地方都淹掉了,都有癞蛤蟆跳出來。可是晉陽的人統統很團結,都不願意背叛。所以你看以前有一個好的縣官治理,那個德政都還影響著這個地方。然後智伯底下有一個臣子叫鸂鶒,其實大家看那個亡掉的領導者,其實他身邊都有很多人給他提過,他招禍還是因為自己傲慢。大家想一想項羽被劉邦打敗,項羽旁邊有沒有很有智慧的人?有!那個最近的是叫亞父。你們對楚漢相爭不大熟悉很正常,不是你們不正常,是我搞不清楚,我講得忘我了,不知道我現在是在馬來西亞,覺得大家對中國歷史都很清楚,我講的這麼起勁,你們很無辜的看著我。 身邊好多的人都給這些人提醒過,但是他們就是傲慢不接受。「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這些智慧就能為他所用。這個鸂鶒就跟智伯講,智伯你看你現在放水淹趙襄子,韓家跟魏家跟著你,眼看這個城就要攻破了,他們兩個沒有任何高興的表情,反而是擔憂。照說要攻破城牆應該他們也很高興,成功了成功了,為什麼他們都笑不出來?因為他們兩個對你懷恨在心,找機會要報仇!就提醒他。這個智伯,人一傲慢,什麼都看不清楚。他在攻趙襄子的時候,因為又放水淹他,結果韓康子跟魏桓子,一個幫他駕車,一個拿著武器,三個人坐在車上。智伯就在那裡笑,哈哈,原來用水也可以把人的城給淹掉,把他的地方給奪取。講著的時候,旁邊這兩個人一個撞一下,一個用腳踩一下,互相兩個人看一看,為什麼?因為他們兩個的地方也都可以放河水把他們淹了。所以他們兩個很有默契,互相踩一下、碰一下,下一個該我們了,互相提醒一下。 所以鸂鶒分析得很准,因為智伯很囂張,一開始就要求韓康子要把萬戶的一個縣城讓給他。結果韓康子就氣得半死,上次還被他羞辱,還讓我把萬戶的縣城給他,不肯。旁邊的人勸他,他現在勢力大,不要跟他正面沖突,給他,給他之後他就傲慢,驕兵必敗。要完韓康子,又去給魏桓子要,也要了一個萬戶的縣城,也給他,兩個人很有默契。結果要趙襄子給,趙襄子不給,就出兵打他。眼看著趙襄子,他們就要撐不了了。這個趙襄子就派了他的一個臣子,趕緊夜裡出去找韓康子跟魏桓子,然後就開始跟他們講,你把我們給滅掉了,就好像嘴唇沒了,牙齒就很寒冷,「唇亡齒寒」。他兩個馬上就聽懂了,所以三個人就達成協議,按兵不動,很有默契,趕緊回去把情況說清楚。結果趙襄子就派人把守堤防的官吏給殺了,守堤防他專門在放水!然後就把那個水打開之後往哪裡淹?往智伯的軍隊淹。 所以歷史當中告訴我們,「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所以打人就是打自己,罵人就是罵自己。請問大家有沒有人喜歡打自己、喜歡罵自己?那這個人已經不大正常了,但是其實沒幾個正常的人。為什麼說打人就是打自己?人實在很愚癡,是什麼?只顧眼前,我高興,我打他。你打完他,沒事了,出氣了,那個怨的種子記在他的心上,君子報仇,(聽眾回答十年不晚)。你們馬來西亞是十年,台灣是三年而已,你們的忍功不簡單不簡單,能忍到十年那功夫不得了。所以那個惡果是遲早回來!大家這一生有沒有感覺常常好像有人瞪你兩眼,有沒有?假如有,不是不報,時間到了。所以人假如明白事理,這個世間任何事情你不會責怪,人家對你不好,那是時間到了,那個是惡果現了。惡果現了叫什麼?惡果現了叫還債。債還完了怎麼樣?輕松,叫無債一身輕。所以真明理的人,這個世間他沒有一件是壞事,全部都是好事。今天你被人家罵了,債消掉了。那個人罵你好幾次,你每次看到他還是微笑,他會覺得這輩子沒有看過這麼有修養的人,你就把《弟子規》介紹出去了,他就會去打聽。所以打人最後怨還會回到自己身上,罵人最後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那人又何必這麼愚昧,去做很多障礙自己、障礙他人,又障礙以後的事情! 所以他用水去淹人,沒多久就被人用水淹了,那個怨恨報復的機會到了,災難就來了。結果不只放水淹他,趙襄子馬上出動軍隊跟他直接打仗,然後韓跟魏的軍隊從兩翼、兩側攻打智伯,一下就被人家給攻滅了,智伯就被殺了。故事講完了,接著就是這篇文章。司馬光先生很感歎,就談了這篇文章。說到: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 因為那個時候好像大家都以這個才智覺得是比人高,其實不然。因為他的才藝、才能超過了他的德行,之後他傲慢結怨,最後才感來這個惡果。 【夫才與德異。】 其實才能跟德行是不同的,本來是不同的。而世俗的人他沒有辦法分辨出來: 【莫之能辨。】 大家注意,這是宋朝寫的文章,宋朝時候距離現在將近九百年,要分辨才德都不容易,大家想想我們現在分辨才德容易嗎?所以這就是以歷史來增長我們的見識,都把才能跟德行統統看作是賢德。 【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 這個『失人』我們可以當作看錯人,也可以當作失去人才,他分辨不了才德,他用的可能是很有才,但是無德的,反而有德的人他沒有用,他就失去人才了。所以下一句提到: 【夫聰察強毅之謂才。】 耳聰目明,很聰明,觀察力也很高。其實我們一看到人聰明,判斷觀察什麼事好敏銳,我們在他旁邊馬上,你好厲害!就開始很佩服他。然後『強毅』,「強」是做事很剛強,不退縮,又很有毅力,他要做的事,他一定做到底。但是大家注意,他一定做到底,有時候錯了他不回頭,勸不動。孔子曾經就講過,因為剛好子貢問孔子,「君子亦有惡乎?」孔子說,「有惡。」,哪一些(打雷聲很大)態度?告訴大家,什麼時候是考試,anytime,anywhere,突然任何狀況出來,神情若定,處變不驚,這才是定功。你要看自己的定力到哪裡,有一天剛好走在路上突然有一台車沖出來,你都沒有任何驚恐,然後當下正念分明,功夫。他假如突然沖出來,媽!那就是定力不夠。隨時都可以測試自己的定功,定才能生智慧,常常很多境界現前你就嚇到手忙腳亂,還要再下功夫。怎麼講這來了? 「君子亦有惡乎」?「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讪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夫子講到厭惡這些行為、這些態度,因為這些態度對整個團體的殺傷力太強。第一個,「稱人之惡」,我們處事應該是隱惡揚善,你還常常去把別人的不好說出來,一來破壞人和,人和其實對一個團體很重要。而你背後說他的壞話,他知道之後那個憤怒、怨恨可能很難消,團體就不得安寧。而且當你把別人的惡講給其他的人聽還造成什麼?造成聽的人又對他有看法,這是我們無形當中破壞整個團體人與人的關系,所以這個事不能做。 大家想一想,有幾個人聽了一些話不記在心上的?請問大家,比方你一個朋友,在講某某朋友的不好,然後你聽完之後,就像鏡子一樣,完全不落痕跡,我們做得到嗎?可能聽完隔天看到他,他真的挺像小人的。沒有聽以前都沒事,聽完人家批評他,隔天一看,真的眼睛有一個大一個小,就開始怎麼看他都不順眼,落印象了。所以不可以造這種孽,去障礙人與人的和諧。再來,今天假如對方要講另外的人不是了,你可以跟他講,我覺得他很好,我都記他以前對我很好,對不起,我剛好要上廁所,不聽為淨。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心地清淨,「淨極光通達」。清淨心才有智慧,每天記人家一大堆不好,那是最傻的人,智慧現前不了。真的這麼做,我都只記他的好,我不想聽他的不好,二次、三次,人家什麼閒話是非,到你這裡馬上就彈回去了,不找你了。就像人家吃肉都不找你,吃素才找你,同樣的道理,知道你為環保很重視。 「惡居下流而讪上者」,這就是處低位毀謗他的領導,這個也不好。因為領導他負責的是一個團體,比方說國家領導人他負責的是一個國,你毀謗他,老百姓假如對他沒有信心,那整個國家就會動亂,所以造的罪就大了。所以不謗國主,這是很重要的。延伸到人家的團體領導人,我們不要亂批評。而且一批評之後,我們組織的同仁就對自己的領導失去信心,這個殺傷力就很大。我記得我爺爺奶奶那一輩的人,常常都是提醒我們這些孩子,留點口德、留點口德。我們之前針對言語,還跟大家交流了應該有三個小時,這個課程。大家可以回去再看一下,再體會體會。 很有勇猛卻無禮,這樣的人特別容易控制不了,最後就作亂。有勇而無禮,很容易為亂。大家看歷代亂臣,其實都有讀過書的。而你去問作亂的人,說你很不對。他有沒有說他不對?他還趾高氣昂,他覺得我對,他不對。大家有沒有在,比方團體裡面,剛好發生爭執了,那個不對的人,你去聽他講,好像都是他對。你們有沒有遇過這個情況?明明是他不對,他講起來都是他對。所以那就是很勇猛,但是不明理,就容易造成動亂。你說這是講誰?我們自己有沒有犯這樣的問題?無禮,我們有禮嗎?我們平常都四十五度微笑就有禮嗎?不見得。是真正在處世待人,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思想言行跟經典相不相應,這才叫有禮。不然我們也有可能認不清我們自己的實際情況,心裡都覺得自己有禮,可是真正實際在做事的時候,都是順著我們自己的習氣在處理,自己可能不知道,這個時候我們無形當中添亂了,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假如我們對於自己言行的觀照不夠,看起來很正直、很勇猛,很可能都在添亂,有可能。 最後是「果敢而窒」。果敢,他很果決,說做就做,不遲疑。問題是他每一次判斷,他的智慧還不夠,這個窒就是對道理還不通。就好像一個軍隊給他帶,整個方向錯了,可是沖的速度很快,很厲害。他沖的速度很快,問題方向錯了,再把他拉回來,可能要耗掉不知道多少精力。這個是果敢,但是事理不通達,你不能只看到他果敢,而忽略了他智慧還不夠。我們看孔明有一次出兵的時候,不是派馬谡負責帶兵,結果傷亡非常慘重。你說他有沒有果敢,也很果敢,下決定,好,就這麼扎營,最後死了一大半。馬谡跟著孔明很久了,最後還是軍法處置。這果敢而窒。所以很重要的一點,不只是人要有正確的知見,正確知見還要再加上什麼?足夠的做事經驗。所以叫「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為什麼要找屈志老成?他能忍,他能冷靜的忍,再加上他經驗豐富,年齡比較大看多了,吸取寶貴的經驗。 這個時代善心的人很多,成事的人不多,為什麼?他很善心,可是他的閱歷不足,這個時候旁邊的人又贊歎,好事,不容易,都一直贊歎、一直贊歎,沒有冷靜下來多請教真正有經驗的人。縱使對這些聖賢的道理都很明白,問題是這個社會的變化很快,人事的復雜度比以前高很多,這個時候就不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還要多吸取這些很有經驗的人的意見,集思廣益再做抉擇。不然下錯抉擇,就好像路走錯了,再拉回來,都不知道要耗掉多少工夫。所以「聰察強毅之謂才」: 【正直中和之謂德。】 『正』,公正無私,正直不虛偽;『中和』,他處事懂得中庸,懂得和為貴,大局為重,有這樣心境的人,這個叫『德』。這一句我們就要冷靜來看,我們自己才多還是德多。因為我們剛剛強調一個重點,看得清楚自己才看得清楚別人。我們在團體當中有沒有念念以大局為重,有沒有念念以和為貴,有沒有念念想著這句話講出去了,是能促進團體的和諧,還是造成團體的不和睦,我們有沒有這個觀察力、這個警覺性?還是想說什麼就說了,說完之後才後悔。假如不能以大局為重,我們的德就欠缺了。假如處事常常還是會想到自己,自私自利比較重,這也欠缺德。一個人為什麼不能正直?因為他有貪欲,無欲則剛。你說我不敢勸領導,為什麼不敢?到時候我就不好發展了,有顧忌,什麼顧忌?利的顧忌。假如我們是為團體好,該講我就講,就不會有這麼多顧忌。所以以前的君子,在道義之上是非常正直的。「聰察強毅」這個不屬於德,但是事實上我們這些能力增強了都會很高興。當然這些才還是必須具備,但是要在德的基礎之上。接下來講到: 【才者。德之資也。】 這個『資』就是輔助德行去利益人的,今天有德了,當然還要透過你的能力去服務人,所以才也是能讓德去發揮的一個條件。 【德者。才之帥也。】 而德行才是才能的主帥,德行來控制所有的才能,去服務大眾。而且這句話也告訴我們,才能要以德為前提,這個才能真正利人。我們注意去看一個團體裡面最傲慢的人,他搞得大家看到他都很有壓力,他往往才都是特別高的,才勝過德了。我們在團體裡面還覺得我才華很高,我貢獻很多。每個人看到我們都有壓力,我們還對團體多有貢獻?那是自欺欺人。可能領導在私底下不知道要安慰多少人,都是那些被我們嚇到的人,還得要安撫他們,算了算了,別跟他計較。所以我們成語都講「德才兼備」,這個成語講得好!把德擺在前面。接著講到: 【雲夢之竹。】 這個雲夢出產的竹箭,竹子做的弓箭。『雲夢』是指楚國楚王當時候游獵的地區,這些丘陵山區都屬於「雲夢」。出產的竹箭: 【天下之勁也。】 這是天下最好、最鋒利的竹箭。代表竹子本身本質就非常好,本質好就是德好,德好當然要再接受過培養,接受過能力的一種提升。所以: 【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 雖然竹子的質很好,它還是要『矯揉』,就是把竹子透過一些手續,把它做得很直,這是「矯揉」。然後『羽』,就是把它裝上羽毛,這會射得更准。『括』是指箭尾跟弓弦接觸的地方叫「括」,這些部分都把它做得更完善,那這樣這個箭射出去就更准、更有力道。但是假如不做這些手續,它『不能入堅』,就是不能射穿堅固的東西。 【棠溪之金。】 這個『金』是指劍。『棠溪』這個地方做的劍: 【天下之利也。】 天下最銳利的劍,在這個地方做出來。但是這個地方所生產的金要把它做成劍,這個金是很好的質量,但它還是要經過: 【熔范。】 這個『熔范』就是把它消融,然後進入,這個「范」就是有一個模具來造劍。入了這個模具以後,還要: 【砥砺。】 這個『砥砺』就是磨刀石,劍還要經過磨砺才能鋒利。 【則不能以擊強。】 所以有好的本質,當然還是要經過後天的培養。這個『擊』,就是擊刺,比較強韌的東西,才能夠把它砍得斷、砍得破。所以: 【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 他的德行才能都發揮到極致,這是稱為聖人。 【才德兼亡謂之愚人。】 沒有德行他也沒有才能,把他歸納成愚人。 【德勝才謂之君子。】 德行超過、多過才能,這是君子。 【才勝德謂之小人。】 才能勝過德行,這屬於小人這個類型的。所以接下來講: 【凡取人之術。】 大凡選拔人才,這個『術』強調的是原則,原理原則。 【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 假如沒有得到聖人跟君子,『與之』就是選取出來。 【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 這是什麼道理?為什麼與其得小人,不如還是用愚人就好。 【君子挾才以為善。】 這個『挾』就是持,就是用著他的才能去行善。 【小人挾才以為惡。】 小人他德行不夠,私心比較重,名利心比較重,他可能會用才華去謀取他的名利。 【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 這些君子,他又有才能去服務大眾、去做好事,當然這個善沒有做不到的。 【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因為他有才華,比方說他口才很好,他可以天花亂墜,把死的講成活的。現在人很迷口才,大家從哪裡可以觀察出來?民主國家的選舉,口才特別好的,高票當選;然後很孝順,不會講話的,都選不上。所以才選出一大堆貪官污吏。那不能怪別人,怪誰?怪投票的人,自己沒有判斷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尤其候選人罵政府罵得特別厲害的,你在那裡:痛快、痛快!那是刻薄,你還說痛快。我發覺民主國家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比方說執政黨在做的時候,在野黨罵罵,這裡不好,那裡不好,統統不好。結果換他做了,做得比前面的還差。告訴大家,這很正常,為什麼?他們以前時間花在哪?罵人!他哪有時間提升德行?等他真的要去做,做不好了。罵人能治國嗎?以前我們看過的古書,哪句話說罵人可以治國?孔子只告訴我們,「巧言令色,鮮矣仁」。那個特別會講話的,都是把時間花在這上面。 所以舉一反三,女孩子找對象,特別會講話的男士,你要小心。(打雷聲)老天爺滿配合的,告訴大家這是重點。所以人其實很容易迷才華的,不冷靜用理智、用道理去觀照,他就判斷不清楚。一個人這麼會批評,他本身就不夠厚道,就不要說其他的了。而且真正有經驗,做過一些事情的人,都很清楚,事情不容易。人了解不容易,他就不會批評得這麼苛刻,「事非經過不知難」。我以前還沒去小學教書,都想還有寒暑假,這麼好,自己去教了才知道,那是喘兩口氣而已,那壓力很大。你事非經過,還沒體會過的,亂批評。所以這裡他假如有摻雜私心,他要去謀他的目的,很可能也『無不至矣』,人分辨不出來就聽他的了。 【愚者雖欲為不善。】 這個才德皆亡的人,他想要去做不好的事。 【智不能周。】 他的聰明才智沒有,連想個害人的方法,都想不出來。所以: 【力不能勝。】 就不能得逞他的壞事。 【譬之乳狗搏人。】 『乳狗』,還在喝奶的小狗,它想要去打人、想要去傷害人,傷害不了!人家手一揮,它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人得而制之。】 能夠制服它。 【小人智足以遂其奸。】 因為他很聰明,「聰察強毅」,尤其小人他很聰明,等人一發現事情不對勁、不妥當,有時候想阻止都阻止不下來。所以得要洞察機先,得要老成持重,旁邊自己組織裡面要有一些老人,看到一些端詳就懂得趕緊調整。現在很多大企業忽然倒下來,絕對跟他用了小人有直接的關系,都是被人給搞垮的。幾家全世界排在前面的倒下來,統統都是那些高層主管,在公司裡做手腳的。『小人智足以遂其奸』,「遂」就是實現他的奸計,這個「奸」就是奸計、奸邪。 【勇足以決其暴。】 他的勇猛,足以可以,這個『決』可以是發洩,逞他的橫暴,他的暴行,他可以發展出來。 【是虎而翼者也。】 形容如虎又添了翼。他心性已經不好,又很有才華,那就如虎添翼。 【其為害豈不多哉。】 他對於人的危害,難到不是更嚴重嗎?愚人還害不了人,小人對人的危害就很嚴重。其實整個過程,我們在思考,最重要的還是來觀照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可能做一件好事,一開始是君子,做到一半變小人,有沒有可能?做到一半嫉妒心起來了,做到一半脾氣上來了,這個時候又覺察不到,人就順著自己的習氣在做事情。所以人能護念得好自己的這一顆心,比什麼都重要。這顆心絕對不能偏到貪瞋癡慢去了,一偏,小人說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自己。而且確實,假如我們現在真的才勝過德,而真正去做事的時候,又伏不住自己這些習氣,別好事,先緩一下。我們真想把事做好,不希望自己做到一半又壞事,先好好在自己的習氣當中下功夫,靜下來,深入扎自己的根基。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是先要「增益其所不能」,要先把習氣給剔掉。而且天將要有任務給我們,你不用去找,不用去求,他自然會來找你。而當老天來找我們的時候,也是我們德行比較穩的時候。我們往往急著要出去做好事,都沒顧及到自己德行穩不穩固,之後去做事就陷在事情當中,結果本來是要弘揚文化,最後陷到是非人我裡面去。假如我們陷到是非人我裡面去,社會大眾又接觸我們,原來學傳統文化,比江湖更江湖,把人給嚇死了。人家是要來這裡找心靈的依歸,大同的社會,結果我們帶著習氣都調服不了,就很麻煩。所以人都有善心,但是要做善事,也要循序的把自己的德行扎穩固,做好事不能急於一時,要考慮長遠。 【夫德者人之所嚴。】 雖然這個分析分得很清楚,用小人可能你很難掌控,他會「遂其奸、決其暴」。但問題是,這個德行人去遇到,所謂「果仁者,人多畏」,看到有德行的人有敬畏的心,也佩服,但是不大敢親近。大家比方見到你一個很有德行的長輩,他坐在那裡,你馬上叔叔好,然後人就趕緊跑了。為什麼?因為坐過去之後,又期待,又怕受傷害。希望這個長輩肯定幾句,可是又怕他會批評,自己承受不了。為什麼?有德的人他一定會把我們的問題指出來,只要他看到。那我們得要能歡喜別人給我們提我們的問題,這樣子我們看到這些德者我們才會歡喜去親近。「聞譽恐,聞過欣」,這個時候有這個心境才能親仁,沒這個心境,那親仁也只是口號而已。 人能夠時時希望自己的習氣趕快突破,這個心態可貴。為什麼?因為他有使命,我要趕緊提升,我才能做得了事,我才利益得了大眾,他有慈悲心,他有使命感。所以縱使被批評還是不舒服,他覺得長痛不如短痛,早點突破,這一生才沒白來,才能做幾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人有這樣的心境,就能歡喜去接受別人的批評。大家覺得這些長者智者,在講我們的問題的時候,當下好不好受?舒不舒服?有沒有一點呼吸困難?有,難過,你把那難過拿來我看看。二祖慧可大師不是說我的心不安,達摩祖師說拿來我幫你安。那是假的,別把它當真,所有的不舒服都是虛妄的,真正改掉習氣,那個歡喜是永久的。一個人以前很貪色,好不好過?不好過,每天頭昏腦脹,「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等到他能不為所動,身心輕安。其實,人假如嘗到放下習氣之後那種法喜,世間那種欲望,他又不是吃飽撐著,干嘛還去找麻煩?所以「世味哪有法味濃」,世間那種欲望享樂,絕對沒有這種放下習氣跟經典相應,那種從內散發出來的喜悅。所以司馬光先生在這裡也提到,德行,人接觸都會有一種敬畏心,『人之所嚴』。 【而才者人之所愛。】 這個才能是人所愛慕的。 【愛者易親。】 他很愛慕才華,一看到他就趕緊過去,你教我這個、教我那個,很喜歡親近有才的人。 【嚴者易疏。】 因為對他敬畏就容易疏遠。我記得,剛好有機會去親近盧叔叔,盧叔叔每次見到我,「你是當紅炸子雞」。那個時候我虛名在外,就是知道我的人有一些了,然後盧叔叔都聽到、都知道。然後,「你很紅,你很危險,你要坐好,不要掉下來」。每一次見面,都是耳提面命,習氣別犯,保持無私無我,不要習氣現前,把事情給搞砸了。當我們每個人都是給你肯定、給你稱贊,突然聽到批評感覺怎麼樣?好不好受?突然有點,唰,冷水潑過來,冷水有點涼,不過會讓人比較清醒。比方這個水給我一潑,清醒不少。為什麼?我們是因為剛好遇到一個機緣,出來拋磚引玉跟大家分享,可別人家給你幾個肯定,就覺得自己不可一世。這麥克風還挺配合的,知道這個重點出現了。少年得志大不幸,人家幾句肯定,你就看不清楚自己,覺得自己很不得了了。其實說實在的,不就講了幾堂課,習氣不是還在那嗎?還不清楚看清的話,那最後持續下去干的,我自己就是做自欺欺人的事情了。不是自己有德行,不是自己有能力,那是剛好遇到個時間點,所以趕緊要對治自己的習氣。 所以現在在各地弘揚文化,很多的這些講師,做得都比我好,講得也比我好,剛好我們得好好對治自己的習氣,好好提升,這才是重中之重。「物格而後知至」、「君子務本」,這個本只要不重視,所有的功業最後一定是倒下來,絕不可能有偶然。就好像一棵樹長得很高,根已經壞了,能看多久?根壞了,它遲早是要爛的,要倒下來的。所以修學的路上,第一關卡,我們必須看清自己,打破自欺。所以那時候盧叔叔常常都會給我清醒清醒。一開始覺得水很涼,不過沖多了以後,水就不涼了,反而會覺得很習慣。去見叔叔,就是趕緊給我一些提醒,就變得很習慣、很能接受了。大家沖過冷水澡沒有?一沖,慢慢慢慢適應了,就不冷了。所以聽別人的忠言,聽聽聽也要聽到很習慣,這樣就不容易去疏遠有德之人,疏遠別人的勸告,所以這真的很關鍵。 我們這一路上也感覺,能接受批評的人,確實不多,批評完之後,可能他二、三天看到我們,就趕緊轉到其他的路上去走了。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自己也要調整,人家不是很能接受我們批評,我們就不要好為人師。所以這個時時也都要觀照到自己,有沒有也是有些做得不近人情的地方,他還不是很能接受,也不要急於要去勸,總讓因緣水到渠成為好。你不要今天回去,你有個朋友看到你,馬上轉到另外一條路去,你就追過去把他抓住,你不知道「能親仁,無限好」,你不知道「德者人之所嚴」,還把道理給他講一遍,這就太強求了。因為: 【愛者易親。嚴者易疏。】 就造成: 【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 這個考察人才的人,往往多數會被才,『蔽』就是蒙蔽,而對品德好的人,他沒有留意到,這個『遺』就是忽略,浪費了。而其實為什麼有才的人容易被重用?因為很快看到成績。所以一個主政者、一個領導者,要能去掉急於求成的心,才能不會犯下用才勝德的人。為什麼?他有才華一下子看到成績,他有光!一下子業績好了,好,高興!所以往往很難放下。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因為這一個心就感來才勝德的人。所以人與人這個因緣,善緣也好,惡緣也好,也是互相交感。 【自古昔以來。】 就是往古至現今,從古至今。 【國之亂臣。家之敗子。】 亡國、敗家的這些臣、子,都是什麼? 【才有余而德不足。】 所以司馬光一開始的感歎「智伯之亡」,就舉了這一個敗家的人,才能特別好,但是德行不夠。 【以至於顛覆者多矣。】 造成國家,還有自己的家族,傾覆滅亡。這個『顛覆』就是傾覆滅亡,就很多了。 【豈特智伯哉。】 這個『豈特』就是難道只是智伯而已嗎?難道只是智伯這個人而已嗎? 【故為國為家者。】 治國理家的人。 【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 這個『審』就是明察才德的判斷,『知所先後』就是知道哪個先哪個後,其實就是德為先才為後。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那就不會有看錯、錯用人才,或者失去人才這樣的事,然後來擔憂、來掛礙。能夠分辨出德才先後,就不會有『失人』這個禍患。這個『足患』就是沒有什麼值得憂患的事情。在《孔子家語》裡面也有提到德才的重要,孔子講到,「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必悫(確定的「確」的讀法)而後求知能焉。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做弓箭的材料,把它們調了之後,再從這些調過的弓裡面,去找彈性更好的,它最起碼都已經調過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最起碼他們保證都是有德的人,再從中挑更優秀的。「馬服」,這些馬統統都已經訓練過了,再從中求更好的。其實都是強調,都有德的基礎了,才是選人才的時候。「士必悫」,這個「悫」字就是這個人比較厚道、比較善良、比較樸實,就是比較實在,他本質很好,再求他的聰明才能。不善良卻很有才能,就好像豺狼虎豹一樣,「不可迩」,就是你不要靠近,靠近就要出事了。 現在可能,比方說我們負責團體,可能會想到,那沒人可以用了,有沒有可能?沒人可以用,你就先別做,多少緣做多少事!你急於要去做好事,然後又用不對的人,那好事會變什麼?那不就太攀求了嗎?人生隨時要隨緣,緣不具足,好好提升自己就好了,提升自己慢慢不就感召人來了嗎?明明沒有適合的人又硬要去做,後面就不好收拾那個局面,總要隨緣,不要攀求。還想講幾句,不過時間好像快到了,我們翻回來,「谏太宗十思疏」。剛剛這兩個強調領導者的胸懷,你才能夠讓這些有德善谏的人圍到你的身邊來。「恩所加」,今天要賞賜臣子,賞賜下屬,這個時候要考慮,要不能順著自己的情緒做事情,高興了就多賞一點,不高興了就罰多一點,這個就不妥了,就不公平了。所以一個上位者更要懂得掌握情緒,不可用好惡做事情。比方他沒什麼功勞,你賞給他很多,第一個他會怎麼樣?他會傲慢,再來他會貪心,做了點小事就要很多。其他的人?心不平,我做那麼多都沒有功勞,連個肯定都沒有,他根本沒怎麼做,就只是一個嘴巴講好聽話而已,就得那麼多封賞,人心就不平。「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從這裡我們看到,一個領導者掌握自己的情緒太重要了,不然都會做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情。 比方「恩所加」,你賞賜多了,或者高興就答應別人了,「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一個領導者輕易答應別人事情,請問誰辛苦?我們整個團體就要陪著我們做牛做馬,辛苦會讓很多的人疲於奔命。所以一個領導者不能順著自己心情做事情,這件事情容我考慮考慮,我也回去跟我那些干部商量商量。有個緩沖,才能防止人一時那個情緒太高昂。好!好是一句話,後面很多事情可能就不容易。我們在答應好的時候,可能團體裡面還有很多工作,都已經排下去了,我們有沒有顧及到整個團體的情況?所以領導者在答應事情,最好都能夠退一步,冷靜總是沒有壞事,真正評估好可以了,再答應他,反而讓人家覺得我們做事非常慎重,你會贏得他的尊重。你隨便答應了,到最後又反悔,最後就撕破臉。這個「罰所及」也是,一下子太生氣,失去理智,罰得太過分。 唐太宗就有一次,因為一個臣子的情況,他就下令當場就讓他拖出去斬,結果後來發現,他根本就沒有多重的罪,而且那個人還是以前對國家很有貢獻的人。所以唐太宗很痛苦,這個就是「罰所及」。所以以後規定,在朝廷裡面要處死刑的人,要連續兩天來告訴他五次,才能夠執行死刑,就很慎重。到州政府去了,兩天最起碼要講三次,說這個人判死刑,最後確定才可以執行。所以人在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最好先找冷靜下來的一個空間,再去處理事情為好,這也是「十思」給我們的一個省思。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我們下次就背「才德論」。另外還有一篇文章,我希望下次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介之推不言祿」。這也是一個留名青史的忠臣,在第六頁。這篇文章之外,我們再把「信的緒余」,還有《論語》的「忠信」,這個部分之後我們再一起來探討一下。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