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幸福人生講座(第一梯次)4


 2010/7/27    熱度:2114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第一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5/7/19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5-04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早上我們提到理智,一個人的理智在哪裡體現出來?在他面對事情的時候,他是用什麼態度。比方發生了一些狀況,他當下第一個念頭是責怪他人還是反省自己,這就是理智與意氣用事的分野所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諸位朋友,這一個人生的理智,您什麼時候才建立起來的?您是在什麼樣的因緣之下才了解明白這個道理?什麼時候?我是在打開了《中庸》裡面的一段話,夫子講道,「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好像君子之道,「失諸正鹄,反求諸其身」。經典是人生的真相、真理。孔夫子用譬喻的,讓我們去契入這些智慧。好像射箭,這把箭射出去了,「正鹄」是指目標,沒有命中目標,當下應該提起什麼樣的觀照?我們一看,啊,沒射好,馬上說道,這一支弓箭是哪裡生產的?是不是桃園中坜生產的?品質太差,害我沒有射好。或者說這支弓設計得不夠好,不好拉,可能是高雄生產的。把責任都往哪裡推了?往外推,卻沒有往自己的技術能力上去檢討下手。這個就是理智與不理智所在,就在遇到人事物當中體現出來。

  早上也提到,當你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方要考試沒考上,當下是很沮喪,患得患失,還是馬上提起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經》說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有這樣的態度就是你的理智在起作用,而這些經句往往不在市面上的書籍當中出現,而在哪裡?都在承傳千年的經書之中。我們要建立理智應該如何來建立?理智的建立刻不容緩,因為理智不趕快建立又會下錯很多判斷,到時候要再來收拾,相當的麻煩辛苦。打一個譬喻,當你講錯一句話,得罪了一群人,那一句話出去只有三秒鐘的時間,要把所造成負面的影響把它化解掉需要多久?哇,那沒有辦法計算,那個比例差太多。要判斷言語得當,這也是我們每天必然要面對的課題。人生生涯規畫最重要的是建立智慧、理智。

  我們來思考一下,現在腦子裡很多的煩惱是不是都是當初抉擇錯了,哪時候要抉擇?剛剛我們提到要擇言。再來,啥時候要運用上抉擇?擇行,任何一個動作行為是否得當,是否沒有失禮。來,還有哪一些時候我們需要抉擇?擇事業,擇業。這個擇業不容易,現在這個時代要找到確確實實利益社會的行業都要用點心才行。很多的行業不只沒有利益這個社會,很有可能是制造社會的混亂,以至於是刺激人的欲望,讓他不斷的在追求物質,這樣的行業我們不要去做。比方說你是一個社會工作者,你在傳播媒體上班,要找一家好的傳播媒體容不容易?假如他演的、播的都有殺盜YIN妄在裡面,這時候你能不能做?你做了,你就是共犯,他對社會負面影響所應該承受的果報,你也是一份,要擇業。好,當然我們現在立志要弘揚文化從事教育工作,這個是絕對的好事,不會出差錯。還有哪些時候要抉擇?擇友。可以不識字,不能不識人,看錯了人,很有可能一輩子幾十年的努力都會化為烏有。你合作的伙伴沒有德行,到最後卷款潛逃,那時候再來後悔也沒有用。要擇友,不只是事業上的朋友,包含讀書過程、成長,也要有良師益友互相提醒。

  那你怎麼樣去抉擇好的朋友?必然要有理智才行。我們常常聽到良藥苦口利於病,所以抉擇藥也是,生病了如何抉擇好的良藥。忠言逆耳利於行,代表真正好的朋友,他的言語不會巴結、不會谄媚,他的言語很正直。假如我們沒有接受他人批評進谏的雅量,你能不能夠抉擇到好的朋友?也很困難。能抉擇到好的朋友,必然要有「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的態度,你有了理智才有可能有這樣人生的態度出現。其實只要把《弟子規》學會了,這些抉擇就會了。你要抉擇朋友,把《弟子規》拿起來對照一下,他假如能夠做幾成,這個朋友就能交了?幾成?你們怎麼都不說話?還沒睡飽嗎?在現在這個時代能夠做個兩成也不容易了。

  有一次有一個朋友就跟我們提到,他說他仔仔細細把《弟子規》從頭看到尾,結果他說他做到了一句,「便溺回,辄淨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要給自己打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諸位朋友,他能說出這樣的話,保證以後是「德日進,過日少」,為什麼?因為他對自己不會寬容,他很嚴格的觀照自己的行為,他有這樣的態度,必然在往後的實踐上會非常的徹底。我們看事情不能只看到一個點,你只看到他只有做到一件事,卻沒有看到他背後那個克己復禮的態度。

  所以《弟子規》可以選擇朋友,我們在講課的時候就提到《弟子規》是照妖鏡,一照這個人能不能交往,這個人值不值得信任,一目了然。不只是照妖鏡,它也是顯聖鏡,當然你那一個鏡子要擦亮一點,不然上面模模糊糊,照得不清不楚。我們《弟子規》這面鏡子如何擦得干干淨淨?當你自己《弟子規》做得愈徹底,這面鏡子就愈清晰,因為欲知人者要怎麼樣?先自知。欲論人者先自論,欲救人者先自救。當我們在言談當中契入《弟子規》的境界,你那一把心中的尺明明白白,任何一個人在你的面前,你這一把尺一量,他偏頗在哪裡,你一下就了解到。因為我們有一份「凡是人,皆須愛」的存心,有一份「己有能,勿自私」的態度,有這些「恩欲報,怨欲忘」的胸襟,當你看到別人不足之處,你不會批評,你會想著我如何幫助他。而且當你是真正透過自己斷惡修善走過來,而不是處處要求他人,我們那一份對人寬容的心,因為也知道修行不容易,自然而然寬以待人。

  很多人生的態度不是從經典讀出來而已,往往都是在力行經典當中悟出來,體會出來。有時候很多的智者、長者在跟我們講很多道理,往往都點到為止,不會跟你講一堆,因為要透過你力行,慢慢自己去體會感受。我們也在《中庸》裡面聽到夫子講道,「力行近乎仁」,諸位朋友,你們對這句話的體會,為什麼力行會跟仁慈之心相應?當你真正帶著孩子到孤兒院、到老人院,去看到社會當中還有這麼多可憐需要幫助的人,他真正去做了,有所體會,他仁慈的心就會提起來,有一些道理不單是用講的,更重要要有所體悟才行。

  我們到杭州去演講,一行人也差不多十來個人,上課到第五天,所有的不管出家、在家眾,都到我們上課老師的桌前鞠躬,鞠完了躬還把發的飲料遞給我們,就這樣一個接一個,整桌的老師被他們的真誠心、恭敬心感動得止不住眼淚。有一個八十歲的老人家,剛好我們吃完飯,他已經在門外守候不知道多久,我們老師走了過來,老人家當場雙膝跪下去。我在高中、大學時代打了七年的羽毛球,羽毛球有一個動作常常要出現,就是要撲過去怎麼樣?救球。羽毛球殺球的球速也有好幾百公裡,很快速。當這位長者跪下去,我潛在的反應就出來了,我瞬間雙膝就滑過去把他接住,趕快跟這位老人家說,我們站起來說話,不要這樣。等把這位老人家扶起來,他對著我們講道,他說我是新疆烏魯木齊人,在新疆絕對聽不到這些聖賢人的教誨,所以希望你答應我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要到新疆講課。

  老人家八十歲,在杭州天目山修行,已經了無掛礙,他的孩子都在大學裡面任教,他已經無所求了。諸位朋友,他那一跪為誰而跪?為了他故鄉廣大的人民。不是我們給了老人家什麼,而是老人家這一片心,感動了所有我們上課的老師,因為老人家這一份利益人民的心,將時時督促我們每一個老師不可以懈怠,不然對不起他至誠的這一份愛心、恭敬之心。因為有經歷過了,我們的人心,我們的使命感,一點一滴就被喚醒。當我比較懈怠的時候,突然腦子裡會浮現什麼?會浮現我撲過去扶住他的景象,這是時時鞭策我們,督促著我,不敢懈怠。當時時有督促你不敢懈怠的力量出現,日子好不好過?好過,每天活得很踏實。當你的習性一點一滴放下了,只會覺得全身愈來愈舒服,這是真理。好,所以很多的道理確實是要透過你親身去體驗以後,你很多的心境就會起很微妙的變化。

  有一些道理當我們還不能夠很明了契入,首先當老實人,老師怎麼講,先做再說,當然這一位老師一定要是過來人,他已經走過了整個追求學問的過程,整個自利利他的過程,他無私的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我們最重要的要能依教奉行。在這幾年學習的過程,我有一個態度沒有改變過,只要是師長教誨我的每一句話,我聽明白了,一定往那個方向去做,從沒想過做不到、不能做的問題,從來沒有。都是想著如何去依教奉行,如何達到老師的要求,從這樣的態度去執行每一句教誨。

  師長常常提到,只要你相信佛菩薩,往後的人生就交給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這句話假如聽明白了,真做了,我們的身心狀態會怎麼樣?很沒有壓力,很沒有負擔。時時提升自己的能力,就像《中庸》說的「君子居易以俟命」,當下我們在家庭之中就把好兒子扮演好,把好丈夫扮演好,把好父親扮演好,不要一大堆想法,又要去干多少轟轟烈烈的事,最重要的要從修身齊家下功夫,不要去攀求,當你的能力不斷提升以後,該干什麼佛菩薩會馬上寄信通知你,相不相信?相信。佛菩薩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在這個大時代當中太需要人干很多刻不容緩的事,只要你這一顆心真的發出來了,他馬上就把你調去用了,這你不用操心,你就不會有很多煩惱。因為你這些思慮煩惱一起會有很多干擾,佛菩薩的加持頻率能不能很順利的接上?接不上。而且縱使接上了,佛菩薩還每天在那裡擔心,哎喲,他這樣情緒起起伏伏,到時候走到半途又給我耍賴說不玩了那怎麼辦?當我們願心不堅定,佛菩薩會不會安排?保證不會,為什麼?他很慈悲,他不想讓你生煩惱,處處是為眾生著想。

  一定是要把師長每一句話老老實實的去貫徹,這樣的態度能夠維持三個月、半年,您自己會感受到「德日進,過日少」。因為你能堅持這樣去做到的話,你對老師的恭敬之心會上升。在這一段時間當中你會應證很多的教誨,你的信心會愈來愈提升。

  師長有一次在香港講了一堂課,題目是「五十年修學心得」,有聽過的朋友舉手。好,請放下。當我們看到這個碟片的題目,都要提起難遭難遇想,五十年的精髓全盤托出要來成就我們,我們應該用全然信受、當下承擔去領受,而不是在教誨當中又挑這一句做得到先做,這一句做不到以後再說。當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修學,你覺得你做得到的其實都不見得你有做到,因為當下我們已經在分別執著師長的教誨,智慧之所以不能彰顯就是因為有分別、有執著障住了。很多人會想,這個境界太高了,我做不到,我們要回到早上那一句最重要的教誨,「人之初,性本善」,這顆本善的心具足無量的智慧,哪有一件事我們做不來?

  冉求有一次跟夫子談話,冉求對夫子說道,「非不悅子之道」,我不是不仰慕夫子你說的這些大道,這些做人處事的道理。「非不悅子之道,力不足也」,我實在是能力有限。夫子接著跟冉求說,「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什麼叫力不夠?是走到一半了,然後停下來,我實在受不了,我要累死了,這才叫力不足。現在你不是力不足,你是劃地自限,夫子說「今汝畫」,還沒做就已經,啊,不行了,做不到,不只對師長的話沒有信心,更根源的問題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諸位朋友,早上那一個實驗重點不在對別人有信心而已,更重要的是什麼?你們有沒有看到了自己那一顆純淨純善的心?有看到了,這一輩子從此以後不願再自甘墮落,不願再自討苦吃,不願再自作自受了。

  我有一次在讀經當中念到痛哭流涕,一股強烈的感受在內心吶喊,你怎麼把自己搞成這個模樣?搞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搞出這麼多的貪瞋癡慢,相當不願意。知恥近乎勇,要知道羞恥,要提起勇氣,向師長、向聖賢人學習,以他們的人生境界為目標。當我們的勇氣提不起來,要記得《了凡四訓》裡面有一段話,「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人家可以一言一行流芳千古,我們為什麼把人生搞得死了之後付諸黃土,啥也沒有留下來?反而在過程當中「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還覺得我們做的這些壞事都沒人看到,「傲然無愧」,這樣的日子是往哪裡走?「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想到這裡,我們就要提起志氣,提起勇氣,只要能遵崇經典、遵崇師長教誨全心全意去奉行,我們整個人生的境界會轉變得很快。

  那一天我發了一個短信給幾位朋友,寫道「寧可碎骨粉身,終不忘失正念」,寧可生命失去了,絕對要堅持我們的意念是在理智當中,是在良知當中,我們對於習性要有這樣的態度。就像盧叔叔曾經告訴我的那一句話,「對自己要趕盡殺絕不可松懈,對別人要厚道三分」。好,因為我很珍惜這些長者給予我的教誨,給予我的成就,這些提醒我也時時不敢忘懷。而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我們對於聖賢、對於善知識的恭敬都是體現在能不能依教奉行上面,而不是見到師長、見到這些長者在那裡頂禮膜拜,這只是一個形式,實質一定是落實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上,好。

  抉擇,我們剛剛提到擇言、擇行,再來擇業、擇友。在這些抉擇當中其實都有很多經典的句子,都已經教導我們如何去做。諸位朋友,在抉擇言語當中,你們的腦海裡有哪些句子?講話的態度有哪些句子?比方說「力微休重負,言輕莫勸人,交淺不言深」。你在講話當中要看對時機講話,而且在講話當中,情境也要抓好,比方周圍有人能不能講話?能不能規勸別人?「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你有沒有理智都完全體現在你生活的一言一行當中。

  「言忠信,行笃敬」,所以行為最重要的在哪?在一切皆恭敬。我們打開《禮記.曲禮》,第一句話「毋不敬」。一個動作都時時想著我的心有沒有念念為人著想,有沒有恭敬別人,還是只是隨順我的習氣在做事情。這是擇行。

  擇業,選擇行業,我們也提起,佛陀講要有「八正道」,其中一個就是正業,能真正利益這個社會的工作去決定我們的方向。再來,擇友,怎麼抉擇朋友?有哪些經句教導我們擇友的態度、擇友的方法?有沒有哪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有,你要抉擇一個朋友要先觀察他身旁的人,因為「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看他身旁的人就可以了解他的人生態度以及他的處世風范,可以斷得出來。假如身旁都是非常善良的人,相信他也會是一個很好的人。這是擇友,我們應該擁有的理智判斷。

  再來,還有沒有?擇師,這個也相當重要。在古代幫孩子找老師叫「千裡尋師」,理解到老師對一個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明白學問不是說出來,應該是做出來,要觀察言行一致,相當重要。我有一次詢問一位朋友,他在師長的身旁已經好幾年了,他剛好到北京去,我就跟他請教:在這幾年來,你跟著師長,你最深的體會是什麼?很多緣分聚散無常,機緣來了,我們要好學,要請教,我就請問了他這個問題。他連想都沒有想,馬上就回答我,他說他在幫師長前三個月過後,有一天師長問他「這三個月你習慣嗎?」他回答「我已經夠本了」。師長問他習不習慣,但是他說我已經夠本了,聽起來好像答非所問,其實是他一種內在真情的流露,他看到一位智者的言語行為已經撞擊他生命,讓他深刻體會什麼是一個智者。他說道,幾年來在師長的身上最強烈的感受:言行一致。

  諸位朋友,要讓一個人對聖賢學問生起向往之心並不困難,困難在我們讀書人是否時時言行一致。《中庸》說的「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時時有一種態度,言語出去了,絕對不能失信於人,而他這一份怕失信於人並不是說為了自己,是不是為了自己?人生啥都帶不走,為自己做啥?是深怕自己的行為造成了他人對聖賢學問失去信心,而斷了他的慧命,這是智者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事情,時時想著如何透過自己成就別人的因緣。我們在《論語》裡面常常也可以看到這個態度,「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君子是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好,這是擇師,都需要我們理智去判斷。

  再來,「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諸位朋友,你有教過你女兒如何選擇對象的舉手,還不少。什麼時候教?你可不要等到她二十多歲了才教,那來不及了。其實擇偶跟擇友,很多原理原則都怎麼樣?都一樣。她從小懂得判斷人了,往後面臨人生這個抉擇她不會太迷糊的,所以打根基要趁早打。五經裡面有一部經典很重要,《詩經》,《詩經》開篇是「關雎」。經典都是教人理智、教人智慧,為什麼第一篇居然是舉了一種鳥類?又寫道:「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孔子篩選出來的經典,絕對有聖人的深義含攝在裡面,我們要善於體會,善學。那時候我在一個高中講課有提到這一段,我就請問學生什麼叫窈窕?有一個女學生舉手,她說身材很好的女孩子。你看經典的意思統統被怎麼樣?扭曲掉了。窈窕是指賢德的女性,是有德行的,從這個「窈窕」兩個字就告訴我們擇偶的條件不在外貌,而在賢德的本質。

  現在整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教導男生擇偶的標准在哪?這些都是潛移怎麼樣?默化。而且俗話又說英雄難過什麼?你一開始不引導他去注重賢德,然後舉目所接觸的都是女人的美色,那哪有男人在這樣的環境會不好色?甚至於身旁的長輩常常在談論就是哪一個女孩子很漂亮、哪一個女星很艷,小孩子從小到大就是這樣去認知異性,偏頗甚多。

  我記得我在小學剛好有一次寫文章,提到擇偶,我也不知道啥題目,忘記了,我就寫了一段話,找對象一定要找孝順、找勤勞、找節儉。寫了一段,還不是一二句而已。寫完以後,我的老師跟我感情很好,他就把這個作文簿拿過來給我看,他說你假如照這樣找,你一定找不到老婆。小學寫的時候這麼寫,為什麼我會這麼寫?為什麼能寫出這些東西來?我又沒有讀過《詩經》,關鍵在哪?在母親。母親把為人妻、為人母演得非常的盡職,這是德的流露,這一份德行就讓你的孩子非常的感動,變成他處事做人的一個標准、原則,假如母親演得不好,你的下一代就學歪了。

  《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妻妾切忌艷妝」。有一個四年級的小朋友,他母親那天出去,塗得很厚的妝要出門,小朋友念出這一句「妻妾切忌艷妝」,他夫妻兩個相視而笑,媽媽馬上走回房間稍微再修改一下,這樣的家長好不好?正確。雖然我們是長輩,但是教育孩子是一起走向正確的人生,只要孩子說得有理,我們依然要能接受,要能去修正。

  「關雎」透露出賢德的重要性,為什麼他不直接告訴我們說娶太太就要娶賢德不可以娶漂亮?娶妻娶賢。因為人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個東西會愈來愈嚴重,叫「好面子」。你直接跟他講娶老婆不能娶漂亮的,要娶有賢德的,他會說我家的事,你管什麼!成人很難勸,尤其直接了當勸他,他一定惱羞成怒的多,為了避開人的執著,人的好面子,用鳥來譬喻。因為雎鸠這種鳥類找了伴侶以後,終生不換,透過鳥這樣的一種忠貞的態度,告訴我們人類說,我們可不能連鳥都怎麼樣?不如。這句話比較含蓄一點,我再注解一下,可不能連禽獸都不如。這麼一點,有善性的人馬上就修正改過,根器比較鈍的人,雖然第一次點沒有點醒,但最起碼不會跟他結怨。有時候你勸他,他不高興了,以後就不理你,不想跟你談話。所以是含蓄之中,它有人生的哲理、處世的智慧在裡面。

  「關雎」後面還有一段話提到「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荇菜是古代在祭祀時候被采來放在祭祀的桌上,一種植物。那這個荇菜誰去采?中國古代很多的禮儀,我們不要只了解它的表相,要了解它禮儀背後的意義所在,你會佩服得五體投地,不要只看表面。荇菜是媳婦去采。當這個媳婦很賢能,她必然從胎教就開始做,一定可以教出很好的子孫。當祭祀祖先,讓媳婦來采,媳婦來供奉,祖宗在天有知會怎麼樣?會非常的安慰、歡喜。假如這個媳婦沒有德行那就麻煩了。俗話說道,娶一個好太太可以旺幾代?旺三代。娶一個不好的太太會怎麼樣?我們要善學,要同理可證,會敗幾代?敗三代,太客氣了,敗了三代能不能拉起來那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了,要謹慎。人生很多的過程,沒有謹慎,沒有判斷能力,都將下錯很多重要的抉擇,到時候後悔莫及也不行了。

  剛好有一位朋友,他三十出頭,剛好我談完這一段話,他就過來跟我說道,他說蔡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我的老婆很漂亮。言下之意是什麼?他自己選錯了,娶來以後是當一個花瓶供在那裡,其他的事也不會干,當然這個時候不能嫌太太,因為太太是你娶回來的,你要自己負責任,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聽話要會聽,而且要了解人之初,性本善。另外一半出差錯的時候,請問這些道理能不能提得起來?還是在那裡咬牙切齒?學問的功夫到哪裡要遇境界才知道,平常沒事的時候覺得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要了解人之初,性本善,所以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很多留名青史的思想家都有一個很剽悍的太太,所以境緣無好壞,看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他接著又說,他說我已經聽完你的課,現在唯一能夠保證的是我不會離婚,不過聽這個話,他可能也是會硬撐著在那裡。只要有智慧了,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要對真理有信心,要對自己也有信心,好。

  那我們談到這整個過程,也了解到自己理智的部分占了多少。理智要從哪裡學來?好學近乎智,必然要好學才能夠有理智。很多人很喜歡讀書,但是愈讀思想愈混亂,你跟他聊起天來,本來講這個角度,他說不過好像誰又怎麼講,講了一段以後,他又說但是我最近又看哪本書又怎麼講,腦筋都被搞得亂七八糟。我從小貪玩,喜歡打彈珠,然後我們一些喜歡常常烤地瓜,烤地瓜國語怎麼講?喜歡玩這些有的沒有的。其實在做這些事的過程當中在培養團隊精神,有沒有?也在培養做事的一些應對能力。比較不愛看書,語文能力就比較差,後來在這六七年開始接觸經典,就很不間斷,有機會我們就趕快看書,因為學問的積累絕對不是一天、兩天,都是水滴石穿,繩鋸木斷。這句「繩鋸木斷」熟不熟悉?哪裡學來的?今天早上,來掌聲鼓勵。什麼時候積累學問?當下,不是把它抄在本子上,要怎麼樣?要刻在心裡變成我們的行為態度。

  這一個態度在我當初要決定考師資班的時候,那時候離考試時間剩四個多月,很多補習班的同學都已經補了第一年、第二年,還有第三年,還有家裡面三個姐妹都來考,都沒考上,繼續都在努力。那我們一來,最後只剩四個多月,而且要考十三科,裡面還包含體育、美術、音樂,都是高中以前念的書,我已經一大把年紀了,離這些書本已經十年了,擔不擔心?都已經不熟悉了。真的,人有志氣的時候就有無窮的力量,沒有志氣做什麼都說做做看好了,一遇到挫折馬上就退回來。我們當初准備考師資班就是有一種破釜沈舟,第一年沒考上怎麼樣?你們怎麼都感受不到我的決心?這行有不得,我的決心不夠強烈。第一年考不上考第二年,第二年考不上,直到考上為止,義無反顧,就不再掛礙第一年能不能考上,早就已經做好長期抗戰的准備。第一個,你決心下了,不動搖。第二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考試最重要的是心戰,你的心能時時保持平穩的態度,你整個過程的學習就穩定。假如你的心常常起起伏伏、患得患失,那很難在考場當中有很好的表現,所以我們就看這個心要保持平穩。

  再來要專注,我發現很多這些在師資班的同學,常常都中午休息還有男朋友送東西來給她吃,晚上下課了還有男朋友來載她回去,因為她們談戀愛的話,心就不專,我們沒有談戀愛,心比較專,所以又有幾點勝算。接著,我在聽課當中告訴自己,我只剩四個多月,沒有太多余的時間,只要老師講一節課,我必須要學會所有的內容,沒有時間再打包回家慢慢消化,不可能。由於是這樣的一種態度,整個上課的狀態非常集中精神,那種狀態就好像一下子就要把那個話吞下去。當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下課我馬上跑去問老師,趕快把它消化完。假如這個老師趕場,你根本追不上他怎麼辦?觀察一下哪幾個同學這一科特別好,趕快去跟他請教,一請教完,心比較安,沒有負擔,當場把它學會。

  在考試的過程,心也是持續保持平穩。我第一次考試考模擬考,標准分數是三百六十分,我第一次只考三百二十分,差了四十分,第二次再考模擬考差了標准分數二十分,第三次考正式考試,多了標准分數四十四分。你看,心的平穩就會讓我們的實力日積月累的提高,所以對自己也不能太苛刻,一下子就要自己怎麼樣,你的壓力也會很大,我們只問耕耘,時時觀照自己有沒有滴水穿石的態度,時時積累。有時候我跟楊老師一起出去辦一些事,楊老師的包包裡面一定會擺《延壽藥言》,或者《格言別錄》,或者《四書》、學庸論語,一有機會怎麼樣?看書,都是這樣點點滴滴積累上來。楊老師每一次要出遠門,前一天晚上幾乎不睡覺,因為很多事要做,她就趕快做。等到了機場,一上飛機,飛機還沒飛怎麼樣?睡覺了,就睡著了,那功夫很好,飛機一下來她就醒過來了,有時候也挺羨慕她的,想睡就能睡。時時非常珍惜時間,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在我准備考試的這個過程當中,我體會到志氣、志向是決定性的關鍵所在。一個人沒有人生的志向目標,天下的事都做不好。只要你志向確立了,勇往直前,時時又懂得學習,懂得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來掌聲鼓勵,大家的學習狀態。

  那我真正讀書確確實實是在這六七年當中,出家人不打诳語。諸位朋友,什麼是出家?出哪個家?我剛開始接觸這些經典的時候,常常在書房看書,我爸爸就會走進來在我的書房繞兩圈,看一看,然後就出去了,其實我都知道他的意思。因為我們學當君子要懂得君子九思,視思明、聽思聰,看別人的動作,你要了解他的意思是什麼。我爸爸的意思就是,哎喲,你還玩真的?你是真干嗎?他很懷疑。因為在二十多年的記憶當中,他覺得他兒子五分鐘熱度,干什麼事,一下子在興頭上是不眠不休,過了三個月之後,哇,又不見了。諸位朋友,我畢業完三年之內換了差不多十個老板,假如我是你兒子,你會怎麼說?你可能會罵我一頓。我說假如沒有遇到這樣的父母,我現在不知道混到哪裡去了。我的爸爸在我畢業那時候給我講了一段話,他說兒子啊,在父親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你好好摸索吧。代表什麼?只要你闖出來的禍我扛得住,我盡力支持你。所以在這三年多中,我父親不知道擔心受怕多少回,幸好沒出什麼大婁子。但是確確實實你沒有空間出來,人怎麼可以摸索出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雖然我父親看到我是五分鐘熱度換來換去,那換來換去是一個結果,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找不到真正讓自己覺得很有意義的人生道路。我以前做很多事情為什麼那麼積極?都覺得那是真正能對人有幫助的,但是做了一段以後慢慢明白,「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講得天花亂墜,本質裡面還不是就是要賺人家的錢,當我們明白了這個真相,願不願意再待一天?這個我做不到,我會覺得渾身不自在,趕快走。我有好幾次離開這一個工作都是處於我工作的巅峰,就走了,公司裡的人都覺得這個人到底在想什麼,搞不清楚。我曾經在教育訓練界待過一段時間,在我們公司銷售的營業額很高,我記得我離開那時候,薪水,那個月的酬勞八萬塊錢,我就走了。因為我發現很多的人花了一大堆錢來上課,過了一二個月,同樣的困擾還怎麼樣?存在。不只同樣的困擾存在,另外還會延伸一個大的問題,因為花了太多錢又造成經濟的負擔,這個經濟負擔又讓他生起更多的煩惱,以至於引起家人的不諒解都有。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已經觀察這些人生活的窘困,這樣的錢我們不願意賺。而且後來由於自己接觸聖賢經典,在經典當中體會到聖哲人的存心,更明白了聖哲人深信本覺本有,所有人本善裡面都有智慧,絕對不是我能給他的,既然他的智慧不是我給他的,我能不能跟他收錢?收錢代表他的煩惱你要幫他解決,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為什麼歷代中國這些讀書人、為人師者,有沒有起一個念頭要跟學生要錢?完全沒有,都是安貧樂道無私去奉獻。

  在這一段整個摸索過程相當疲累,突然有一天打開《金剛經》,裡面有一段話提到菩薩若著相布施即不名菩薩。當我們在幫助別人,念頭裡面還時時在那裡,哎喲,我在幫助他,起了這個念頭就不是菩薩了。我們在從事教育訓練常常都說:我要幫助他,我可以利益他,時時這個念頭強不強?很強烈。讀到這句以後,境界跟菩薩的境界怎麼樣?差太遠了,那顆心馬上覺得很慚愧、很折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當我把《金剛經》念完以後,椅子坐不住了,開始在那裡滿屋子跑,太高興了,找不到人講,然後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說我太愚癡了。聖賢的智慧免費奉送給你,你怎麼樣?我是視而不見,荒廢了二十多年,結果其他要收三萬、五萬,甚至於收十萬的課,又不能學到真正理智,我們卻是趨之若鹜,這個時代顛不顛倒?真是聽騙不聽勸,認假不認真。為什麼我講起來這麼有感受?因為這種事我都干過了,但是確實不願意再讓別人繞那麼大一圈。有了志氣,心才能夠定得住,准備考試才能全力以赴。

  我的父親,後來也在一次跟他出外散步當中,我也告訴他我這個心路歷程,父親聽了也很歡喜,終於更了解他兒子。在那段過程裡面確確實實我們是很用心的在抓住時光,不能再等了,寸金難買寸光陰,而這個光陰不單是為了自己能不能有所成長,更重要的,我們能否珍惜每一段因緣去成就他們。

  諸位都有發現我有一點駝背,不能說有一點,我的駝背很嚴重,為什麼?因為我教書當班導師第一年,有一位長者六十幾歲拿東西來給他孫子,一看到我,給我鞠了一個躬,他說蔡老師你好。「老師」兩個字,「老」壓在我的左邊,「師」壓在我的右邊。我們如何對得起老人家這一份恭敬,假如我們學問不趕快提升,又誤了人家的子弟,於心何忍?有這一份推力進步得就快,所以到底誰在幫誰要搞明白。結果有一個現象發生,在大陸推展讀經、推展德行教育這一些老師,好像百分之八十都駝背了,所以楊老師說擒賊要先擒王,都學錯了。諸位朋友,我們見人善要即思齊,見人惡要即內省,學不能全盤接收,看的時候不好的部分要自己把它剔除掉。

  雖然學習的時間比較短,但是因為有師長的指導,把綱領就抓到了,綱舉目張,學習就能事半功倍。這是我這一段時間一點學習的體會。我們這一節課先上到這邊,下一節課再繼續,謝謝。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