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修行
一、什麼是修行
謂從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傳教傳法、清淨和合、隨緣自在、倫理綱常、勤勞
自給、合理淨化、正命正知、正信正業等生活。
談到修行,難免會有人把它和參禅打坐,念經念佛,行善積德等事聯想在一
起,其實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裡面的意思。修行,應該是一種心性的鍛煉,
一種透過觀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惡,開發一切善法,達成圓融的、究竟的精神世
界的方式。不論你如何稱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論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結果相同
就可以了。
但身為一位修行者,在剛起步之前,必先認清一些基本的觀念:
(1).我為什麼要修行?
(2).我應抱持怎樣的心態?
(3).如何揀擇修行的方法?
這三個問題看似易解,仔細研究卻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會陷在
修行的泥沼裡,卒至萬劫不復。
二、 我為什麼要修行
假如一個人生活十分優裕,所求所願,無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動機應該是
最少的。因為耽於享樂,不知人生有痛苦,就無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個
人的生活不但貧病交迫、三餐不繼、甚至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那這人的修行機
會也是很少的。因為食苦成習,已經不以苦為苦,同時日日與生活搏斗,根本自
顧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問題。因此,一個人會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說會
認真去探討人生的種種,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態有生有死、有苦有樂、有貧有
富、有貴有賤、有壽有夭的相對,發現到自然界的生養萬物及毀滅萬物,也體悟
人類文明的進步,豐富了人類的生活,卻又為人類帶來更大的災害。於是從觀察、
思考,到亟欲設法解決人生的痛苦,這整個研究和實踐的過程,形成了所謂「修
行」的意思。這是從理論上來說的,至於從事相上分析的話,情況就很復雜了。
有人說:「我身體孱弱,想藉著修行來恢復健康。」有人說:「我從小命歹,災
禍頻仍,想改變命運,轉禍趨福。」也有人想用修行來安定心神,或使事業成功,
家運騰達。沒錯!一個虔心修行而持續不斷的人,大多會有某些特異的福報,其
實這只不過應了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老話而已,如果修行的內涵就是
這樣,我們稱它叫人天福業,這只要依十善業的法門去修持就能成辦。但從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遠把目標訂在那裡,畢竟還是生死輪回,還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為缺乏正確的認知,對於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後,就立刻退
縮不前,或者是剛開始感覺效果還不錯,到最後愈來愈無效,甚至還原到未修行
的狀況,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減退精進心,卒至放棄為止。
基於此,我們必須深切探討修行最真確的動機,也可以給想從事修行的人一
個正確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四聖谛。要了解四聖谛,首須了解
佛教的創覺者釋迦牟尼佛對生命現象的觀察和感受。釋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游的經歷,第一次在城裡見到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見到了一具屍體,這使他覺悟到人自出生以後,
都要經過痛苦的折磨,然後走向衰老、死亡,這是誰也不能避免的。於是他又回
憶童年時代,曾經隨著父王去農村舉行春耕祭典,見到農夫犁田的時候,從土中
翻起了蟲蟻,立即被蛙類爭食一空,轉眼之間,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鷹□食,這弱肉強食的景象,使他感受眾生的可憐可悲。如此苦難的人
生,假如不尋求一個解脫的辦法,那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呢?為了獲得最後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這一次他見到一位神態安詳的沙門,他深深地感動,同時
也領悟了自己應該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脫死,沒有痛苦、衰老、情欲,爭奪的路。
而當釋尊坐於菩提樹下,以敏銳的智慧,從中道緣起觀,完成圓滿的正覺以後,
又從大悲心中流露出對一切眾生的關懷,於是把生命的現象予以歸納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終極目標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釋,這樣它就完成一個世間和出世
間的因果關系--(1).苦谛,是世間的果。(2).集谛,是世間的因。(3).滅谛,
是出世間的果。(4).道谛,是出世間的因。
: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