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幸福人生講座(第一梯次)6


 2010/7/28    熱度:1937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第一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六集)  2005/7/20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5-06

  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昨天提到了在六七年前剛好在電視上看到釋淨空教授,就是我的師長,談了那一席話,了解到文言文傳承下來的經典是老祖宗給後代子孫最大的恩澤,帶著這一份明白,帶著這一份感恩,這一份體會,重新來研究、學習、實踐中國聖賢的教誨、經典。也確確實實經典的教誨都與我們本善的心相應,只要我們有這顆向善的心,一定可以把經典的真實義體會出來,進而能夠去落實、實踐,利益了自己的生命,同時又能進一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諸位朋友,我們讀到齊家、治國、平天下,讀到這樣的句子,您的內心有什麼想法?治國平天下,干不干我們的事?假如不干,那又是分別執著。我們要在自己的念頭上觀照,是理智還是意氣分別執著。修身就要從起心動念處來修持。其實一個人真正修身了,必定可以感動他的家人。為什麼我們修身的過程不能感動家人?最主要是順序搞錯了,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要去齊家一定要先把修身做好,而修身最重要的是拿自己開刀,拿自己的什麼開刀?習氣開刀。這個順序假如搞錯了,先拿著刀開別人的習慣,開家裡人的壞習慣,或者開同事、開身旁親友的壞習慣,會造成什麼結果?剛好你走進辦公室一坐下來,旁邊的同事說,啊,我剛好有事要辦,對不起,我先走了。或者家裡的人看我們一走進來,我去洗碗,我去忙活去了。都不敢跟我們坐在一起,深怕我們又瞪大了眼睛找他的缺點,很不自在。所以重點在從自己開始修正起。諸位朋友,當我們把《弟子規》一條一條都落實了,請問家人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會覺得如沐春風,沐浴在你的德行、德風之下,沒有人會不歡喜的。

  當我們在修身過程無法達到齊家的效果,一定要思考到「行有不得」,這麼小聲,「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契入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句心法。這句話契入了會達到什麼境界?您將是堯舜再來。諸位朋友,舜帝做到了,就是契入這句話。面對甚至於要傷害他生命的父母,他沒有看到別人一絲一毫的錯,只是不斷的反省自己,我還有哪裡做得不夠徹底,讓我的父母不歡喜,讓他們還體會不到我的孝心,時時刻刻只檢討自己。諸位朋友,當我們用這樣的態度去處事做人,吃不吃虧?一開始做會覺得很委屈,好像很吃虧。當你真正能夠時時反省自己的不足,你的提升效果會很快,你會把你的執著放下,會把你的習性放下,當這些習性點滴放下了,身心會覺得怎麼樣?愈來愈舒服,就會感受法喜充滿。其實聖賢人在修身的過程並不痛苦,是我們站在旁邊替他覺得很苦,而這個苦都是我們想出來的,因為不願意依教奉行。隨順他們的教誨去試試看,真的我們能堅持半年、一年,那個中的滋味就明白了。

  我們看到湯王,在他的教誨當中提到「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所有天下的錯事根源都錯在誰?錯在我這個領導人沒有做好榜樣。假如你是湯王的子民,你看到湯王是這樣在處事待人,請問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感受?會非常的佩服、折服。莊子又說「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所有的成就都在別人的功勞,這是明白人說的話。了解到任何一件事都是眾緣和合,都是一群人的努力才辦到的,自己絕不居功自傲。而且處在家庭也好、社會當中,我們都有自己的本分要盡,當我們盡自己的本分,那都是該做的事,怎麼還把功勞攬在身上?諸位朋友,當我們把功勞攬在身上的時候能真正快樂嗎?當我們時時想著我有多少功勞,在別人談話之間都深怕沒有談到我們的付出,心裡常常在他人言談的時候都很有負擔,怎麼還沒提到我的功勞?怎麼還沒提到我的名字?諸位朋友,這樣日子累不累?累死了。

  我記得在大學四年級,從幾個學弟學妹開始練習講課,演講,那時我的大學老師還有他太太對我也是相當栽培、照顧。有一次我演講完走下台來,老師的夫人跟我說了一句話,她說你真是活在掌聲中的人,她是在鼓勵我、肯定我,可是我一聽,突然覺得混身不對勁,假如都活在掌聲當中,那一沒有掌聲會怎麼樣?那活不了。突然反思到自己,這個就叫名聞利養。

  這個名聞很恐怖,在商業界很多人為了得到一個職稱、名字,花了一大堆錢做出了假的業績,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累不累?這叫俗話說的「打腫臉充胖子」,沒事找事,搞得累得要死。不只自己累得要死,還得累誰?累整個家人,以至於在你身旁愛護你的人,統統被我們怎麼樣?拖下了水。給他們好日子過都來不及了,還讓他們有這麼大的負擔,又操那麼多心。

  名跟利是過眼雲煙,俗話說「從來富貴都是夢」,「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當我們貪著名聞利養自私自利,到了中晚年必然感來惡果,所謂「老來衰後罪孽,都是盛時作的」。我們老了之後,所積累很多人生的錯誤,大半都是年輕氣盛的時候造成的。「老來疾病,都是壯時落的」。我們年老之後,很多的病痛很可能都是年輕時候逞強斗狠積累下來。其實不用等到老,像我現在這把年紀已經感受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年輕氣盛,打羽毛球,中午吃飽飯沒休息就開始去打,又是這麼激烈的運動,現在想想實在太不懂事了,因為那時候沒有學《弟子規》,「身有傷,贻親憂」。孔老夫子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時時擔心孩子的身體狀況。這個「疾」不只是身體的疾病,更大的擔心在我們心理的疾病。假如思想不健康,行為無規范,那父母的擔憂將永無止盡。真正要做到不讓父母擔憂,徹徹底底還是要從修身、從德行做起。

  當我的老師他夫人講了這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省思。因為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有非常多人的提攜照顧,以至於整個社會國家的栽培,我們要回報這些恩德,所有該做的事都應該盡力去做。假如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染上了奢侈、染上了傲慢、染上了自私自利,那就會糟蹋所有愛護我們人的心意。就要時時提醒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然很容易會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當中會喝得醉醺醺的,不知道人去了。所以「以得為在民」,要讓功於眾,把功勞讓給別人,因為假如你一直功勞往上攬,會影響你整個身心狀態,我們的頭會愈抬怎麼樣?愈高,講話會愈來愈壓迫他人。當我們站在一個很驕傲人的旁邊,你會有什麼心理感受?很有壓力。

  我記得那時候在念高中,高雄中學,有一些同學到學校來都說,我都沒有在念書,然後每一節下課就玩得特別起勁,我們看說他成績這麼好,然後還這麼會玩,我們就跟著他一起玩,結果考試出來差很多。在學校他都,哎喲,不用怎麼念,其實回家都是什麼?挑燈夜戰。有時候一些學習的題目,他們一看,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懂、都不會?這句話出來,我們幼小的心靈受到很嚴重的創傷。要學謙讓,有一份謙讓的心就能處處替人著想,處處給人台階下,留顏面。當我們時時是想著這些事都是我們應該盡的本分,就不會被驕傲、居功染著了我們本善的心。

  「以失為在己」,假如生活當中,家庭裡面、工作裡面遇到了一些過失,錯誤了,我們不要去責怪他人,首先先檢討自己在這整件事情過程當中,假如我有做了什麼就不會造成這個惡果,因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當我們這個態度提起來,本來很不好的氣氛都可能轉成下一步的動力。假如當下我們所有的人互相指責,你看就是你害的,氣氛就會非常火爆、非常凝重,就印證了「各相責,天翻地覆」。每個人都只是檢討別人,各相責一定搞得人仰馬翻、天翻地覆。俗話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當我們互相之間指責,完全沒有看到他人的付出,這個話語一出去,所謂「惡語傷人六月寒」,縱使在六月的天氣當中,他的內心也會覺得非常的冰冷,非常的難受,這是「各相責,天翻地覆」。假如這個時候每一個人反省,我假如不犯哪一個錯,事情就不會搞砸了,「各自責,天清地寧」。當每一個人在檢討自己的過失,會發生什麼情況?我們的這一份德行又喚醒他人的德行,大家在那裡互相責怪,沒有啦,是我這裡不好,另外一個人又說沒有沒有,這是我那裡不好,那整個團隊的氣氛就會相當有凝聚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真正有了人和還怕什麼事做不好。

  古代這些聖王確實契入這個境界,契入「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受盡天下人的指責,他時時反省自己,卻沒有絲毫責怪別人之心,所以「是以終無怨」。當他用這樣的人生態度去面對一切人事物,有沒有人對他會有怨言?不可能。終無怨。我們希望在這一生過程當中不要讓人生煩惱,不要讓他人埋怨我們,我們希求這樣的人生境界。諸位朋友,你希不希望契入這樣的人生境界?哇,那都一團和氣。契入這個境界是結果,因在哪?因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聖人常受天下之責,而無責人之心」。掌握了聖哲人的存心,要契入境界就不困難。

  所以師長寫了一面扇子,提到「老子曰,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這一段話末後,師長已經告訴我們如何能夠終生無怨的心法所在。前面一段話也提到了,「知和其大怨,而不省其大怨之所由興」,我們只是想著要把怨消融,讓它化解掉,卻不找到怨的根源所在。怨從哪裡來?從自私來。人一自私,對人就不公平。一不公平,人心就開始起波濤。起了波濤,小怨慢慢就積成大怨。假如我們能放下情執、放下好惡,心量擴寬,不自私自利,這個怨的根源就斷掉了。那很多人說:人都有情執,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接著說:沒有情執就不是人。這都是我們預設立場,不願意去希聖希賢。

  今天有一個人背了一包垃圾,背了二三十年,突然有一個朋友走過來跟他提到,你後面背的那一包是很骯髒污穢的垃圾,他說真的嗎?突然把它打開來一看,哇,真的是骯髒的垃圾。請問下一刻我們會怎麼做?怎麼樣?把它怎麼樣?扔掉,下一刻你還會留嗎?趕快扔掉。這些根本就是讓我們清淨的本性污濁了,它是什麼?這一包垃圾是自私自利、是五欲六塵、是名聞利養、是貪瞋癡慢。我們時時能觀照自己的內心狀態,我們就會知道好歹,當我們起一個貪念,他有我沒有,這個念頭一起,你是快樂還是痛苦?馬上心裡就覺得怎麼樣?好像心髒有一點不舒服,身體機能開始下降。對自己沒有好處的事,我們干嘛做?

  再來,瞋恚一起,當場所有的細胞都受損,要幾天才能夠恢復過來,幾天?三天?我們的功夫能不能三天回來?不只傷了自己還傷了誰?惡語傷人恨難消,有時候一句話讓人家從樓上跳樓都有。瞋恨一起,當下讓人感覺就活在地獄之中。自己發完脾氣久久不能平息,而且發完脾氣之後又有另外一個負擔,必須把因為發完脾氣之後產生的副作用又要怎麼樣?又要去彌補、去解釋,累不累?累死人了。這麼骯髒的垃圾,下一秒鐘就要怎麼樣?丟掉。我們能不能說這包垃圾都跟了我幾十年了,都已經培養出深厚的感情,我看我還是別丟了吧。俗話講「認賊作父」,我們干不干這事兒?不干,但是我們天天在干。賊是誰?煩惱賊,貪瞋癡慢是煩惱賊,自私自利是煩惱賊,結果我們跟它親得不得了,就像父子一樣。要醒過來,當下就能有勇猛精進的態度來對治自己的習性,這叫嚴以律己。中國聖賢教誨兩句綱領,對自己是「嚴以律己」,對他人寬恕,「寬以待人」,掌握這兩個原理原則,相信我們必可以正己化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師長期許我們師法舜帝,讓我們以大舜為榜樣,不亦善乎。當真正做到舜帝的境界會感來什麼結果?把這麼頑固的父母還有弟弟感化了,齊家了。鄰裡鄉黨感他的德行都來歸附他,希望接受他的領導教化。最後連帝王堯帝也被他感動,還把兩個女兒嫁給他,把天下讓給他來領導。真誠的心,那種感應的力量無遠弗屆。舜帝的境界,我們能不能達到?怎麼這麼多人搖頭?要相信,舜帝有本善的心,我們完全具備,你都沒有那個信心,做出來的效果當然不一樣。「信為道元功德母」,你的信心有十分,我們性德的開顯才能夠徹底。

  我跟我們一些在講課的老師有一天提到,我在講闵子骞的故事,在講子路的故事,每一次講都掉眼淚,我只要提到闵子骞那一句話就忍不住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那一份心純淨純善,念念只有家人沒有自己。為什麼我們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會掉眼淚?因為聖哲人的德行跟我們內在的本善起了感應。闵子骞的行為是從本善當中流露出來,相同的,我們也有本善的心,我們也可以做到闵子骞做的德行。講任何一個德育故事,你講的當下,你就是闵子骞,這樣你就能契入他的存心,你就是黃庭堅,你就是子路,因為這顆本善的心無二無別。當我們在看書的時候,在講故事、講課的時候,都是用這樣的心境,那這一些聖哲人的風范就時時放在我們的心中,跟我們就不分開。

  修身當中,反省相當重要,不要去要求別人。有一個母親,她的孩子七歲,聽完課她了解到課程的重要,她也知道德行刻不容緩,實踐必然是從我做起,從孝做起,從經典做起。她回去開始很用心提升自己,又教她七歲的孩子,一句一句從生活當中讓孩子去落實。剛好有一天孩子走到爺爺的房裡,對一個瓶子裡的東西很好奇,他就對爺爺說道:爺爺,這個東西可不可以借我看一下?這樣的禮貌在孩子七年的成長過程沒有出現過,他的爺爺聽了很驚訝,哇,孫子今天怎麼這麼有禮貌?就問他,誰教你這麼說的?孫子說,媽媽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爺爺聽了非常歡喜,去跟他的兒子交代,現在媳婦在教孫子做人,你也要全力跟你太太配合,而且要當好榜樣,不能給孩子當壞榜樣。這個老師,這個媽媽,有沒有去要求誰?沒有,從自己的本分做起。他們家每天七點起床是放弟子規,用經典的詞語把他們叫醒,整個家庭彌漫著德行的氣氛,齊家了。他家庭孩子的好行為,我們拿到各省去講,古代的國是八百諸候,一個縣就屬於一個小國,現在全大陸這樣講,也在治國。又拿到東南亞去講,拿到澳洲、歐洲去講,這個孩子的德行達到什麼?平天下。諸位朋友,您能平天下嗎?能。你教好孩子的例子趕快拿出來,我們趕快拿來平天下,讓這些至德的風范點燃每一個人的心光。好,我們這節課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