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15
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05/7/28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6-15 諸位朋友,大家好!在我們今天看的「孔子傳」當中,其中有一幕讓我的體會很深,當這麼多的學生到夫子的家裡接受教育,夫子是弘法,弘法還要加什麼?加護法才行,弘護一體。誰是大護法?孔子的夫人。當我看到孔子的夫人端著一鍋的飯,在跟子路盛飯,在跟每個學生盛飯,我的內心起了大歡喜,夫子的夫人與夫子的功德,無二無別。功德從哪裡來?從心起。夫子的夫人在盛那碗飯的時候她是什麼樣的存心?她歡歡喜喜做飯,希望這些學生往後都能成就學問,都能利國利民。一個人的修養最重要的就是心性的提升。我們不要又起了一個分別,夫子的功勞大,其他人的功勞小;端看他的存心,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相同的,我們每位義工朋友在幫忙我們食衣住行、生活點滴當中,他們那分心都是希望每個人來這裡學習完以後,都能回去利益他的家庭,回去利益他的學生、他的公司、他所處的人事環境。當義工朋友都是用這分心在護持大家的學習,那他的心量跟佛菩薩、跟古聖先賢也是無二無別,功德也是無量。福田靠心耕,慧田也是靠心耕,福慧都由心起。 中國常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雖然有窮有達,這是外在的環境,但是內在的存心有沒有因為窮或達而有改變?真正時時想著要利益社會的人,縱使他當下沒有機緣馬上做一些立竿見影的事情,他也會洞察時局,我現在做什麼對社會的長久發展有直接的益處,他那個存心還是想到社會、天下。我們要會看、要會學。「君子不恥身之賤」,他不羞恥自己的身分低微,他所羞恥的是天下的倫常大道不能落實在家庭、社會,「不憂命之短,憂百姓之窮」,羞恥的是自己有學到聖賢的大道卻不能夠影響家庭、社會,這是他最覺得羞恥的事;不憂慮自己的命長短與否,憂的是百姓的窮困,百姓生活能否幸福,百姓生活有什麼困難。 而這個窮不單是經濟上的窮,一個人窮的根源在哪?在思想,他有勤奮的態度絕對不可能挨餓受凍,好逸惡勞才有可能搞得窮困潦倒。讀書人了解這一點,了解到一個人真正的窮,窮在沒有受好的教育。時時要鞭策自己能夠移風易俗,「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一定要從教學著手。這分存心不會因為他的際遇而有所變動。窮則獨善其身,他沒有因緣可以干大事的時候,他會好好的把他的孩子教好,會把他有緣的學生教育好,讓他們往後能夠好好利益社會、國家。這分存心是無量功德,這分存心將深深的印在學生、小孩的心中。 假如我們起了一個分別,這些事只有誰能做,我不行,那很多好的種子我們就沒有播種下去。因為有次聽課有個朋友就說到,他說蔡老師,這些事只有你們可以做,我都不行。我跟他說到,你不是小學老師嗎?怎麼會不行?你看,他的分別就是要弘揚中國文化就必須在哪裡弘揚?必須站在講台上。確實,人的智慧要開顯,就是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裡面有哪些分別跟執著。只要我們的心時時保持慈悲、保持真誠、覺悟,那就時時在道中。我對著他講,你每天全心全意教好你的學生,當你的學生當中出了好幾個范仲淹,那對這個社會幫助太大了。我們只要時時有這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心胸,不管你現在是窮也好、是達也好,每天都在積累無量的功德,因為你這分心念一定可以傳遞給你的下一代、你身旁周遭的人群。「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我們對人生求個無愧我心,這分氣概一定會留在很多人的心中,留在他們的心中它將轉化成利國利民的動力所在。 我們打開第一頁,把下一段「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念一遍: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正式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這個教學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葉均未改變。直到七十年前,才逐漸把它廢除。這一直占主導地位、美好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 從漢武帝至今已經幾千年了,這個教育政策都沒有變過,代表它是超越時空的真理。這個真理教我們什麼東西?我們接著把下面兩句話念一下,預備起: 【教我們的是: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之謂道。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 天地萬物都有它運行的自然法則,天體的運行,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都有它的規則在,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人也在萬物之內,也應有它自然的軌跡、正道。我們在學習星球的認識,看到九大行星都有它的軌跡在,而且日夜不停遵循著軌跡運行。假如星球不按照本來的軌跡運行,它想要改變軌道,行不行?它今天不高興了,換九十度,本來是水平的,現在變垂直的,那很有可能就會跟其他的星球相碰撞、相摩擦。星球如此,人與人的關系亦如此。假如五倫關系不願意循著正道來走,就會發生沖突、摩擦。現在我們五倫的沖突多不多?相當的多,因為不願遵循正道,人都覺得他比聖賢人聰明,他可以自創一格。 就像夫婦關系裡面提到夫婦有別,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長幼有序,這是五倫關系。遵循著這個五倫,不違越的去做人,所流露出來的行為就是德行。我們看到父子關系、夫婦關系、長幼(兄弟)、朋友,君臣有義,義就是德,君仁臣忠,仁是君之德,忠是臣之德,父子有親,親就是德,父慈子孝,慈是父之德,孝是子之德,再來,夫婦有別,這個別是德,德行是能夠犧牲奉獻,成就他人,別在哪?別在職責,夫義婦聽。 現在很多倫常關系,很多人在結果當中打轉,不願意遵守。比方當父親的都不好了,我當兒子的干嘛孝順?有沒有道理?先生都沒有盡到職責,那我干嘛盡職責?這種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其實沒道理;這叫意氣用事,這叫一團混亂。父親錯了難道我就要跟著他錯嗎?先生錯了我就要跟著他錯嗎?那哪有理智可言!別人對不對、親人對不對,那是他的事,我自己有沒有做對那是首要要注意的重點。我對了才能喚醒對方的慚愧,我對了才能夠引導他走出正確的方向。 現在大家都是只看對方的錯,不檢討自己,所以五倫大亂。又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點,把人的情緒都激怒了,都激得很沸騰,一沸騰完全沒有理智,贏得的是什麼?贏到了一時間的意氣,輸掉了什麼?輸掉了內心的安詳,輸掉了良心,輸掉了下一代的教育、下一代的幸福,有沒有?兄弟也不友愛了,你兄弟都不友愛下一代會兄弟友愛嗎?有一位禅師,法昭禅師講了一段兄弟的言語,提到「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當我們在處理五倫關系都是意氣用事,下一代學得一團混亂,意氣之爭對任何人都沒好處。 我們來看「夫婦有別」,古代是男主外女主內,而現在都強調男女平等。什麼叫男女平等?平等的真義在於尊重他人,在於深刻理解人之初性本善,他跟我是平等的,我沒有比他高,沒有比他大,這叫平等,從內心恭敬他人,叫平等。甚至於從內心當中時時想著對方的恩德、對方的付出,自然對對方的態度就非常的恭謙、和順。古代說夫婦之間相敬如賓,那才叫平等。平等不是你有賺錢,我也有賺錢,所以我們一樣大。那在爭啥?錢你帶得走嗎?我們接受現在非常混雜的思想觀念,一定要有冷靜的判斷力。夫婦不有別,兩個人統統往外跑,有沒有家庭氣氛?有沒有家庭溫暖?沒有氣氛、沒有溫暖,孩子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人格會健全嗎?一個家庭擁有了財富、擁有了社會地位,而把下一代的教育疏忽掉了,下一代的栽培毀掉了,這一生的成就等於什麼?這一生的成就等於零。 說實在的,連孩子的教育都不能夠重視的人,他絕對沒有智慧利益這個社會,他所做的事業大半也是在追求自己的名利而已。我們對於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養好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往後懂得為社會付出。而當你把你的孩子教好,你也將是你的下屬、你所有員工的好榜樣。教育才是讓一個社會長治久安的持久動力,要洞察得了。現在夫婦都在外賺錢,把孩子的教育疏忽了。很多人上了中年以後,雖然穿得光鮮亮麗,但是心裡面每天在想我兒子今天不知道又會干出什麼事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他雖然是大律師、大老板,下一代毀掉了。 很多人說要當女強人,諸位朋友,什麼是女強人?就是能獨立生活,不用靠先生,叫女強人,不用依靠先生叫女強人。諸位朋友,你要當一個不依靠任何人的人,你才叫女強人。我請問諸位朋友,誰不用依靠別人?今天菜是你種的嗎?米是你種的嗎?石油是你生產的嗎?社會也好、家庭也好,本來就是一個互助之體,彼此尊重他的付出,感恩他的付出,和樂融融,哪有可能不分工合作的?社會要分工合作,家庭亦如是。該做的事沒人做,那這個家庭怎麼會發展得好?要很冷靜。今天你不靠老公,你在外面得靠誰?得看人臉色,看你上司的臉色。是看外人的臉色辛苦還是看自己老公的輕松一點?為何逞一時的高下把人生搞得這麼復雜? 真正的強在哪?強在最難做的事能做到。哪一件事最難?賺錢不難,我姐姐念到博士,她說念博士不難;能夠提升一個人的修養,那才是難度,能夠把你的下一代教成孟子、孔子,教成聖賢人,那是最強的人。那種強不只利益一代,可以利益世代。你真正強要把這個本事用出來。定位自己是現代的孟母,現在的聖賢母親。當夫妻可以分工合作,這個家庭很安祥,先生在外工作無後顧之憂,彼此感念彼此的支持、付出,這叫夫婦有別,這個別是德。 諸位朋友,你不要聽完以後回去就把工作辭掉,做很多事不要太沖動,要循序漸進,順勢而為。有很多人看到下一代的教育愈來愈嚴重,將會有一種行業它的前景會看漲,就是學校老師;尤其是女眾,以後會有很多人排隊要來娶你,因為她重視教育,然後又可以照顧家庭。小學老師現在還有育嬰假,福利不錯,可以照顧孩子前幾歲的發展。然後孩子上小學,早上送孩子出門,自己去教書,下午從學校回來了,她也回來了,又可以照顧家庭。我為什麼這麼熟悉?因為我媽媽是小學老師。就可以陪孩子一起成長。 媽媽常常都在家裡,那對孩子內心的穩定、內心的安詳有深遠的影響。他會有一種感覺,不管我在外面遇到什麼挫折,只要我踏進這個家門,那分溫暖就把這些挫折、這些障礙都掃除掉。我們可以慢慢取捨,不要賺那麼多錢,多花點時間陪小孩。我們冷靜思考一下,錢愈多愈不容易把孩子教好,有沒有道理?假如你的孩子滿賢能,基礎、根器、根基不錯,「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孩子本來還可以成為賢人,但是因為從小很有錢,你還告訴他,兒子,這棟房子以後就是你的,則損其志,他本來還有遠大的志向,慢慢的就養尊處優,志氣都消磨掉了。假如子孫比較愚昧又有錢,「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他拿著錢去為非作歹、吃喝玩樂。所以我們有一個錯誤的思考,有錢了什麼事都能解決,這個世間大半很嚴重的事情錢都不能解決。 我們再回想一下,我們的上一代有沒有錢?沒錢。突然想到《朱子治家格言》有一句話,「家門和順」,家裡的人感情很好,「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雖然吃的不是很飽,但是那分天倫之樂不只在當下會歡喜,等他們長大成人,常常坐下來一邊喝茶一邊講:哥哥,小時候我們同吃那碗飯,多香!哥哥,小時候你都把東西讓給我,我會記一輩子。我父親那一輩那個兄弟之情,在我們這一輩幾乎很難契入那個境界。你看,困苦的生活卻造就了天倫、造就了孝道,困苦的生活卻讓人活得很有志氣。我父親那一輩讀書是不是用推的?不是,念念想著要趕快有學問,可以讓父母過好生活。生活比較困窘一點,那是最佳狀態,不要太優厚。 在漢朝時候,蕭何腦筋很好,漢朝開國分封了一百多個功臣,蕭何是其中之一,而且他是三大功臣之一。他自己要了一塊地,那塊地是比較貧瘠的,都沒人跟他搶他要的那塊地。假如我們剛好活在那個時代會說蕭何的腦子怎麼樣?有點問題,不去要京城那塊黃金地段,居然要郊區那塊貧瘠的土地。一百年過去了,漢朝的史學家開始調查這一百多個功臣現在的子孫情況怎麼樣?結果一百多個功臣大半的子孫統統都已經家族敗喪,還有的已經淪落到街頭行乞,當乞丐,史學家對這個情況非常的驚訝。而蕭何的子孫活得好好的,因為貧瘠的土地不干活就沒飯吃,他的子孫依然保持著勤儉的態度生活。而蕭何在那時候又有說到,你要的是黃金地段,你要別人也要,每個人都在那裡窺窬,都想方設法要陷害你,要拉你出來吃喝玩樂,然後把你的土地就可以拿來還債。這看得很深遠。 盧叔叔在企業界也是頗有成就,他小時候就跟他的孩子講到,他說父母給你最寶貴的就是家庭教育,就是正確的人格態度,這將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你要讀書父親一定支持你,至於父親所留下來的錢,統統要回饋社會。他告訴孩子,這些錢不是父親的,是社會的成就,所謂取之社會要用之社會。當他的孩子三歲、五歲,聽到父親的這一席話,他的內心有什麼變化?他能感受到父親那分大公無私。諸位朋友,你看到大公無私的人會怎麼樣?會肅然起敬。孩子對他尊敬。假如你的孩子現在已經十八歲了,然後你回去跟他說媽媽的錢一分錢都不留給你,他不會對你肅然起敬,他會對你怎麼樣?所以你今天回去不要跟你兒子說,你兒子十八歲了,你說我錢都不留給你,因為蔡老師說的。那我剛好走在鄉間小道,突然有一個年輕人跑過來,他說你是不是蔡老師?我會說我不是,好漢不吃眼前虧。等他年紀大了,等他都視為這些錢都是我的,你再來勸就不能用這種勸法,要善巧方便。把它拿去布施,把它拿去做有意義的事,然後一點一滴引導他、教導他。很多事情不可操之過急,要看對方能接受的情況去發展才好。 你看,他的孩子從小就體會到要靠自己的努力,他的能力攀升得非常快。你想不想教出一個孩子去應徵工作,是董事長的助理,在應徵的過程當中,董事長非常驚訝問他這個企劃書是你寫的嗎?還一一就企劃書問他,他是對答如流。本來後面還有幾個人要面試,董事長說今天面試他就好了,後面的不用再面試了。面試完就問他,薪水要多少,你開。你希不希望你的兒子去應徵的時候董事長問他薪水要多少你開?當然,假如我是董事長,我講這個話我心裡也有數,這個年輕人這麼懂事,會不會給你開八萬十萬?也不可能。但是這種態度就是欣賞,就是肯定他。要有這樣的結果就要先種對的因,讓孩子活得有志氣,要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靠別人。 不用很多錢就可以把家庭經營好,而且一個家庭的財富也不是說你拼命賺,夫妻兩個都一直賺就賺得到錢。太多的人到了中晚年很感慨,明明我就比這個同事、朋友努力的太多了,結果他現在比我有錢,我沒剩什麼錢。當他不了解真相的時候,他這輩子中晚年會覺得怎麼樣?郁郁寡歡,很無法釋懷,為什麼我努力卻比別人沒財富,而他人只是稍微努力一下,卻賺的比我還要多錢。我們要了解到財富的真因在哪?如何保住財富?我們又要回到之前提的一個道理,萬法因緣生。一個人如何有財富?來,諸位朋友,您說說看,一個人為什麼能擁有財富?你們配合一點,不然我就唱不下去了。一般的認知,他沒有遇到聖教,他一定覺得要努力。但是你告訴他,努力有結果,但不一定有好結果。再來,要有機會,當然他也要有專業能力。去工作沒有一個專業怎麼賺錢?有貴人提拔,等等這些因素,這是緣。因在哪?因在你有財富的種子,布施。布施錢財,財布施,這是真因。 當然,很多道理要靠你去印證,說了你也不一定相信。我有常常在觀察,我有個習慣,每個道理會從生活當中去找線索。我就觀察到,有些朋友他的工作並不穩定,有換了幾個工作,可是很奇怪,他就是不缺錢,他需要錢的時候他的工作就來了,又賺到了,觀察他的人格特質,特別慷慨,有吃的、有用的有剩余的時候,他都拿來請同事吃,因為他都有種財布施的因。中國的財神是范蠡。范蠡跟文種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復國完之後,范蠡他視思明、聽思聰,他看得出來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同富貴,就勸文種我們還是離開,因為我們的才華在他之上,他會嫉妒。文種想富貴就在眼前,怎麼可以當面錯過?就不願意聽范蠡的勸告,范蠡就帶著西施到江南一帶去了。果不其然,勾踐賜文種自殺。可以不識字,不能不識人。 范蠡帶著西施到江南一帶以後,開始做生意,從小生意做起,沒有多久發了大財,又把賺來的錢財再布施給窮困的人,他又從小生意做起,沒多久又發大財。歷史上記載,范蠡是三聚三散。范蠡的行持印證了「大學」裡面的一句話,「大學」說到財散人聚。他的錢財散出去了,是沒有了嗎?人就是太執著,好像握在手中才叫錢,殊不知所散出去的錢統統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分恩情人人時時想著要回報。當你不懂得布施恩德給人,只有你家有錢,旁邊的鄰居都在挨餓,所謂「一家飽暖千家怨」。突然有一天你們家失火了,鄰居統統跑出來看,然後他們會說燒得好,老天有眼!可是假如你懂得廣施恩德,處處布施,你們家才起了一點小火苗,他們像百米賽跑,要搶來把這個火撲掉,然後撲完後說是我撲的。感你的恩德,想著要回報。人心純厚,人心善良,你給他的恩德,他是受人點滴,湧泉相報。 其實我們讀古書的人都很有善根,我們自己想一想,你接受他人真誠的幫助,你有沒有想著以後有機會一定要幫助他?那是一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范蠡不管開什麼商店,比方說他賣菜包,有好幾家菜包店,人家縱使走二十分鐘、三十分鐘,要來給誰買?他還要來給范蠡買,看一下范蠡他覺得很歡喜。對!有人和你還怕賺不到錢嗎?人一聚什麼事業就能做得成功,而這分人和根源於廣施恩德。財布施才是財富的真因。我的姐姐在懷孕那時候,她跟我常常就教育做溝通,我是很鼓勵她全心全意照顧孩子,這叫最正確的投資報酬率,你花個六年、八年把孩子的人格建立好,你往後不用操心。不只人格建立好,身體照顧好,他一生身體強壯。才幾年的時間,換一輩子的清閒。假如你在該照顧他身體、該教育他的時候沒教育,你這一輩子幾十年都要擔心受怕。這叫會投資。 我姐姐在那段時間特別喜歡聽我講話,談得很融洽,我在跟她談話的過程都懷疑她怎麼這麼喜歡聽我講正法,是不是胎裡那個孩子太聰明?說不定生出來以後比我還會講話。因為佛陀在世之時,有個智慧第一的弟子,叫捨利弗,捨利弗還在胎中的時候,他的舅舅也很有智慧,也是博學多才,當他媽媽懷他的時候,他的母親(是他舅舅的姐姐)跟他舅舅講話,他的舅舅都辯不贏她。所以他的舅舅就想一定是胎中這個孩子在作怪,就拼命讀書,舅舅不能輸給外甥,太丟臉了,就拼命讀書。不過後來還是辯不贏他的外甥捨利弗。因為書到此生讀已經嫌晚了。 當然,你不要聽了以後說,算了,我不讀了。一個人的智慧、修養是累劫修持,但是只要你拿出的是勇猛精進的心,也有可能在一生當中有很大的成就。跟我姐姐溝通完之後,她還沒生孩子就把工作辭掉,什麼工作?台北捷運的工作;假如她現在還在,她是台北捷運的開國元老,他們是最早的。我姐姐又讀交通管理系,還是辭掉了。辭掉以後孩子都是自己照顧,身體滿強壯的,很少看病;看了病也不吃西藥,讓他多休息、多喝開水,免疫力很好,幾天就可以把病毒抵抗掉了。我的姐夫有時候也會拿一些錢給我姐姐,但是在家裡也沒什麼花,她又拿了一些錢給我,她說你幫我拿去印些經書,看哪裡比較貧窮,比較需要錢,你就幫我去布施掉。家庭主婦很厚道,布施錢財都用誰的名字?都用先生、都用孩子,你看,母愛多麼無私!雖然沒有很多閒錢,但是她還是都拿給我去布施。當我姐姐辭完工作以後,我姐夫的收入直線上升。所以該是你的跑不掉。 後來他們一家人去購物,有一家店叫大潤發,有抽獎比賽,第一獎是一台轎車,我姐姐填了一下單子,也沒什麼注意就把它投下去,過了一段時間,接到一通電話,說你們抽到第一特獎,一台轎車,所以又去把車子開回來。財富的真因在布施,把真因抓到了,你這一生的財源將會很順利的到來。其實這不只是佛陀這樣教導,我們古代聖人也說財是水,水要怎麼樣?水不流動就變死水,就發臭了,就把你下一代都教壞了。而這個財布施,諸位朋友,你們聽完以後說我又沒錢,怎麼辦?財布施分兩種,一種是內財,一種是外財。外財是財物、物品、鈔票;內財是勞力、是經驗、智慧。就像我們現在社會當中有很多義工去服務他人,這都屬於內財布施。諸位朋友,內財布施難還是外財布施難?愈難的事功德愈大!在台灣,你來做實驗看看,叫他出三千塊,跟來做三天義工,三千塊的人一窩蜂,三天義工的門可羅雀,找不到幾個人。所以難行能行,所積累的內財布施很厚。 再來,外財布施,也不是你捐的多功德就大。我曾經看過一個報導,有一對農夫夫妻,一生攢了差不多四五十萬。剛好他們家鄉要蓋一個醫院,這個醫院將可以造福他的鄉裡。他夫婦把幾十萬塊捐出去,買了一台救護車,他捐四十萬左右。企業家鋼筆一揮四十萬。同樣捐四十萬,功德一不一樣?不一樣,這對夫妻是把一生的積蓄付出來,企業家只是把他財產裡面的零頭捐出來,那是不一樣的。難行能行最重要。有一個女士,她到佛寺去,很虔誠的禮佛,剛好身上有兩文錢,恭恭敬敬把兩文錢拿出來布施。沒多久她入宮當妃子,那就很顯赫了。後來她又回到這家佛寺,還帶了很多的金銀財寶。當初她捐兩文錢,住持親自出來幫她回向,這次拿了這麼多的財富來,住持沒有出來,吩咐他的徒弟幫她回向就好。這位女士很好奇,我這次帶那麼多東西來,怎麼住持反而不幫我回向?當然她也有好學的心,去請教方丈住持。住持跟她講,你第一次捐了兩文錢,是真心真意,我不出來幫你回向對不起你,這次你雖然帶了這麼多錢財來,但是那個心已經不如以前真切。兩文錢比這麼多的金銀財寶還有價值。所以布施的功德大小都在自己的一念心。我們常聽說菩薩捐一文錢比我們捐一百兩多,因為菩薩的一文錢是希望造福盡虛空遍法界的人,我們的一百兩很可能還摻雜要報紙來報導我是樂善好施的人。福田靠心耕,莫向外求。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