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21


 2010/8/6    熱度:2036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第二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一集)  2005/7/29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6-21

  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為了窮理,窮盡道理的本源。了解道理之後要起而力行,才能解行相應。在行的過程當中分為三個向度來落實,第一個是修身,第二個是處事,第三是接物。在修身當中如何落實,我們早上也提到,在《弟子規》的實踐當中就已經做到修身裡面的六個綱領,「言忠信,行笃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所以四千五百年的教育要落實還是跟《弟子規》沒有分別。早上我們已經說到遷善、改過有一個標准,以《弟子規》為標准來遷善、改過,以《弟子規》的行持來懲忿、窒欲、還有言忠信、行笃敬。行為要笃敬,敬是內在的狀態,當我們每個行為都有一分恭敬之心,就不會有太大的偏頗。

  那對誰恭敬?要對人恭敬,對事、對物都應恭敬。人事物的恭敬我們從《弟子規》當中也可以找到脈絡。諸位朋友,先對誰要恭敬?對父母要恭敬,那整個細節的落實就在「入則孝」這個部分。除了對父母要恭敬,還要對誰恭敬?對自己恭敬,「勿自暴,勿自棄」。對兄弟、對長輩,「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這都屬於對人的恭敬。以至於延伸到對於一切人的恭敬,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凡是人,什麼人要愛?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之外,對於社會很多弱勢的團體,我們也應該去關愛。我們在福分之中要懂得知福、惜福、去造福,懂得關懷弱勢團體,社會才能營造一個和諧的氣氛,才能營造一個推己及人的胸襟。就像《禮運大同篇》裡面提到的,「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富人學到了,要富而好禮,富而好仁慈,而生活比較困苦的人,先天比較有缺憾的人,依然能夠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所以對於弱勢的團體我們也應該行笃敬。

  而且對於所謂的壞人、犯罪的人,要不要愛?也是要去愛護。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沒有人先天生下來就是惡人,最主要是他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至於沒有接受好的社會教育。人生的際遇總在遇緣不同,遇到的因緣不一樣。我們比較幸運,早聞聖教,很多人都還在迷惑當中摸索、造業。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我們深刻去了解一個犯罪者、為惡者他整個成長的過程,您很多的憤怒之氣很有可能就會消退了。就好比我們在學校教書,很多學生行為比較偏頗,我們看了有時候也會生氣,也會氣憤、會指責。其實氣憤、指責並不理智,對自己沒好處,反而又跟學生形成一種隔閡,甚至於是對立,這樣沒什麼好處。理智絕對會利人又利己,這是理智;意氣用事一定是損人又不利己。天下之間沒有損人利己之事,沒有,損人絕對不利己,損人絕對折自己的福分,這叫真相。也沒有利己而不利人的事,只要真正能利益你,絕對也會利益他人。這個理我們要靜靜去感受、去體會、去思惟,真正了解到人與他人、團體是密不可分的,自他不二。

  當我們看到社會很多的惡人,假如我們不盡心盡力去照顧他們、去提攜他們、去接納他們,其實我們的內心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安寧,也不會得到真正的自在。我有一個學生,我在第一年教書的時候,他到我們學校來已經是第四個學校,由於行為比較偏頗,前面三個學校並沒有接納,來了之後,確實行為跟其他人比較不一樣,剛好又犯了一件錯事,幾位老師也都有給他指責,給他導正。被處罰完,他坐在樓梯口,我那節課沒課,剛好走過去,看到了他的背影,雖然沒看到他的臉,也感受他此刻相當的落寞。我走到他的身旁靜靜的坐下來,坐下來以後也不急著跟他談話,因為「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很多時候言語不用太急促,靜觀其變就好。

  諸位朋友,假如你的兄弟姐妹、你的親人剛好非常沮喪,情緒很不好,進了家門坐在客廳沙發上,這時候你會怎麼做?人的心太急躁就很想說話,就沒有顧慮到對方現在的心情怎麼樣。有時候特別熱心的人都會被人家誤解,因為太熱心了,人家剛好在情緒上,會覺得你太煩了、太吵了,「你別問這麼多」,閩南話說「好心被雷親」。其實還要思考一下,好心也要順勢而為,要審時度勢。任何事沒有辦法做好,還是一句老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為「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怎麼樣隨順人情能夠接受的方式去與他互動,才能讓他能接受,生歡喜。

  當家裡的人這麼沮喪,當下我們不用急著要去問個明白,但是也要讓他感受到我們時時關心他、支持他。所以就倒杯溫開水,走到他的面前放在他的前面,那杯水放下去的時候眼睛不要看他,你眼睛一看他,他說「有什麼好看的!」那在氣頭上,你就不要給他還有一些情緒的起伏。你就靜靜的走過去,然後放一杯水放下來,邊走的時候還可以念阿彌陀佛,求佛菩薩加持他。放下來,不要看他,慢慢的輕輕的離開。可能過三分鐘他突然覺得自己很口渴,拿起來喝一口,覺得我姐姐怎麼對我這麼好,我妹妹怎麼對我這麼好。一個人感受到有人在時時關心他,他慢慢情緒就會有所轉緩,情緒一轉緩,你要跟他溝通就容易了。等他情緒比較平和他一定找你好好談一談,那時候不就因緣成熟?很多事不可操之過急。

  所以我走到這個學生的旁邊,我也靜靜坐下來,讓他感覺到老師隨時在他身邊就好。過了差不多三十秒左右,這個孩子開口了,他說老師我很想死。當老師,各種場面要冷靜,聽到學生很想死,也要心情平穩。人跟人溝通抓住一個原則,引導他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他就會從情緒化回到理智上面來,不在情緒化當中打轉,這個很重要。諸位朋友,您在跟朋友聊天,當朋友在氣頭上的時候你講話就要特別謹慎,而且不要輕易給人家亂出主意,他在情緒當頭,你給他亂出主意,他可能馬上聽了馬上就去用。

  有一個朋友她打電話給我,還滿早,就打給我,我好像還在睡覺。我接起電話來,她在電話那頭就開始哭哭啼啼,我說啥事?她說我先生很過分,就開始把她先生做的不好之處講了一段話。這時候不用插嘴,這時候讓她先稍微情緒舒緩一下,發洩一下。講完以後,我就對她說到,我說現在最重要的不是你先生對不對,我們現在有沒有做對更重要。我們現在有沒有做太太應該做的事?有沒有做媽媽應該做的事?有沒有做媳婦應該做的事?假如我們自己的本分都盡不了,我們又有什麼資格去說先生的不是?你先把自己做對了。你這麼生氣,氣的是什麼?氣你先生不負責任嗎?假你你這些本分也都沒有盡到,那你不應該氣你先生,你該氣誰?氣你自己。假如你真正把這些本分都做到了,那你才有資格講你先生。而且說坦白話,等她把這些本分真的盡力去做到了,她的先生會生慚愧心。往往都是對方有錯,就互相指責,「各相責,天翻地覆」,都只看對方缺點,只看對方不是,沒有檢討自己,整個家庭就失去理智了。所以你現在冷靜下來,我們現在該做哪些事情。

  這個朋友聽我這麼講完,也就情緒比較平息下來。然後她就跟我講,她說蔡老師,我已經打電話給好幾個朋友,都是女性朋友,她說她的朋友告訴她,說在這麼非常的時期一定要用出非常的手段。你看,多少人給人家出馊主意,真是唯恐什麼?俗話講「寧拆十座橋,不破一樁婚」,她都已經有小孩了,你還給她一些要跟先生鬧個沒完的主意,都不給她引導到理智的方向。我身旁就有朋友他就勸他的朋友離婚,離完婚之後夫妻也都後悔,他自己也覺得這件事很內疚,內疚多久?那事情挽回不了,內疚一輩子。所以話不要亂建議,最好跟朋友講話的方式就是時時引導對方發現自己的不足,先檢討自己,這是理智。

  這位學生說到他很想死,我就問他你為什麼很想死?把原因找出來。他說都沒有人喜歡我。他情緒很不好,很沮喪。我接著就跟他講,我說:「福裕老師會討厭你嗎?」我們學校有兩個老師對他挺照顧的,一位是福裕老師,另外一位是誰,你們知不知道?你們怎麼未卜先知?你看這叫說話的藝術。假如第一個就說蔡老師對你不好嗎?這樣好像太怎麼樣?不夠含蓄。中國人講話很含蓄,要先說別人好,才可以說自己。他聽完,我說:「福裕老師對你不好嗎?」他沒說話,「那蔡老師會討厭你嗎?」他搖搖頭,情緒比較平和。

  接著我就問他,那人家為什麼討厭你?原因在哪?他說因為我都打人,我都罵人。我接著跟他說,那你就不要打人、不要罵人,人家就不會討厭你了。接著學生說到,他說老師,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學生這句話對我的教學生涯影響很深,第一句「我很想改」,叫「人之初,性本善」,「可是我改不了」,「苟不教,性乃遷」。諸位朋友,不是這個學生很想改改不了,這個世間有多少人被習氣帶著走,做出很多自己後悔的事,可是卻依然止不住錯誤的腳步,內心還是喊著「我很想改,可是我改不了!」是不是只有小孩是這種吶喊?多少成年人習氣養成以後,他內心深處有同樣的痛苦,很多錯誤的行為一再重蹈覆轍。諸位朋友,您希不希望你的小孩落入這樣的人生境地?絕不希望。希望他的人生確實是往善在發展,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被習氣主宰。要讓孩子的生命能夠自我去創作、創造,首先要讓他救失,讓他的習氣一點一滴先除掉才行。「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就要把品德教好,品德教不好,他這一生不可能不淪為習性的奴隸。

  接著我就跟他說到,我們每天要好好檢討自己,每天看到不足要改過,看到好的要學習,所謂《弟子規》說的,「見人善,即思齊」、「見人惡,即內省」,相同的,見己善要保持,見己惡要趕快改過。我找他拿了本簿子,這邊寫善,這邊寫惡,讓他自己看看每天自己做了些什麼。我還另外拿了一本畫冊,叫《地藏菩薩本願經》畫冊。我記得跟他坐在一個樓梯間,邊翻邊告訴他,不可以罵人,罵人之後會有很嚴重的果報,我就翻給他看,他看的時候眼睛瞪的很大,然後不能亂自殺,自殺,「身有傷,贻親憂」,會讓愛護你的人非常的傷痛,這個也是造罪業,這個也不能做,講給他聽。講完之後我就把那本畫冊送給他,叫他這幾天好好看。

  過了兩天這個學生走到我們辦公室門口在那裡左右迂回,在那裡走來走去。其實我一看他的動作我就知道他要找我,我就走出去跟他說:「有事嗎?」他握住他的手,把他的手臂遮住,還有點腼腆,不好意思,然後慢慢的他就把他的手掌放下來,他在他的手臂上畫了一尊完整的釋迦牟尼佛像,畫的很莊嚴。這個孩子有沒有才華?有!我畫的都沒有他好。諸位朋友,他畫這尊佛花了兩、三個小時左右,請問他這兩、三個小時心中是什麼?心中是佛。這個孩子假如有更好的緣分,能夠時時親近善人、好老師,他依然可以轉惡為善,轉迷為悟。

  當我去了解到他的家庭背景,他的父親整天游手好閒,就像流氓一樣,他的母親早就已經不知去向,這樣的學生你氣得起來嗎?確實可惡之人必有他可憐之處,我們設身處地,放寬心量去對待他。既然人需要有好的緣分才能不斷提升自己,那我們也要期許自己是所有親友的好緣分,是所有親友的生命貴人,我們要有這種定位才對。有這樣的定位,相信你也會自我鞭策,要「德日進,過日少」。所以對於惡人也要恭敬。

  不只對人要恭敬,對動物、對植物都應該恭敬,所有的動物都是有知覺、有靈知的。有個獵人剛好一大早起來打獵,遠遠看到一只藏羚羊,他覺得今天很幸運,趕緊進去把獵槍拿出來,然後往這只藏羚羊的方向瞄准,當藏羚羊發現的時候,它似乎已經知道它跑不了。它在遠處看著獵人,突然雙膝跪下來,跪下來求這個獵人。這個獵人非常驚訝,他打獵打這麼久,沒有看過羚羊向他下跪,不過他還是開了槍,把這只藏羚羊射死了。之後他把藏羚羊拿回來,當他把藏羚羊的屍體切開來的時候,他在它的肚子裡面發現有一只已經快要出生的小羊在肚子裡。他突然明白這只藏羚羊為什麼下跪?為了它肚裡的小孩。

  白居易先生寫了一首詩詞,「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我們沒有去體會到所有的動物都有它的感受,都有它的倫理,我們應該給予愛護、給予尊重,這一點我們中國人做的不夠好。聽說中國人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統統都吃,甚至連蒼蠅、螞蟻都在吃,這個嘴巴造了多少罪業。我們在澳洲,澳洲的人民開公路,這一條路開過去要砍一棵大樹,假如大樹上面有鳥巢有小鳥,這個工程停止,等小鳥發育完全,飛走了,才繼續造公路。你看,諸位朋友,澳洲人的心性非常善良,而且這分善良可以延伸到對鳥類。依報隨著正報轉,澳洲人心善良,所以災難很少,他們那個地種什麼都長得特別好。我到澳洲去那段時間,看他們那個植物,同樣的植物,他那裡長得特別大,心善福報就大。對於動物依然要愛護,對於植物也應該如此。

  我們也曾經看到學生對植物任意的糟蹋,你看,動作片看太多了,拿著棍子就拼命打,很暴力。當場沒有給予他制止,等上課了,我們機會教育出來了,就對學生說到,人可以三天不吃飯,三天不喝水,都不會因此而死亡,可是有一個東西三、五分鐘沒有人就活不了了,什麼東西?氧氣。氧氣從哪裡來的?從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所以植物是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貴人,它救了你的命。那人生最折福的就是忘恩負義,對你有恩的,你還傷害它,還破壞它,那最要不得。不只它提供你氧氣,植物、樹木給我們的幫助實在是太多了,還有哪些恩德?其實學生都很知道的,他們的自然科課本寫的可多了,不過很多的道理要重復提醒。你看現在那麼多土石流,原因在哪?對山林濫砍濫伐。樹木的根可以做好水土保持,你都把它砍掉了,那土都松了,雨一大的話,整個就沖下來。現在所謂的天災,大半都是人禍在前所造成的。

  樹就好比幾十台冷氣一樣,一棵大樹所能產生對於溫度的調節相當於幾十台冷氣一樣。我們到善果林來上課不會感覺很炎熱,假如是在大都市裡面,會覺得很熱,因為樹太少,它時時在調節溫度。然後樹木愈多,不容易有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就是二氧化碳太多,地球的溫度就一直上升。而樹木可以把二氧化碳又轉成氧氣,你把樹都砍光了,現在二氧化碳愈多,氣溫愈高,南北極的冰開始融化,慢慢很多島國、島嶼統統會被淹沒。都不知道愛惜樹木與自己的生存都是息息相關。

  當我看到樹的時候我都會非常的恭敬,也會覺得很慚愧,因為我比不上樹。我們看到一棵樹木,它的果實可以提供人吃,它的樹蔭可以供人乘涼,還有剛剛所提的功德,它都做到了。它的身體可以提供萬物使用,包含人,人把它的身體砍下來當柴燒,拿來當家具,當很多用品制作,它全身從頭到尾都有犧牲奉獻的精神,它卻一無所求,我們能不能做到它這樣的精神?我不能,所以看到樹木我也以它為榜樣。對人以至對萬物都應該恭敬,這就是行笃敬的態度。

  再來言忠信,言語應該注意哪些地方?一本《弟子規》有多少部分是學習言語的能力?諸位朋友,你有沒有訓練過你的孩子說話?有的舉手。這也很重要,人與人的互動溝通,言語占了大半。整本《弟子規》,可能快三分之一都談言語的態度,重要!來,「入則孝」有沒有言語的部分?沒有嗎?「怡吾色,柔吾聲」。「入則孝」第一句話不是講話嗎?「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就是言語的態度。「怡吾色,柔吾聲」、「父母呼,應勿緩」,這就是要有恭敬的態度在其中。還有沒有哪一句?「晨則省,昏則定」,這在講話當中,晨昏定省,有晨昏定省父母很歡喜,這也是講話的時機。「出必告,反必面」,也是言語的好的態度,因為你這麼做,父母很歡喜,再來,你這麼做他減少擔心,出門的時候懂得告訴他,他才不會找不到你,回來跟他報告了,他也很放心你已經到家了。

  「出必告,反必面」,不單是對父母要如此,對於關心你的人都應該做到。對太太要不要做到?要,不然她替你擔心。你看很多時候先生十一點快十二點才打電話回來,「今天我不回來吃中飯了」,太太都已經把飯煮好了,這樣做就沒有替對方著想,沒有「出必告,反必面」,讓對方了解你的狀況,應該在十一點以前就打這個電話,不然太太又瞎忙一場。夫妻之間也要「出必告,反必面」,讓他減少擔憂。

  再來,我們同事之間,剛好你要出去了,你也應該告訴同事說我去哪裡,假如臨時有事你打我行動電話,或者我多久以後就會回來,假如有人找我,你就跟他跟講一下,叫他等一會,交代好。不然剛好你離開的時候工作來了,主管來了,說他去哪?旁邊的同事說不知道,那不是很尴尬嗎?不是讓公司的人瞎著急?都要設身處地去替公司著想,也是盡自己的一個本分。假如你有交代清楚了,那大伙就不會在那裡著急,甚至於在那裡猜半天。這個「出必告,反必面」就是時時讓人放心。這都是講話。

  講話時機要注意,講話的存心也很重要,講話的方法,最後講話還要很有耐性才行,我們光一句「親有過,谏使更」就含攝這些精神在裡面。「親有過,谏使更」,要以什麼樣的存心去規勸他?什麼樣的存心?是真正為他好,是真誠的心、是愛心。諸位朋友,「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我們去談人家的過失、談人家的隱私,是什麼存心?那分存心就是錯的,你不應該講,那分存心損人不利己。「人有短,切莫揭」不容易做到。有位朋友差不多五十來歲,他就跟我說這句話特別難做,常常不經意那個言語又要出來,幸好他《弟子規》讀得滿熟的,馬上那句話就跑到腦子裡來,「人有短,切莫揭」,剛好就把他的嘴巴塞住了。「見未真,勿輕言」,這也是一樣,還沒看到的事實不可亂講,要冷靜下來,因為言語的存心要真誠,要有愛心。言語的存心,一定是言出必能利益他人才講,不然講話很累,你們知不知道?知道,對!你們不要覺得我很愛講話,其實我是很剛毅木讷的,很沈默寡言,除非對人有益,不然我不講,太累了,這是存心。

  再來,我們要勸誡親人、父母,存心就是念念為他好。很多人為什麼勸人勸到最後脾氣都來了?因為他的存心不是真正為對方好,他的存心裡面是說你得聽我的,含有控制在裡面、占有在裡面,我執太重了,我執很重,人家不聽就會惱羞成怒。要時時觀自己的真誠、愛心夠不夠,這是存心。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是什麼?態度,「怡吾色,柔吾聲」。再來,「谏不入」,勸了之後沒有聽,「悅復谏」,悅是時機,看父母比較高興的時候再勸。你不要他在氣頭上,又一直給他喋喋不休,他就很不能接受。悅復谏,悅復谏是什麼?要有耐性。當然,復谏也算是方法。當所有的條件你都具足了,相信沒有人勸不動的。之所以勸不動,一定在這些環節當中我們沒有用好。

  時機上我們還要注意一些情況,比方「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當你要勸他的過失的時候,絕對不能在眾人的面前講他的不對,因為成人最好的是面子,你要顧及他的面子,你不顧及他的面子,他會惱羞成怒的。當你要講他的過失,是剛好私底下只有你們兩個的時候,他會體會到你處處替他著想,這麼刻意的在都無人的時候才勸他,你這分存心他慢慢能夠感受到,這叫規過於私室。還有交淺不言深,也是要看交情問題,等信任夠了再勸。《論語》裡面也有一句話提到,「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就是你時機沒抓好,這是「失言」,講錯話了;「可與言」,他能接受你的勸告,但是你卻沒有對他規勸,「而不與之言,失人」,你沒有盡到朋友的道義,親人的道義。這都要衡量一下時機再勸。我們這是從勸誡、從溝通應具備的條件來分析。

  態度,「怡吾色,柔吾聲」,這是規勸。我們再推而廣之,言語都應該有哪些態度?言語要謹慎,言行必須一致。我們從《四書》當中有非常多的教誨,「君子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君子很怕自己講出去的話沒有做到,這樣會言行不一致。他時時會督促自己「言顧行,行顧言」,這是《中庸》裡面的話,他的言語會跟行為對照有沒有言過其實,他是戰戰兢兢,所以我們言語的態度要言行一致。言語的態度要厚道,有一件事情關人的終身名節,縱然你真正看到了,也「不可出口」,不要講出來,要有含蓄、要有包容的一種涵養。有一句話,有「一語」,跟人家開開玩笑,會「傷我長厚」,會傷我的厚道,縱使是閒談之間在那裡開玩笑,也「慎勿形言」,也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我們現在人講話不厚道、不謹慎,有時候就拿人家開玩笑,開久了會不會出事?很多人真正吵起來都不是那一次的原因,那一次開玩笑是導火線,都是長期在言語當中不厚道,讓人家積小怨成大怨,今天抓住這個機會點,就給你借題發揮了,所以要厚道。而且言語要時時檢討自己,而不是批評別人。很多格言裡面提醒我們,「欲論人者先自論」,欲論人短長,先問自己如何。印光大師也提醒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這就是講話的態度。

  再來講話的方法,我們之前也示范過,你要規勸別人,要先稱贊他的好,等他歡喜了以後,言語才容易進入,這是方法。當然,《弟子規》當中,言語的方法也有提到,「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現在孩子講話都特別快,有沒有感覺?講這麼快就是心很浮躁,而且在言語當中都沒顧慮到別人的感受,別人到底吸收多少。講話的速度、態度要從小培養他,他講得太快、講得不清楚,你要用耐性跟他磨,「來,你慢慢講,爸爸慢慢聽」,講完,講得不清不楚,你給他質疑,「你這麼講爸爸聽不清楚,你應該怎麼講」,陪他練耐心,把講話的規矩確立起來。一開始他可能會不習慣,覺得「爸,你這樣煩死了!」但是你還是要告訴他,話還是要講好,不然以後你會因為講話而造成很多人與人的不愉快或者障礙。去磨他的講話的方法、方式。

  再來耐性,因為規勸一個人其實也是在練無住生心,當你勸他,心有所求你就會有求不到的痛苦,覺得都勸他那麼久了,真是不聽,你也常常在那裡犯嘀咕,在那裡情緒不好。勸他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不去期望勸多久才會回頭,你就盡心盡力。無住就是不執著,生心,因為這分仁慈的心,有些人要勸三個月,有些人要勸三年,有些人要勸三十年,有些人下輩子再說,但是你不能分別,你分別你學問就不見了,你就是妄心了。可是真的,當你把這個分別放下,不管勸十次、二十次,我還堅持我的道義,你真正達到這種境界,沒有人勸不回來。所以當我們勸他人,他人不能接受,也要記住,「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好,這節課我們先上到這邊。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