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49集)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新年好。今天是二0一一年一月一號,這一年的第一天,一年之計在於春,好的心態對一個開始非常重要。當然,新年要新的祝賀,要互相的祝賀、期許,也祝福大家,祝福大家的家庭,歲歲平安,年年如意。 而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好的理想要去追求,我們希望家庭、社會都是平安如意。但是平安如意是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的求是順著自然的軌跡、天理來追求人生的幸福。怎麼追求平安如意?諸位學長們,大家想一想,現在的家庭跟社會有沒有愈來愈平安如意?我們先不要管社會怎麼樣,請問大家,您的人生有沒有愈來愈平安如意?沒有反應。有!學了老祖宗的教誨,用在人生當中,應該可以求到愈來愈平安如意。所以「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而要歲歲平安,要能夠諸惡莫作,所以我們在新的一年很重要的首先要反思。人一天要反省,一整年也要做一個反省,讓我們新的一年學習顏回的精神,不貳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好的習氣、做錯的事情能夠把它淘汰掉,習氣淘汰、事情不再犯,要調伏,要淘汰,要改掉習氣,我們就能愈來愈平安,愈來愈如意。 所以每一年最後一天,最重要的是靜下來反思,才能再踏出正確的一步,踏向正確的一個方向。結果現在的人,每一年最後一天做什麼?狂歡不睡覺。他們假如隔天就全明白了去年錯在哪,那狂歡沒關系。假如狂完歡之後,又睡到中午還沒醒,而且身體又熬夜又傷肝,這樣可能不是很妥當。而且狂歡的時候不要吵到別人,你吵到別人,人家都沒法睡覺了。所以人現在不清楚自己的行為對自己人生有什麼意義。我這麼做對他人有什麼影響?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好像都沒這麼想。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講這句話的人,要負很大的因果責任。人聽到這句話,就開始放縱自己,我想干什麼就干什麼。所以做任何事情要很冷靜,對自己有沒有利益?對他人有沒有利益?這樣的事情去做才有價值,因為人現在錯在目標。 人生的意義、目標在哪裡?諸位學長,我們人生走了幾十年,這個問題有沒有深深思考過?目標意義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燈塔,我們時時邁向那個目標,走得很清楚、很踏實。假如我們連人生的目標現在都搞不清楚,那每天真的渾渾噩噩,過一天算一天。我記得我在念書的時候,覺得目標就是考試,結果考完高中,目標又變成考大學,大學考完,目標考研究所,研究所考完,那個是不是目標?我們讀書的目標在哪裡?是學歷還是學問?學問也不是目標,我們擁有了學問要做什麼?服務社會、利益社會,這個才是目標。我記得我念初中的時候背過一句話,叫「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活的目的是要利益這整個社會,不管我們從事哪個行業。 而那個動力在哪裡?我們服務人的動力就是我們這幾個禮拜一直在深入的德目,「忠」、「信」。我們在這個行業,我們盡忠職守、誠信待人。不管在哪個行業,答應別人,一定給人家做到最好,守信盡忠。對家庭有忠信,他一定忠於父母,忠於另一半,忠於下一代。他所承諾的,甚至於是根本沒有付諸言語的,他都終身奉行。這就是一個人的責任心,源源不絕向他目標邁進的動力所在。我們現在冷靜想想,年輕人他想到要為誰盡忠?他想怎麼玩就怎麼玩,誰最大?所以現在問題就在人心都變成只想自己了。忠是盡心盡力為他人,「盡己之謂忠」。年輕人有沒有想到我必須要實踐什麼信諾?我對父母應該有什麼信諾?我對國家應該盡什麼信諾?難道我們讀書讀了十幾年,在讀的過程當中從沒有提起一念為自己的國家社會嗎?這一念起來了,我們要對得起我們這一分信諾,要盡心、盡忠於我們的國家才對。 所以現在人的責任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起來。他不是以責任服務為人生的目標,變成什麼?享樂。賺了錢做什麼?享受。所以人生就會覺得很麻木,找樂子。因為他內心不充實、很空虛,然後一有時間,沒事干就找樂子。我記得我之前在學校帶班,校外教學,孩子們要出去校外學習,應該是寓教於樂。所以我給他們推薦很多博物館、植物園,讓他們可以增長很多的見識,講了半天他們都沒興趣。我前面講了好幾個地方,我把最後放什麼?游樂園。我前面講半天,我看他們眼神都比較呆滯,小學六年級。突然,最後我沒辦法了,只好把最後一個拿出來,游樂園,眼睛都發亮。沒辦法,學生要去,我得陪,就跟著去了。到游樂園,我都看傻眼了,因為我太多年沒有去過這種地方,不食人間煙火,不知道現在的人都是這麼玩的。所以看他們那個機器把人拉到好高,然後直接掉下來,然後你就看到所有的人在那裡啊!請問大家,這麼啊!對人生有什麼意義?我們的時間都花在這些毫無意義、把自己嚇得半死上面,然後說好刺激。這五千年來,我在書上沒有看過,說快樂是好刺激得到快樂,怎麼我們這個時代的快樂創出這麼多東西出來? 我看他們玩,都是笑著的,我想真的這麼有趣嗎?我自己沒有嘗試看看不能感同身受,我就挑著一個比較沒有那麼恐怖的。他們那個高空彈跳,還有空中飛船,那個依我的年齡有點挑戰性。所以我就挑了一個,一個像轉盤一樣,那個圈應該差不多兩公尺大,這樣的圈,然後差不多二、三個人坐在上面。然後它圈一翻,人就跳在上面去,待會就他下來你上去,就這樣,就這麼玩的,然後就一直繞、一直轉。我就上去玩,感受一下,體察一下民情是什麼樣子。結果轉下來之後,告訴大家我在上面叫都沒有叫,我實在叫不出來。結果當我繞完之後走下來,東西南北我都搞不清楚,真的,假如不是還有一點定力,可能就吐了。因為絞得東西都快翻出來了,忍著不吐出來,差不多過了五、六分鐘,才稍微搞清楚方向。 請問大家快樂嗎?這種快樂絕對比不上我們今天從事小學教育,盡心盡力把課教好,看到學生坐在底下在那裡點頭。他聽明白了,回去之後真正幫父母分憂解勞,他的父母打電話來,「老師,我的孩子最近比較懂事了」。當我們聽到父母這麼說,那種高興,覺得人生很有價值,做這個事情很值得!那種快樂是持久的,是充實的。所以快樂只要會消失的,那種快樂叫刺激,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叫刺激?就是暫時把痛苦忘掉。就好像吸鴉片一樣,暫時忘掉,可是藥效沒了,痛苦還是來。所以大家看,游樂園愈來愈多,樂了嗎?怎麼憂郁症的人愈來愈多?所以人明理了,心才能安,做有意義的事,心才不會空虛。明理,有智慧了,知道怎麼解決人生問題,他才不會鑽牛角尖,才不會煩惱愈來愈多。所以我們這幾節課談忠信,是真正樹立人生目標之後,擁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我們假如盡本分、做哪件事,覺得沒動力,忠信的心出問題了。 我們翻到《古文讀本》一百四十八頁,我們深入忠信,讓我們每一年都是充滿著動力,來創造我們人生的價值。剛剛跟大家念的那一句,「生活的目的是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我們在每一個行業盡心服務大眾。而現在很多的企業家,這幾年大部分在大陸比較多,發現這些企業家很不簡單。他們雖然是不同的行業,可是他們把倫理道德、傳統文化帶到他的企業,利益他的員工;又把這些好的傳統文化教誨,又給予所有的客戶。他們是人饑己饑,他們覺得現在的人,假如不明這些道理,活得很痛苦,所以能做多少,盡力做多少。像胡小林董事長,他給他的員工談話的時候說到,你們可以生意沒有做成,但經書不能不送出去。把《弟子規》,把這些經典、儒釋道的經典,一定要送到家家戶戶,你們就是有孔孟的精神、利眾的精神。所以現在在祖國大陸,胡總他們公司印的法寶,那都幾千萬不止了,這是利益大眾的悲心。所以不只是用他那個行業服務大眾,還把最重要的思想觀念智慧,盡力送到每個有緣人的家庭裡面。 包含之前也有到我們中心來跟大家分享的劉芳總裁。她所有的這些員工,在幫這些女客戶服務的時候,這些女客戶都是躺在那裡不動,乖乖的聽。有時候你要去給人家講,人家還聽兩句就跑了。這麼聽話,在那裡躺兩個小時不動。而且來的很多是有錢的人,高官的太太或者官員很多,他們的煩惱比一般人多。救人危急,他們最痛苦的時候,趕緊把這些甘露送給他們。包含我們新疆有一位侯總,他做鐵門的。結果他自己帶領他這些主管辦幸福人生講座,讓社會大眾來學,他那些總經理、經理做義工。當然也是他帶頭,感動了他這些主管。結果他們現在,我聽說他去年的業績超過百分之百,一年!結果都做到半夜十二點,做不完,人家都要找他。為什麼?信任他。因為他辦很多課程,利益了不少人,這些人就要來找他做生意。然後他就很不好意思,他說我辦課程,沒有意思要跟大家做生意,你們不要因為我辦了這個課程,你們就一定跟我買。可是因為他辦這個課程,人家就覺得他真心為人好,這樣的人值得信任。 所以「信義為立業之本」,一個人誠信、守信,又非常有道義,這個人做事業一定成功。所以我們要把信義的根扎在我們孩子的心中,不管他干哪一個行業,鐵定有成就。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剛剛講了,企業家這麼做了,諸位學長,我們能不能做?我又沒做生意,我是公務員每天坐在辦公室,見不到人。你身邊的都不是人?不是,你身邊沒有人?講話要謹慎,謹言慎行,不然自己不小心得罪人,都不知道。包含你的親朋好友這麼多,都可以把這些無上的智慧、經典送給他們。要過春節了,以前春節聚會就是打麻將。轉,習慣轉了,命運就會轉,變成討論中華傳統文化。不過不要操之過急,假如你評估一下客觀狀況,一下扭不過來,可不要逞強,不然到時候人家過年都不找你,不想跟你一起吃飯,就不好。假如真的扭不過來,麻將繼續打,沒關系,但是麻將桌上多講幾句《弟子規》,多講幾句經典,多講幾句五倫大道。然後突然打了兩圈,聽你這麼一講,我看就別打了,你剛剛說哪個光碟很好,拿過來放,我們先接著看。這個叫順勢而為,不可操之過急。 我們接著來看《信篇.緒余》第二段,上次講到第一段。 【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這段話還有,接著是「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個『道』是治理的意思,『乘』是兵車,所以擁有千匹以上的兵車,這是大的國家。治理大的國家要做到什麼?『敬事而信』,對於每一件國家的事情,非常恭敬去處理、慎重去處理,而且講求誠信,不失信於人民。我們換個角度,今天上位者,恭敬謹慎又誠信來做事情,必然人民會非常歡喜,而且信任他。所以「敬事而信」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團結在一起為國家而謀福利。我們之前有講到「子貢問政」,子貢問,孔子講治國要「足兵、足食、民信之」。大家的表情好像第一次聽。 諸位學長,新的一年,過去的東西,煩惱要放下,恩怨要放下,該放下的要放下,不該放下的別放下。還有,新的一年,該感恩的要感恩,不只要反思,還要感恩,感恩家人的付出,感恩整個團體同仁主管的照顧、栽培,下屬的盡力配合。還有要感恩國家,各行各業的盡力,國家各個機關團體的盡忠,才能讓我們整個國家社會運作得很平順。國家恩不可忘,現在沒打仗,人,這個國家恩沒那麼深刻。其實國家的恩是隨時隨地都在,尤其面對自己的國家社會,想起美國一位總統講的,好像是甘乃迪總統,「不要問國家為我做什麼,要問我為國家做了什麼」。所以「敬事而信」,就像子貢問孔子,孔子講的「民信之」最重要。國家人民沒有互相信任,可能內亂就要發生了,那就更談不上其他的發展。所以可以去兵,可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所以我們身為一個團體的負責人、領導者,也要反思我們做事有沒有「敬事而信」,對人誠信,做任何一件事承諾的守信。 「節用」,這個節用就是不奢侈。很多公司賺很多錢,老板很會花,花到最後,這個公司也垮掉了。甚至於領導的奢侈,帶動下屬也是非常奢華,造成下屬的德行都被這個領導者帶壞了,這就對不起下屬,也對不起他的家庭了。所以應該是節用勤儉,這樣就能足食,財物不缺乏。「愛人」,而「使民以時」,這樣就能團結民心,你去愛護他,「愛人者,人恆愛之」。所以「足兵」,這個兵不只是武力強,包含國家的凝聚力強。在二00八年五月十二號汶川大地震,傷亡比較嚴重,短短的時間,整個大陸的力量,政府的、民間的力量全部都匯集過去,那種凝聚力震動非常多世界的國家,覺得那個凝聚力相當強。所以一個團體、一個國家的凝聚力也是相當相當的重要。尤其在面對危難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而這個很重要的,在平常政府領導者能夠愛人,才能積累這個凝聚力。甚至於國家遇到戰爭的時候,人民可以捨身忘死、保衛國家。所以這個「足兵」也是從愛人。 而且「使民以時」。因為國家有很多建設,包含軍隊要鍛煉,人民,尤其一些男眾也都要,雖然不是軍人,也要常常保持鍛煉。所謂居安思危,他們也要做好准備,假如國家發生戰事了,個個都能夠上戰場。所以鍛煉武力,包含為國家的這些重要工程去付出,得要體恤人民的生活。這個「時」就是你要在適當的時候,調他去做這些工作,為國家社會付出,不要在他很忙的時候找他。比方說,古代幾千年來以農立國,他剛好正忙著農耕,你還把他調去工作,他就沒飯吃了,他就不能謀生計了。他日子都過不下去了,他怎麼為這個國家?從這裡再延伸到,所有上位者要體恤底下的人他的生活工作情況。他家裡剛好有事,你還給他一大堆事,把他給壓垮了。你了解到,最近他母親住院,常跑醫院,這個時候你能體恤他,甚至告訴他,這陣子你別掛心公司這邊的事,專注照顧你母親。他感覺很受體恤關懷,這個都是凝聚力量,都是從愛人,都是從使民以時,處處體恤他。 當然有時候也會發生團體遇到了很急迫的事情,這個時候又不得不讓整個組織調動起來的時候,也要充分的跟組織裡的人講清楚,說現在是什麼情況,所以必須要這樣。這個時候一來是讓大家了解情況,他才不會覺得好像怎麼都找我,都增加我的工作量?是不是特別關注我?怕他誤會了。而且把情況跟大家講清楚,大家也比較有團隊大局的一種見識,時時能夠站在整個團隊的情況去著眼、去思考。其實這樣也幫助底下的人,看事情站在比較高的一個高度,想事情都能為全局來想。他常常能提起這樣的態度,他以後很快就是主管的料了。所以一個人能擔多大的責任跟他的心量成正比,跟他能體恤的范圍成正比。而縱使不得已要在,比方已經下班的時間,他已經很忙的時候,還得要請團體的同仁協助,我們也要表示感謝。哎呀,多虧你了,謝謝你。不能那個態度好像是應該的,他做好,應該的。這樣就會讓人家感覺受委屈了,做了這麼多,連點肯定、連點鼓勵都沒有,甚至都覺得理所當然,這樣就會讓人心感覺沒人情味了。接著講到: 【中庸雲。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上焉者』是指天子、國家領導人,他提出了一些好的政策,或者是他要制禮作樂,對於國家這些重要的政策,『無徵』,雖然他提的政策很好,沒有歷史的驗證。我們看我們這個民族很注重歷史,就是這些思想、這些做法,在這整個歷史當中有沒有證明它是可行的。假如沒有的話,沒有歷史的驗證,甚至於這些東西無可考證,老百姓會懷疑、會不信任。所以『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不相信,人民他很難去非常歡喜盡心的去配合。大家假如看一些歷史,包含像「貞觀之治」,這些歷史記錄,臣子在跟君王谏言的時候,常常都會論完一個道理之後,理講完了,舉事,就從以前的歷史當中挑例子過來,印證他講的道理。皇帝一聽到,對,以前宋朝、漢朝是這個樣子的,就很容易接受他談的這個道理跟建議。假如沒有歷史驗證,不可考究,這個信的基礎,可能怕就不夠。所以做一件事不容易,要方方面面要具足這些條件。 【下焉者。】 就是他不是天子,不是國家領導人。 【雖善不尊。】 尊貴的『尊』。就好像孔子,他不是國家領導人,他不是天子,可是他是聖人的智慧,他很善,可是他沒有那個位置,『不尊』。 【不尊不信。】 沒有那種尊位,很難號令天下。所以: 【不信民弗從。】 他還是沒有辦法幫國家制禮作樂。所以像制禮作樂,周公制禮作樂,每一個朝代開國的元首制禮作樂,也只有他們能做。所以這些句子都在展現「信」是成就一個事情重要的基礎。 【是君臣之間必以信。而君民之間亦必以信。】 所以君臣之間互相為國謀福祉,也要互相信任,才能做好這些重要的國家政策。而「信」的反面是懷疑,國君假如懷疑忠臣,可能國家的危難就來了;國君信任忠臣,國家的福祉就來了。我們看唐太宗用了魏徵,整個國家興旺幾年就辦到了。所以尊賢很重要,尊敬這些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他能帶動整個國家政府良善的風氣,進而又能夠推出人民最需要的政策。而我們之前一起學習過的「谏太宗十思疏」,其中有提到「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怕會有讒言,擔憂會有人進讒言,更重要的端正自己的德行,自然這些邪的人就不敢靠近。所以「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有德行的人感來就是好的臣子,這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所以讒言,說實在的是疑心感召來的。所以「讒不自來,因疑而來」,因為疑心起了,才會感來讒言。離間的話,「間不自入,乘隙而入」,離間的話不是自己進入的,因為人與人之間有一些隔閡、嫌隙,人家才能夠進這些離間的話,而且有時候這個離間的話很難覺察。 所以孔子也有提到,「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這一段話是重復兩次,「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這是比喻,這個谮、愬,谮、愬其實就是進讒言,離間的話。這個就好像什麼?我們看衣物去沾到水,它很快的水就一直濕潤起來了,不知不覺。皮膚,請問大家,你現在皮膚上面有沒有灰塵?有沒有?它什麼時候上來的?知不知道?不知道。每天洗澡的時候才知道,這麼多,都沒發現。所以就比喻水慢慢慢慢滲透上來了,灰塵慢慢慢慢沾上來了,馬上可以察覺的,「不行焉」就是馬上可以察覺這些是讒言的,這樣是很明白的人、很清明的人、很覺察的人,「可謂明也已矣」,而且是看得很深遠,知道聽讒言對家庭、對團體的負面影響太大了。 這個「膚受之愬」還有另外一個講法,「膚」是表面,就是說這些讒言,事實上它都只講事情的表面,它沒有把實情講出來。有時候我們聽一個人談這件事情的情況,我們會覺得怎麼會搞成這樣?可是你再去問一個真正比較了解狀況的人,其實也還好,沒那麼大的事。有沒有這個情況?因為他只看到表面,然後就要去講一些讒言。其實根源不在那一件事,在當事人自己內心有一些貪心,或者是有一些怨恨、有一些情緒,他藉事想要達到他的目的,這樣就不妥當了。所以讒言很考驗一個人的理智跟覺照。 唐玄宗,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大家一講到唐玄宗想到誰?楊貴妃。不要淨記壞的,要多記些好的。唐玄宗還沒有遇到楊貴妃以前挺好的,開元之治。能當一國之君,當到盛世,一般人做不到,那也是要很有見識,很有學問才做得到。當時開元之治有很多好的臣子,韓休、張九齡常常都給唐玄宗谏言。結果因為常常糾正唐玄宗哪裡不對,唐玄宗對他們還挺害怕的。有一次唐玄宗又想玩樂玩樂,「玩物喪志,玩人喪德」,不行。告訴大家皇帝好不好做?皇帝在歷代旁邊都跟著史學家,史官,叫左史記事,右史記言。你只要講話就要記,你做的事,馬上左史就把你的事記下來。所以《左傳》、《左傳》,那就是左史記下來的。大家現在想像一下,你現在每走到哪裡,就有左右二史站在那裡等你,你敢干壞事嗎?這樣的日子,大家過得了嗎?試看看三天,你還沉得住氣嗎?你們都給我走開,受不了了。你看當皇帝責任多重,戰戰兢兢,左史記事,右史記言。所以一做什麼壞事,史官要記,這些大臣都要看著,都會糾正他。 結果他才要玩,突然良心不安,韓休知不知道?他話才說完,旁邊的近臣,報,韓休的奏章來了,馬上批評他不可以這樣。所以他就變得做壞事都很害怕。結果後來就比較消瘦,瘦下來了。旁邊的人就說,「皇帝,這個韓休、張九齡太不像話,讓皇帝都瘦了好幾公斤」。這樣的話是不是讒言?是!這麼好的大官,你還在那裡煽風點火。所以這些近臣沒有遠見,都用好惡在論事情,喜歡皇帝,然後看這些人就不順眼,這不對的,這些人都是為國為民。結果唐玄宗不簡單,他跟這些大臣之間沒有什麼隔閡,他還欣賞這些大臣的正直。假如這個皇帝被這幾個大臣勸了以後,「好,你們給我記住,改天我找個機會,非給你們好看不可」。他假如有這個心,旁邊的人再一煽風,會怎麼樣?就出狀況了,忠臣可能就危險了。所以「讒言慎莫聽,聽之禍殃結,君聽臣當誅」,國君聽了以後,這個忠臣就有危險了。所以唐玄宗就不簡單,他還說「瘦了我一人,肥了天下人」,值得。要記住,以後講唐玄宗,就講這個故事給人家聽,讓大家記他的好的,不要只記楊貴妃。大家想一想,從這個故事,我們有沒有唐玄宗這樣的胸懷?犧牲自己,肥了天下人,這是我們要跟他學習的。 所以從這裡再延伸開來,不只是君臣關系要信任不能有嫌隙,家庭裡面也不能有嫌隙。孩子把父母哪一件事記怨在心上了,旁邊枕邊風一煽就出狀況了。兄弟裡面,兄長假如記了什麼不愉快了,朋友進一些讒言,兄弟就要打架了。所以孔子在《論語》裡面贊歎,沒有任何人可以離間闵子骞家人的感情。這句《論語》我們聽過了,給了我們人生什麼啟示?大家有沒有信心,任何人不能離間我親人的感情?你們不能無辜的看著我,這個得要我們自己真正去做到,那個心境要到位才能有這樣的境界。我們有沒有信心,任何人都不能離間我團體的感情、信任?那我們讀這句《論語》就很有收獲了。 現在要翻過來,再看另外一個角度。現在身邊的親人跟下屬、同仁,會進讒言、會批評,有時候是他根本不懂道理,批評人習慣了,他也不是有害人的心。有時候養成習慣,盡看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優點,這個時候我們另外有一個責任,教導親人、引導下屬要改掉這個壞習慣。不然這個專看別人不好,專講別人是非的習慣,一定會毀了他一生。所以真正愛護他,還要反過來提醒、教導他。夫妻之間也是這樣,「領妻成道,助夫成德」。今天另一半在批評自己的父母,你可要規勸他,看到父母的好,記父母的恩,放下那些怨恨。這是真正利益另一半,從根本上利益。一個人連父母都怨,這一生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 在《德育故事.悌篇》裡面,應該跟大家講過這個例子,我們復習一下。崔少娣嫁到蘇家,她前面已經有四個大嫂,她要嫁過去以前,這四個大嫂已經吵架吵到拿家伙要打架了。所以要嫁過去以前,她們家裡的人很擔心,過去怕凶多吉少。可是崔少娣的信念非常堅定,她至誠相信沒有人是不能感化的。這也是信,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她都從自己要求起,尊重愛護她的大嫂,愛屋及烏,關心她們的孩子,愛護她們的孩子,有好東西都先讓給她們。這也是贏得信任,對我這麼好,慢慢的家裡人都信任她。然後本來那個風氣是互相傳這些是是非非,結果她的僕人跑來跟她傳是非,她訓斥她,然後帶這個僕人去給她大嫂道歉。諸位學長,當你聽到這裡的時候,感覺怎麼樣?這麼嚴格,這麼凶。但是你想一想,她是不是很苛刻的人?不是!她很有愛心,所以她底下的人,應該她也是很體恤照顧她們。可是為什麼遇到這個情況這麼嚴格?因為那個好論人是非的習慣,你得要給她當頭棒喝,讓她記住,不要再犯,所以要嚴格。這個時候嚴格是真慈悲,這個時候放縱了是不慈悲。「慈悲多禍害」,你反而讓她的壞習慣都沒有警覺、都沒有改過來了。而且這些女僕以後還要嫁為人婦,這個問題不解決掉,她以後不會幸福的。這是教育下屬、身邊的人,這個也非常重要。 這裡提到「君臣之間必以信,而君民之間亦必以信」。而信任不是求來的,信任是自己做到讓人家很自然信任我們。人有時候沒把這些道理想清楚,好多不必要的煩惱會產生。比方難過在哪?他都不信任我,他都說我壞話;領導都不重用我,怎麼都沒看到我的能力?我們看很多都耗在這些心情上面、情緒裡面。其實,人真正要覺得羞恥的,不是別人不信任我們、別人不重用我們,是什麼?我們有沒有做得讓人家值得信任。這個才是值得羞恥的事情、去反思的事情。所以「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羞恥自己沒有真正的修養、修行,不羞恥人家污辱我們。其實人家污辱我們,不也是考驗我們的修養到哪裡嗎?人不知而不愠。而且人家污辱你,他怎麼不去找別人,專找我,為什麼?那以前上輩子欠他的!罵完了,還債了,無債一身輕。所以人真正把道理想清楚了,當下就過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你看這句話可以讓我們悟到這一點,被人家罵完要高興,還債了,愈來愈身心輕松。大家這幾年,有沒有被人家罵完以後好高興,有沒有?都沒有,那我們還沒用上。所以理得心安,理得心就平了。 假如一個人罵你罵得很凶,連續罵了三個月,你還保持笑容,我保證他一定學《弟子規》。他說天底下還有修養這麼好的人,到底是什麼來歷?所以真正我們用這種真理去處世,處處都能為人演說,讓人家覺得很不一樣,這個人很有修養。所以從今開始,以後被罵要想起是好事,是還債了,很高興。舉一反三,以後被打了,以後被人家占便宜了,都要做還債想。做還債想是要求自己把真理提起來。而事實上就是這樣,真理就是這樣,「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羞恥自己沒有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為,不羞恥人家不信任我。「恥不能,不恥不見用」,羞恥自己沒有真正好的能力來擔起重任,真正有這個能力,而人家不用,也可以處之泰然,「不恥不見用」,這個才是看到修養處。孔子那個時候對顏回講,「用之則行,捨之則藏」。他們都有聖人的德行跟智慧,但沒有人用他們,他們還是能夠樂天知命,這才是修養處。 【豈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 這個『豈』就是難道。因為一開始舉的是君臣、君民之間,接著又說到這個信不只是君民之間、君臣要信,難道『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間』: 【而可不信乎。】 所以『信』貫在五倫當中都要信,才能和諧圓滿五倫之道。這裡有『昆弟』,「昆」是指哥哥,我們稱人家兄弟,你們賢昆弟,這是對人家兄弟的尊稱;看到人家夫妻稱賢伉俪;看到人家父子來了,稱賢橋梓。兄弟是賢昆仲;夫婦賢伉俪,我們常說伉俪情深,這個都是指夫妻;賢橋梓,一般這個橋也可以把木字旁省略,橋是指父親,梓是指子道。這有一個典故,就是周公的兒子柏琴,去拜見他的父親。結果進去,他父親打他,覺得他做的不對。結果見了三次,三次都被打。他也很聰明,被打一定是有錯,趕緊去請教賢者。當時候有一個尚梓,他就問為什麼被父親責罰?後來這個尚梓就讓他去看橋樹跟梓樹,橋樹長得很高,高而仰;梓樹長得很低,低而俯。他看完了,也挺有悟性的,他自己也悟到了。高仰是父道,我們從小都覺得父親很崇高,我們聽從父親的教誨;兒子要恭敬,要禮拜父親,是低俯,這是子道。這個父子之理是很有道理的。你說今天一個兒子,他長得比他爸還高,跟他爸講話的時候,站這樣,他爸得這樣跟他講話,你說怪不怪?就很奇怪了。 不過這個也要會變通。剛好有一次,我們有個朋友,他剛好遇到一個長輩,結果那個長輩坐下去了。《弟子規》說,「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那個長者沒叫他坐,他就一直站著,他又挺高的,長者比較矮,又坐著,然後就一直這樣跟他講話,講到脖子酸了才說,你為什麼不坐下?所以這個就是學得不會看看情況,這個長者這麼講話,等一下腦充血怎麼辦?趕緊看她講得這麼吃力了,你就順勢阿姨,我可不可以坐一下,不就趕緊坐下來了嗎?學,不要學成書呆子了,會變通一下。這些其實還是順乎自然。當我第一次給我父親拜年,請我父親坐、母親坐,然後我們當兒子的這樣跪下來,才知道跪著比站著舒服多了。不知不覺,跪下來的時候,就想到父親這幾十年對我們的照顧栽培,提起來了。人都高高在上的時候,都不懂得感恩,真正屈下來的時候才知道感恩。所以這是賢橋梓,它的典故。接著: 【歐陽修曰。嘗讀周鄭交質篇。】 『歐陽修』他曾讀過周天子跟鄭國國君交換人質這篇文章。其實讀到了,都覺得很歎息。天子是君,他鄭國是臣,哪有說要求跟自己的君交換人質?所以那個時候情況還是非常不理想,沒有守君臣之道了。而且真的交換人質: 【信不由衷。】 信用也不是出於真心,這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看現在的契約是愈來愈多,人的信用提升了嗎?現在的法律愈來愈多,人犯罪減少了嗎?所以法律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它能遏止一些問題,但是不可能減少這些問題,甚至於會愈來愈嚴重,它也沒辦法。比方說青少年犯罪,現在哪一個從事法律工作的人敢站出來說,我敢保證,明年青少年犯罪率下降。有沒有人敢?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另一個德行重點,叫「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禮是防范於未然,讓人從小懂規矩,他就不會去做壞事,防微杜漸。法律是很具體的一些刑罰執行,看得到;禮教是在人的生活點滴當中,不見得會被很凸顯它的重要性。可是大家一看,現在沒有禮教了,人心墮落得多快!行為偏頗得可能我們聽到一些事情,都忍不住要搖頭,人的行為怎麼變成這個樣子了?所以真正都要發自內心,有德才重要。 我也跟大家分享過,曾經看到線裝書,有一個老人,他收藏的。我們覺得很珍貴,要向他借回去看。他給我們叮咛再三,希望我們好好愛惜。後來我們看他不放心,有一個同仁就說,那寫張借條吧。當下這個老人眼睛瞪得很大,看著我們,你剛剛說什麼?你說的是人話嗎?就是人退到還得用契約才能證明自己的信,其實已經是退步得很嚴重了。大家記不記得小時候,我們去買一些東西,忘了帶錢,那老板,「下次拿來就好了」,人與人都是互相信任,所以這個要發自真心。而這裡提到: 【質無益也。】 就不是真心出來,人質抵押也沒有用的。 【不禁反覆思之。】 他反覆的思考。 【竊謂信必由衷。】 這個『竊』就是他私底下思考,認為信必須從內心發出來。 【自信始可以信人。】 自己做出誠信的行為,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當然這個自信,首先要不自欺,就不欺人。而且這個自信當中也可以提到,要相信自己「人之初,性本善」,才能相信別人也是性本善。我們都不相信自己改得了習氣,我們相信身邊的人能改習氣嗎?「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自己做不到就不相信別人做得到。所以這個信的深度、廣度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 【吾人持身涉世。】 我們,『持身』就是修養自己,『涉世』就是處世待人。 【全賴信為維持。】 全都要賴信用、信任來立足,在人群當中立足。包含這個持身是修養自己,也要靠信任自己,才能夠不斷突破自己的習氣。假如不相信自己,那就兵敗如山倒。 【蓋信居五常之後。】 仁義禮智信,信居後。 【而貫八德之中。】 孝悌忠禮義廉恥都要信。我們失信於父母,哪有孝?失信於兄弟,哪有悌?失信於領導、同仁,哪有忠?失信於他人,就失禮了,不恭敬人了。失信於人,就沒有義,無廉無恥了。而其實廉恥之人,值得人家信任;無廉恥之人,誰都不敢用。所以『而貫八德之中』: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 信貫五常、貫八德、貫五倫。所以: 【非信無以成其德而笃其倫。】 沒有誠信,沒有信用,不可能成就德行,也不可能笃實和睦五倫關系,倫常關系。 【若謂信專屬朋友。猶不足以盡信之量也。】 假如說信只有朋友之間要信,那就不能夠真正把信的精神意義深度、廣度把它真正了達通透,對信的理解就很狹隘。所以我們看這個信,誠信、信任、信義、忠信,這樣的心境應該是要對一切人,這是舉一反三。我們用心去體悟了,就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家用這個態度對我,我很難接受,我也不應該用這個態度去對人。人家失信於我,我很難過,我也不應該去失信於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常用這樣的心境去體會一個道理,那就能體會到每個道理無量的含義在其中了。每一個好的教誨,真的貫五倫、貫五常。 比方節儉,節儉是美德。而一個人有節儉的心,他很多善良會產生。比方他節儉了以後,能把多的幫助別人,布施。所以節儉能培養一個人仁慈的美德,「儉而能施,仁也」。節儉,他不貪求,叫「儉而寡求」。他寡求,他廉潔,他不會亂貪污,義也,「儉而寡求,義也」。他節儉,把它當自己家庭的家訓,「禮也」。這好的、儉的生活習慣變成他的家道了,他用節儉來教育他的後代,「智也」,他有智慧了。勤儉為持家之本,勤儉也為服務之本,一個人又勤勞、又節儉,他才能真正去做好他的工作,去盡他的本分。一個人不勤勞又奢侈,他到任何一個單位,給人家添亂的。不勤勞,在那裡偷懶,敗壞風氣。不節儉又奢侈,到時候又貪污。 「儉以養廉」,所以我們之前跟大家交流到「訓儉示康」,強調節儉「德之共也」,有德者共同的德行。「侈者惡之大也」,一個人一奢侈,很多壞的習性就來了。但是節儉要跟仁義禮智相應,假如跟貪心相應,那這個節儉就麻煩了。「節儉而吝啬,不仁」。你看一個節儉,你用心去體會,對人與人的關系,還有對人心的影響非常大。你們有沒有看過很節儉的人,但是是守財奴?有!他不仁慈了,守一堆帶不走的東西,最後臨終的時候,眼睛都合不下來,不好死。而且大家要注意,積財喪道,留了那麼多錢,看到該幫忙的人,都沒有伸出援手,傷自己的仁慈之道。所以「儉而吝啬,不仁」,悭吝不仁。「儉而多求,不義」,他很節儉,但是很貪心,很節儉,公司裡有的東西,他需要,拿回家裡來,這不義。節儉到奉養父母都很摳、都很吝啬,就無禮,無禮於父母。 所以真正節儉的人是自己很省,對於應盡的道義很慷慨。很多人很節儉,但是只要兄弟需要,幾年積蓄全部拿出來,一點都不心痛。為什麼?他心裡沒有利的念頭,只有義,他沒有被利污染。所以對父母的奉養反而吝啬了,這就是無禮。節儉以後想著,我就是要把這些財物、房子統統留給我的後代,這叫沒智慧,「儉而無智」。為什麼?儉以遺子孫。所以有句話講到,「毋以嗜欲殺身,毋以財貨殺子孫」,毋以壞習慣傷身還有敗德。「毋以嗜欲殺身,毋以財貨殺子孫」。這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謝謝大家。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