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太上感應篇淺釋之善惡業輕重之辨別(二)
二、所造善惡業的對境狀況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所造善惡業的對境狀況,也是造成善惡業輕重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若所造作善惡業的對境,其功德越殊勝、對自己的恩德越大、或越可憐,則所獲得的功德或罪業就越大。此外,所饒益或損害的對境范圍越廣大,則善惡果報也越廣大。
具備殊勝功德的對境稱為功德田,如佛法僧三寶、傳授世出世間智慧的善知識等,他們不僅本身具備圓滿的功德,而且他們的存在對眾生的離苦得樂具有無量的利益,對這樣的對境稍作利益或損害,就能獲得很大的福報或惡業。總的來說,人比惡趣眾生功德大,人中傳授善法的師長功德大,具有斷證功德的佛陀、菩薩、阿羅漢比一般師長或凡夫功德大。對境的功德越殊勝,則作利或作害的善惡果報就越大。
曾經饒益過自己的有情稱為恩德田,如父母、師長、單位領導、國王等,他們對自己獲得世間安樂有很大的恩德;如果自己追隨某個善知識學習了佛法的智慧,則這個善知識不僅是功德田,還同時是自己的恩德田;如果自己時時在祈禱著佛菩薩、追隨著一個團隊在學習佛法,那麼此時三寶不僅是功德田,也同時是自己的恩德田。恩德田賜予了自己安樂,對這樣的對境回報以饒益,則會獲得很大善報;若不但不去回報利益,反而作損害,則獲得的惡報也較大。對境的恩德越大,則作利作害的善惡果報就越大。此外,曾經饒益過自己的一些動物,如耕過田的牛、騎過的馬、給予歡樂的貓狗寵物等,也屬於恩德田,若對它們作利作害,善惡果報也大。
那些正遭受貧窮而衣食無依靠、生重病、流離失所、失去親人等身心痛苦的有情,因非常需要我們生起悲憫心而稱為悲田。對悲田心生悲憫而饒益,則獲得的福報也大,反之,不但不悲憫,反而作種種損害,則惡業也非常巨大。對境越悲苦,作利作害的善惡果報也越大。
功德田、恩德田、悲田這三者是一個人可以迅速培植福報的地方,所以並稱福田。我們平時遇到這三種福田,一定要小心翼翼,不可造作惡業,而應廣行善業,培植福報。
我們知道,惡業中最沉重的有五種——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父、殺母、破和合僧,因為這五種惡業的果報在無間地獄,所以這五種惡業也被稱為“五無間業”。佛陀、阿羅漢是功德最圓滿的對境,對其做殺業,則罪報在無間地獄;父母是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對境,若行殺害,則罪報也在無間地獄;和合的僧眾,也是功德圓滿的對境,若行離間語的惡業,則罪報也在無間地獄。又如,與比丘尼行邪YIN、殺害見道菩薩、殺害有學道僧人、奪取僧眾資具、毀壞佛塔,這五種惡業因與“五無間業”比較接近,也稱為“近五無間業”。近五無間業比較沉重的緣故,也是因為所行惡業的對境功德殊勝的緣故。
以殺業為例,殺害佛陀身體的惡業比殺害菩薩的惡業沉重,殺害菩薩的惡業比殺害阿羅漢的惡業沉重,殺害阿羅漢的惡業比殺害未證果出家人的惡業沉重,殺害出家人的惡業比殺害世間師長的惡業沉重,殺害世間師長比殺害一般人的惡業沉重,殺害人比殺害惡趣眾生的惡業沉重,這是因為惡趣眾生、一般人、世間師長、出家人、阿羅漢、菩薩、佛陀的功德漸次增上的緣故。殺害利己善知識的惡業比殺害父母的惡業要沉重,殺害父母的惡業比殺害兄弟姐妹的惡業要沉重,殺害兄弟姐妹的惡業比殺害親戚的惡業沉重,殺害親戚的惡業比殺害非親非仇之人惡業沉重,殺害非親非仇之人的惡業比殺害仇人的惡業沉重,這是因為仇人、非親非仇、親戚、兄弟姐妹、父母、利己善知識對自己的恩德漸次增上的緣故。此外,悲苦的對境也很多,對境越是悲苦,對其行持殺害的罪業越是沉重。
反之,救護動物、一般人、世間師長、如理入道的出家人、阿羅漢、菩薩、佛陀的功德漸次增上,因對境的功德漸次增上故;救護仇人、非親非仇、親戚、兄弟姐妹、父母、利己善知識的功德也漸次增上,因為對境的恩德漸次增上的緣故;放生正要被殺害的動物比放生以後將要被殺害的動物功德要大,因為正要被殺害的動物比將來要被殺害的動物悲苦故。
其它九種惡業——偷盜、邪YIN、妄語、粗惡語、離間語、绮語、貪心、嗔恚、邪見,若行持這九種惡業的對境,功德和恩德超勝,或者狀況比較悲慘,那麼惡業就比較沉重。相反,其它九種善業——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粗惡語、不離間語、不绮語、不貪心、不嗔恚、不邪見的對境,功德和恩德超勝,或狀況比較悲慘,則善業就比較大。
例如,偷盜三寶財物比偷盜世間人財物的惡業要沉重,與出家人行邪YIN的惡業比與一般人行邪YIN的惡業要沉重,對父母、師長說妄語、粗惡語、離間語與绮語的惡業要比對一般人說粗惡語、離間語與绮語的惡業沉重,對三寶的財物生起貪心比對一般人的財物生起貪心的惡業要沉重,對父母、師長生起嗔恚的惡業要比對一般人生起嗔恚的惡業要沉重,對父母、師長說“沒有因果、沒有解脫”的邪見惡業比對一般人宣說這些邪見的惡業要沉重。
三、造作善惡業時所用的手段或方法
善惡業的大小除了決定於造作者的內心善惡狀況以及所饒益或損害的對境的功德、恩德或悲憫狀況之外,還決定於造作善惡業時所用的手段或方法。若一種手段或方法對造作者將來會帶來較大的善惡果報,或給對境帶來了比較大的安樂或痛苦,則其善惡就較大。
例如,克服很大困難、忍受諸多痛苦而行持放生與布施的功德比輕易行持放生與布施的功德大,行持放生與布施等善業的時候滿懷喜悅比沒有喜悅心的功德要大,長久積累慈心、認真計劃很久而行持放生與布施的功德比隨意臨時行持的功德要大;反之,克服很多困難行持殺生的惡業也比輕易殺生的惡業沉重,造作殺生偷盜等惡業時有歡喜踴躍心比沒有歡喜踴躍心的惡業要大,心中積怨很久、長久認真策劃而行持殺盜YIN的惡業比臨時造作殺盜YIN的惡業要沉重。
一時傷害的有情數量越多,罪業就越沉重。例如,用原子彈、炸藥或投毒等手段,一時頓殺很多有情的生命,其惡業較重;相反,一時救護很多眾生的生命,功德也大。
行持善業的手段,給有情帶來的安樂越多,則善業就越大。例如,布施時不僅給錢財、還用言語安慰,救護動物的生命時不僅救命還給它們念頌經文咒語,在它們相續中種下解脫善根。相反,行持惡業的手段,給有情制造的痛苦越大,惡業就越沉重。例如,殺害有情時,用刀直接砍殺的惡業比安樂死的惡業要重,先毆打、恐嚇、折磨再殺害比直接殺害的惡業要重,凌遲處死比直接快速殺害的惡業要沉重,被殺害的有情苦苦哀求仍行殺害比沒有苦苦哀求而行殺害的惡業要大。
四、小結
總之,決定善惡業的大小或輕重要從三個方面去衡量:一是造作善惡業者內心的善惡狀況,二是對境的功德、恩德及悲苦程度,三是造作善惡業所用的手段對雙方所造成的利益或危害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單純從一個方面,不能完全決定善惡業的大小,一個善惡業的大小需要從上面所說的三個方面綜合衡量。在其他兩個方面完全一樣的情況下,從剩下的一個方面去觀察善惡業的大小時,就遵循上面所說的規律。經典裡面之所以這樣宣說善惡業的大小,是為了讓我們從分別心的角度去理解善惡業的大小,從而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取捨,知道斷惡行善的方向。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