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音老人:學佛是為了出離生死,不是談什麼功德
很多人誤會了佛經上所說的功德相。誦這個經有什麼功德,誦那個經有什麼功德。大家聽到或看到後,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過來,這個經誦誦,那個經念念。因為趕任務,誦經的時候誦得快,很傷氣。結果,修行沒有修好,毛病倒弄出來了,身體搞壞了。這是誤解了功德之故。 功德不在白紙黑字的經文上,而在我們的心中。 我們誦經明白了佛所說的義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後,我們就照著這個義理和方法去實行,才能從凡夫而跨入佛境。這才是大功德!假如我們光是念、光是誦,而不知佛經的義理,不明白怎麼修法,仍舊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從何而來呢? 還有的人雖然懂得了一些義理,卻不肯去實行,不肯去修,只當學問來研究,也是毫無用處的。王陽明先生說:“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可見行的重要。只鑽研或唱念經文而不事修持,是毫無功德可言的。 其次,對於“功德”二字,須有正確的理解。所謂功者是事功,是一種力量,完成一種事業的力量。我們中國人造字是很有講究的。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個力量的“力”,就是我們行事的力量、完成事業的力量。我們由凡夫圓成佛果,不是一個偉大事業的告成嗎?不是一種豐碩事功的完備嗎?如果光是念念誦誦,幾時能成佛呢?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譬如,一句罵人話,說你這個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損人利己的壞事。我們要度眾生,有益於眾生,為人類造福,這就是大德。但是,如果我們沒有修成佛果,怎麼去度眾生呢?怎麼能夠利益眾生呢?譬如:一個人掉到江裡快淹死了,而你又不會游泳,也不懂救生術,你怎麼下去救他呢?你不能救他,那麼你的德又在什麼地方呢?所以我們必須照佛經所說的義理去實行,勇猛精進,才能成就佛果,才能度眾生。先自救後救人,先自度後度他。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談得上救他人、度他人。 經文是治病的藥,所以,千萬不要執著在念誦經文的功德相上。更不要把經念一遍,點個紅點點,念滿多少遍,點滿多少紅點,最後把紙燒了,記個什麼功德。不要把念誦的經文作為存單寄庫。我們學佛是為了了生死,而不是談什麼功德的。一著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 學佛,是學會生活 佛法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時時處處,吃飯穿衣,行往坐臥,舉目揚眉之間。 許多人學佛,以為是加法,從而不斷的向外馳求,想證個什麼,得個什麼,修個什麼,結果徒勞辛苦,一無所得。而事實上,學佛是減法,得先認認真真的對著自己,把自己心中許多讓自己苦的東西,拿開它。苦因即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樂何必尋?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證自明。 禅的解脫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內的;不是離開生活的,而是讓我們去改變對生活的態度;不是讓我們拋棄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而是讓我們於工作、學習、責任和義務當中,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歎、不計較;不是讓我們沒有感情,而是讓我們的情,變成大情,這情能融納到法界一切眾生,這就是大慈悲。 我們在生活中,往往為了自己,哪怕是為了修行、學佛、行善都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痛苦,讓人生舉步唯艱。其實,我們往往只顧著向前跑,卻忘了學會退步;只一心想著成佛,卻沒想到還須做人;只知道積功累德,卻忽略了打掃自心。我們的眼光,始終沒有找到修學的焦點,不在別處,只在於自心。所以,雖然是修行、學佛、行善,我們依然是迷惑、痛苦的。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修,不要將生活和修行分開,用迷惑的想法誦經,念佛是假修行,用覺悟的心去為人處事才是真修行,用覺悟的心念佛才能住真、實、慧。 學佛修行的時候,不一定要在佛堂裡念經,也不一定是在壇城裡做課,關鍵是在單位、在家裡行經,在哪裡都可以落實普賢行。主要是發心,發善心、發慈悲心、發菩提心、發願力心,任何時候都用覺悟的心去做一切事情。這就是修行! 把學到,悟到的佛理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普賢行。及時轉念,就能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修行。 如果不發心,不把錯誤的想法及時轉成正確的想法,我們就時時刻刻都在造業; 如果發心了,凡心轉佛心了,無論什麼時候心中都不會有障礙。 千萬千萬不能把想法和佛法離開,不要把生活和修行分開,分開修就是佛呆。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