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65集)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古文課進入「廉」的部分。上一次我們講到「廉篇」的緒余,可以了解到清廉是做人很重要的操守、做人的一個標准,假如人不清廉這個人格就喪失了。而且人不清廉,我們看這一篇緒余當中提到,有廉他能正直。我們看廉直、廉明、廉能、廉靜、廉潔、廉平。因為廉潔有守能夠正直、光明正大,能夠平等公平去對待事情。但是假如沒有廉潔,不正直、不光明正大,坦白講看什麼事也看不明白。因為貪婪,欲令智迷,都只能看眼前利,看不到對團體的危害,甚至於看不到對整個社會風氣的危害。你看,人被欲望沖昏了頭,他顧不了那麼多。所以糊裡糊塗不是個明白人,他心也不可能清淨、冷靜、平靜。人一貪婪、貪污了,這一輩子都沒有平靜的日子,因為生怕什麼時候東窗事發。所以人一貪污、貪婪了,時時都怕別人揭發,都得用很多方法去掩飾、去辯解,其實只是一錯再錯而已。所以廉潔、清廉,才能讓人這些好的品德,可以彰顯。 而我們看現在的社會各行各業,這個「廉」字是太重要了。首先政治界,政治辦得好,各個行業都興盛。假如政治人物、官員貪婪,各行各業發展都很困難。現在社會當中有說法,有一種人叫白狼。狼怎麼是白色的?很可能就是指什麼?官員;還有,我還聽說指醫生。我不是說所有的醫生,我是說確實在醫界有收紅包的狀況。有時候我們想想這些社會風氣,真的人心被欲望給障礙住,太狠心了。比方政治界的,現在很多基層老百姓生活都不容易,政治人物貪污,是把他們的民脂民膏都給搜刮了,那人民生活就會很困難。而且貧富差距又很大,其實社會都很不穩定。政治界貪污,人民心是很不平的。要清廉,廉政愛民才對。 請問這政治人物從哪裡來的?第一、家庭教出來的,第二、學校教出來的。我講到這裡,心裡就發虛了,我們在學校教學的時候,有沒有教孩子不貪、要廉潔?再來,還有選民選出來的。我們有沒有辦法選出清廉的人?有沒有辦法判斷有德之人?所以這個時代學《群書治要》很重要!唐太宗命魏徵丞相編的一套治國的寶典。唐太宗以及當時的這些大臣都向這一套聖典學習,大家都懂得怎麼為君、怎麼為臣、怎麼愛民,所以當時候的政治就清明。其實人都是需要教導的,沒有教育,人這些好的品德,他很難能夠充分建立好。所以政治人物應該想著受人民的信任,應該是為人民謀福利才對。而尤其是在政黨當中,也要負起教育黨員的責任。這個都是要靠家庭、靠學校、靠政黨來落實倫理道德教育。這是政治人物。 我們想到,假如是醫生貪污,對病患來講確實是非常的惡劣。到醫院去,而且要開刀,對家庭來講都是很不幸、很恐慌,這個時候還增加他家庭這麼大的負擔。醫生是救死扶傷的天職,人饑己饑,這個時候沒看到患者的病痛,沒看到他家庭的困難,反而只想著還要再收錢,這個人格是盡喪了。太可惜了,在這麼高貴的行業,卻干出這麼惡劣的行為出來。而且醫生,那是受到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多大的栽培!怎麼可以干這樣的事情? 而我們很冷靜去看,所有的行業,現在貪污的現象很嚴重,因為功利主義太強了。假如從小就讓孩子的人生觀,就是去追求欲望跟享受,欲是深淵,他小時候就這麼貪吃、貪玩、貪這些珍寶,等到他成年,這個貪心還掌控得了嗎?掌控不了,他到各行各業又受到一些誘惑污染,很多時候就容易沉淪下去。所以根本上,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思想價值觀有沒有偏頗掉了。你追求欲望享受,欲是深淵,它沒有底,最後就控制不了。請問大家,哪一個人貪婪的時候,他說貪婪是對的?有沒有?他都知道這個是錯誤的行為,不過現在好像更嚴重。貪污被抓到了,他說話還很大聲:「我才貪那麼一點,你看他們貪那麼多。」你看,人一點羞恥心都沒有,都跟壞人比,不跟聖賢比。所以以前當父母的人,特別慎重,不能讓孩子起貪念,不能隨順他的欲望。我們之前看到程颢、程頤,他們的母親都很有德行,看孩子貪吃馬上就呵斥他,不增長他的欲望。 所以當官的、當醫生的,大家冷靜去看,只要他貪污,他遲早出事,而且他的後代子孫會很不好。我們曾經看到某一個賺錢很多的行業,哪個行業我就不講了,怕得罪這個行業。賺錢賺很多,但是不義之財,結果他那個地區都住著他那個行業的人,住得特別多,然後生出來的孩子先天殘障的比例非常高。有時候民間的俗話,它都不是沒道理的。比方說一個人很沒操守,做了很狠心的事,一般人會罵他生孩子怎麼樣怎麼樣。這個不是假的,它都有很深的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在其中,人只看眼前利,都不知道殃及子孫。大家注意去觀察這幾個在社會當中算地位很高的行業,你說官員、醫生、老師,哪一個收受賄賂之後,他後半生會很好,或者他的子孫很發達。請問大家,你們有沒有遇過?你們這一生幾十年有沒有遇過這樣的家庭?真的沒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我認識一位長輩,他的父親已經九十五歲了。當初在某一個情境,因為他們是官員,他父親是官員,在某一個情形之下大家都要去貪公帑,老百姓的錢大家都拿。這麼一拿,小孩子的學費十年都沒問題了,他父親如如不動。後來回到家,他父親把這個事給他太太講,他太太當下說:「做得對,這種錢怎麼可以拿?」這是正氣!大家要知道一個貪官的後面,就是因為有一個貪的太太,或者貪的媽媽,有可能。假如太太很清廉,她一定會發現一些預兆,趕緊把他敲醒,他就不貪了。這個不是我講的,這是大陸調查很多貪官,有時候是媽媽貪心,從小養成貪念,有時候是太太很貪心,不知足。他不收這些賄款、不收這些財物,結果他太太在底下收得很厲害。還有一種更誇張,就是他的情婦很貪心,就亂了。所以為了滿足自己跟身邊人的欲望,他就陷進去了。後來他父親堅持了這個操守,他們家三個孩子,在三個行業當中統統是頂尖的。在那個行業的歷史當中都有記載,都非常非常優秀。所以「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在滾滾洪流當中,我們學聖教的人要如如不動,「富貴不能YIN,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剛剛又說到我們當老師的,老師這個行業尊貴,「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要讓老百姓尊重學問,老師要有德行,要把無私、奉獻做出來,自然而然贏得人民、贏得學生甚至家長的尊重。但是假如老師都染上了奢靡的風氣,老師也要開很高級的車、住洋房,那錢從哪裡來?老師假如貪,老師假如受賄了,這斷人的慧命。為什麼?他從小就不信任老師,他怎麼成就他的道德學問?所以當老師的是整個社會品德的標竿。我們那時候聽到有一個孩子在幼兒園讀書,他媽媽買了月餅,這個小孩跑過去:「媽,你把最大一盒的月餅留給我。」他媽說:「你要做什麼?」他說:「送我們老師,這樣老師才會比較愛我。」孩子很單純,他也很敏銳,他感受到什麼?哪個同學家裡送禮送得多,這個老師對他就好。 我們小時候的老師不是這樣,對待愈貧窮的家庭愈關懷,他程度不好,下了課還留下來幫他。有時候我們學習不好,禮拜天的時候,老師還找成績不好的到他家去,到了他們家去還吃老師的、還用老師的。家長覺得很感動過意不去,買禮物去給老師,老師不收,家長很難過。老師一看,統統不收,可能他今天睡不著覺,拿了些水果,領了這個家長的心意,把水果拿進去分給所有的同學吃掉了。這樣的老師風范感動了多少學生,讓他佩服老師的人格進而效法,那是為國家成就棟梁之材,這樣的老師功德無量。所以這幾個行業,當官員、當醫生、當老師,這些行業都是可以積很厚的功德的行業;但是假如不秉持操守,那是造最深、最大罪孽的行業。 所以現在各個行業都應該強調清廉,現在商業上也是收紅包。對不起,我這個不是很熟悉,我們台灣叫回扣是吧?這個太專業了,收受回扣這些風氣不好。其實坦白講,人不知道還有來世,這種社會現象都代表,我們都喪失人格的現象,那以後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為什麼?收受回扣是不忠於自己的領導,不忠於自己的團體。自己的老板扛了這麼大的重責大任,讓我們生活有所依靠,結果我們卻是挖他的牆角,這個情何以堪。所以最大的福,又忠又孝,知恩報恩,這是享大福。不忠不孝,忘恩負義,這是最折福的。坦白講,現在各個行業情況如此,要怪誰?這個時代得要寬恕,沒人教。我是教小學的,所以應該怪我。曾子的一段話,很值得我們深思,叫「上失其道,民散久矣」。我是說我教小學沒認真,你們都很認真。你看,你們除了禮拜一到禮拜六這麼辛苦,禮拜六下午還得來上古文。來,給我們現場所有的小學老師,掌聲鼓勵一下。 在古聖先賢的教誨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慈悲,也看到他的智慧。他面對任何的境界,面對任何的現象,他都是君子務本,他一定找到根本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曾子講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上位的人都不守道義、不守道德了,底下的人民民心離散,可能作奸犯科的現象就會出來,因為你沒有教他。所以這個「上」指的國家領導者要反思,在團體裡面這些當老板的人,也要考慮到,我有沒有盡我君親師的責任,親是愛護,師是教導。這一點我曾經聽一位企業家說的一段話非常感動,他說到:「我們從事企業的人,難道每年交了這些稅給國家,就覺得對國家有貢獻了嗎?假如我們底下的員工統統染上賭博、統統染上女色,然後生活不檢點,在我們的團體單位當中德行都喪失掉了,其實我們在給國家社會添麻煩,而不是做貢獻」。 我之前在鄉下的時候,有一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到城裡打工。結果父親到城裡去打工,錢沒有拿回來多少,染上了一大堆惡習。那對這些在鄉間的父母、妻兒是多大的痛苦,這麼期待著自己的丈夫、父親到城裡謀生活,給家裡更富裕,結果錢沒拿回來,在城市裡染上一大堆的欲望。所以當企業主的、當領導者的,要有責任教育底下的員工。所以這個就是抓到根本,君親師,領導者、父母親、老師、官員要負起教育的責任。「如得其情」,假如我們針對這些貪贓枉法的人、犯罪的人,你去了解他的成長過程,他的家庭情況,他在學校的情況。「哀矜勿喜」,真正了解以後,才知道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要替他們感到悲傷,你沒好好教他。坦白講,現在的社會誘惑很大,古人這麼有德行,在古代都有一些承受不起誘惑。現在我們德行不比古人,誘惑又比古人的環境多幾倍?相當多倍!我們得要好好把孩子德行的根要扎穩。 所以回到根源還是教育問題。現在面對社會的風氣,我們也不要去抱怨、批評,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再來,從我家做起。每一個人都是從家庭出來的,我們希望我們自己也好,我們的孩子也好,不管他在哪個行業,都成為那個行業的清流,中流砥柱,好不好?讓我們的老師們,期許你教出來的學生,都是社會的清流。我們先從家庭做起,有賢母而後有賢子。古代這些清廉之士、國家的棟梁大臣都是很好的家教教出來,尤其受母親的影響特別大。 我們翻到一百零二頁,宋朝的歐陽修寫的一篇文章,是為他父親寫的一篇碑文,表彰父親的德行,盡他一分孝思。而歐陽修,他字永叔,號醉翁。歐陽修先生有另外一篇文章叫「醉翁亭記」,他晚年又自號六一居士。居士,一般佛門對於在家的男女眾稱居士。所以看得出來,在古代儒道釋是一家,這些儒生也常常親近佛門高僧,來向他們請教、求學問。所以有一句俗話叫「無事不登三寶殿」,因為三寶殿都蓋在山上,要上去來回得要好幾天,真正有解不開的問題,趕緊去問這些高僧。因為他們清心寡欲,清淨心生智慧。 歐陽修先生,他們家是在宋朝的吉州廬陵人,在現在的江西吉安縣。他四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很不容易把他教養成人。而且他的母親很刻苦,常在大冬天還用蘆草當筆教他寫字、讀書。後來歐陽修當了谏官,當谏官可能會得罪皇帝、得罪當時的權貴,所以有被貶官的情況。被貶官,有時候就自己飲酒作詩來自娛,不要在那裡郁悶,所以讀書人也懂得調劑自己的心情。所以這個六一居士是什麼意思?就是他有藏書一萬卷,這第一個一;再來,他的墨寶,還有這些篆刻,一千卷;琴一張。古人都很懂得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彈彈古琴也調劑自己的身心,彈一彈心情就平靜多了。很抱歉不能給大家表演,人家以前古人每個人基本上都會。您看,古代像孔明,他要出去,效忠於劉備,配劍,都是文武雙全,還有古琴帶著走。再來棋,下棋,棋一局。然後,置酒一壺,五個一了。結果他講到這裡,他的朋友說,只有五個一。他說,還有一個老翁,他自己,叫六一居士。 而歐陽修對後世的貢獻非常大,他寫文章強調文章是要明道,而且要致用,要用在建設國家社會上,是「文以載道,文以貫道」的精神。他是承傳了韓愈、柳宗元的精神,而且他還提拔很多優秀的讀書人,等於後面的這幾位古文家,都是他提拔起來、成就起來的。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先生,再來三蘇,蘇洵、蘇轼、蘇轍、曾鞏。三蘇跟曾鞏,還有王安石,這五位都是歐陽修提拔的。所以歐陽修對後世的貢獻非常大,他非常獎掖後進。而這篇「泷岡阡表」,是歐陽修先生表彰父親的德行,寫墓表,碑文。泷岡在現在的江西永豐縣,當時候他母親去世,回到自己的故鄉,那個時候他就曾經寫了一篇「先君墓表」,「先君墓表」這篇文章。但是那個時候雖然寫了,但還沒有立碑,等到他父親去世六十年,才修改了「先君墓表」,做了一點修改,成為「泷岡阡表」這篇文章。好,我們來看文章: 【嗚呼。】 『嗚呼』是感歎詞。 【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泷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非敢緩也。蓋有待也。】 『惟』是發語詞,講話一開始的發語詞。『我皇考』,這個「考」字是指先人,指他的父親;「皇考」就是先考、顯考,同樣的意思,都是指自己去世的父親。先父『崇公』,歐陽修父親的名字是歐陽觀,觀察的觀。他的父親後來因為歐陽修做到了宰相,對國家貢獻非常大,他父親最後被封為崇國公,所以這裡稱他父親是「崇公」。等於是父以子貴,他的孩子對國家有很大的貢獻,國家追封他的父親,而且是追封他的三代,父親、爺爺、曾祖都追封。其實古人這個做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孩子是父母、是祖先教出來的,要飲水思源。這是中華文化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知恩報恩。 在《孝經》裡面提到「父為士,子為大夫」,父親是一般讀書人,但是兒子是國家的大夫;「葬以士」,父親去世的時候,以一般讀書的人禮葬他,「祭以大夫」,但是每一年祭祀,用大夫禮。因為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個大夫,每一年都感恩他,這個很有意義。所以一個人成就了,國家是感謝他的父母、感謝他的先人,沒有父母哪有我們的成就?『卜吉於泷岡之六十年』,「卜吉」是指下葬,一般要下葬都要卜日子,還要卜地點。為什麼?其實這個都是很細膩的,先人已經走了,但是那顆孝思沒有絲毫的減少,非常細膩,要卜個好日子;再來,地點風水要好,觀察,假如下雨會不會淹到。所以這分孝順沒有因父母離去而減少,「事死者,如事生」。以前的人觀察風水,是希望下雨任何狀況不要造成墓地的淹水,或出狀況。現在的人說,找個好風水,以後我發達。這個存心差很多。 而林則徐先生有說到,這些大智慧者看任何事都是看根本,說「人心不善,風水無益」。風水、福報都是隨人心變的,福人居福地的話,福地福人居。這個風水本來不好,有德行的人一住,風水就變了。這個地方再好,我們自己德行不好,一住就破了那個風水,龍穴就變鼠洞。所以這個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會變,隨人心變。有一個看風水的人,剛好趕路趕得非常的勞累、口渴。看到前面一戶人家,說好不容易有戶人家了,我有口水喝了,然後就趕緊敲門,要了一口水。結果這戶人家端了一碗水,您慢慢喝。結果他因為太渴了,喝得很猛。結果一喝,上面還灑了一些東西,就是一碗水灑了一些東西,他喝很不方便,他得一口一口慢慢喝。因為那些東西也不能喝進去,他就得吹一下,然後再喝下去,就一口一口慢慢喝。他心裡想,我渴死了,你還給我灑這些東西,讓我喝得不痛快,心裡就起了不高興。 剛好,看到這戶人家,老人去世了還沒埋。所以他就說:「我是專門看風水的,我幫你們家看個風水。」那戶人家很老實,「好,好,感謝你,感謝你。」他就給他看了一塊斷子絕孫的地方,就葬下去了。結果過了幾年,他又經過那個地方,他就進去那戶人家看,發現這戶人家興旺得不得了。他就非常驚訝,奇怪了,我當初給他看的是很不好的風水,他們家怎麼是這樣?後來他進一步了解,他說:「好幾年前,我來你們這裡喝水,你們為什麼上面要灑那些東西?」他說:「因為長途跋涉很渴,看到水一定是大口大口喝,很容易嗆到傷了身體,所以灑那些東西喝的人他就不得不慢慢喝。」他說:「原來一杯水都含著對人的仁慈之心,所以這一家的人心是很善良。」結果他就到墓地去看了一下,奇怪了,當時葬在這裡是很不好的,結果一看,那個風水變了。這戶人家講到,葬下去之後,當天下很大的雨,隔天因為雨太大了,在這個墓前面就出了一條河,然後後面的山都變化了,整個墓完全跟之前不一樣。這個墓地就是前面一條河,後面還靠著山,後來他們家就很旺。所以風水的根源在哪?人心的善良,明白這一點,不要花錢看風水,風水要靠自己。 所以「卜吉」也是一種孝順心境的表現。剛好滿六十年了。『其子修』,歐陽修自己說到,我這個兒子。『始克表』,「始」就是才能夠,「克」是指能,「表」是立表、立碑文。『於其阡』,「阡」是指墓道,才可以立阡表在墓道上。『非敢緩也』,並不是敢拖延這麼久才立碑文。『蓋有待也』,而是有所等待。到底等待什麼?我們看後面的文就知道。 【修不幸。】 歐陽修自稱他不幸,為什麼?因為: 【生四歲而孤。】 四歲父親就去世了,依靠他的叔叔生活。 【太夫人守節自誓。】 『太夫人』指他的母親,『自誓』就是發誓,立定志向要一生守節不改嫁,盡力教育她的孩子。 【居窮。】 家居生活很窮困。 【自力於衣食。】 全靠自己的力量維持衣食的溫飽,孤兒寡母確實很不容易。 【以長以教。】 母親刻苦辛勞,才能夠把他撫養長大,而且還教導他,『以長以教』。 【俾至於成人。】 『俾』就是能,就是使得,使得我能夠長大成人。 【太夫人告知曰。】 他的母親告訴他說: 【汝父為吏廉。】 你父親為官清廉。古代官宦之家,所謂仕宦芳規,很重要的家規。我們看這個芳,流芳百世。當官的、明智父母要給子孫後代好榜樣、給人民好榜樣,流芳百世。清、慎、勤,清廉,為官要謹慎、慎重,要勤政愛民。其實,每個行業都應該這樣,清、慎、勤。 【而好施與。】 很清廉,而且,這個『施與』就是救助貧窮的人,很有愛心。 【喜賓客。】 很好客,尤其這當官的來的都是讀書人,他們常常切磋學問,以友輔仁,以文會友。 【其俸祿雖薄。】 『俸祿』就是領的薪俸、薪水,雖然少,『薄』是少。 【常不使有余。】 不讓自己的俸祿有太多的剩余。 【曰。毋以是為我累。】 『毋』是不要,不要因為錢財成為我的負擔。其實,一來他是好官,看到身邊親朋好友已經指明需要,可能一看到這個錢就出去了,留不了太多錢。不要讓這些錢財成為他的心理負擔,他看到有需要幫助的人不幫助,他也難過,有道義之人,他不可能見義不為。再來,人確實錢一多,每天要想著要存在哪裡,或者要買哪一支股票,其實就挺累的了。再來,你常常積財,想著留多一點給子孫,有可能以財禍害了子孫。你留很多給子孫,子孫覺得我不用努力了。他本來素質不錯,你給他留很多,他就沒有志氣,反正我爸爸給我的就夠吃了,我還努力干什麼?假如後代素質不好,你還留錢給他,那就更完蛋,他就驕奢YIN逸了。不要因為錢財成為我的負擔。 【故其亡也。】 就是父親去世的時候。 【無一瓦之覆。】 『瓦』是瓦片。沒有瓦片覆蓋,指的就是沒有房子住,沒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一壠之植。】 『壠』是田壠,一行農作物叫「一壠」,指的就是沒有留下田產。住宅、田產都沒有留下來,沒有留下這些財物: 【以庇而為生。】 這個是庇蔭,就是沒有留下來這些財物庇蔭到我們後來的生活,所以生活上是相當貧困的。 【吾何恃。】 『恃』是指依靠。 【而能自守邪。】 這是有點倒裝句,應該「吾恃何而能自守邪」,我是依靠了什麼而能夠守節堅持下來。這很重要,是她心裡的信念、心裡的依靠,支撐她的力量是什麼?接著母親講到: 【吾於汝父。知其一二。】 我對於你的父親,知道他一些事情,因為知道了這一些事情,所以: 【以有待於汝也。】 這個『待』是期待,知道你父親的這些事,所以對你是很有期待的。 【自吾為汝家婦。】 自從嫁到你們歐陽家為婦: 【不及事吾姑。】 已經來不及侍奉婆婆。舅姑指公公、婆婆,姑指婆婆,舅指公公,沒有能夠侍奉到自己的婆婆。 【然知汝父之能養也。】 但是卻很明白了解到你父親是很能夠盡孝道的。 【汝孤而幼。】 你從小失去父親。 【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 我還不能了解到你必定能夠長大成人、成功立業,你還小,還不能確定這件事情。 【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 然而我卻知道你的父親一定會有好的後代,這是她堅信的。 【吾之始歸也。】 『歸』就是出嫁,於歸之喜是指出嫁。「始歸」,就是剛嫁過來。 【汝父免於母喪方逾年。】 你的父親剛剛,這個『免於』是指服完了三年的母喪,服完剛剛才『逾年』,是指超過一年左右,等於是離母喪很短的時間。 【歲時祭祀。】 『歲時』,是逢年過節祭祀的時候。 【則必涕泣曰。】 在逢年過節祭祀母親的時候,都會留著眼淚說到: 【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 祭祀得很豐盛,都不如生前微薄的奉養更有意義、價值。等於是他很遺憾,父母去世了才祭祀豐富,心裡覺得很遺憾。不只祭祀的時候他這分孝思會流淌出來: 【間御酒食。】 『間』是指偶爾,『御』是進用。偶爾他太太准備了比較好的酒菜: 【則又涕泣曰。】 看到好的食物,流眼淚: 【昔常不足。】 之前常常生活不夠用、不夠吃。 【而今有余。】 現在比較寬裕一點,有剩余了。 【其何及也。】 現在比較寬裕,沒機會奉養自己的父母。這個『其』就是到底的意思,到底、究竟。『何』是哪裡。到底哪裡還來得及?他感歎來不及奉養。祭祀的時候,或者看到好的食物的時候,都忍不住悲傷,沒有盡到這分孝。 【吾始一二見之。】 歐陽修母親說到,一開始看了一、二次的時候: 【以為新免於喪適然耳。】 因為服完喪才剛一年左右,所以還那麼悲傷應該是很正常,是因為母喪還不長。這個『適』就是才,『然』是如此,「適然耳」就是因為服母親的喪還離不久,所以才如此傷心罷了。 【既而其後常然。】 『既』就是過後。過後長期觀察他的丈夫,都是這樣的,不只是剛滿喪期是這樣,常常都是如此。而且: 【至其終身。】 到他的先生去世,統統都是這樣的態度、這樣的孝思。 【未嘗不然。】 始終都是如此。所以這個孝是發自真心,絲毫沒有改變過。 【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養也。】 我雖然來不及侍奉婆婆,但從這些事情當中觀察出來,你的父親是非常盡心盡力奉養他的母親的。 【汝父為吏。】 你父親做官。 【嘗夜燭治官書。】 剛剛是講到他父親的孝順,現在提到他父親當官情況。這個『嘗』是曾,曾經在夜裡燃蠟燭,然後批閱公文,叫『治官書』。「官書」是公文。這個『夜』基本上都是指很晚了,下了班還是繼續在辦公家的事情。 【屢廢而歎。】 常常會有,這個『廢』就是停筆,然後歎息、歎氣。太太看到這個情況,就問他丈夫: 【吾問之。則曰。】 先生講到: 【此死獄也。】 這是死刑的案件。一般小的案件曰訟,大的案件曰獄,所以『死』是算很大的案件,這是死刑案件。 【我求其生不得爾。】 我尋求給他生路,但盡力了還是沒辦法,所以才歎氣。 【吾曰。】 太太說到: 【生可求乎。】 他的生命真的可以求得嗎?可以不判他死刑嗎?先生接著說: 【曰。求其生而不得。】 我盡力給他一條生路,最後沒辦法: 【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 我跟這個死刑犯都沒有遺憾,這個『恨』是指沒有遺憾。 【矧求而有得邪。】 這個字念審。看我寫就知道我來自台灣,不過還是不夠認真,漢語拼音要多學一點。這個『矧』是指況且,況且求生路有時候是求得到的。還真的有一些情況他很努力了,最後還真的幫這個死刑犯找到活路。 【以其有得。】 『以』就是因為。因為求生路有時候可以求得。 【則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確實有努力,真的給他一條生路。假如都不求,很可能有活路的機會就沒有掌握,那這個死去的人就有遺憾了。這個真的都是感同身受、人饑己饑的心境。因為一個人判死刑,可能他整個家庭、親人一生都是很大的悲痛。 【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 這裡又提到,我常常用合法的方法幫他們求生路。『猶失之死』,就是還不免誤判了他們死刑。 【而世常求其死也。】 而這個世間有一些判案的人,還『常求其死』,就是比較傾向努力判犯人死罪。就是面對犯罪的人,他也很殘忍、苛刻,沒有想著幫他找條活路。覺得當官,「好,該死!」就是「常求其死」。我們剛剛講到曾子說的,「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你上位者沒有好好教,要有責任,看到老百姓犯罪,你不能要判刑的時候,反而還這麼苛刻、殘忍。這是歐陽修的父親,當官時候,常常夜裡審案講的一段話。 【回顧乳者劍汝而立於旁。】 他父親講這個話的時候,回頭看著。這個『乳者』是保姆,『劍汝而立於旁』,這個保姆,「劍」是指挾,把這個小朋友,還很小,挾在胳膊,站在那裡,然後父親就對著保姆、還有小朋友講這一段話。講著,還指著: 【因指而歎曰。】 他父親歎息的說到: 【術者謂我歲行在戌將死。】 算命的人,『術』是指算命,算我『歲行』,這個「歲」是指木星。民間常說犯太歲,就是這個歲,歲星,是根據木星,它是以十二年為一個循環來看。算命的算他在庚戌年壽命到了,『將死』。那一年他父親五十九歲。 【使其言然。】 假如他講的話是准確的話: 【吾不及見兒之立也。】 我就來不及看到我的兒子長大成人、成功立業了。 【後當以我語告之。】 你們以後一定要把我這些話,告訴我的兒子,就是指歐陽修先生。 【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 平常教孩子常常用這些話,所以他的母親聽得也很熟悉。 【吾耳熟焉。故能詳也。】 所以記得很清楚、很詳細。等於他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常常把這些為官的態度給孩子講,當然孩子因為年齡太小,而他的母親記得特別清楚。 【其施於外事。吾不能知。】 指他先生在外面辦公、做事情,這個他就不是很了解,因為母親都是在家照顧家裡面大大小小的事情。 【其居於家。】 他一回到家裡,這個她當太太的人就特別清楚了。 【無所矜飾。】 『飾』是指掩飾。『矜』是指持矜。一言一行都非常的謹慎,但是過了以後就顯得有點虛假,就變刻意要裝了。而他的母親看他自己的丈夫,是沒有絲毫的這種造作在裡面,言語行為都非常自然,所以『無所矜飾』。 【而所為如此。是真發於中者邪。】 『所為如此』,指的是他丈夫的盡孝,他丈夫的仁厚,當官一心一意為人民,甚至於為這些死刑犯著想。都是從內心,這個『中』就是從內心真正發出來的一分德行、真心。所以《中庸》裡面講「誠於中,形於外」,太太可以感覺到他內在的德行修養。 【嗚呼。其心厚於仁者邪。】 這個『嗚呼』也是感歎,哎!他真是居心仁厚的人。 【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 你父親這些德行、風范,是我能知道,你的父親必定有好的後代。我們看古代的人,女子可能他讀的書不是很多,但是其實對於很多人生的道理,他們都很清楚,也很堅定不移。「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他們很清楚因果報應,必定有好後代的。 【汝其勉之。】 你應該努力,這個『勉』就是自己好好的自立自強。他的母親在跟歐陽修先生談這些事情,尤其談他父親的時候,他雖然年紀輕,聽的時候都是非常感動,留著眼淚。相信母親每一次跟兒子這麼講,在兒子的心中都會受到很大的一種感動跟鼓舞,一定要為他們的歐陽家爭口氣。所以一個人為什麼從小就很有責任心、很有使命感,把人生這個光宗耀祖放在心上,這跟母親的教育很有關系。父母常常都告訴他,爺爺奶奶的德行,或者自己祖上、祖宗的德行,他從小就期許自己要光宗耀祖,不能給先人丟臉。 請問大家,您知道你父母、爺爺奶奶,甚至你祖上,他們的德行風范嗎?這是祖德的承傳。像一些聖賢的後人,他們對祖先非常清楚,你看范仲淹的後代,他們對范公的風范很清楚。大家回去查查族譜,你們祖上留名青史的祖先是哪一位,要把他的德行要承傳下來。你們都還沒認祖歸宗,我已經認了,我查最早的,周朝的祖先蔡仲。而我們這個先祖他就講到,我們是文王的後代。那文王是愛民如子,所以我們姓蔡的後代,要期許自己愛社會大眾要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這樣才沒給周文王丟臉。 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母親在跟孩子講父親的德行,都是發自肺腑,至誠感通,這個對孩子的人格有很深遠的影響。好,這一節課先跟大家談到這裡。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