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身教是根本
我們反思現在,父母教孩子也是都比較急,急於要看到效果。就像我那時在學校教書,上面的人一要檢查,我們那幾天全部打印機就在印一大堆的數據,然後呈現出來。官員一走了,這些東西馬上就收掉了,這個就是“見小利”,做給人家看,不是真實的。那我們所有的孩子學到什麼?學到應付。一個人的內心學到應付,再要把這個應付的心去除要花多少時間?真的,人啊,污染很快,要去掉這個污染不容易了。保護好孩子的真誠心、純潔的心。一滴墨汁滴到清淨的水裡面可能不到一秒鐘,但是要把這滴墨汁再從清水裡去除掉,要花多少時間?可能要十倍百倍的時間。 那我們要保護好孩子的清淨心,首先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清淨心。我們在修學的路上感覺辛苦不辛苦?容易不容易?不容易。你看那個大將軍在二、三十萬大軍,他可以長軀直入取敵軍元帥的頭顱,他毫不畏懼,可是你叫他不要生氣,他做不做得到?他不見得做得到。所以修身要真正下功夫,那個叫大英雄,能伏得住自己的這些壞習慣。而我們為什麼修學不大容易?因為我們是成年以後才學,很多的習慣已經養成,就好像那個墨汁已經滴進去了,你得用很大的功夫再把它清除出去啊。我們現在對帶好我的孩子、員工,一定要思考到我們給予他們心靈的啟發對不對,方向對不對。 我認識一個校長,我們很佩服他。他的孩子轉到了一個明星學校,特別重視成績。結果,孩子快要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就跑來問父親:父親啊,你覺得我這一次會考第幾名? 諸位學長,你的孩子問你這個問題你會怎麼回答他?他轉到一個很重視成績的學校,班級。我們會怎麼回答?請問大家有沒有標准答案?沒有。 孔子指導他的學生,冉求來問:知道了就去做,對不對?孔子說:對,趕快去做。過了沒多久子路來了:知道了就干?孔子說:你還有父母在,還有兄弟姐妹在,思考清楚了再說。 結果旁邊學生聽懵了,奇怪了,問同樣一個問題怎麼兩個答案不一樣?幸好公西華這個學生馬上請教,假如他不請教,會怎麼樣?他搞不清楚,就會在他的內心開始擴散了,甚至於最後會對夫子產生懷疑。心地隨時隨地不能有懷疑,要趕快把它搞清楚。所以《弟子規》說“心有疑,隨札記”,有懷疑,這個心就已經沒有辦法提起來了,要馬上問。孔子就分析了:冉求的性格比較退縮,所以我推他一把,他已經想得太多了,他缺的就是這個決心。子路考慮不是這麼周到,就沖出去了,我拉一下他,讓他冷靜冷靜。 為什麼法無定法?因為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嘛。你設身處地,才能給他最好的方法跟引導。所以體恤對方、了解對方,是我們要建議給對方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我們都不了解他的狀況,就劈裡啪啦給一大堆意見,有時候也是太急了。 這個父親當聽到孩子問:爸,你覺得我會考第幾名?他是停留在第幾名,還是已經感覺到孩子這一句話背後他的心情?孔子說,“聽思聰”,聽人家講話能不能感覺到對方的狀態、心情。這個父親感覺到了。孩子什麼心情?什麼心情?緊張啊,患得患失。 我從小特別容易緊張,大家看得出來嗎?要去考大學聯考,緊張到睡不著覺。我姑姑還拿了兩顆鎮定劑給我。真是“凡事豫則立”,一顆不夠還兩顆,准備得很周全。結果十一點多吃第一顆,翻來覆去翻到快一點了還是沒睡著。再吃第二顆,還是沒睡著。一大早就准備去考試了,全家人怕我心情會起伏,全體總動員給我支持。一台車坐得滿滿的,五個人就去考試了。到考場之前,遇到我同學的媽媽,她一看到我就說:哇,禮旭啊,這麼好啊,兩個妹妹都來陪你考試啊。我還沒有考試就受到重大的打擊,兩個姐姐變妹妹。那個時候我又不知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什麼會變妹妹?因為我看起來很老。大家了解“憂能使人老”,一看就是愁眉苦臉。所以我一進考場開始作答沒多久,突然感覺到其實這個鎮定劑蠻有效的(讓我昏昏欲睡)。所以人不積德修善,往往在遇到關鍵時候你就落馬了。 大家去想一想,真的讓我考到好的大學,我就幸福了嗎?不是這個邏輯啊。人幸福不幸福是看那個心地,能夠樂觀進取,能夠時時感恩,能夠以助人為樂,這樣的人,他干哪一行都是幸福人生。可是假如患得患失,不知知足,干哪一行都不可能會嘗到人生的快樂。快樂幸福的根源是這一個心的素質、正確的人生態度,他才會幸福。 而大家想一想,我已經緊張成這個樣子,假如我的父母還是很強迫式的,甚至於我考不好,馬上就痛罵我一頓,我會怎麼樣?大家想一想我可以緊張到兩顆鎮靜劑都沒效果,假如我考不好,我父母馬上說“你去死啦”,那我會怎麼樣?我真的會bye-bye(再見),就下去了。所以越明理,對父母那種恩德體會得越深。所以我父母看到我這一點,都是鼓勵我,不敢打擊我。 不過有一次我剛好在家,那個大學成績來了,考得不好,我一下忍不住了,痛哭起來了。今天講完就算了,別傳出去,別把我老底都揭了。我真的就忍不住啊,得失心太重了,一直哭、一直哭。結果我爸知道了這個情況就上來看我,看一下,“哎呀,有什麼大不了的,考不好,再一次就好了嘛,不要哭了,不要哭了”,我爸就笑著就走了。我爸越不在乎,我一想,人家都沒什麼反應我還哭成這樣,好奇怪,害我就哭不出來了。所以父母那個平常心越強,慢慢就鎮住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大。 這個校長,當他的孩子問他“爸爸,你覺得我應該考第幾名?”他可以感覺到孩子那一顆得失心。結果他跟他孩子講:爸爸覺得你應該考最後一名。孩子也很驚訝,沒想到爸爸說出這個答案,很驚訝。為什麼?他父親說道:你剛轉到這個學校來,對同學、對老師,種種都還不是很適應,所以你考最後一名是最正常的了。 爸爸傳遞給孩子的是愛,是體恤,而不是要求。要求傳過去了,孩子撐啊撐啊撐啊,最後心靈崩潰了。可是,是愛、是關懷、是體恤,那會變成他生命當中內在的動力。一個家庭溫暖了,孩子無形當中都勇於面對很多的挑戰。當下這個孩子感覺到父親很體諒他。後來一考,沒有最後一名,不過算是中後程度。而他父親抓到了一個根本,就是以身作則。 孟子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道在爾而求諸遠”,其實大道離我們近在咫尺,並不是很遙遠,但是人往往會想著往外去求,往枝末去求,然後想得很復雜。“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所以道理就在我們的當下,不需外求,可是我們往往想得太復雜。事情其實是容易的,可是我們也把它想得非常復雜。孟子後面講,每一個人都孝順他的父母親,都恭敬友愛他的兄弟姐妹,這個家就安定了,這個天下就安定了。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每個細胞都健康了,怎麼可能這個氣氛會不好呢。 我們面對任何事情都想到“君子務本”,根本在哪裡?而這個父親就說道,這個校長他說道,因為他是學數學的、學科學的,他說:今天我把一顆蛋放在鹹水裡面,它會變成什麼?它鐵定變成鹹蛋嘛。我們站在這個盒子旁邊,每天在那裡擔心:他變不變啊?他變不變啊?那不叫自尋煩惱嘛。只要給他這樣的環境了,他自自然然就變了,這個就是身教,這個就是他整個家庭的境教。他有沒有做出來?做出來了。他不需要擔憂那些事情了。所以老祖宗講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只要該做的都做了,自然水到渠成。我們花太多時間在無謂的擔憂、煩惱當中了。 這個父親很用心學習。而且他是校長,讀書備課都比他兒子還晚,有時候他兒子去睡覺了,半夜起來上廁所,還看到他父親在那裡很用心地准備功課教學。這一幕都會震撼他兒子的心靈,他孩子的讀書習慣就養成了,而且他那個習慣不是被逼出來的。後來他的兒子就在那班是第一名,保持下去。 而且有一次,孩子的老師要求班上的同學能夠穿中山裝來,教學需要。結果因為當地這個東西真的是太難找了,給好幾個班級講了,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去找到,只有這個校長陪著他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這個中山裝。後來實在沒辦法,去請一個裁縫師現做,把它趕出來,而且趕到凌晨才趕出來。他隔天一大早去拿,結果把這個衣服拿到學校去,只有他這一套,老師講解。 結果老師還給他父親講:抱歉啊,給您添麻煩了。大家看,從這個老師說“抱歉啊,給您們家長添麻煩了”,我們可以感覺到,現在在學校當老師輕不輕松啊?這很不容易。常常家長不明理還得看家長臉色,不容易啊。連老師想要教育孩子都還怕父母不能理解。 當下這個校長講:老師啊,您可別這麼說,這一件事對我們家的意義太大了,太感謝你了。我跟孩子不管有多難,我們都盡心盡力地去解決這個事情。最後解決了,孩子很高興。當拿去學校,只有他拿去了,他也覺得很光榮,而且對父親“寧為成功找方法”的態度非常佩服。所以他給這位老師講:這一套衣服將成為我們家的傳家寶,一代一代把它傳下去。所以父親把做人做事的態度完全展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怎麼可能學不會呢?所以身教是根本,並不是很復雜的事情。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