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幸福人生講座(第四梯次)25


 2010/8/17    熱度:2195    下載DOC文檔    

幸福人生講座(第四梯次)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五集)  2005/8/13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38-25

  諸位朋友大家好!

  老師好!

  一個人假如真的知恩,他時時都會盡力去報恩。當我姐姐出嫁那一天,我體會到父親的那一份恩慈,我在內心告訴自己,父母的恩這麼浩大,報恩都來不及,怎麼肯再講一句讓他煩惱、讓他傷心的話?那一份感覺非常的強烈,從此以後,我們真的不願再講一句不好聽的話,時時會想著如何成就父母的人生。而真正要成就父母的人生,最重要的一定要引導父母走向覺悟之道,所謂「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能夠真正讓父母在這一生轉迷為悟、轉凡成聖,讓他能脫離六道輪回的痛苦,這是真正盡了孝道,那當然我們要先自己表演得好,父母自然會歡喜來學佛,我們也不要操之過急,「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幾年積累下來的信任,父母對你的信任,自自然然能夠推動他往覺悟之路上去走,要我們先演得漂亮,自自然然跟他們講的因緣就會成熟。

  像我的父親比我晚學佛,我都沒有急著跟我父親去介紹佛法,我就先自己做。剛開始學了一二年,我父親常常會走進我的書房給我繞兩圈,然後就對我講,喔,你這一段時間念的書比你這一輩子還要多哦。他心裡想這個孩子不都是五分鐘熱度嗎,怎麼現在變了?當父親這麼講,你要怎麼應對?要不要馬上跟他說,爸,你知不知道佛法有多好,來,坐下來我跟你講一下,三福、六和、三學、六度,還要普賢十願。要厚積薄發,一個孩子要影響他的父親不能用嘴巴講,要扎扎實實做出來,讓父親覺得學佛真好,我的兒子可以從三分鐘熱度變很有耐心,可以從會給我一言九頂,現在變得「怡吾色,柔吾聲」,這種變化的程度愈大,父母對於佛法的感受愈深。

  像這兩年在大陸推展中國文化,在我爸爸的人生理解當中只有四個字,叫不可思議,他也不相信哪有推那麼快的!因為不相信,他就體會到真是諸佛菩薩加持,龍天善神、古聖先賢庇蔭,不然不可能。很自然的,我也從沒給我父親打一個電話說,爸,你要聽經,你要念佛,但是現在我父親都是每天自己會看老和尚講經,現在他還有另外一件事,就是有客人來的時候,他會把四十片的VCD介紹給別人,這個很不容易,因為我爸爸從小對我一句稱贊都沒有。父親對我一句稱贊都沒有,我們有沒有自卑?沒有。父母該愛護你、該給你榜樣都做出來了,你哪會自卑?只是不要讓我們養成喜歡聽好話的習慣,那當然確確實實是我們自己也做得不夠好。

  因為我把我做的一些過程有跟我父親講,當講到別人的家庭,從父子的沖突,夫妻的沖突,慢慢能夠改善,能夠提升,我爸爸聽了都很感動。記得第一次回來,我當天晚上就跟我父親報告了好幾個小時,在聽的過程,他老人家三度落淚,我從我父親的反應可以體會到,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利益社會的那一份愛心,而我們真正去做到了,父母會非常的欣慰、歡喜,這叫養父母之志,把他人生的志向能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實現,他非常的欣慰。

  記得第一次回來之後,回來過年,回去我打了第一通電話回來,是我父親接的,我父親接了以後就對我講,他說兒子,你在那裡做,安心做,家裡的事情爸爸負責就好,你不用擔心,你看父親對我們所做的事是全力在護持,在幫忙。而也由於他們走過人生六十多個歲月,也親眼看了很多家庭裡面的一些混亂狀況,也了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教育已經斷三代了,再不做來不及了。

  而教育當中首重教孝,夫子在《孝經》說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從孝道入手。如何教孝?《弟子規》每一句其實都是生活,我們要懂得去結合,比方「冬則溫,夏則凊」,這一句話可不可以從生活結合?冬天幫媽媽暖被子,夏天幫媽媽搧搧涼席,是不是這樣?結果他媽媽說不用了,我有暖氣,我有冷氣,對啊。還有家長說,哎喲,冬天讓我兒子去幫我暖被子,他感冒了怎麼辦?你沒聽過小孩血氣盛不怕冷,他比你壯得多了。要成全他的什麼?孝心,從生活當中去開解。

  我們「冬則溫,夏則凊」,它是一個典故,這個故事可以包含古今中外,你身旁的例子都可以細心去搜集。像「冬則溫,夏則凊」就是東漢時候的黃香,他才九歲的年紀,因為母親比較早過世,他時時都在關心他的父親,幫他父親分憂解勞。這個故事大家聽過沒有?聽過了。那時候的皇帝聽到這個例子很高興,還封了黃香一句話,「江夏黃香,舉世無雙」。這個皇帝也很聰明,他把這個孝的例子向全天下公布,讓全天下的人起而什麼?來效法,所以這個皇帝也很英明。黃香是不是只會跟父親溫被,只會跟父親搧涼席?不是,那你覺得黃香還會替父母做什麼?慢慢把他什麼?我們先從這個行為延伸到什麼?你看「冬則溫,夏則凊」是兩個動作,可是這兩個動作的根源在哪?那一顆孝心,還有那一顆細心,那一顆愛心,那一顆,有沒有?繼續寫,無量邊,寫不完的。

  我們看「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父母呼,應勿緩」,恭敬,「父母命,行勿懶」,這都是生活,可以從生活開解再去引導,讓他了解黃香那一份至誠的孝心,他一定還會幫他爸爸煎藥,去打理家裡的很多家活,主動去做,拖地,洗衣服,因為他父親身體比較不好。除了引導出來,這個在引導的過程,我們就可以讓孩子用討論、表演,這些都是讓他們來參與、觀摩,相觀而善,都可以運用。討論一個孝子在家裡可以做哪些事,大家可以列出來。或者每一次上課,諸位小朋友,你們上一個禮拜做了哪一些善行,哪一些孝行?孩子就上台來講,他就會見賢思齊。諸位朋友,這就是把《弟子規》變成生活,變成班級文化。你是當父親、母親的就把《弟子規》變成你的家風,你的家庭氣氛。父親做錯事了,跟他的太太說對不起,我錯了,「過能改,歸於無」。或者太太講了先生一個不是,給他指導,先生馬上鞠一個躬,謝謝你指出我的缺點。你看你的孩子從小在這樣的家庭氣氛成長,《弟子規》就是他的存心。愈小教愈好教,當他已經好面子了再來教這一條就怎麼樣?很不好教了,好。

  在教的過程也時時要抓一個機會教育點,而這個機會教育點用到最好是在他第一次的時候要抓住,第一次你把他導正了,往後就不會再犯,第一次沒有抓到,讓他養成了一二年、二三年再要來改就比較費勁,這就是教育孩子的敏感度。為什麼要母親照顧小孩,因為六歲以前、三歲以前母親都陪在身旁,馬上他第一次的錯誤就給他制止,循規蹈矩就很好教了,就是這一些黃金時段都錯失掉了,等發現了問題都已經積重難返,就很累人,不只你累,誰也很累?孩子他自己也很累。

  剛好有一個小朋友去敲他媽媽的門,要進他母親房間,在敲的過程,他的奶奶來了,奶奶要請他吃東西。這一個小朋友因為在敲門,奶奶過來請他去客廳,他對他的奶奶說你別吵,就一句你別吵,你是媽媽會怎麼處理?這件事嚴不嚴重?「嚴重。」對啊。孩子對長者的恭敬心沒有,一個人只要恭敬心沒有,他這一輩子鐵定不可能有成就,我敢給你鐵口直斷。「百事之成,必在敬之」,恭敬,「百事其敗也,必在慢之」。您冷靜看你這幾十年的人生歲月,你身旁也好,在報章雜志看得到的也好,都是沒有恭敬心,成就以後好大喜功,恃才傲物,後來就倒下來。恭敬才能成就事業,而一件事情的失敗必在慢之,傲慢不敬。這些句子頂立在天地間幾千年不墜了,我們要好好領受,不可等閒視之。

  他的母親聽到了,把門打開來,「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奶奶講話!跟奶奶道歉」。這個孩子已經六歲了,道不道歉?你看六歲的孩子面子拉不下來。結果她的婆婆在旁邊說「哎呀,天氣這麼熱,道什麼歉?別道歉了」,怎麼辦?諸位媳婦,這考題都會出來,你不要在這裡聽,啊,真是和諧,真是快樂,回去可要真槍實彈,這時就考驗你的功夫到不到家。她的婆婆一直在那裡勸,「別道歉了,趕快讓孩子去客廳吧,這裡太熱了」。這一位母親把身體轉向她的婆婆跟她鞠了一個躬,她說「媽媽,孩子沒有教好是我的錯,我跟你道歉」,當她講到這裡的時候,她的兒子眼淚掉下來了,六歲的孩子還是很單純、很憨厚,只是面子掛不住。看到孩子掉眼淚了,代表他有慚愧的心,接著媳婦就跟她兒子講,她說「你看你對奶奶這麼沒有禮貌,而奶奶還是念念都為你想,都怕你太熱」,把奶奶的存心講出來,當媳婦講到這裡的時候,這婆婆頭低了下來就離開了,是吧。當媳婦把她的存心講出來,她的內心怎麼樣?安慰。假如婆婆說:哎呀,太熱了,別道什麼歉。你馬上說:我在教孩子,你都不配合。這樣就不用教了,玩完了。你看人情練達皆文章,你相不相信她這個「你有沒有看到奶奶念念為你想的存心」,這一句話講下去,婆媳之間的情感怎麼樣?就拉近了,她會體會到你教孩子的用心,以後你在叫孩子洗碗、拖地她就會配合了。這就是把這個機會教育,尤其是一開始要抓好。

  那這個慎於始的狀況相當多,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您的孩子是小學一年級的舉手,來,這一位朋友,請教你一個問題,站起來沒關系。您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男孩,好,人生如戲,今天我就當你兒子吧。我們的一個很有名的廣告,李立群不是說,說什麼?演什麼要像什麼,好。你兒子這一個禮拜剛開學,剛好打電話回來「爸,爸」,你怎麼都不回應?人生隨時會有變化球,你不要驚魂未定。「爸,我昨天寫語文作業寫到十點,好不容易才寫完,剛好今天早上忘記拿到學校,爸,你離學校才三分鐘,拜托你幫我帶過來一下。」「好。」「你真是天底下最好的爸爸,來,親一個。」好,來,請坐。來,掌聲鼓勵一下。諸位朋友,這一個筆記本給他送過去會有什麼影響?這一個思考我是從哪裡思考的?因為我教六年級的孩子,他的東西沒有帶,是他奶奶拿過來,這老奶奶都六十幾歲、七十歲的人,爬四樓的樓梯,爬上來以後還在那裡喘,一看到我就先給我「蔡老師好」,接著走到窗戶把她的孫子叫了過來,然後孫子單手把他的簿子接走,連一聲謝謝都沒有,嚴不嚴重?「嚴重。」你這個筆記本給他拿過去了,對他小小的心靈,他會想只要我出狀況了,我有爸爸,我有媽媽,我有奶奶,我有爺爺,我還有外勞,我還有一大堆人可以給我收拾殘局,你看他的責任心會不會出來?你看他的警覺性會不會出來?

  我們現在來看一下,很多十幾歲、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搞了一大堆爛攤子讓父母在那裡收拾,他有沒有一聲謝謝?沒有。二十來歲,每天在家裡看電視,他的父親好不容易給他弄個工作,拜托他去上班,你看有沒有責任心?拜托完,他頭轉過來,好吧,看你的面子,我就去做一下,其實說實在話,能撐多久?搞不好半個月以後他回來說,我已經把老板FIRE掉了。脾氣他傲慢,孩子的責任心要從小扎根,責任心是懂得為家裡付出,責任心是懂得為自己的每一件事情負責任。

  盧叔叔他女兒一年級忘記帶本子,打電話回來叫他拿去,他跟他女兒說沒帶本子是你自己犯的錯誤,自己的事自己負責,就把電話ㄎㄨㄚ,掛下去,女兒在電話那頭會有什麼感受?記憶深刻,刻骨,沒那麼嚴重,她會很警覺,這一件事她會念念不忘。當我們把女兒的電話掛掉,這個叫能捨非無情。該凶的時候、該有原則的時候一定要提起來,這叫威,沒有威教不好孩子,要恩威並濟,再講白一點就是要扮演黑臉跟白臉。

  現在的家庭孩子很難管,因為恩威沒有配合好,白臉黑臉沒有。誰演白臉好?「媽媽。」對啊,女人比較柔順。誰演黑臉好?爸爸比較有威嚴。結果現在男人不演黑臉,每一次看到兒子就希望他對你笑,然後就去逢迎巴結你的兒子,都拿玩具,他一看到玩具就笑得很開心,你也很有成就感,然後又對孩子有一種內疚,哎喲,我那麼少時間陪他,每一次就給他禮物吧,慢慢的父子之間就是物質化。你第一次拿個禮物回來,兒子很高興跑過來,爸爸,謝謝你,把禮物接過去。第二次,啊,爸爸,謝謝你。三次、四次、五次慢慢有變化了,到第二十次的時候,你把禮物拿回來,爸爸,謝謝你,把禮物拿,他是看禮物不是看你。突然有一天你走進門來沒帶禮物,爸爸,爸爸你還是出去一下吧。物質一打開很難滿足,這個要特別謹慎。我們昨天也提過了,你只要肯用心每天陪孩子一二十分鐘,你那個天倫,那個父子關系就可以建立起來。

  而父親表威嚴,表一個家庭的原則,現在是你不扮黑臉,黑臉就得誰扮?媽媽,那媽媽又很習慣扮白臉,又要叫她扮黑臉,這邊生氣一下,待會兒還要變得很溫柔,哇,那個對人是很大的傷害,所以現在的女人有一種病很嚴重叫內分泌失調。待會兒要黑臉,待會兒要變白臉,到最後就出狀況,女人很辛勞,我們當男人要多體諒,好。假如夫妻兩個都扮白臉會有什麼情況?孩子爬到頭上去。假如兩個人都扮黑臉,你的孩子見到你就,爸,我要進房間,跟你就愈來愈不親,中國的學問中庸之道,這個很重要。

  像我外甥在我們家,我就是扮黑臉,我姐姐扮白臉,這個黑白臉的配合要密切,不然那個機會點就會喪失掉。剛好有一次我那個侄子他在吃飯,跟我們一起吃飯,他就拿筷子拿在前面,我說偉偉,你這樣拿筷子細菌都跑到筷子上,這樣你吃飯不衛生,要這麼拿筷子,我把他的手拿起來說這樣拿好,他看看我,然後又把手拿回來。教育孩子要有耐性,來,舅舅再跟你講一遍,這樣拿會很髒,要把筷子往上這樣拿才對,他又看看我,來回三次。我們學聖賢學問要「視思明,聽思聰」,從他的動作裡面我就知道他告訴我,舅舅,你的底限到哪裡?竟然跟我挑釁,真的現在教育小孩仙拼仙比功夫你知不知道。這時候我就把他抱起來往我的房間走,這叫孫子兵法,要斷其後援。當我把我侄子抱起來,我媽媽說大過年就別打了吧,打不打?「打。」喔,你們都喊得很順,你捨得嗎?這個打很值得,我把他抱起來。為什麼我知道要斷其後援,因為這是我的經驗。

  家裡面教育的原則要一致,不管是夫妻還是爺爺奶奶都一定要同樣遵守一個規則來教孩子,比方說都依《弟子規》,你不能父親教《弟子規》,爺爺放縱,那沒有辦法教,你只要這種情況,孩子一犯錯,第一個念頭不是我錯在哪,第一個念頭是我躲到誰的後面就沒事了,孩子學到什麼?逃避,學到投機取巧,很嚴重。

  因為小時候我犯錯了,第一個喊打的是我爺爺,然後就罵我,你被打活該,然後說我不會幫你,那是我爺爺常說的,就把我奶奶一起帶上樓去了,因為他怕我奶奶撐不住,兩個老人家就上樓去了,這個時候感覺爺爺怎麼如此無情。你沒有後援了,你的整個集中在哪?好好接受父親的教訓,你就會想我錯在哪裡,下次不敢了。而我母親就坐在一旁一句話都沒有說,不只一句話都沒有說,頭也不看我,都是低低的,為什麼要低低的?怕撐不住。假如兒子又用那種哀怨的眼神看著她,她怕她自己撐不了,所以這個都是學問。後來我比較大了,我就跟我母親講道,那時候我父親在教訓我,她在旁邊都沒有插嘴這是相當有智慧,因為懂得教育一致。結果我媽媽就跟我講,你爸爸那時候在教訓你,講那些話我都在想,年紀這麼小聽得懂嗎?你看我媽媽都懷疑聽得懂不懂,但是她沒有插手,假如這時候母親插手了,那父親的威嚴就建立不起來了。我就跟我媽媽講很有效果,你看你們夫妻兩個人口才這麼不好,結果我的口才,結果我這麼會吹牛,那都是因為爸爸在教訓我的時候都滔滔不絕,都能左右逢源,我在那個當下學了不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我父親常講做人可要自愛,不要自甘墮落,不要自我放棄,這是我爸爸頻率最高的話,我們時時就想人要自愛、人要自愛。

  那知道不能有後援,所以我就把我侄子帶到房間去,在帶的這個過程他會愈哭愈大聲,然後邊哭還把頭往後看,看有沒有人能夠來支援他。把房間鎖起來,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可以發脾氣,因為你一發脾氣,在他的腦海裡只有爸爸很凶,誰很凶,都是情緒化。我去問過學生,你被你媽媽打,被你爸爸打了,你有什麼感受?他們說好衰,這樣好嗎?好衰就是下次犯錯不要被媽媽看到就好,而不是改過。要引導他們的心態,「父母教,須敬聽」,父母罵你們,為什麼要罵?你們不知道嗎?生一次脾氣三天才能恢復正常,損害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明明損害自己身體的事,母親還是堅持要教訓你們?因為怕你們是非善惡不分,是為了成就你的健全人格,縱使損害自己的身都在所不惜,你們有沒有感受到母親那一份用心在?要對得起母親的用心,被責罰完不是在那裡想好衰,是要想如何後不再造,這樣你才對得起母親的用心,要記得挨罵之後更重要的要換得進步,「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小朋友有很多錯誤的心態,我們為人父母跟為人老師要適時的去引導。像不只老師可以這樣教,爸爸處罰了孩子,誰去收尾?媽媽要收尾,這樣就很圓融。假如只有爸爸凶完了,他的情緒都沒有平和好,這樣不夠完整。

  我把侄子抱過來,我沒有什麼暴跳如雷,就也是很冷靜。有一個小朋友他就說了,他說我媽媽打我,我都忘記了,我爸爸打我,我每一次都記得很清楚,下次我爸爸再打我,我要打一一九報警,小孩子說的。為什麼媽媽打他,他忘了?為什麼爸爸打他每次都記得?原因在哪裡?原因在媽媽是因為他做錯事打他,爸爸是一不順眼拉起來就打,那叫情緒化,情緒發洩。孩子雖然小,是非對錯他清不清楚?他也很清楚。絕對不是情緒發洩,這一點要特別觀照自己的存心。

  我一進去就跟我侄子講,外甥講,今天舅舅要告訴你,哭沒有用,不要用你的情緒來威脅任何人,你用情緒來威脅只有一種結果,愈來愈嚴重,跟他講完,這個叫先禮後兵,講完以後說,你假如繼續再哭,舅舅就要好好教訓你,他會不會馬上就不哭了?哪有這麼好用的,因為他還不知道你是不是講真的,所以他哭,繼續哭得大聲,馬上拿起衣架子,拿高一點,你要用氣勢給他壓下去,不是打得用力,又不是吃飽沒事,打小孩那麼用力做什麼?舉得很高,然後表情非常的嚴肅,打下去,打了兩下以後他就不哭了,因為你的氣勢把他怎麼樣?把他那種壞脾氣壓下去,壓下去以後他就會體會到好漢不吃眼前虧。然後你不打他了,你馬上緩和一下,告訴他好好對待身旁的人,不要常常亂發脾氣,要有規矩,你看你假如剛剛守規矩了,干嘛舅舅要處罰你,要打你。那本來是很嚴肅的表情動作,後來看他比較收斂了,我也就放松下來。我曾經處罰過這個外甥三次,其中有兩次他尿了褲子,為什麼會尿褲子?不是我打他,他尿褲子,是我打完他然後我比較放松了,他也就放松下來,結果一放松就尿下去了,剛好又在我的房間裡面,所以我終於體會到一個道理叫惡有惡報。尿了兩次,從此以後就沒有再發生,我也沒有再打過他了。

  當我走出房間,黑臉扮完了,白臉要接手,我的姐姐不慌不忙走進來。像我剛剛把我侄子抱起來要進房間的時候,我的姐姐是神態自若繼續吃飯,默契要好。她一進去,孩子一看到她就沖上來抱住她,在那裡撒嬌,在那裡哭泣,我姐姐馬上把他往前挪,對著他說,剛剛做錯什麼自己講,然後他又抱過來,這時候我姐姐又,剛剛做錯什麼事自己講,一定要讓他的腦海裡留在他做錯了什麼事,而不是舅舅很凶,舅舅打我,這很重要,這個叫收尾。當他自己講出來了,我姐姐馬上跟他講,去跟舅舅道歉,他還要過來給我道歉。隔天大年初二,我帶爸爸媽媽還有我姐姐這兩個外甥一起去爬山,我走在前面,突然這個外甥沖向前來把我的手牽住,我的氣都還沒消他就沒事了。請問你打他的時候,他知不知道他錯了?可是為什麼還要這樣逞強下去?諸位朋友,人不趕快把習性對治掉,這一輩子都是習性的奴隸,連個二三歲的孩子都是如此,你希望他往後的人生都成為財色名食睡的奴隸嗎?成為貪瞋癡慢的奴隸嗎?我們絕對不願意這樣,所以小時候的教育,「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好。這個是慎於始,抓住這個機會教育,然後家裡人的教育原則要一致。

  而這個生活的結合,故事的引導,故事我們可以用八德故事,跟《弟子規》很相應,你看「入則孝」就可以用「孝」,「出則悌」就可以用「悌」,故事都有一百多個。像禮義廉恥,禮可以用在哪?禮可以用在「出則悌」,對人;可以用在「謹」,對一切物品;可以用在「余力學文」也都用得上。「房室清,牆壁淨」,這都是一種禮貌的態度。「義」可以用在哪裡?道義,「信」可以用,「凡是人,皆須愛」這也是道義,也可以用。這是古代的故事,還有古今中外都可以融入運用,尤其他身旁周遭發生的事很好。比方說「親所好,力為具」,我們給他講一個例子,有一個高職生,她的父親得了癌症,她每一天都要去照顧她的父親,她的老師後來發現她的成績一直都沒有退步,相當驚訝,這一段時間已經這麼辛苦了,成績還這麼好,就去問這個女學生。這個女學生對她老師講,我的父親不知道還有多少生命可以活,我希望在他活著這一段時間都能因為我成績好而感到欣慰,感到快樂。我們把這個故事,現代的,告訴孩子,「親所好,力為具」,這一份孝心。每天都可以搜集古今中外的例子。

  而這個生活的結合,我們可以討論,比方「事雖小」,可以告訴孩子哪一些事情「勿擅為」,有時候幾十個學生想的比我們多太多了,教學相長,就這樣去引導,讓他去討論,大半都會提到有關安全的問題,這時候你就可以做安全教育。現在的安全教育太缺乏了,你看寒暑假過後還有很多火災,很多家庭的災難,往往都是孩子不警覺、不小心造成,這都要教,這是用討論。再來可以用表演,比方「過猶待,百步余」,「過猶待,百步余」叫做送賓的禮儀,送客的禮儀,這都在《弟子規》裡面。我們就讓孩子來表演看看,一個人當主人,一個人當客人,當這個客人踏出主人房子的那一刻,才剛踏出去,我們叫這個主人馬上把門,卡,關起來,其他的同學看到這一幕都笑出來了。接著再把門打開,把這個當客人的同學請進教室,然後問他,當主人送你出來馬上把門這樣關起來,你有什麼想法,什麼感受?學生會講,恨不得我趕快走,下次不來了。接著就問他,送客人應該怎麼送才會讓人家覺得很舒服,備受尊重?這個時候又表演又帶討論。因為《弟子規》每一句都是生活的點滴,都可以結合生活的情境來教導,沒有一句離開生活,其實離開了生活哪有覺悟可以談?哪有正法可以教?

  這是七個,建立共同的語言很重要。因為我們在這個時候自己本身也是失教的一代,你要說我來做《弟子規》,馬上每一樣都是孩子的榜樣不大可能,我們抱持著跟孩子一起學的態度,說爸爸以前沒你那麼幸運,小時候都沒得學《弟子規》,現在有機會了,爸爸跟你一起好好學,那你也沒有壓力。很多老師、家長很有壓力,我都做不到還教他,等你都做到了也不用教了,來不及了。跟孩子,跟學生,教學相長,我們一起跟聖賢人學,一起來遵守《弟子規》。

  有一個老師,她帶女兒,這女兒才四五歲左右,一起回外婆家吃飯,女兒說媽,我要吃玉米,她的媽媽拿起一只玉米,拔了一半正准備往她的碗放,突然想到一句經文,「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夾菜夾錯了會怎麼樣?小皇帝就出來了,不能一錯再錯。突然剎車,來,外公、外婆、舅舅、舅媽,大家都發了,發到最後一塊才放到這個小女孩的碗裡面,突然這個小女孩跳起來說道,為什麼我是最後一個?因為以前誰是最先的?「她。」她的媽媽不疾不徐的告訴她「或飲食」,這個小女孩說「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她突然想一想,喔,對喔,她就回來坐好了。共通語言在家庭當中變家風,在學校當中變班規,每一個人都服氣,這是共通語言。

  再來要懂得親師合作,父母親關心孩子在學校學什麼,又把家裡的狀況都跟老師反應,兩邊配合孩子很好教。有一個孩子要生日了,都在跟他媽媽要東要西的,他的媽媽就把這個情況告訴老師,老師在幼兒園那一天就講,老師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小朋友在公車上給他媽媽要東西說,媽,我要生日了,你給我買什麼、買什麼、買什麼,諸位小朋友,這樣的行為對不對?所有的人都說不對,因為你知恩報恩那一堂課已經上過了,都說不對。那應該怎麼做才對?小朋友就自己回答了,要幫媽媽分擔家務,要做個好孩子,就講。都講完以後,突然有一個小女孩說:老師,他明天生日。老師說:哦,你明天生日,那你明天應該給媽媽什麼禮物?跟媽媽演一場好戲。後來這個孩子生日那一天跟他媽媽說,媽媽,我給你一個禮物,就是我要把做人學好;一個幼兒園的孩子。這個就是親師合作。

  而人的理智建立並不容易,我們當老師的要時時搜集這些理智的名句,或者好的故事跟它相應的,比方我們在教「勿畏難」,不要害怕困難,在我們的腦子裡有幾個經句可以用上?對啊,你常常可以「腦中真書藏萬卷」,就可以「掌握文武半邊天」。比方「勿畏難」,什麼句子?都沒有喔!「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來,還有沒有?「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凡事都有最困難的時候,打得過的才是好漢」,這個都可以用。「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這個都是,或者「不遇盤根錯節,無以變利器」,沒有這些挑戰怎麼可以顯示我們的剛強、我們的壯志?或者「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路遙知馬力」,這都可以用,這是理。故事呢?故事昨天我們林長也講了一個,那個柱子旁邊那個須須沒用去掉。不然我最後就講一個「勿畏難」的故事,可以講嗎?「可以。」不是,我問,這個時候他們比較大。可以講喔,好。

  我在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兩顆很有靈性的石頭被選上要雕成釋迦牟尼佛,其中一顆品質比較好一點,雕刻家先刻這一塊石頭,在刻的時候就跟石頭講,「刻的過程你會難受,你會痛苦,但是你要忍,你能忍得過去,你將成為萬人膜拜的釋迦牟尼佛,萬人景仰的佛」。「好,那我忍一忍。」結果刻了一二個禮拜它常常在那裡喊痛,常常在那裡發脾氣,「不要刻了,我不要了,我不做了」。後來雕刻家沒有辦法,只好把它放在一旁,拿那第二顆石頭來,雖然它的素質沒有第一顆好,但是這一顆石頭對著雕刻家講,你安心的來雕,什麼樣的苦我都能撐得過去。經過了一個月,釋迦牟尼佛雕成了,當它被擺上佛桌,引來了很多的善男信女來膜拜,它能忍得過去才能成就它的能力。而因為太多的人來膜拜,走路的過程把塵土都踩得飛起來了,突然工作人員發現旁邊還有一塊大石頭沒用,就是第一顆被雕的石頭,因為沒用閒置在那裡,想到假如把它打碎了,可以鋪在地上防止這些塵土,不好意思,就把第一塊打成碎石鋪在了佛寺的前面。本來一顆可以成為萬人崇敬的佛像,最後變什麼?碎石,變成萬人踐踏的石頭,因為他自暴自棄到最後會連別人都瞧不起他。所以一個人應該自立自強,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人生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別人的景仰。這就是「勿畏難」我們也可以搜集一些故事。

  好,諸位朋友,這個沒有止境的,都有很多好的教學法,您假如有也歡迎您把經驗寄到大方廣文化公益網,那末學再幫大家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好,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