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觀8


 2010/8/21    熱度:2357    下載DOC文檔    

2006年幸福人生講座—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觀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八集)  2006/11/5  台灣中坜善果林  檔名:52-177-08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們早上提到家道是靠我們的德行承傳下去。有一句話說到「子孝父心寬,家和萬事興」,和諧是成就一切事情的重要基礎,假如家庭裡面不和諧,敗相就出來了。如何和諧?其實在我們提到如何建立理智的每一條都是和諧的重要心態。我們堅信「人之初,性本善」,對人沒有懷疑才能和諧,我們在相處當中能時時掌握自己的情緒才能和諧。所以我們對於家庭也好,對於我們所處的團體、甚至是道場,我們都要時時有一種高度的敏銳度,就是以大局為重。我們要時時不忘初心,我們建立一個家庭,建立一個企業,參與一個道場、一個團隊,我們當初那分心要保持到終老,甚至要保持到生生世世,這才是真誠、至誠。

  「至誠乃得有經綸」,至誠心才能開出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這是最根本的東西。沒有這分真誠,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所以《中庸》一句點破,「誠者,物之終始」,任何事情的成就都要從這顆誠心出發,誠心貫徹;「不誠無物」,不真誠的話,縱使現在看起來好像非常風光,很快就會倒下來,那個風光很可能只是他一時福報現前,問題是禍福相倚,福愈大,沒德,跌下來跌得愈慘,都有可能,所以這句格言我們時時可以拿起來感受、感受。

  「大樂莫如無愧怍」,一個人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他為什麼能夠對每個人都不會覺得不好意思?對每個人都不會覺得遺憾?因為他對人只有一個目的,對人無所求,於人無爭,時時想著我要怎麼做才能真正幫得到對方。唯有我們時時用這樣的人生態度,可以無愧於自己的心,「大樂莫如無愧怍,至誠乃得有經綸」。我們的至誠心就能跟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經典相應,心才是生萬法。

  有一次我在北京師范大學講課,它的講台特別高,學校很有意思,所以老師站台講課顯得很有師道的威嚴。當講完課,我們一些一起學習的老師就講了一句話,他說蔡老師最強的能力,就是上台以後就把大家變成親朋好友。諸位朋友,他講的有沒有道理?我馬上看著他,告訴他說不是上台把大家當作親朋好友,是時時刻刻要把大家當作親朋好友。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陀的教誨,師長的教誨。一切人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誠心才能跟聖賢、佛菩薩交感,才能跟眾生交感。不然我們每天念著回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有口無心,不可能修得好,至誠心是本體。

  假如這位老師說都是上台把大家變成親朋好友,那個叫什麼?那叫虛偽,平常臉都不會笑,很臭,突然上去笑,有時候臉會抽筋。真的,有時候學,學了半天都學歪了。所以我們昨天講到一句很重要的話,叫「慕賢當慕其心」,我們學佛菩薩、學聖賢要學他的心,不是學他的動作。假如我們現在學孔子,孔子那時候怎麼行禮、怎麼禮拜,人家會把我們當什麼?這個人是怪物,因為時代已經隔了兩千多年。但假如我們學到的是夫子的愛心跟恭敬心,我們一定知道在現在這個社會分寸應該怎麼拿捏,一定學得好。只學形象,學佛會變佛呆子,學儒會變書呆子。要活活潑潑,慈悲為本,接下來那個方便,自然從你的慈悲、從你時時給人設身處地就可以流露出來。所以學,我們從根本來學。

  什麼是根本?時時提醒自己,對照自己,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用這樣的心境,自然與人交感,人與人的緣分很可能在你一念之間轉變過來,連惡緣都能轉成殊勝的法緣,因為你的心中沒有對立,只有慈悲。你看布袋和尚的教誨當中有一句,「涕唾在臉上,隨它自干了」,人家口水吐過來,他連擦都不擦,隨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氣」,因為手拿起來卡路裡會消耗很多,所以我也省力氣不擦了,讓風吹一吹就干了;「他也無煩惱」,因為假如他一吐過來,我們脾氣來了,你要怎麼樣?這個一擦,接下來就是一拳過去了。所以我們都不擦,歡歡喜喜接受,他也無煩惱。

  我們看這整個敘述,它是一個動作,那是布袋和尚的心境?布袋和尚的心境是任何人到面前來,我要和他結法緣,我要讓他看到佛法的殊勝,產生佩服、產生效法,這樣我才是為人演說。念念只想著對方能不能成就,把自己的好惡脾氣放下來。所以在這個時代,我們假如把布袋和尚的行持真正做出來,你看那個人給你吐口水的時候他知不知道他的行為是錯的?他知道,只是他脾氣伏不下去。可是他一吐,吐下去他知道不對了,這時候債已經還了。結果吐過來,你連擦都沒擦,還笑嘻嘻的,他心裡在那裡想這個時代還有修養這麼好的人。下次你到台東、到花蓮去旅游,還買一些糖果回來,依然拿到他面前:這要給你吃的。當然他不會想你要毒死我。你很誠心的,還是一樣平等對他、真誠對他,那種感動不得了,那種佩服打從心裡我一定要學弟子規,這個人讓我太佩服了。從怨親變成法眷屬;不然生佛平等、怨親平等,都念在腦子上面而已。

  師長很多的墨寶,都是師長修行最精髓的部分,我們不能只是歡歡喜喜在那裡抄,抄一抄就給它放著。不能抄在紙上,諸位朋友,要抄在哪?「菩薩布施,等念怨親」,誰排前面?怨排前面,怨比較痛苦,我們有沒有感受到他的痛苦?「不念舊惡」,大局為重,「不憎惡人」,大局為重。今天為什麼社會不太平?面對犯錯的人,我們只有批評、只有排斥,焉有不對立的道理!假如我們今天讓寶島所有的監獄都響起《弟子規》的讀書聲,都響起闵子骞的孝,響起昨天講的王希海孝的故事,他們的心裡做何感受?你看,我都犯錯了,他們不只原諒我,還來教導我。

  西方極樂世界要從我們身上去做出來。佛菩薩的慈悲是抽象的,必須靠我們佛弟子真正做到,這才是真正給佛菩薩臉上貼金,絕對不是說你捐了多少錢叫臉上貼金。重實質不重形式,是讓一切人對佛菩薩的教誨愈來愈尊重,愈來愈生起學習效法的心。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染世樂,慈悲一切。我們今天要帶動社會的人和,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迩」,從哪做?從自我的修身跟齊家開始做。「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不可能,家齊才能夠對社會有更大的貢獻,而後國之。

  有一位太太學了《弟子規》之後,因為她對孩子有一分愛心,希望能把孩子教好,結果去聽課,聽到一個重點叫做以身作則。她自己跟婆婆已經六年沒有聯絡,她對孩子怎麼演孝?而這個媳婦為什麼六年不跟婆婆聯絡?就因為婆婆不肯幫她帶孫子。現在的年輕人有夠折福,(激動的時候,不說台語都不行),父母已經這麼辛苦、這麼勞累,都已經五、六十歲了,還要母親這樣做牛做馬,真是很不應該。所以現在人的孝心真是要好好檢討。你看現在還講什麼?「常回家看看」,結果宣傳以後(宣傳口號要謹慎,有時候都會有流弊),他常回家看看,沒帶孝心回去有時候會更慘,他回去看看干什麼?看一看說,媽,我有回來。那是做給人家看的。結果一回來,老爸爸、老媽媽要搞半天請他吃一頓,然後他拍拍屁股我回來了、我回去了。兩個孩子帶回來乒乒乓乓在那裡吵得半死,等到他把孩子帶走,兩個老人家癱在那裡,還要吃一個禮拜的剩菜剩飯,不如不要回來。

  要把孝心喚醒,不是常回家看看,是要常回家干活,常回家體貼父母,幫父母多分擔一些工作,甚至於幫父母分擔一些心裡的壓力。學佛要開導自己的父母,讓他懂得放下,他晚年才身心比較輕安。所以口號不能喊太多,真的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她一看,自己都沒有做到孝道,所以也很慚愧,也對她以前的要求深深的反思,這都是不應該的。所以她元旦就回到家裡去,到她婆婆家,她的婆婆跟公公看到她很緊張。你看,我們的心都已經不敏銳到如此地步,都根本感受不到別人的心境。你看六年不聯系,公公、婆婆沒得癌症也是很有功夫,是真的不是假的,禁不起氣,真的三年、五年不得癌症都難。所以當我們兄弟姐妹有三、五年沒聯系的,良心要照一照了,那個父母不知道擔多少心。家和萬事興,不然自己的家族凶相已露,都看不到。

  有一個差不多三十歲的女老師,她學了之後很認真回去落實弟子規,她也不要求家裡的人,她自己先做。年輕人做弟子規是最容易的,我們一做孝,父母一定高興,孩子又小,又很能夠教導,所以三十幾歲的人學《弟子規》是要加倍努力,因為對家庭的影響是最直接的。回去之後力行弟子規,她父母很高興。但是她的姑姑跟她的父親已經好多年都不聯系了,什麼原因不聯系?因為父親跟姑姑借錢,要讓女兒念書,結果姑姑不肯借,從此就不聯系了。「財物輕,怨何生」,大家不要聽完之後拿著麥克風說誰要跟我借錢。通權達變,借也對,不借也對,看存心。假如你的侄兒去賭博,你還借錢給他,那你不是害死他?假如非常的困苦,都是為了讀書需要的錢,那我們也不用他說都應該主動去給。我的父親,我母親兄弟姐妹的孩子只要讀書沒錢,我爸爸二話不說一定拿給他。雖然我的父親並沒有跟我說任何的話,我都可以解讀得到,當我父親把這筆錢給我這些表兄弟姐妹的時候,他的心一定是出去了就沒想著要回來。真的,父母那種心境都已經在教誨他的孩子了,真是沒有話講。所以通權達變都在我們的慈悲心、愛心、真誠心。

  後來沒有借之後,那種氣氛就對立起來了,從兄弟的對立到下一代的對立。這位年輕的老師還沒學《弟子規》以前,她對她的姑姑還是怨的,後來學了以後要反求諸己,她把這個怨放下了。當她把對姑姑的怨放下之後,她突然感受到她跟很多人的怨也都消失掉了。所以真的,人心裡有怨氣,看很多人都會不順眼;一放下來,個個都很可愛,真是一念之間。接著她還主動帶禮物去給她姑姑,還把《弟子規》這些法寶送給她姑姑的孩子,然後還告訴她姑姑說:姑姑,我很佩服你。她姑姑都嚇一跳。其實說實在的,雖然幾年沒有聯絡,彼此是不是在那裡猜她的心境?愈猜距離就愈拉愈遠,累死了。開誠布公最好,人實在太復雜了。一跨進去,「對不起」,鞠三個躬,很真誠的看一看,然後禮物放下,我下次再來,真心的交流。

  她去看她姑姑,看完以後就說:姑姑,我很佩服你,你居然生意做了二十多年,做得這麼成功。她講得也沒錯,她姑姑確實生意做了二十幾年也都是很受肯定,結果她這個稱贊的話出去,姑姑的心都軟下來了。過沒幾天,她姑姑拿著禮物到她們家去,一坐下來也沒什麼交談,姑姑回去了。要不要姑姑進來,爸爸馬上說:你看,這幾年你錯了,知道了嗎?那就不行,絕對不能再說別人的過失。甚至於假如姑姑來了,爸爸說:這幾年都是我錯了。我們想想,下一句是什麼?哥,是我錯了。可能兩個人就在那裡哭起來了。所以侄女伸出了真誠的手,家裡的情況化掉了。其實她的奶奶是最難過的。

  後來過沒多久她們家蓋房子,她的姑姑馬上拿了一筆錢過來。諸位朋友,收不收?你們還猶豫?收,當然要收,收的不是這筆錢,是什麼?收的是妹妹對媽媽的那分孝心,收的也是妹妹對哥哥的那分支持。不要著在外表上,人與人之間貴在交心,「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諸位朋友,像我現在顛沛流離,到處走,為什麼我沒有罣礙?那都是姐姐強而有力的後盾,時時就打電話關心我的父母,或者是帶著兩個小孫子回去看我的父母,老人家含饴弄孫,當然是其樂無窮。但是可以享受樂,不可以執著,不然到時候念佛:我什麼都放得下,就是我這個小外孫、小孫子放不下。那就很吃力。所以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不能執著。而在享受天倫之樂當中,要把《弟子規》教給小孫子,這個緣都是結法緣。

  結法緣絕對不是我往生之後才結法緣,現在不結。你看,我們學佛當下就是分別執著,那怎麼行?你看師公常常說輪回心會造輪回業,我們現在又搞分別又搞執著,不行,到了佛門還搞分別執著學佛,那是太冤枉了。所以這些心境,眾生都是宿善友,同生極樂國,這種心境要時時放在心上。

  剛剛講到媳婦反省完之後,剛好元旦佳節她就回去,公公、婆婆看到很緊張,一些好的菜怕她拿,還到廚房去把一些好的菜先藏起來。從果推因,這時候不只不能怪公公、婆婆,還要深深反省自己,你看我們把老人家糟蹋成什麼樣子,一家人居然變成這麼陌生。接著快到中午的時間,她就自己走進廚房:今天我煮給你們兩老吃。當她進去煮的時候,兩個老人家是驚魂未定,今天到底發生什麼事情?還在那裡忐忑不安。然後菜煮好了端出來,媳婦就講:這六年來統統是我的錯,我給兩位老人家深深忏悔、道歉。媳婦這個話講出來,整桌哭成一團,邊哭邊笑,那頓飯就是在哭跟笑當中吃完。你看,她的孩子看到這一幕,很可能他心上的石頭掉下來了。所以人要有理智,別再撐那口意氣用事的氣,好日子就在一念之間。

  所以我們當媳婦的要時時不忘初心,我們當初嫁過來的目的是什麼?我當初嫁過來就是要搞得他們雞犬不寧,有這種人嗎?不可能。所以我們看到《詩經》,《詩經》這本書太好了。大家不要回去一直翻《詩經》,先把《弟子規》、四書學好再學《詩經》。知所先後,「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小學》就是《弟子規》,「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但是我們不要蔡老師說現在《詩經》都不能讀,結果待會我講《詩經》,你就把耳朵統統捂起來,不要搞得這麼嚴重。就是我們修學是這個次第,剛好聽到有老師談到這些經典,我們馬上隨文入觀把它學起來。

  《詩經》的教誨叫溫柔敦厚,讀那個詩就讓人非常純樸善良的心提起來。你看其中有講夫妻關系的,有一首叫「桃夭」,「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這是指一個女子出嫁的狀況。所以人家嫁女兒,我們寫什麼?娶媳婦、嫁女兒寫「於歸之喜」,就是從《詩經》這個典故出來的。你看古代人,看到一切山川大地萬物都是回過頭來自我反省,修身。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有一個德行我們真的要好好學,叫謙卑,跟萬物學習。所以當女子要出嫁的時候,剛好看到桃樹,其葉蓁蓁。桃樹很有意思,它是先開花,你看它一開花,成千成百的花同時開出來,很漂亮,代表什麼?我們嫁過去要讓人家的家族很興旺,又開花又結果,結完果之後才長葉子。所以從大自然的觀察就時時提醒自己,就要像桃樹開花結果這麼興盛。其葉蓁蓁,就是非常繁茂的樣子。看到桃樹,馬上回想我嫁過去就是要相夫教子。人人時時能不忘初心,他的內心就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可以出來。假如忘了初心,可能脾氣就壓不住了。

  不只是家庭如此,我們當初到道場來,我們的心是什麼心?是希望能成就道場,是希望能成就所有的人聞佛法的機緣。人忘了初心,那你已經不是用真誠在修行了。所以我們在道場服務,時時想到「任難任之事」,這個事情很難做,「要有力而無氣」,因為我到道場來不是來生氣的,我是來付出的。但問題是為什麼任難任之事更要這樣?因為我們要很清楚成事不易。現在真的,娑婆界的眾生福很薄,假如我們再人不和,那個福又不知道薄到什麼程度去了。所以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沒有美國時間生氣了,眾生沉淪速度那麼快,我們要趕快把正法顯正,才能破邪,所以沒有氣。但為什麼要有力?因為要做表率,我出力出最多,我沖前面,勇往直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做最好的表率。真的,我們今天出力不做最好的表率,然後在那裡你怎麼不好、你怎麼那裡不好,回來的一定是你也沒好到哪去。但是假如我們付出不求回饋,又做得最多,真的,你一句話都沒講,人家都跟上來了,以身作則是最省力的。

  「處難處之人」,跟人相處,他心量狹小脾氣很大,處難處之人怎麼辦?「要有知而無言」,話少,盡量不講,為什麼?當講了以後又被對方聽到,這一輩子沒完沒了了,「話說多,不如少」,「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弘一大師的《格言別錄》,真是人情練達的功夫。大家有機會,常常像口袋書一樣,一天看一句,那有高度的人生智慧。其中有一句就提到「背後之議」,我們在人家背後批評的很多不是,等他聽到了以後,「受憾者常若刻骨」,知道你在背後都一直講他的壞話,他刻在心上一輩子都跟你沒完,何必做這種事?

  不只是朋友之間不可以,夫妻也不行。所以諸位朋友,我們在講四千五百年當中,我們提到朋友關系有五件應盡的本分、正確的態度,大家記不記得?第一互相規勸,「善相勸,德皆建」、「親有過,谏使更」,第一個是互相規勸,朋友要互相規勸。第二個互相關懷、關心。你交這個朋友,他的家人你都不認識,他們也不認識你,他們會罣礙,我的兒子常常提到這個朋友,都沒見過,他到底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這叫惱害眾生。真的,我們的心不夠細膩,不能同理心去感受,要持不殺戒,談何容易?你看我們連交朋友都可能讓對方的父母非常罣礙,所以要主動拜訪朋友的父母,所謂見面三分情。你看親人的親怎麼寫?右邊一個見,常常見面就會愈來愈親。第二個是互相關懷。第三個互相贊歎,不能嫉妒,不能文人相輕。第四個要有通財之義。第五不言家丑,對方把家裡的事跟你講是聽你的意見,跟你交情好,你可不能把人家的過失又傳給別人聽。這五個態度難道是朋友之間需要這種心境而已嗎?任何的關系都需要有這種態度。所以我們要善學,不能說這五種就在朋友的時候用,其他的時候不用。

  夫妻之間要不要勸谏?要不要關懷對方的父母?要不要互相肯定稱贊?要不要不言家丑?假如他的壞事居然是自己太太傳出去,傳到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是最後一個知道的,你看他會不會抓狂?會。通財之義,夫妻之間假如還在那裡計較錢,那不得了。所以真正懂得為大局著想的夫妻,你看公公、婆婆快生日了,都不用先生講,主動去提醒,提醒完之後:你放心,我去買就好了。你看先生多歡喜,然後提回去:你親手交給爸爸、媽媽。然後兒子拿過去說:這是媳婦買的。你看一家不是都很和樂嗎?當女婿的也是一樣,岳父、岳母生日,自己先跟太太提,你看看太太心裡覺得多溫暖。所以這些心境,要在對任何的人我們都是這樣的心境。

  所以剛剛提到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這個知在哪?這個知是看到為什麼他會染上這些習氣,而不是去批判他的習氣。當我們了解他為什麼染上這些習氣,為什麼被這些習氣糟蹋成這樣,把本善都給遮蔽住了,當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去看他成長過程,包含他可能夫妻的相處。你本來很討厭他,你了解完之後心境會變,他一定吃了人間很多苦頭,原來是這樣,原來他遇緣都不好。人不學不知道,「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句話我們不知道聽了多少次了,要把它放心上。

  老祖宗曾經講了一句話,「恕心養到極處」,人這分寬恕的態度,恕心養到極處,修養到家,到極點了,「只看世間人都無罪過」。為什麼看不到世間人的過失?我們看這個恕字,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其心,感同身受。感受到他整個成長過程,人格的煎熬,內心的掙扎,感受到他沒有遇到好的緣,造了這麼多的罪業。往後不得了,造罪業,一墮到三惡道,那是萬劫不復,很麻煩。

  我們常在講課的時候分享到,你看到一個小孩在井邊突然要掉下去,諸位朋友,你下個念頭是什麼?真的是一跳撲過去,奮不顧身,深怕他跌下去。諸位朋友,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在我們人道當中有人中菩薩、人中佛,也有人中地獄、餓鬼、畜生,現在大半的眾生披著人皮,實質是什麼?實質是地獄、餓鬼、畜生,他們一不小心墮落下去,會比這個小孩掉下去還不嚴重嗎?更嚴重!你看那個小孩掉下去,他也沒造什麼惡,他受報身完之後,十八年之後,可能是另外一個年輕氣盛的男孩。但是假如現在的人繼續造業,假如一墮下去,萬劫不復,他也是人身難得,他也是佛法難聞。我們應該去珍惜他的難得,而不是去跟他對立,而不是互相墮落下來。

  真的,我們冷靜想想,現在十法界多的是哪個法界?以至於我們也不要說社會,我們想想我們自己,二十四個小時是平等心多、是六度心多、是十善五戒多,還是貪瞋癡慢多?這個都要深深的觀照,學貴自知,要時時勘驗才好。所以處難處之人要有知,這個知是真正能看到他的痛苦,看到他人生的不如意、可憐之處,你就根本不可能跟他計較,甚至於是跟他結這個法緣。

  我有個長輩,他的朋友很嫉妒他的才能,處處找他麻煩,他都不跟他計較。有一次這個同事遇到一個很大的事情,自己不能解決,因為他常常都嫉妒別人,也沒什麼朋友。後來沒辦法,一定要人幫忙,就來找我這個長輩,他當下全心全意幫助他,從此以後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你看,境界就轉過去了。所以剛剛提到的是這個媳婦深深的忏悔,就能以大局為重。

  相同的,當婆婆的也時時帶動和諧的風氣。我們當一個家族裡面的長輩,就要有長輩的格調,當榜樣。剛好這位老人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跟二兒子都娶了太太。婆婆買了兩件衣服,送去給大媳婦,送給大媳婦的時候就跟她說:這是二媳婦買給你的。大媳婦收了很高興,妯娌之間都在關心我;又把另外一件衣服拿給二媳婦,然後跟二媳婦講:這是大媳婦要買給你的。兩個人都很高興。因為大媳婦跟二媳婦沒住在一起,有一天剛好聚在一起,二媳婦就對大媳婦講:謝謝你,上次送我那件衣服可真合身。大媳婦愣了一下,然後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有買一件衣服送給我?這麼一問之下,原來是誰送的?原來是婆婆送的。你看,婆婆也沒教她們要和諧,做了這個動作,妯娌之間彼此都覺得很溫暖,而且感受長者如此的慈愛、慈祥。後來三兒子娶了媳婦,這個媳婦一進門,大媳婦跟二媳婦都各自買了一件衣服給三媳婦,然後送給她的時候說誰送的?你們怎麼都有神通?統統都說是婆婆送的。其實你看,她在接這個禮物的時候感受到的是什麼?是這個家庭和樂的氣氛,她一來就融進去了。所以家庭的和諧沒有想像中這麼復雜,只要我們肯好好用心。

  三八婦女節的時候,我們辦了一個「好婆婆、好媳婦」甄選。楊老師說你上去講一個小時的課,把我給急的,我又沒當過婆婆、也沒當過媳婦,叫我講,所以我很緊張。我就開始上網去找資料,當我找資料的時候非常的詫異,找到一大堆的資料。在大陸,他們這些年頭沒有在講什麼好媳婦的,他們都是女人要出頭、女人要獨占半邊天,沒有人在選好媳婦的。奇怪,怎麼今年一堆資料,我也嚇一跳。後來我突然想到科學有一個發現。

  就是在一個小島上有一群猴子,這群猴子幾百年來都是吃地瓜生活。它們在吃地瓜以前,就把這個地瓜敲一敲、拍一拍,然後就咬。突然有一只母猴就起了一個想法,用河水洗一洗不知道會不會比較好吃。結果它在洗的時候,所有的猴子雙眼都盯著看它,然後它拿起來咬了一口,不會沙沙的,本來吃的時候會咬到沙子。愈咬愈好吃,然後就露出燦爛的微笑,接著很多的猴子統統跟過來洗。諸位朋友,我們學完《弟子規》也要有燦爛的微笑。你看,你們那個單位就你開始學《弟子規》,結果一學,一張苦瓜臉:你們要學。人家避之唯恐不及。假如你學完之後,家裡和樂,孩子很懂事,有時候太太還會到公司裡來探班,順便還送一些水果給你的同仁,人家說學《弟子規》真好,統統自己跟來,不用你叫。

  諸位朋友,弘揚正法第一要件要會笑,但是不能皮笑肉不笑,這樣會讓人起雞皮疙瘩。所以你看我們入山門先看到誰?你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真能笑口常開,大肚能容,那才是真正在利益正法。假如度量不夠,臉又很臭,人家進山門一看到我們就趕快回去了。所以「面上無瞋供養具」,什麼時候修廣修供養?見面的時候能給人家一個親切的問候、微笑。

  猴子洗了之後咬下去,大家都來了,只有一群人不肯來,哪一群人?曾經當過立法委員的不肯來、曾經當過行政長官的,以前你都聽我的,現在不聽你的,我去聽你的,跟著你走,我的面子掛不住。所以你看,人清清白白來到這個世間,染那麼多虛名干什麼?所以根據我的調查,女人退休以後,會年輕三到五歲,因為壓力沒有了。開始去跟人家動一動,一下子不認識,一下就進去了,明天開始就吃人家煮的早餐,再下個禮拜就煮給別人吃,和樂融融。工作壓力沒有了,年輕三、五歲。當過總經理、董事長的,一退休老得很快,也比較短命,為什麼?怎麼都沒有人來跟我送禮、沒有人來跟我巴結谄媚,每天在那裡很難受。好,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