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4


 2010/8/23    熱度:2303    下載DOC文檔    

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集)  2007/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200-04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有一群鴨子,它們成群結隊要跟老鷹學飛,覺得老鷹能夠展翅高飛翱翔於天地之間,很羨慕,看老鷹非常自在。所以它們成群結隊早上四、五點就起床,吃完了早飯就去跟老鷹學飛。也非常認真,一天從早上六點學到晚上六點,總共學了十二個小時,也是非常勇猛精進。學完一天之後,這群鴨子就跟老鷹道謝,謝謝這一天的教導。說完之後就對著老鷹說,「我們要走回去了」,所以學了一天飛翔之後,還是走回去了。我們遇到師長的教誨,遇到諸位法師的教誨,這個都是希有難逢的機會,我們學完之後當下就要用。所謂歷事煉心,不是聽完經之後還在那裡等著,趕快有人來讓我歷事煉心;歷事煉心是在聽的當下就轉變自己的心境。

  師父常說什麼人最傻?最傻的人就是將他人的過失放在自己純淨純善的心中,這樣的人最傻。當我們聽完師父這一句話,當下還要不要做傻人?聽完之後很高興,走出了講堂之後,繼續做傻人,還是走回去了;當下聽明白了,我們就放下。我們不願糟蹋自己純淨純善的本性,我們也不願糟蹋父母、師長對我們的栽培,所以歷事煉心就在當下當中轉過去。我們也想起昨天悟威法師跟我們的開示當中說到,哪個地方是道場?何處都是道場!當我們在處大眾之中,能把自私自利放下,能把貪瞋癡慢放下,念念能觀照自己放下分別執著,那當下都是道場;絕對不是拿起經本的時候才是修道。這段教誨是真正讓我們把執著、把分別給放下來,也唯有我們時時能夠從根本起心動念去修,我們才能真正請善知識住世。

  昨天悟威法師也提到,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師長能久住世間。假如今天我們是在聽經的時候有點明白,離開了講堂還是隨順我們的習氣,這個時候善知識他就不可能久住。因為假如我們聽了以後沒有去力行,看到善知識會不好意思;因為依教奉行之後,會法喜充滿。沒有依教奉行,看到善知識我們頭都會低低的,慢慢的善知識覺得不要惱害我們,那他這個緣就有可能會走了。所以我們請善知識住世,絕對不是跪在面前痛哭流涕:「要多住世間!」最重要的是依教奉行,當下放下我們的習氣,放下我們的執著,我們不能提起情執,要提起理智。理智就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捨什麼人?不捨依教奉行之人。所以,善知識不能住世,那是我們所有修學弟子的恥辱。

  記得很多年前,師父說到要離開這個世間,後來城隍菩薩來啟請。這個事情我們都知道,這個對我們四眾同修來說,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城隍菩薩說到:「人道假如不認真學,但是我們鬼道眾生非常認真。」所以,我們是因為鬼道眾生的認真精進,讓善知識久住,我們要感恩這些菩薩們的啟請。更不能因為我們是人道,而去輕慢了其他空間的這些眾生、這些修行人。以至於我們修學念佛法門,是可以當生成就的機會,我們非常歡喜、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但是卻不能因為我們遇到當生成就的法門,而對其他的宗派產生任何的輕慢心。很可能人家處世做人這些做人的態度都做得很好,我們還比不上別人。但是我們心上常常想「我是當生成就」,反而對人有個高下見,這樣會讓其他宗派甚至其他宗教的人,感覺我們的態度並不夠謙卑。

  當我們的態度不謙卑,不只不能弘揚佛法,弘揚念佛法門,在這個心念當中,很可能已經在破壞佛法的形象。所以,修道人非常重要,要不自欺,修道人要時時勘驗自己的功夫。為什麼印光大師在老人家的教誨當中,最常提的一句話「敦倫盡分」?人道成,佛道才能成。所以「敦倫盡分」是讓我們在每一時、每一刻,都不忘記自己的本分、自己的角色,能在當下實踐「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的精神。我們感受到老人家講的「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這段教誨,短短的一段開示而已,但是這段開示卻含攝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在其中了。

  而「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時時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這段話是在一切與大眾相處當中,我們都要能夠提得起來,不只是在道場同修之間提起來,以至於在我們的家庭當中,我們的公司、我們的單位當中,一定要提起來。假如我們是到道場的時候上敬下和,我們到自己的公司單位,對我們的同仁、上司並沒有能上敬下和,那我們其實在修道的過程已經愈學愈執著。這個時候才用,那個時候不用,那我們的心境是分別心,我們的心境是虛偽的心。為什麼?面對同修我們才有上敬下和,那是貪愛,那不是覺悟,那是活在好惡當中。所以我們修道人勘驗非常重要,不然我們一輩子幾十年修行,沒有勘驗的功夫,很可能一輩子到頭來徒勞無功。之後我們修行假如不得力,還怪佛菩薩,那就很冤枉佛菩薩的教誨。師長常說「一真一切真」,這些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的精神,要在我們的當下隨時要提得起來,要放下自私自利,要提起佛菩薩的這些風范,這些榜樣。

  我們從世界各地來到淨宗學院,很可能很多同修之間第一次見面,住在同一個寢室裡面,這個時候也是歷事煉心。這個時候我們想起「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這句教誨是讓我們從心地上,時時能夠洞察得到要給人方便。慎終,所有處大眾當中的用品,我們用完之後都把它放回原位,這是對東西的禮敬,這個當下就是禮敬諸佛。這個當下給人方便,讓後面來用的人都能夠很輕松的能夠找到這些東西。其實給人方便的時候就是放下自己的自私,給人方便的時候我們就是不殺戒,不惱害後面的眾生。所以不只是放東西要放回原位,我們用過任何的一個地方,我們都把它回歸到原來的樣子。比方我們用了廁所,用完廁所之後,很可能頭發,很可能地上很濕,這時候可能會惱害後面的眾生。我們能夠想到後面的眾生,這也是時時在提起我們的慈悲心。慈悲心絕對不是我們在讀《普賢行願品》,我們在讀《普門品》的時候才提起來,是在一切時一切處為他人著想當中我們提起來。

  我記得在五年前,那個時候我跟一位長者盧叔叔住在一起。諸位同修對盧叔叔應該都很熟了,熟在哪裡?是不是看到盧叔叔很高興,然後拉著他的手:我認識你好久了。這樣盧叔叔會不會很高興?真正讓這些善知識最欣慰的事情,並不是大家看到他就很高興、很熱情。善知識最希望看到的,是他們給予我們的教誨我們時時在奉行當中,這是最實質的。每個故事,我們是要吸收當下這些聖賢人的心境。我們都聽過佛陀從忉利天講經說法完之後,回到人間來,有一位比丘尼跑在最前面,然後告訴大眾說「我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的」。假如那個時候有照相機的話,很可能她還會說「佛陀,我們拍一張照!」拍了照片以後干什麼?回到自己的故鄉去,你看我跟佛陀拍過照。

  我們也曾經接到有位同修跟師父拍照,拍完照洗出來,拿著到處送。我拿到這張照片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人家很熱情送給我們,我們也不知道要擺在哪,他跟師父拍照也要送給大家。這個時候我們在修道當中,有沒有觀照我們當下的心念,是在覺、還是在迷?當我們拿著跟師父拍的照片到處給人看,這個時候是覺、還是迷?「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不要染這些名聞利養,真正實質的是依教奉行;依教奉行,縱使沒有見到師父,天涯也咫尺。我們都記得師長曾經說,他的好學生很可能就是在地球的那一端都有可能,很有可能正在電視機前面,在至誠恭敬聽著他老人家的教誨。很可能這個學生他這一生都沒有見過,但是他卻把法承傳下去,他卻讓他的家庭成為佛化家庭。我們在聽師長教誨當中,常常聽到「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句話對我們修學相當的關鍵。

  當下佛陀聽完這位比丘尼的這段話之後,對著她說「你不是第一個見到我,須菩提他已經見到了諸法實相,他才是第一個見到我的人。」這些故事我們都不能白聽,都要隨文入觀,當下轉變我們自己的心境,提起聖賢人立身處世的心態。在五年前盧叔叔,我現在談起來的時候,真的就像昨天一樣。我們用真誠的心、用感恩的心來走我們人生的每一天,真的一回想起,雖然是三年五年的事情,就好像昨天一樣。當我洗完澡走出來,盧叔叔走進去,過沒有多久,長者走了出來對著我說:「你想學,我才教你!」當下我們頻頻點頭「是、是、是」。接著長者把我帶進廁所裡面去,他說:「你看今天廁所濕的,假如後面老者進來了,一滑倒,老人家最怕摔!」你看當我們隨順自己習氣的時候,就完全想不到後面的人;當我們隨順習氣的時候,我們就完全感受不到,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後代子孫。所以我們隨順習氣,我們的慈悲心提不起來。

  「還有你看這些頭發,假如後面來的人是比較愛干淨的人,那他不就生大煩惱!所以應該把浴室弄干淨,就像你剛進來的一樣。」這也是「置冠服,有定位」,能夠慎終,把一件事情做好,讓後面來接續的人都能生歡喜。這個慎終的心境,真是放在我們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當中隨時都可以受用的。包含我們到道場裡面,以至於在公司裡面,我們做一份工作、一個執事,當我們做完這件事,剛好因緣變化了,要換另外一個執事,或者是要先離開道場,會有人來接。這個時候,我們把所有累積的經驗統統告訴後面來接的這個同修,這是對這件事的負責,這是慎終。這也是「置冠服,有定位」,讓後面來的人很好辦事。《弟子規》假如都從每一句的存心去體會,那每一句都有無窮的受用。我們學這些經句,那都是聖賢、佛菩薩的心境,我們要契入到那個心境當中。

  所以「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時時對父母有恭敬的心。當我們對父母的恭敬心是真的,那對一切人都能時時提起恭敬,甚至一切事物,我們這顆心已經提起來,對一切事、一切物依然恭敬。假如我們對父母恭敬,對其他的人提不起這分恭敬,那對父母的恭敬也不是真實的。所以一真一切真,一真就是心境真正契入恭敬。「冬則溫,夏則凊」,這雖然是兩個動作,但是從心地上去契入的時候,那它是一切的言行舉止。「冬則溫,夏則凊」,那是時時體恤到父母的需要,體恤到他人的需要。這句經句真正契入了,那在處世待人當中,在單位以至於在共修的道場裡面,都能時時看到別人的需要,這句經句我們就學到了。這句經句也是時時讓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提起慈悲,提起關愛他人。

  我們真正深入每一句經句,看到我們的心地,真的這一句經句對我們修身,以至於對我們齊家都是最重要的關鍵。以至於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這一生事業能有成,假如沒有契入「冬則溫,夏則凊」,那他事業不可能有成。因為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服務大眾,而服務大眾的事業要能成功,就是能時時替別人著想。我們愈研究《弟子規》,愈感覺到這本經典確實是世出世間學問也好、事業也好,成敗的根本所在。我們今天這麼殊勝的法緣,從世界各地我們聚會到淨宗學院,最重要的是在當下我們透過法師們的教誨,我們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透過處大眾當中,勘驗自己的功夫。在師長的教誨當中,我們聽師長說到,一部《華嚴經》,一句話把它涵蓋在其中,「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很多位長者他們給我們做風范,楊老師、盧叔叔,還有我生命當中很多的貴人,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不疲不厭的榜樣,只要為大眾,他們都不累。

  像那一次盧叔叔教誨我,上完廁所之後一定要把它弄整潔。隔天一出門的時候,我就跟盧叔叔講到:「叔叔,我這個人習氣很重,我以後一定常常會犯錯,請您一定要馬上給我指出來。」當下叔叔一句話沒說,笑得很開心。我們冷靜來觀照,當我們聽到師長,當我們聽到諸位法師們,他們在講解這些經句,剛好講到我們的習氣,我們當下是臉色不好看,還是當下露出燦爛的微笑?假如我們是露出感恩、燦爛的微笑,這個善知識會接著講。假如一點出我們的問題,我們的臉就擺得很嚴肅、很不歡喜,這個時候善知識不跟我們結惡緣,第一句講下去馬上轉彎:你修得不錯!下一句就不敢講了。為什麼?不跟我們結惡緣。所以當下,確實我們念經念出歡喜,都是我的問題,那佛菩薩一直加持;當我們念經的時候看到我們的缺點,不高興、不舒服,佛菩薩加持就不見了,感應都是一念之間。我們記得師長的教誨,時時都是行為世范。

  我們今天在道場裡面,我們上車排隊的時候就是行為世范。我們時時想到,如何讓整個團體的運作能夠比較順暢,時時都禮讓、誠敬、謙和,這個時候都是行為世范。以至於我們面對每一位付出的義工菩薩們,我們恭恭敬敬給他們道謝,更不可能有抱怨。因為就像我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我們每次辦一個活動,都是要前三個禮拜、甚至於一個月以前開始籌劃。我們淨宗學院這個活動更大,將近千人,而且是來自世界各地,光是接機交通問題,不知道有多少人的至誠付出在其中。我們在這樣的因緣裡面時時感恩、知恩,這個都是行為世范。我們今天吃飯排隊都規規矩矩的,心裡面都想著:人家多吃點。假如我們心裡面想是不是快沒有了?我等一下沒吃到怎麼辦?這個時候貪念起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能吃到菜裡面最後剩下的菜根,那是我們的福氣。是!我們吃,歡歡喜喜;別人吃,他可能老人家牙齒不好,我們吃掉了,我們年輕多好!時時都能為人著想就是行為世范。

  在前幾天,悟全法師的教誨當中提到,不能盜常住物,就像《弟子規》講的「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不只不能盜常住物,也不能糟蹋常住物。因為我們人與人重在交心,用真誠的心交往,我們在道場裡面跟無數的人在交心,很可能我們連見都沒有見過他們。因為在這每一罐蕃茄汁的背後,就是有一位菩薩的發心,每一塊餅干的背後都是一個菩薩的發心。他們歡歡喜喜來供養大眾,我們又要用什麼心境去面對這些常住物?我們一定是「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方受此食」。所以我們用著這些大眾的供養,我們時時是提醒自己,這一生一定要有成就。這樣對於這些至誠來成就我們、供養我們,沒見過的菩薩們,是最好的一個回報。

  我們就更不可能喝到一半,再把它放在旁邊,接著就忘記了。確實,忘記了不是故意的,也不是有意要浪費的,但是從這裡我們要更觀照到,我們忘記了,是因為我們這顆感念的心、感恩的心不夠強,才會忘記。假如我們這顆感恩的心很強,我們沒有喝完,一定會把它拿回房間,到時候再把它喝完。昨天悟威法師說到的,一切時一切處都是道場,都在勘驗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常說,修行兩字信條「真干」,這個干就是沒有自恕,沒有寬恕自己,不隨順習氣。我們沒有做好,馬上慚愧,馬上反省;絕對沒有一句「不過,是因為怎麼,所以我才沒怎麼樣」。你看我們下一個念頭又是解釋,那真的,這個就屬於自我寬恕,這也屬於自我欺騙。

  所以「真干」二字含義深遠,真則不夾雜,這個覺悟的心,這個佛號不間斷、不夾雜,時時心上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不能提起我們的名聞利養、自私自利。真則不自欺,不欺騙自己的良心,時時能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有沒有放下師長說的十六個字。師長說這十六個字很重要,入道的根本,這十六個字不放下,我們這一生要有成就也不容易。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癡慢,這十六個字我們都耳熟能詳。很可能師父講第一句的時候,我們馬上在電視機前面把後面都給它講完,我們很會接話,但是重點在我們有沒有回光返照我們的心地?

  達摩祖師當初傳法的時候,他幾個弟子,祖師說你們把修學的心得,講來給我聽一聽。講到最後,好幾個人都發表了他的感受,慧可大師一句話沒有講,站到達摩祖師面前深深三鞠躬,坐回去了。達摩祖師說慧可大師得到他的精髓。重點在內心的感悟,而不單只是言辭上的表達而已,這十六個字要印在我們的心上時時觀照。我們常講要真干真干,我們有沒有時時觀照不夾雜、不自欺、不懈怠、不自我寬恕?提到這個不自我寬恕,我就想起盧叔叔曾經告訴我的,「對自己要趕盡殺絕,對他人要厚道三分」。我們看到師父的大自在、大清淨,我們非常的羨慕,怎麼樣契入?就是依教奉行。師長最歡喜的一定是我們得到法喜;師長最歡喜的,絕對不是我們飛了幾萬裡來看看他,他就歡喜了。

  我們昨天提到整個文化,以至於正法、佛法的弘傳都是建立在孝道跟師道的基礎之上,而師道基礎是我們知恩報恩,記住祖師大德的教誨。我們昨天提到章嘉大師給我們的教誨,「看得破、放得下」,確實看破很重要,而現在世間很多的事情真的都在幫助我們看破。我們看到了現在很多的大官,他能當到這麼大的官,過去生都是佛門中人,不然修不到這麼大的福。但是卻在這麼好的機緣當了大官的機會,卻搞名聞利養,卻貪污腐敗,當下那個不知道會墮落到哪裡去!我們看到了這些現象,要了解到修道人假如沒有真實的智慧,沒有了脫六道輪回,這所有的修行最後變成福報,這個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當大官去了;第三世就墮到三惡道,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來。

  所以我們看到弄權的人、看到貪官,不只不能跟他們生氣,還要對他們生起的是一種憐憫心,因為他們不懂因果。我們生起瞋恨心,那跟他對立了,我們自己也墮落。他們教給我們看破,看破什麼?修行人絕對不能求福報,統統要捨掉,只求智慧,生活中的需要夠用就好,絕對不貪著。再來不能求善緣,要求法緣,因為善緣假如沒有智慧,善緣之後非常相愛,愛恨一念之間,沒有智慧了,愛到深處反為仇。因為沒有智慧會貪,所以愛緣之後,很可能對方他的人生他有他的抉擇,會跟我們的方向有點不一樣。這個時候對方不能配合我們,我們生煩惱,還責怪他,說我對你這麼好,你怎麼就不跟我走。我們看到多少情侶,愛得纏綿悱恻,之後還互相傷害,這樣的事情很多。這個我們都要看破,不能貪情緣,不能貪福報。

  當我們這些都看明白,人生過得很輕松簡單,放下所有的執著,提起覺悟,提起一句佛號。而這一句佛號就含攝了六度總持在其中,這一句佛號也含攝普賢十願在其中。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禮敬自己,禮敬他人;當我們念阿彌陀佛,稱贊如來,稱贊彌陀的悲願,稱贊彌陀的風范、行持;當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也是對大眾的廣修供養;念這一句彌陀,也是忏悔我們迷失自性太久。我們慢慢從義理去體會的時候,真正就感受到萬德洪名,一句佛號裡面含攝著萬德在其中。

  蕅益大師跟我們說到一段很重要的教誨,「真能念佛,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大布施」。你看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什麼是最大的布施?財物的布施都還是身外之物,我們能把身心都放下,身心放下以後,時時為大眾著想,為大眾服務,這是大布施。在念佛當中能放下身心世界,我們在處大眾服務當中,也才能放下身心世界。念佛的時候放不下,怎麼可能說在處大眾的時候放得下?所以,心不能有情執,要放得下,不能有分別。我們在念佛當中,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不分別,這個時候我們面對任何的人來了,我們服務他的時候都是平等的心。

  有一次有一群同修他們坐了差不多十個小時的車,趕到我們中心來,因為他們耳聞師父到中心來了。他們一聽到消息,馬上「包袱款款」,包袱馬上拿起來一拎就沖!二、三十人就沖過來了,其實師父沒有到。你看他們一沖十個小時到了,我們的工作人員說師長不在,他們不相信,馬上安營扎寨,就在我們門口坐下來,那個態勢就好像帳棚要把它搭起來。我們都要冷靜,當我們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是情執,還是覺悟?是!當我們給師父磕頭的時候,是覺悟,還是情執?你看師長為什麼不能回到祖國去?在上海下飛機的時候,幾千個人在機場,師父走出去,全部跪下去頂禮。其他沒有學佛的人看到:這一群人在干啥?

  那個當下,三個人拉他他還堅持要頂禮,真是入無人之境,那是情執入無人之境。我們要給大眾當榜樣,你看現在人群一聚起來,很多大陸的同胞一想:是不是法輪功來了?對!我們要能顧及到整個社會的狀況,這個都不得不時時提起覺照。我們文化中心是推廣中國文化,因為在大陸現在還不是很完全理解佛教是教育,所以傳統教育跟佛法宗教教育是分開的,我們能體諒整個政策的問題,我們是弘揚文化。假如我們這個態勢都擺出來,那很可能又讓當地的人誤解原來這是個佛寺,這樣會讓所有接觸我們的大眾心裡有罣礙。因為他還沒了解的時候,我們先讓他接受傳統文化,等到他有這個做人的根基,《弟子規》的根基了,那真的要接受佛法非常的自然。

  我看他們好像坐下來不走了,我們就出去跟這一群同修們說:「同修好!」接著我們說到:「你們吃飯沒有?」好幾個同修異口同聲(因為那時候已經傍晚),他說我們還沒吃飯,連中餐都沒吃。你看他們覺得中餐沒吃叫勇猛精進。我說中餐還沒吃,接著我跟他們分享:「諸位同修,師父告訴我們,《弟子規》是根本的根本,一定要落實。」大家馬上說對對對,師父講很多次了。「但是我們沒做到《弟子規》!」我這麼一說,大家眼睛都瞪得很大:「我哪裡沒做到?」「《弟子規》說到「身有傷,贻親憂」,你看你們連中餐都沒吃,身有傷,贻親憂。」他們說對對對。接著我跟他們分享:我們為什麼沒有做到《弟子規》?因為我們心裡面有個執著,哪個執著?一定要見師父,你看這一念執著,飯都沒吃。不只飯沒吃!

  我請這些同修們進到中心來坐,接下來我就跟他們分享,跟他們溝通。我說:「諸位同修,你們出來的時候家裡人知不知道?」他們說不知道,接到電話馬上就沖出來了。我說對!你看有一念執著,完全感受不到身旁人的感受。真的欲令智迷,欲望很厲害,連見師父的情執都會障我們的法眼。有一位幼兒園園長,這個幼兒園老師、學生也有幾百人,但是他常常不在園裡面,不在教導這些老師們、這些孩子們,常常跑佛寺,他跟人說到古佛寺去做事情有功德。這段話是一個教育局長告訴我們,我們聽了捏把冷汗。這個教育局長跟我們講這段話,請問這個過程已經多少的人把這個話傳過來,這個教育局長絕對不是第一個聽到的。這段話傳過來,所有沒有學佛的人對我們佛教徒是什麼看法?真的不能有執著。佛陀的教誨是在任何一個行業都能圓成佛道,以至於是個家庭主婦都能圓成佛道。還有什麼好執著,一定要怎麼樣才能修!

  師長還特別要破我們的執著,有一段重要的開示,就是家庭主婦如何圓成佛道,對待我們的家人都是「禮敬諸佛」。相夫教子當中,稱贊如來,把先生的德行、把孩子的德行統統給他引發起來,為社會民族培養出好的人才,這「稱贊如來」。每天恭恭敬敬的把家裡打理好,三餐弄好,「廣修供養」。自己的言行舉止有不如法的地方,馬上反省改過,給孩子當好榜樣,「忏悔業障」。跟鄰裡鄉黨相處當中,隨喜聖賢人的這些風范,隨喜鄰裡鄉黨的這些好的行為,隨時隨地都可以落實普賢十願。所以什麼時候是道場?把分別執著放下的時候就是道場。所以跟同修們又講到,你看你現在過來了,你的先生、你的公公婆婆一進門,家裡怎麼變成空城?先生回來肚子餓了,我們家太太去哪了?學佛學成這樣,連家都不顧,那麻煩了。

  假如這個抱怨又傳出去,我太太不知道會不會學到邪教去了?真的,我們都要敏銳得到,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到底帶給家人、帶給大眾什麼樣的印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到,要形像鮮明,要行為世范,為人演說才對。我們今天在修學的過程,為什麼不能得到家人、不能得到親朋好友的支持?因為我們沒有演好,我們沒有依教奉行。真正把孝道演出來了,哪有人不歡喜的道理!真正把六度、十願落實在生活當中,誰不歡喜來隨喜我們修行!很多太太學完之後很認真,之後上課時間都是先生主動提醒:今天要上課了,要記得。因為太太學完之後改變很多,先生很歡喜。

  後來我跟同修們就交流到,我們這一輩子要放下執著,這一輩子跟往生無關的事都別干了,每天就是敦倫盡分,盡好我們家庭工作的本分。有其他的時間,不打妄想,一定是念佛,一定是聽經,一定是讀經,這樣的人生變得很單純。我們要記住,跟往生無關的事都別干,這樣才能勇猛精進不打閒岔。說完之後,有一位同修就說了:「對,蔡老師,你講得很有道理,但是我們還是凡夫,所以你還是跟我們拍張照!」因為他們聽完跟往生無關的別做了,拍照跟往生有沒有關?你看當下「我們還是凡夫」!這一念就沒有隨順佛菩薩教誨,這一念就是我們的執著,當下就要把它打掉。好,今天的學習就先到這邊。今天有講得不圓滿的地方,還請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