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7
2007年懷恩佛學講座《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07/3/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52-200-07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們昨天講到「首孝弟」,這個首就代表著一定要從這裡開始扎自己德行的根,也要從這裡來教育我們的孩子,這樣子才是找到了德行的根本。「德者本也,才者末也」,我們找到了本,才不會本末倒置。但很多家長會想,他假如沒有很高的學歷、很多的技能,很可能這一生沒什麼大的作為。其實當一個人的孝悌之心起來的時候,他的道德、學問的學習,以及技能的學習,就不需要人家去推。你看我們現在為人父母督促孩子學習都很累,所以要找到一個人生根源的動力,就是孝心、就是愛心。我們看教育的「教」字,就把孝字含攝在其中,《孝經》開篇也告訴我們「夫孝德之本也」,道德的根本在孝,「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一句話當初我們看懂了以後生大歡喜,因為多少的人一輩子幾十年過去了,不見得能讀到這句經句,也不見得能了解德行的根本在哪。 我們曾經在南京,跟同修們一起分享中國文化,有一位六十幾歲的長者他就說到,他修學多年一直覺得功夫不得力,最後終於發現自己的孝做得不夠徹底,不夠用心,就好像一棵樹根爛掉了,水份吸不上來。再從這顆孝心又推演到對一切人的愛心,而且這是自然而然的。假如我們今天看到他人,關懷的態度提不起來,他的根本就是孝心還沒發。有一個孩子跟著父母一起出去走一走,看到旁邊有一位老婆婆在那裡乞討。這個孩子他的家庭很和樂,父母長輩對自己的爺爺奶奶很孝順。所以看到這個情景,這個孩子也很難受,父母就叫這個孩子,你趕快拿些錢去給老太太。這個孩子拿完之後,回到車上沒多久就哭起來了,父母很吃驚:「你怎麼哭起來了?剛剛不是叫你拿錢給這個老婆婆,這是做好事,你怎麼這麼傷心?」孩子說到:「這個老太太的孩子、孫子去哪裡了?她的孩子、孫子怎麼沒有像爸爸媽媽、像叔叔,像我們一樣孝敬這個老人家?」 你看他們家庭有孝道的承傳,他設身處地的心就出來了。這個孩子在那個禮拜上《弟子規》課的時候,跟老師講到:「老師,我以後長大要辦學校,要讓更多為人子、為人孫子的,要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我還要辦養老院,收容這些沒有人照顧的老人。」這個孝心自然而然,這個仁愛,感同身受的心就引發起來了。所以我們老祖宗教人最重要的,就是這顆善心的啟發,「長善救失」。有一句古話說「士先器識而後文藝」,這個士就是指讀書人,器就是心量,識就是深遠的見識,可以看得很深遠,士先器識而後文藝,而後就是先後順序。但我們現在孩子一個禮拜排的、學的,這些數學、跳舞、珠算,一大堆的文藝排得滿滿的,但是有沒有教他擴寬心量?有沒有教他人生的見地、智慧?假如沒有的話,那就本末倒置。 甚至於孩子回到家裡,說:「媽,我們今天學校發生了一件事,有個同學吃飯不小心把飯給打翻了,我就把我的一半都給他吃了。」結果媽媽馬上從他的頭推了一下:「傻孩子,那個錢媽媽付的,你怎麼可以給你同學吃?」這個心量就沒有教到,我們不能教給孩子是錯誤的人生態度。整個我們中國的歷史看到,心量大的人有福分。范仲淹先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他的家道綿延了一千年不衰,這就是器度。諸位同修們,我們的家族、我們的家道要綿延多久?有想過這個問題的舉手。 這個很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明天都不知道走到哪兒去了。我們的孩子問說:「爸,去哪?」我們說:「你問我,我問誰?」要看得深遠!范仲淹先生當初在他們家的祖堂前面種了兩棵樹,叫君子樹,種了松樹。在樹的兩旁寫了一副對聯,「清蔭大庇,期與千年」,你看這棵樹的庇蔭,其實樹叫君子樹,代表君子的德風庇蔭他的孩子能達千年之久而不衰。所以范仲淹先生非常有信心,他的風范一定可以垂范他的子孫。我們現在有沒有信心,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的人生態度,可以垂范後世?所以這是心量大。 歷史上有心量很小的,曹操,他說到「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負我」,所以心量很小。而且他講的時候,他誤殺了一個長者,這個長者本來是盛情招待他,他誤以為要陷害他,就把他全家都殺了。之後發現自己誤殺了,沒有慚愧心,還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以天下人負我。這麼小的心量得到的結果,是他到孫子的時候就被司馬族給篡位,誅了他三族的子孫,三族都殺掉了。那也代表曹操雖然那麼有權勢,弄權一時,淒涼萬古。諸位同修,您曾經遇過曹操的子孫嗎?你有沒有遇過曹操的子孫?絕對沒有,因為他們已經被誅三族,已經滅族了。諸位同修,您有見過秦桧的子孫嗎?都沒有了!「心作良田百世耕」,我們用這顆心做出來的風范,讓孩子、讓子孫能百世來耕耘福田。 我們記得去年的春節,辦的課程當中有一位范文正公的後代來到現場。他上台以後就跟大家說到,很慚愧,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當下底下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很多人忍不住激動的情緒,都站起來鼓掌。你看一個祖宗的德行庇蔭到千年以後的子孫,他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被所有的這些同仁、朋友們愛戴。我們希不希望我們的子孫是這樣?會不會有一個人上去說,大家好,我是秦桧的後代?他可能要講這句話以前要准備一支雨傘。 我們曾經有一個老師,他的爺爺非常樂善好施,在一個地方當書記。自己家裡都沒東西吃了,聽到有人比他們苦,糧食都拿出去,自己吃米糠,這個行為就印在他的孫子的心中。有一天他的孫子出去讀書回來,坐摩托車,摩托車司機把他載回來之後,看看這個地方就問他,說某某人您認不認識?他說那是我爺爺。這個計程車司機馬上恭恭敬敬的說,「你的爺爺心腸真好」,就要走了。這個老師說我錢還沒給你,他說不用了。所以祖宗的風范確實給孩子開了一條更寬廣的大道。士先「器」這是心量,「識」是遠見,我們能學《弟子規》,對人生能看得更遠,這就是遠見。 周朝周公制禮作樂,開了八百多年的盛世;秦朝都用武力征服他人,只有十五年這個朝代就滅掉了。所以要看得深遠,不然折福,秦朝十五年滅掉,他的子孫也被人殺了。一個人一生的成敗都在心量,都在智慧上,這個「首孝弟」,孝悌就是心量的根本所在。「悌」裡面首先說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們還沒學《弟子規》以前,常會認為自己滿孝順的,我拿給父母的錢比兄弟姊妹還多,用這樣的心來衡量孝順。學完之後很慚愧,因為兄弟不和,根本不可能談得上孝,自己都被自己給騙了。 有一位女士,她學了《弟子規》之後,知道「居有常,業無變」,自己夫妻假如處不好,那就是不孝;兄弟也處不好,也是不孝,所以她就痛定思痛開始改自己。因為自己事業做得還不錯,事業做得好,有時候就比較容易輕慢自己的先生。現在夫妻當榜樣給孩子看,本來都是她先生幫她燙衣服,這樣的先生好不好找?都不好找了,但是她卻嫌東嫌西的,所以人傲慢心起來很麻煩。甚至於都已經鬧到要離婚,後來聽了課以後不離了,主辦業務的人員打電話來說換你了,她回答不離了。回去之後,她就幫她先生燙衣服,她先生回家看到這一幕,就說:「你今天有點不正常。」諸位同修們,當我們改變之後,我們的親朋好友馬上摸摸我們的額頭:你今天發燒了! 真的,有一位朋友去大慶上了五天課,回來之後,他一個大男人上了五天課,心柔軟不少,回來之後電話很多找他,因為五天沒開機。接了電話以後,那一天下來,好幾個朋友都問他:你還好吧!因為他變得很客氣,謝謝,這些稱謂,電話那頭的人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所以,當別人說你今天有點不正常,那是代表著我們以前不知道折磨人家多久了,那是人家心聲的流露。這個時候我們可不能「我要學好,你還給我諷刺」,這樣做就不對了。這句話的背後是提醒我們要趕快改過,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親人不知道幫我們操了多少心,不知道難受多久了。所以改過要立刻去改,不然對不起所有愛護我們的人。 接著她就跟她先生講:「我以前不正常,我今天很正常,而且我以後都會很正常。」夫妻一轉變,她的孩子也都非常認真來學習中國文化,她每一個孩子都來上過課。所以確實,夫婦重要,榜樣。後來因為跟她哥哥在財物上有些不愉快,好幾年沒有聯絡了,學了《弟子規》,要咬緊牙關突破習氣。所以就坐著車子到了哥哥家裡,她哥哥剛好在庭院,看她下車,愣了一下,突然跑進家裡面去了。她看了也不知道情況怎麼樣,過沒多久聽到裡面傳來聲音,她的哥哥去找她大嫂,然後邊走邊說:「妹妹來了!妹妹來了!」其實誰願意兄弟姊妹不和?都因為一個面子放不下,撐在那裡,再撐下去都會得癌症。這個大嫂出來也很歡喜,說:「妹妹,我們趕快把媽媽接過來,大家好好吃一頓飯。」所以兄弟姊妹的道義,同氣連枝,還有什麼好計較的。 這位女士她是一個幼兒園的園長,她學了之後家庭轉變了,又教導她的老師們要有孝心,要對學生有一個使命感,她的學校轉變得很好。轉變到她本來三八婦女節,還有母親節、教師節,都沒有人送她花。開始帶領整個學校的老師們學《弟子規》之後,遇到母親節,她的辦公室裡都是花,因為她時時在提醒自己,要做到君、親、師的風范。她以愛心去對待她的員工,員工也以愛心對待她,非常愛戴她。後來她跟朋友聚會,本來這些企業家聚會都是聊股票,聊我有什麼房子什麼的,結果學了之後這些她不聊了。反而就變得很沉默,大家聊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她今天比較不一樣:「你今天都沒說話,換你說一說!」她說「我覺得我不是一個好太太」,大家一聽都愣住了,接著說「我也不是一個好媽媽,也不是一個好主管,所以我現在正在學中國文化,在學《弟子規》。」這一席話大家很吃驚,接著後面她就開了一場法會,就聽她學習報告。報告完之後,出來要上車以前,這些企業家男的對著她說,下一次我們聚會的時候,我把我太太找來,你跟她聊一聊。 所以,一個人的轉變可以從她的家庭、從她的單位,再把這種修學的體會再去供養大眾。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可以從我們自身自自然然做起。後來還有其他幼兒園請她去給他們的家長上《弟子規》,她已經沒有競爭、自私自利的心,歡歡喜喜去其他的幼兒園給人家講課。這一個行業的和諧慢慢帶動開來,這是「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有兩對夫妻住對門,一對夫妻非常的恩愛,相敬如賓;另外一對夫妻是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吵到三天不吵架覺得今天怪怪的,原來是沒吵架。但是人都有希求幸福的希望,所以這一對吵架的夫妻,這個太太看到四下無人,趕快過去請教對門的太太。這位恩愛的太太就對著另外這位太太說,因為我們家都是壞人,你們家都是好人。這個太太聽懵了,你們家都壞人,這麼和樂;我們家都好人,吵得天翻地覆,這是不是在諷刺我? 看她的表情,這位太太覺得可能她沒聽懂,又對著她說,比方剛好我給我先生倒了一杯茶,先生走過來不小心把茶給撞倒了。我一看到馬上過來:「先生,對不起,我連茶都沒有放好,害你給撞倒了,真抱歉。」邊說邊拿著抹布在那裡擦桌子。她的先生馬上接話:「太太,我自己走路不小心,害你一片心意都給我給毀了,真是太對不起你了。」兩個夫妻在那裡爭著把桌子收拾干淨,接著太太就說:「我再去給你泡一杯好茶,我們今天晚上好好聊一聊。」諸位同修,一杯茶撞倒了,是好事還是壞事?真正夫妻之間能夠不斷的反省自己,壞事都變好事,在這件事情當中,彼此都更肯定對方的那分厚道跟德行。這是懂得先檢討自己,自己是壞人,自己不對。 但是這杯茶假如在你們家撞倒,就不一樣,這一撞倒你馬上說:「你走路不長眼睛是吧!要喝自己去倒。」先生也不甘示弱:「你一個女人,連倒杯茶怎麼放都不會,你還能干什麼事情!」你看,一杯茶撞倒了,最後可以鬧成什麼程度?看大家的表情都沒什麼經驗,真的,可能一杯茶撞倒,可以鬧到離婚。很多年輕夫妻去辦手續要離婚,這個辦手續的人就問,你們為什麼要離婚?夫妻互相看一看說:「對喔!我們當初是為什麼吵的?」都忘了當初為什麼吵,就這一口氣咽不下去,把家庭、把下一代的責任都給忘掉了。 所以老祖宗說「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言語不能不忍住,當我們言語能忍住發脾氣,忍住責備別人,一念回光返照,先從我自己反省起,是我不對;馬上對方的善根就引發起來,沒有、沒有,我也不對。所以這樣的道理,絕對不是夫妻是這個道理,所有我們的同仁之間,人與人相處都是這個道理。互相反省,大家都不斷的檢討、改過;互相指責,到最後都是意氣用事。所以在公司裡面處理一件事情,之後開會,假如一開始大家都是你不對,都是你不對,那個吵不完。假如領導首先我有哪些過失,自己先反省,接下來就是每個人都看到自己的不對,一念之間天壤之別。言語要忍住,忍住檢討別人、責備別人,要能反省自己,這樣兄弟和樂,人與人相處都能和諧。 在「悌」當中還有提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我們在湯池鎮一年多辦了兩次敬老會,給老人家發敬老金,發完之後請老人家吃飯。在吃飯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給這些老人們挾菜。老人非常淳樸,這個菜挾過去之後,當場眼淚就掉下來,他說到我的孩子都沒有對我這麼好。當我們把敬老金送到這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家裡,那個老人縱使行動再不便,他都堅持要從床上下來,然後一拐一拐的走到他的門口目送。旁邊的鄰居看到了,因為知道這些都是孤寡老人,看到之後,當我們的老師漸漸離去的時候,這些鄰裡鄉黨嘴巴都說著:這樣是好事,這樣是好事!當我們真正去做「事諸父,如事父」的事,真的能帶動一方的社會風氣。 在廬江湯池,我們長期給當地的鎮民們分享這些中國文化的課程。因為剛去的時候,打麻將的風氣很盛,怎麼樣能夠讓這個打麻將的風氣比較退下來?之後楊老師、還有我們一些領導想了一個方法,架了一個電視牆,播放我們老師講課的碟,叫做綠色教室。就在樹蔭下放這些講課的內容,慢慢的打麻將的就少了。有的老夫老妻就坐在樹底下聽課,聽到會心處還會互相撞兩下,然後互相看一看、笑一笑,回憶到一些家庭的情景。因為都這樣放電視,我就不清楚這個鎮民誰認識我,誰不認識我。當在路上人家對我笑,我不對他笑我覺得很失禮,所以我就養成一個習慣,不管看到誰都笑。 有一天坐上車,我們上完課要回到中心。一開車才經過差不多五十公尺,看到一個老太太拿了一包糧食,很重,在那裡走著。我一看她那個腳步風塵僕僕,應該是要走到鎮中心裡面,那一走要走半個小時。我看到她老人家,我就對她笑,她也很自然的就對我笑,其實她不認識我。所以對人微笑者,人家恆微笑之。但是假如你對他笑,他不笑,甚至於左看看右看看,我們不只不能跟他計較,我們更要體會到,現在的人都已經覺得人很冷漠,看到一個人對他笑,他不敢相信,還要看看後面有沒有人。所以我對她笑了之後,馬上跟我們的同仁講:「停車停車,問看看老人家是不是要到鎮中心去。」一下車,沒錯,她要到鎮中心。「老人家,我們送你一程。」這個老人家不認識我們,抱著糧食往後退了兩步:「不用了!不用了!」 對面的人家跟我們熟,馬上跟這個老人講:「那是文化中心的車,坐沒有關系。」這麼一喊,這個老人就比較安心,她就准備要上車。正要上車的時候,我們的同仁因為她的袋子有點髒,「老人家,我幫你放到後車廂去。」結果這麼一伸出來,那個老人抱得更緊。我們仁愛心要時時體恤到對方的心情。我們中心很多老師很熱情,一些坐了一天、兩天火車的同胞們來到中心跟我們一起學習,帶了一些行李,我們的老師三、五個人一擁而上幫他提行李。提到最後連皮包都要把它拉走,人家不知道是給我們,給也不是,不給也不是。所以這個時候有時候熱情過度,感受不到對方的心情。後來我們的一個同仁就趕上來:「老婆婆,您就帶上去坐吧,沒事的。」她安心的坐下來。開了五分鐘,到了,我們下車送這個老太太。這個老太太走著走著,走沒幾步突然回過頭來對我們說:「我給你們兩塊錢。」我們馬上跟老人家講「老人家,送你是我們年輕人應該做的,這個不用了」。老人家點點頭,喔!又走了幾步路,又回過頭來看著我們說:「我真的給你們兩塊錢。」 後來老人家走了以後,回到車上我們同仁之間討論到,你看老人家為家庭、為社會付出了一輩子的心血。照顧老人,敬老、愛老、尊老是我們年輕人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居然現在老人,我們才服務一下,讓他們忐忑不安,我們對不起祖宗對我們的教誨,我們沒有把祖宗敬老、愛老的精神承傳下去,害得老人家晚年這麼樣的缺乏天倫,缺乏關愛。後來很多老人在路上看到我們中心的車,都會主動招手來坐,他們比較放心了。甚至於老人忘記帶錢,沒有錢就跑到中心坐一下,坐了一會兒,我們工作人員就看懂了,趕快問老人家是不是沒帶錢?是不是沒有車子送?我們就盡我們一分心力。甚至於搞到最後連夫妻要離婚,鄉親就會說:「先別離,先去文化中心坐一坐。」這一年多下來,離婚率大大下降,犯罪率也大大的下降,所以真的人是可以教得出來的。我們在讀到這一句「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就從我們的家庭,就從我們的社區,就從我們所處的縣市,我們先帶頭來做。 「首孝弟,次謹信」,「信」對我們的人生很重要。而《弟子規》的信不只是言語的信,它還延伸到一個人在他人心目當中的一個形象,一個信心。當一個人「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他人就能感覺到這個人言語非常有分寸,對他很信任。其實說實在的,見未真要勿輕言,見真也要勿輕言。今天我們見到的事實,假如攸關一個人的名節,攸關一個人在人群當中的形象,我們縱使知道了,絕對不會去說他的過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言語要寬厚,由一語而關人終身,關系人終身的名節,縱使知道都不說。而且說實在的,這個見不只是眼睛見,是真正明白真相,這個才是見;假如我們只是眼睛看到,就覺得一定是真的,那很有可能誤解別人。 像我們在中心辦課程,十幾個朋友們來,我們會派一個老師照顧,交代這個老師要走在前面,因為這樣能帶領這一隊的這些朋友們。有一位老師看到另外一位老師帶隊走在最後面,因為他是總負責,他就過去了。「你怎麼走後面,我們不是規定走前面嗎?」還有點抱怨的語氣。這個老師馬上有點不好意思對著他說,因為我今天感冒了,我怕傳染給他們,所以我走他們後面。你看,見到了,可是是不是真相?你看還誤解別人的那顆用心。所以有時候要冷靜,不能一看到、一聽到整個情緒就上來,要冷靜的去洞察真相,不然有可能一個誤會造成彼此終身的遺憾。 在孔夫子那個時候,夫子遇到了陳蔡絕糧的一個考驗,那個時候夫子跟弟子一個禮拜沒有吃東西。大家有沒有一個禮拜沒有吃東西的經驗?那要餓看看就知道了。所有的學生餓得受不了了,這個時候看到夫子不只沒有受不了,每天在那裡彈著古琴非常的自在。弦歌不斷,慷慨講授,一個禮拜沒有吃飯,講課還是很宏亮。後來子貢腦子很聰明,就沖出重圍拿了一些糧食回來,回來以後交代最有德行的顏回去煮粥。因為大家餓成這個樣子,怕偷吃,所以叫顏回去煮粥。煮著煮著蒸汽冒上去了,那時候都是土蓋的房子,蒸汽上去以後,土就潮濕了,突然一塊土就掉到粥裡面去。顏回說時遲那時快,馬上一把就把土給它要舀起來,因為假如讓它擴散開來,那整鍋粥都毀掉了。 一舀起來之後,顏回就想:假如丟了太可惜,但是留著給別人吃,又怕別人覺得不舒服,髒。所以自己當下就把它給喝了,喝了以後,我那一份就不用吃了。就在他要喝下去的當下,剛好子貢走進來,一看到,子貢說:「好!顏回,沒想到在關鍵的時候你先下手為強,先吃了。」子貢看完了心裡不舒服,就走去找孔子。子貢講話很厲害,他會不會走進去說「夫子,顏回偷粥吃」?他沒這麼講,他一進去就跟夫子講,「夫子,仁人廉士」,有愛心的人、有氣節的人「窮改節乎」,遇到困窮的時候會不會改變他的氣節?你看這個問話好像跟這件事情沒關系,但是很有關系。夫子馬上回答,假如改變氣節,怎麼能算仁人廉士?接著子貢又問第二個問題:「老師,顏回算不算仁人廉士?」夫子馬上很肯定的點點頭說,我觀察顏回很久了,他絕對是仁人廉士。 接著子貢馬上第三個問題出來了:「老師,我剛剛明明看到顏回偷粥喝。」在這個當下,很多的心境我們要好好去體會,夫子的溫良恭儉讓在這個地方體現了。夫子會不會馬上跟子貢說「不可能!一定是你看錯了」?這個時候子貢會說「老師,你都相信他,都不相信我」。所以言語是很高度的智慧。子貢這麼咬定顏回偷粥吃,夫子馬上說到,雖然你看到了,我想可能另有原因,沒有直接就很沖的反駁子貢。對於自己學生信任,夫子講完話之後就走出來,走到廚房去看。走進廚房,夫子會不會走進去對顏回說「顏回,你有沒有給我丟臉」?夫子也不會這麼講話。進去之後馬上跟顏回講:「顏回,我昨天作夢,夢到了我的祖宗,一定是我的祖宗要幫助我們突出重圍,所以我想今天煮的粥拿來先祭我的祖宗。」 夫子信任學生,了解學生對祖宗非常恭敬,假如這個粥他已經喝過了,不管什麼原因,他絕對不可能再拿來祭祖宗。所以就看到顏回非常驚恐,對著老師講:「老師,不行不行,因為剛剛煮粥的時候有一堆土掉下來,我馬上把它舀起來,所以這個粥已經不能再祭祀祖宗了。丟了很可惜,所以我先把它吃掉了,別浪費。」講完之後,夫子點點頭,喔!這個時候夫子會不會走到子貢面前,說「你看、你看」?不會,夫子很溫良。夫子會不會走到子貢面前瞪他一眼?也沒有,自己就走出去了。學生也很有修養,也沒圍過去批評子貢,只是統統走出去了。只剩下一個人,子貢站在那裡不知道要說什麼好。所以確實「見未真,勿輕言」,不能很急躁的看到了就馬上去講、去傳,這有可能造成對人的一種誤會,甚至是一種污蔑。 在「信」當中還有一句,「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我在上個月看了一本書,是寫到許哲女士的傳記,書名叫《106歲,有愛不老》,時時都充滿愛心,不會老。許哲女士她為什麼這麼有愛心?我們也體會得到,家教的影響,她的母親也活到一百多歲。她回想到小的時候,看到很饑餓的人來家裡敲門,母親一看到這些人走進來,本來他們自己要吃的食物,母親很自然的就把這個食物拿去給這些已經餓了好幾天的人吃。當下他們幾個孩子看到這些饑餓的人吃了之後,那種表情的滿足、表情的欣慰,深深印在他們的心上。所以,他們家四個兄弟姐妹,四個都是慈善家,都非常有愛心。 而許哲女士二十七歲才讀書,四十七歲才學護理。她要去學護理的時候,人家是規定好像是二十五歲以前才能學,她都超過二十幾歲了。結果真誠心,「精誠所致,金石為開」,她跟學校的負責人講,我學這個不是要賺錢,我學是要完全奉獻的,所以破例讓她來讀。四十七歲才讀護理,六十七歲開養老院照顧很多老人。諸位同修,我們六十七歲了沒有?我們要效法許哲女士的這種利益人民,照顧孤寡老人、照顧貧窮人的精神。到現在一百零八歲了,還是盡心盡力來照顧很多需要照顧的人。她講到照顧貧窮的人、老人是我的責任,是我應該做的事情,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許哲女士說到「愛人就是我的信仰,良心就是我的宗教。」 她在三十多歲那個時候工作挺好的,有一天跟她的朋友到一家餐館吃飯,還喝著白蘭地,那時候是冬天。吃完出來,突然看到旁邊有一位乞丐,穿得很單薄,在那裡又饑又寒,在那裡發抖,看了之後很震撼她的心靈。她回來之後,她就把她華麗的衣服脫下來放在一旁,正對著鏡子,她說:「到底是吃著豪華的食物,穿著豪華的衣服,這個人是我;還是脫掉了虛榮的外表、衣著,赤裸裸站在面前的,這才是真正的我。真正我的良心絕對不能被這些物質給污染了,所以我往後的人生,絕對不能因為我的奢侈而多花一毛錢,因為這一毛錢都是我兄弟姐妹的,我多花了一毛錢,就是多花了我的兄弟姐妹的錢。」從此之後,她物質的享受夠用就好,甚至於衣服都是去垃圾桶撿來穿的。她感悟到了,所有的人都是跟她一體的,照顧他們都是她的責任,所以她不願違背她這一分心、這個良知。從此以後,數十年如一日照顧他人。許哲女士做到了,我們也「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 我在今年過年的時候,去跟幾個當地的長者拜年。當地有個習俗,拜年一定要吃金元寶,就是雞蛋,茶葉蛋,所以我才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就吃了四顆茶葉蛋。進去之後,看到一位七十六歲的長者,他的書法是湯池當地第一把交椅,我非常驚訝的看到進門他寫了一副對聯。這副對聯的因緣,是他聽到我們在湯池的這些小孩,還有我們中心的這些員工的孩子,跟楊老師學書法學了半年,寫得非常好,篆刻的水准相當於學兩年的成人的程度。他很驚訝,心理上覺得有可能嗎?剛好過年前這些孩子春聯義賣,長者來了要寫什麼,這些孩子就給長者寫。一塊錢不嫌少,一百塊不嫌多,這些孩子募了七千多塊錢。寫完之後,就在寫的過程,兩個多小時,七十六歲的長者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看著這些孩子寫。看完之後他很感慨,他說這些孩子書法的基本功比我還高,我要跟這些孩子學,我要跟楊老師學。 他回去之後寫了這副對聯寫到,「往事一場春夢,七六從零開始」。我們從這個長者當中體會到了,為什麼老和尚推展中國文化在湯池,因為湯池的這些長者有德行,庇蔭了後代。文化大革命在廬江、在湯池,沒有批斗老師,任何事都沒有偶然。所以希望我們的子孫有福分,重要的是我們要立身行道。好,最後我們以這一偈回向偈,「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我看到大家的表情都非常的歡喜,因為這個回向偈是每天早晚課在念,要從心裡念出來,「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句話念到心裡去了,走出去看每個人都很高興,還有誰看不順眼!好,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