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法師:如何求到平安
◎金明法師
同樣是拜佛,許多人的目的,並不盡同;有的求福,有的求慧,有的求財,有的求子,有的求家庭和睦,有的求事業發展,……但是,盡管大家所求不同,其中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求平安”;所以每逢大法會,到處可以聽到“求平安”的聲音。
我們知道,平安之所以會為大家一致的希求,實在是因為平安是大家所需要的!沒有平安,即使你賺了很多錢,盡管你的事業怎樣發展,都是沒有用的。因此,我們在馬路上走動,或在建築工地,大家都知道“安全第一”;而在社會上活動,應該可以說是“平安第一”了!
大家都希望平安,大家都在求平安,那麼,平安的真正意義,應該要研究一下:真正的平安,應該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種:物質的平安,乃是外在的平安;而精神的平安,便是內心的平安。這兩種平安,都是人生所必要、所希求的。
我們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織而成的;例如我們身體上的皮肉筋骨,屬於堅性的地大;身體上的涎血便汗,屬於濕性的水大;身體上的溫暖熱度,屬暖性的火大;身體上的氣息呼吸,屬於輕性的風大。由這四大要素組成的身體,如果有一天四大失調、傷風、感冒、咳嗽、發熱等種種疾病,馬上就來;疾病發生,便是身體上的不平安了。
除了身體上可能發生不平安的疾病以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上,也有很多不平安的事可能發生,例如事業失敗、交通出事、刀傷、火燒、溺水、觸電等等;還有風災、火災、地震、兵災等,這些天災人禍的降臨,使人防不勝防。總而言之,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隨時隨地,都有災難,實在是多難多災多憂多苦啊!
從佛教的觀點說,人生的病有兩種:一為心病,要用佛法的法藥醫治;一為身病,要用世間的藥物醫治。有些人身體有病,不要延醫服藥,卻去求神問卜,殺畜生去祭祀鬼神,冀求卻病延年,弄到小病變大病,終於不治;這是最愚笨的辦法。這種迷信的舉措,為佛教所反對!《藥師經》裡說:“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魉,請乞福佑,欲冀延年,終不能得。”這種人雖是想求平安,可惜他妄從世俗邪說,把求平安的方法弄錯了。
那麼,我們應該要怎樣去求,才能得到平安呢?
一、虔誠稱念佛菩薩名號
諸佛菩薩,都曾發過大願,救度眾生;不過願有通別,通願是四弘誓願,佛菩薩都一樣;而別願則各有不同,如藥師佛曾發十二大願,觀音菩薩曾發“尋聲救苦”的大願等。我們稱念佛菩薩的名號,先要注意那個“念”字;許多不會念佛的人,“口中念彌陀,心裡動干戈”,這完全不符合念佛的意義;要知道,“念”字下端是個“心”,這告訴我們;’念佛不光是口頭上的事,主要在心;所以佛經上說到稱念佛菩薩名號時,都說“一心稱名”,這就是說:當我們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時,必須要真誠懇切,專一心念,沒有其他的雜念混入;這誠懇專一的心念越深,就越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念佛菩薩名號,很快就得到感應,求到平安,有些人卻不然?這就關系到我們的心是否懇切與專一的問題,並不是佛菩薩有什麼大小眼,或有什麼分別心。要知道,我們凡夫的心像池水,佛菩薩的心像月亮,凡夫心中雜念紛紛,好像池中的水,混濁不清,雖然明月當空,怎能映現?所以我們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時,必須摒息雜念,放下萬緣,虔誠懇切,專注一心,這樣才能得到佛菩薩的感應:這好像池水澄清,月亮必然就會映現一般。因此,只要我們能一心稱名,佛菩薩必能感應!《法華經》普門品裡,釋迦牟尼佛告訴無盡意菩薩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誦經持咒
求平安的另一方法,是誦經持咒;念佛菩薩名號,要懂得所念的佛菩薩的願行,同樣的,讀誦那一部經,也要思惟那一部經的義理,才能獲得利益;在《藥師經》裡,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菩薩說:“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求一切皆遂。”又說:“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志心念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因此,我們應該常常聽經,明白經裡的義理,然後於讀誦時,才能思惟其義。
三、布施行善
上面所說求平安的兩種方式,不管你是用稱念佛菩薩的名號來求平安也好,或是剛誦經持咒來求平安也好,都必需同時兼做布施行善的工作;而且這布施行善的工作,一定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經常隨時隨地去做;並不是等到大難臨頭時,才來趕快念佛呀,布施呀,行善呀!這種所謂“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行為,是最要不得的。
求平安既然有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或誦經持咒了,為什麼還要布施行善呢?這理由很簡單,第一、佛教是講因果的,世界上沒有無因的果,布施行善是平安的因,而平安便是布施行善的果:“不曾下得春時種,空守荒田望秋收”,那是徒然的。第二、佛教是講唯心的,佛菩薩的一切願行,都是由他們廣大的慈悲心所激發的,我們要求佛菩薩默庇,必然要學佛菩薩的慈悲心,才能感應道交。
布施,包括財施和法施,你拿財物去供養三寶,救濟貧窮,以及樂助社會上教育、慈善福利事業,這叫財施,你把你所知道的佛法或各種知識技能,樂意義務的傳授給人,這叫法施。除此以外,你看到人家迷路,去指引他;看到人家東西拿不動,事情做不好,你幫助他拿、幫助他做,那你就做了“身行的布施”,你對待人家,態度慈和,面容歡悅,那你又做了“容顏的布施”。你和人家說話時,勉勵人家行善,人家有了憂苦、恐怖、你安慰,勸導他,那你又做了“語言的布施”。你看見人家受苦,心生憐愍,看到人家布施,心生歡喜;那你又做了“心意的布施”了。只要你存布施的心,隨時隨地都有布施的機會,隨時隨地都可以實行布施。
說到行善,范圍可大了,包括戒殺、放生,以及一切利益人群的事情,我們應該盡自己的力量,腳踏實地去做有益人群的事。有些人說:“我沒有力,又沒有錢,怎樣去做利人的事?”其實,行善也是一種慈悲心,只要你有這種心,就有力量;比方說你看到一個人跌在河裡,你會游泳,你就立刻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就做了一件救人的好事了;如果你不會游泳,你也可以替他喊“救命”這也是做了一件善行;而這喊 “救命”,也即是你做好事的力量了。
怎樣求到平安呢?恆常布施行善,虔誠稱念佛菩薩的名號,並且誦經持咒,這是達到平安的康莊大道。
上面所說的,是人生外在的平安;外在的平安雖然為現實人生之所需要,但還不是全部的平安;人生全部的平安,應包括外在的平安與內心的平安。所以,說過了外在的平安,現在應該進而談到內心的平安。
我們內心有什麼不平安呢?簡單的說,就是因為煩惱妄想擾亂我們的內心,使我們整個心靈上,籠罩著昏煩、熱惱、焦躁、逼迫的不安氣氛,沒有片刻的安寧,所以不平安。這些煩惱,根據佛教唯識學上說:有八萬四千種的多,把它歸納起來,成為二十六種,包括根本煩惱六種和隨煩惱二十種。煩惱,不但擾亂我們的心靈,支配我們的情感,同時也操縱我們的生活,控制我們的行動。所以尋根究底,我們許多外在的不平安,還是由這內心的煩惱而生起。所以要滅除煩惱,很不容易!提倡知行合一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說:“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所幸釋迦牟尼佛曾為對治這八萬四千種的煩惱,開示了八萬四千種的法門,教我們依這法門去修習,便可以解脫煩惱的束縛,達到平安的境地。
根據以上所說,我們要求內心的平安,必須修習法,而修佛法,則要履行三個步驟:
一、聞——親近明師,聽聞佛法,閱讀佛教的書籍,由是而使我們的智慧萌芽。
二、思——聽聞佛法以後,把所學的佛法,加以深思熟慮,決擇研究。
三、修——把所聽聞所思惟過的佛法,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實踐起來。
由聽聞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聞慧”;由思惟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思慧”;由修習佛法所生的智慧,叫做“修慧”;聞慧、思慧和修慧,總稱“三慧”。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