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濰河
美麗的濰河
濰河,古稱濰水,發源於莒縣箕屋山,上游流經莒縣、沂水、五蓮,從五蓮北部進入濰坊市,流經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6市區,在昌邑市下營鎮入渤海萊州灣。干流全長246公裡,支流143條,其中較大支流有濰汶河和渠河。濰河總流域面積6376平方公裡,是濰坊的母親河。流域中峽山水庫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
一、歷史記載
有關濰河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尚書?禹貢》:“濰淄其道”,它只簡單記載了濰河和淄河兩條河的名字,發源和流經均沒有記載。濰河南源發源於著名文學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家鄉山東莒縣大沈莊北部的屋山(又稱武山、五山等)腳下,這裡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先人居住;漢代為箕縣城。《水經》雲:“水出琅琊箕縣(今山東莒縣)之濰山。”因此而得名(濰河)。《淮南子》中對濰山的山名也做了詳盡的說明:“濰山,曰箕屋山,曰復舟山,蓋一山三名也。”《漢書》中則將濰寫作淮,俗稱淮河。東漢許慎《說文》雲:“濰水出琅邪箕屋山”。《太平寰宇記》雲:“濰水源出(莒)縣東北濰山,去縣八十三裡,東北流入諸城縣境”,沿襲了《水經》說。元代的《齊乘》載:“箕縣濰山,今清風山,在莒州北百裡”。清乾隆《山東通志》載:“濰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發源,東北流經古箕城又東北。”清乾隆年間的《萊州府志》記載:“淮河即濰水。”由此,濰河之名便最終確定了下來。今濰河上游沿岸百姓仍習稱淮河,在牆夼水庫岸邊有南、北淮河村名,所以,有上淮下濰之稱。以上記載,先有箕屋山之說,後有濰山說,後又記為箕屋山。至今,濰河所流經的各縣縣志記載濰河的發源地,也都指稱莒縣北部的濰山、箕山或箕屋山。
二、河道變遷
濰河改道
濰水之名已定,和濰水有關的地名也相繼確定。濰水下游沖積形成平原(昌濰平原),濰水流經地其中西面的一個縣稱之謂濰縣(現在的寒亭),由此可見濰縣出現於古濰河道形成之後,並且當時距離濰河最近的城池是濰縣而不是昌邑。古人因取水需求,多沿河而居,可惜,當時人類的掌控自然的能力有限,以至於河道被沖積下來泥土石沙逐漸抬平後,又去流向周遍更低窪的地方形成新河道。此也是我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來由,實說河道總是因河床變高而改變,讓我們從河東人成了河西人,而不是說我們經常在河兩岸來回搬遷。古濰河道本來在濰縣東郊,離濰縣最近,而後來河道不斷更換,越換越接近昌邑境內,濰河在昌邑城西最後的河道,是流經昌邑孟家窪子、史家窪子、南鄑亭、大泊子、夏家鄑水、宮家鄑水、孫家窪、石橋一帶,龍池石橋村就是因為濰河支流有一石橋立於村前而得名。濰河古道在昌邑與濰縣(寒亭)之間的田野上來回改變,最後竟找不到合適的低窪之道,不得不轉道昌邑城東,就形成了今天的濰河。
軍事要地
春秋戰國時期,昌邑屬於紀國。那時稱之為鄑城,位置並不在現在的城區,而在今城區西北一帶,而奎聚街辦的南鄑亭、夏家鄑水、宮家鄑水等村的名字大都與古縣城位置關系有關。後齊國滅紀國,鄑城改名都昌。都昌城為“三齊巨邑”,為齊國之七十二城之一。《晏子春秋》中曾有記載:“景公封晏子以都昌,辭不受。”晏子不敢接受,因為他深知這座城對於齊國的重要性。昌邑因北部沿海地區因有濰河口不缺淡水,並且不缺淡水魚和海產品,不缺食鹽,並且地勢平坦又無人煙,故被歷代朝廷選為沙場(練兵基地),選為沙場的另一個原因是昌邑地處渤海灣弧行海岸線的最南端的位置,是離古官道最近的沿海荒灘,易於出兵。鑒於以上背景,昌邑戰亂時自然也成了軍事要地。在燕國大將樂毅征伐齊國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濰水就見證了昌邑這座古城叢興盛到淪亡,再由淪亡到收復的歷史進程。
峽山水庫
濰河最後一次改道,讓昌邑從河西變成河東,此時,人們已擁有了駕御濰河流向的能力,一個條件是濰河沿岸人口數量的增長,另一個條件是工具的改善,保證了修築河堤的能力。另一個“馴服”濰河的法寶就是山東省最大的水庫——峽山水庫。歷代以來,濰河造成洪澇的河段多為下游也就是峽山至北海一帶,峽山水庫的建成,把雨季儲存,讓旱季滋潤,讓昌邑大地變成了良田沃土。自此,濰河下游也成了昌邑人民的私有財產,不再更換河道於周邊地區。
三、峽山水庫
濰河流域中的峽山水庫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峽山水庫是山東省第一大水庫,坐落於山東半島,在濰坊市濰河中游的昌邑、高密、諸城、安丘四縣市交界處,庫區氣候宜人,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花草樹木繁多,是集觀光旅游、休閒垂釣於一體的大型天然場所。水庫總庫容 14.0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5.03億立方米。庫區涉及范圍大,包括縣市4個、鄉鎮11個、移民村97個。水庫始建於1958年11月,1960年9月建成蓄水。是一座集防洪、灌溉、發電、水產養殖、城市及工業供水等綜合利用於一體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5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4萬畝。峽山水庫旅游風景區的景點有:伯溫祠、玉皇廟、王母宮、財神廟、觀音洞、觀景台、棧橋、峽山公園等等,尤其是劉伯溫曾經生活過的伯溫洞聞名天下,每年都有很多人慕名前來旅游。
四、歷史文化
人傑地靈
濰水悠悠,蜿蜒北上,縱貫濰坊中東部,兩岸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澆灌著濰坊大地,養育了濰坊人民。濰河兩岸,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歷史上有諸多傑出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跡及歷史遺跡。濰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卻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歷史悠久
濰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老東夷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在這裡不僅出土了7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石磨盤,也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刻畫於陶器上的古文字。不僅如此,在濰河兩岸,自古至今,出現了很多政治名人和文化大家,如傳說中古代五帝之一的虞舜,孔子女婿、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公冶長,顯達西、東兩漢的伏氏家族,經學家鄭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著名作家王統照,著名詩人臧克家等等。“孔融讓梨”的故事就發生於濰河懷抱。當時這個讓梨的孩子(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長大後成了北海相(後漢時期,管理轄區多在濰一帶),建安初年,孔融被黃巾軍困於都昌,太史慈西渡濰河攜孔融書信求助劉備,劉備遣精兵三千隨太史慈跨濰河與黃巾軍交戰於今縣城南5裡一帶(今都昌街辦大營村一帶,該村村名也因此而得,估計因戰後兵營設施被百姓入住而成村落),都昌之圍遂解。
五、濰水之戰
項羽救齊
中國楚漢戰爭中韓信巧妙利用濰水(今山東濰河)殲滅楚齊聯軍的一次進攻作戰。公元前203年冬,韓信率軍襲破齊歷書(今山東濟南西北)軍,齊王團廣逃亡。並遣人向楚求救。項羽遣大將龍且率軍救齊。
韓信攻齊
十一月,齊、楚聯軍和漢軍對峙於濰水(今山東安丘東之濰河)兩岸。韓信領兵東來,尚未從平原渡口渡過黃河,就聽說郦食其已經勸說得齊國歸降了,便想停止前進。辨士蒯徹勸韓信說:“您受漢王诏命攻打齊同,而漢王只不過是另派密使去勸降齊國,難道又發出了诏令命將軍您停止進攻了嗎?您為什麼不繼續前進呢?況且郦食其這個人,不過是個說客,俯身在車前的橫木上,駛入齊國去鼓弄他的三寸不爛之舌,憑此便降服了齊國七十多個城池;而您統率著幾萬人馬,歷時一年多才攻下趙國的五十余座城池。這樣看來,您作大將軍幾年,反倒不如一個書呆子的功勞大了!”韓信因此同意了蒯徹的意見,即率軍渡過黃河。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冬季,十月,韓信打敗了齊國的歷下守軍,隨後直打到齊國的都城臨淄。齊王田廣認為郦食其出賣了自己,就煮殺了他。然後領兵向東逃往高密,派使者到楚國去請求救援。
平定齊地
田橫這時逃奔博陽,守相田光逃奔城陽,將軍田既駐扎在膠東。韓信已經平定了臨淄,即向東追趕齊王田廣。項羽派龍且領兵,號稱二十萬大軍,前來援救齊國,在高密與齊王的軍隊會師。賓客中有人勸龍且說:“漢軍遠離本土,拼死戰斗,它的鋒芒銳不可當。而齊、楚兩軍在自己的家門口作戰.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築深溝高壘固守,讓齊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撫已經丟失的城邑。已喪漢軍之手的城邑聽說自己的君王還健在,楚軍前來救援時,必定都會反叛漢軍。雙軍容居在遠離本土二千裡的齊地,如果齊國的城邑全起來反叛它,漢軍勢必無處取得糧草,這樣即可以不戰就使他們投降了。”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得很!他曾依賴漂洗絲綿的老太大分給他飯吃,毫無自己養活自己的辦法,還曾蒙受從人胯下爬過去的恥辱,毫無勝過他人的勇氣。這樣的人實在不值得害伯。況且現在援救齊國,不打一仗使由漢軍主動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可談啊!如今與他交鋒而戰勝了他,半個齊國就可以歸我了。”十一月,齊、楚兩國軍隊隔濰水擺開陣勢。韓信命人連夜趕做了一萬多個袋子,裝滿沙土,投堵濰水的上游,然後率領一半部隊渡河去襲擊龍且,隨即假裝戰敗,往回奔逃。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韓信膽小如鼠嘛!”於是渡濰水追擊韓信。韓信即派人挖開堵塞在濰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瀉而下,龍且的軍隊因此大部分沒能渡過河去。韓信迅速組織反擊,殺了龍且,阻留在濰水東岸的楚軍四散奔逃,齊王田廣也逃走了。韓信隨即追逐敗兵到了城陽,俘獲了田廣。漢軍將領灌嬰這時追擊捉住了齊國守相田光,進軍到博陽。田橫聽說齊王田廣已死,就自立為齊王,回頭迎擊灌嬰的隊伍,灌嬰在贏城下打敗了田橫的軍隊。田橫逃往梁地,歸順了彭越。灌嬰接著又進軍到干乘攻打齊將田吸,曹參則在膠東進攻田既,將田吸、田既都殺掉了,全部平定了齊地。漢軍在北方戰場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直接威脅項羽統治中心,為轉入反攻奠定了基礎。
-------------這就是濰河!
今天,我們就是驅車來到這美麗的濰河放生。路雖然遠了一些,但能給物命們找到一個好的生存環境,我們也就不覺得累了!
選擇來濰河放生,除了這裡河寬水深等先天有利條件,還有一點吸引了我們,濰坊市政府下發文件,濰河禁止捕撈!這一點,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備的。
今天放生819元,放生物命,野生鯉魚47斤,黃鳝15斤。
:居士文章 :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