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疾病


 2007/10/6    熱度:7633    下載DOC文檔    


注:有病求醫,也是明華居士的主張,在求醫的同時,更精進的修佛,才是對待疾病的態度。

江 郎

  佛法是積極入世的,對於痛苦的態度是“速當遠離”。
  當年佛陀出家就是有感於人生老病死的痛苦,為尋求一種離苦解脫之道,主動放棄了奢華的家庭生活,苦行六年,最終發現奢華的放縱與自虐式的苦行,並不能達到離苦的目的,而清淨的禅定智慧才是快樂的根本。於是盡其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一直都在傳授“什麼是苦,如何離苦;什麼是快樂,如何達到清淨之快樂”的道理。
  積極脫離痛苦,追求清淨之樂,是佛陀立教的用心,是我們佛教徒信仰的總旨。
  疾病,這是人世間最為顯著的痛苦,當然更是速當遠離的主要目標之一。
  了解因果,我們知道疾病的生成有一定的原因。但人的知識是有限的,不可能對各種疾病的來龍去脈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即使有相應的知識,也不可能使自己時刻處於理智與冷靜之中來預先防范。有句老話叫“醫不自醫”,說的是即使是最了不起的醫生,也有醫不了的病,也不能保證自己不會生病。中國古代的名醫,有“藥王”之稱的孫思邈也兔不了病死,就是這樣的例子。
  了解因果,我們知道我們的身體與精神,不可能永遠調適得很好,我們的身體總會有冷熱酸疼的感覺,我們的精神也受喜怒哀樂等情緒所左右。由各種不適的情況,疾病的產生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自己沒有相應的能力來避免和解決病痛,現在的醫學也沒能發展到治愈不治之症的地步。
  如是真實地了解我們的處境,我們就會以一種坦然的勇敢和正確的態度來面對那些無常而至的疾病。
  看了許多佛傳故事,我們知道世尊一一釋迦牟尼佛本人在世的時候,也常有當時著名的醫師蓍婆為他作治療和常規護理。
  佛陀也常說“八福田中,看病第一”。這是說不僅自己有病要看醫生,他人生病也要積極看護,幫助求愈。探病看護最好的例子就是佛陀與阿難尊者,他們經過一處僧捨,見到一位老病比丘無人護理。佛陀吩咐阿難取水,親自為老比丘擦洗身體,打掃房間,捧湯喂食,看護養病。
  再就其他佛國世界而言,東方的琉璃光如來,號稱藥師;西方的阿彌陀如來,尊為無上醫王。雖然,這些如來的尊號含有一種比喻意味,但其中“有病求醫”的道理是顯露無遺的。
  不怕得病,這是一種坦然與勇敢;有病求醫,就是離苦的積極行為。
  “坦然面對,積極離苦”是我們佛教徒對待疾病這一人世間共同難題的積極態度;不以南轅北轍的愚昧來徒增自己的痛苦;不給世人以“迷信”、“消極”之口實;也不會給那些外道邪徒借以作蠱惑害人的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