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接受馬來西亞《中國報》記者采訪
采訪者:《中國報》林愛珊記者 記者:剛才您有說到,馬來西亞華人同胞現在對傳統文化也蠻重視。其實,蔡老師您有到其他國家,可以比較看看,馬來西亞的華人,到底是怎麼樣,對於傳統文化方面?因為也有一些時事評論員說,馬來西亞華人對傳統的那個執著,好像愈來愈少。
被訪者:蔡禮旭老師
陪同者: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王麗萍主任
記者:老師可以談一下,你在馬來西亞教育的那種工作嗎?
蔡老師:我是2004年剛好是聖誕節的時候,第一次到馬來西亞。那時候是孔子學會主辦,第一次到馬來西亞來,那是一個講座,在陳氏書院。在祠堂、書院裡面講傳統文化,也很有意義的。而且陳氏算在福建這一代,在東南亞,都算是大姓了,陳氏是大舜的後代。所以那一次,感覺馬來西亞的華人同胞,對自己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非常珍惜。之後,幾乎每一年都有到馬來西亞,來做傳統文化的交流。
後來,2007年,跟我們全國校長職工會,有一個簽約,就是五年要培訓全國的第一線的華小的老師。他們校長職工會也非常有遠見,也很有決心,希望把《弟子規》、把這個傳統德育教育,能夠推展到全國各地的華小。所以從07年開始,就每一年都會有一次比較大型的教師培訓。
蔡老師:我是從來聽課的這些大眾,感覺他們還是挺珍惜的,有時候課程還三代同堂,一起來參與學習的都有。而且,傳統文化很重視倫理,現在三四代同堂住在一起的華人不多了,我們感覺,馬來西亞這樣的一個家庭組合,還是比較多。包含幾十年,華教在馬來西亞的一個承傳,也都是有賴華人捐款,來護持整個華教的延續,這個也是相當不容易。而這幾年,每一次這些幾千人甚至上萬人的課程,那投入的義工都是上千的。這麼多義工都這麼歡喜大家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從這些去看,還是挺難得的。然後又加上全國校長職工會有這樣的一個認知跟決心,所以剛好這幾年,就持續已經辦到第四年的,一個比較大型、五天的培訓課程。今年是在柔佛。
中心主任:今年會著重柔佛州的校長跟老師。不過(講座地點)在中心。O7年是在金馬皇宮,08年在UKM大學。07年是650位(參與),08年是1800位,09年是2500位。
蔡老師:09年是去年底,在北方大學(UUM)。
記者:08年是在UKM?第一年就在金馬皇宮?所以,你在過去這幾年,在馬來西亞的教育、講座,有遇到一些比較大的難題嗎?
蔡老師:難題倒沒有遇到什麼難題。因為應該是說,傳統文化它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的這些思想、觀念,那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事業、社會好,所以基本上應該不可能會有什麼難題,主要是不理解。那接觸完,能把這些思想觀念給他講清楚,應該沒有人會反對。是不了解而已,不至於會反對。
記者:所謂不了解的程度,會很高嗎?在馬來西亞?
蔡老師:目前我們辦的課程,接受度都還挺高的。
中心主任:起初會有一些,起初開始還是會有一些誤會,以為宗教色彩太濃,起初,07年。
蔡老師:哦,那個是教育他對宗教議題比較敏感,他怕說,假如是宗教,進到校園,因為不同宗教,他怕會有什麼不同的看法。不過後來知道說這個《弟子規》它是屬於家教的部份,屬於倫理道德。
記者:但現在我發現,還有很多人的觀念是,覺得這《弟子規》還真的是有那種宗教的成份。是這樣子嗎?還是……老師你可以解釋一下嗎?
蔡老師:哦,假如是覺得有宗教成份的話,可能是因為,一開始推展《弟子規》,有一定的比例,是佛教徒在做這個事情。但有一個,我們必須去思考一個問題是:第一個,佛教徒他也是炎黃子孫啊,是吧?第二個問題是說:現在這個功利主義之下,誰願意去做沒有任何報酬,卻又做得比誰都積極的事情?那除非他有一種奉獻的精神。那有這種奉獻精神,一般,都是比較是接觸佛法,或者是接觸宗教的人,他才會有這種情懷嘛。所以一開始,有這種奉獻精神的人出來,這也是很正常。
當然說到這裡,在中華文化裡面,儒道釋,它是三個主流。而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這個在整個歷史當中,就看得出來。我們講“儒家、道家、佛家”,它用“家”字,就是一家之言,就是教化。
然後以最近的皇朝,清朝,清朝是非常重視中華傳統文化,有一部書,是特別不容易編輯而成的,就是《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經史子集,那個是中華文化最完整的一部書,一千五百本,一本這麼厚,那個要用卡車來載,才載得完。這麼厚的,這麼大的。那個是清朝編成的,代表清朝他雖然是女真族,但是他特別珍惜中華文化。
而雍正皇帝,他就曾經對全國人民寫了一個《上谕》,這個數據都可以查得到。這個《上谕》裡面,皇帝講,“三教”,這個“三教”就是指儒道釋,儒家、道家、佛家,“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就是教育,讓人民懂得這些做人的道理,等於是說,這幾千年來,這三教都在教化神州大地的老百姓。而且他說,“理同出於一原”,道理,“理同出於一原”,“原”,原來的原,“道並行而不悖”,他們所談的道理,它是非常,都是相同的、相應的。所以,這個佛法,它也是教育。所以剛好,馬來西亞這些佛弟子,他們比較了解文化的價值,所以他們主動的來推展。
但是經過了解之後,他就了解到,這個是文化,這個是倫理道德,是家教,不是宗教的一個范疇。那隨著接觸、了解了,教育界的擔憂,他就放下了。我們接觸的校長職工會的秘書長,李金桦校長,他就是基督徒,而且他是非常積極在推展,他覺得這個對孩子的做人、德行幫助非常大。
記者:所以,這個《弟子規》其實是無關宗教?
蔡老師:對,無關宗教,它是文化,是談倫理道德,談德行方面的教育。因為中國歷代,這幾千年,都是透過這個家庭教育的基礎,人就有這些德行的根基了。但是這個家庭教育,以前那個家庭教育,它是一個大家族,現在都是小家庭比較多了,小家庭,有可能就忽略家庭教育的基礎了。
然後現在就是,學校它沒有宗教的擔憂之外,我們去年在北方大學,也有回教的校長、老師參與。09年在UUM,就有參與。而且,他們覺得《弟子規》教導孩子孝道、做人,很有系統。這個他覺得說,比回教的經典裡面講的,更有系統。因為他覺得,回教《可蘭經》裡面也強調孝道,但為什麼他講說更有系統?因為畢竟,《弟子規》所整理出來的這些道理,它是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出來的,所以它當然更有系統。
而且他們自己,那個默罕默德,當時候在世的時候就有講,說“要追求知識,縱使遠到中國”。所以回教徒他在學習中華文化的時候,他也比較沒有障礙,因為這是他們默罕默德先知,也這麼樣提醒他們。所以代表整個全世界現在古文明唯一留下來的歷史文化,只剩下中華民族了,所以當然,可能是他們默罕默德先知在那個時候,其實就已經看到,在文化的積澱當中,中華民族是最厚的,其他古文明已經斷層了。
記者:這樣說的話,其實《弟子規》跟宗教的教育,其實是沒有相抵觸的,對不對?
蔡老師:沒有相抵觸的。而且應該是說,所有的宗教,它不可能不教倫理道德,因為這是做人的基礎啊。因為中國人、中華民族,他重視教育,所以一直以來,你縱使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他也知道這個做人的道理。那西方它是很強調宗教,它幾千年,包含它是政教合一,政治跟宗教它是合在一起的,甚至宗教的地位還比政治高,所以他們基本上是,宗教對於每一個人來講,好像都是接觸。中華文化它不一樣,它是特別重視文化教育,所以縱使你沒有宗教信仰,對這些倫理道德也知道。
所以現在為什麼社會亂?亂在人心,他沒有一個做人的准則。所以是因為,東方,尤其是中國,忽略了倫理道德,忽略了孔子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教育,那人心整個就亂了。所以講白了就是,東方不要孔子了,還曾經有文革的現象,打到孔家店;西方覺得,不承認有耶稣了,不承認這些宗教教義了,那整個人心它墮落得就快了。
記者:剛才您有提到說,現在是小家庭,小家庭就難以進行這個家庭教育,可以談一下,其實現在整個社會的情況,愈來愈嚴重,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蔡老師:這很好的,您看,一個人,做人很重要的一個基礎,第一個,孝道;第二個,恭敬長輩、恭敬老師。等於是孝敬這兩個人生態度,比什麼都重要。沒有孝、敬這兩個字,他做人就沒有根了。
那我們看小家庭,第一個,孝,很難教。你說三代同堂,大家庭,因為教育裡面,身教絕對比言教更重要。
因為我接觸不少家長,他們有時候談到孩子就說了,“我都給他講多少次了,他就是講不聽。”從這個話裡面就可以感覺到,現在的人,他在認知教育的時候,他落到言教上面去了。但是他有沒有反思說,他自己有沒有做到?父母自己有沒有做到?為什麼講言教沒有什麼效果?因為只有講,自己都沒有做,那一般孩子他也不服的。
所以,孝道,很重要它要身教。但是小家庭,他就沒辦法,很難身教。然後小家庭,他沒有那種團體的相處,這個時候,他沒有叔叔,沒有伯伯,沒有爺爺奶奶這些長輩。像我們小時候三代同堂,很自然的,你不管吃飯,甚至要坐下來,都首先要看長輩先坐了沒有,那你那個恭敬很自然就養成了。你包含每一天吃什麼東西,一定是先給爺爺奶奶、長輩吃嘛,它有一個環境的氛圍,自自然然,潛移默化就學會了。那現在小家庭,他就在教孝敬方面,怎麼樣跟長輩、跟人相處,他就相對的比較不容易。
那當然,目前是小家庭的狀況,我們怎麼樣能做到,讓孩子還是懂得倫理道德,懂得這些做人的話,那第一個,父母就要多用點心了。禮拜六禮拜天,放假期間,多回家陪陪父母,照顧父母。有一首歌在大陸叫做“常回家看看”,這個歌就已經顯露出來,跟父母就沒有住在一起嘛。我們想說,常回家看看還不行,要“常回家干干”,干活。常回家看看,好像怕人家說你不孝順,回去看一下,“我有回來了”,那又是形式的,沒有意思了。真正用心去陪伴、去照顧父母,讓孩子潛移默化當中,看到這個身教,這是一個做法。
當然,能夠三代同堂,那是最好不過的。而且我們看三代同堂,其實對老人才是真正恭敬。因為人老,真正要快樂,還是天倫之樂。其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嘛,你說,哪一個人不希望晚年的時候,跟孩子孫子住在一起?誰喜歡去住在那個養老院?是吧?
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想一想,我們也會老,誰希望?因為你假如養老院大,兩三百人住在裡面,那個服務人員,連名字都沒辦法記,那他可能到時候喊老人都是“一百三十五號”,變成一個床位在那裡喊,那老人多難受啊。
所以今天我們能夠孝敬老人、照顧老人,因為從家庭來講,沒有老人就沒有我們,我們應該飲水思源,知恩報恩;從社會來講,沒有上一代老人,哪有我們這一代?那既然都是老人給予我們家庭跟社會的奉獻,那老人的奉獻最後是沒有人照顧,得到養老院去,那這個就感覺不是很妥當。而且,我們現在不照顧老人,等我們老了,如是因,如是果,那也沒人照顧我們啊,是吧?我們總得想想這些事情。這個就是第二個,就是三代同堂,比較好。
第三,可以小區營造一個家庭的氛圍。
記者:怎麼說?
蔡老師:因為你小家庭,但是小區,他可能有兩三百戶人住在一起。那你要讓孩子學習一個團體生活,懂得人際的關懷相處,那你小家庭這些都缺乏。那你可以營造一個,看到所有小區的老人,“爺爺好,奶奶好”。有時間,又剛好那個重陽節的時候,辦個活動,孩子給老人敬茶,端茶倒水,表演節目讓老人高興,那你這個小區,慢慢不就營造成一個家庭氛圍嗎?那這個就要靠有心人去做。只要有人願意去主動付出、奉獻,這個無私的風氣,就會在小區裡面帶動起來。你比方,有學習傳統文化的人,他就可以免費的,幫其他小區裡面的孩子上倫理道德的課,有人主動奉獻,慢慢那個氛圍就會帶出來。
台灣有一個小區,叫耕心蓮苑,耕耘的耕,蓮花的蓮。他們是兩個老師免費輔導、照顧孩子,學習課業,學習這些倫理道德,已經做了十三年了。結果他們現在小區像一個大家庭一樣,然後台灣的教育部社會司,就是專門管社會教育的單位,以他們小區為全台灣小區學校的樣板。那所有的小區都像他們一樣,這麼認真學習傳統文化,而且又像個大家庭,那這個社會就非常祥和了。這個是從小區怎樣去營造一個家庭和諧,大家庭和諧的氛圍。這對孩子都是非常好的環境教育。
記者:問題是現在家庭是父母兩個都工作,然後孩子方面,那種教育都是交給學校,交給老師,就只是老師在負責教育,所有教育孩子的責任都已經交給了學校,這樣子的情況是很久了。
蔡老師:這個我們待會兒談一下。我現在還有第四個,企業團體,營造一個大家庭的氛圍。
因為現在都是小家庭,而企業團體它是共同的目標,共同的利益。而這一個企業家,這個“企業家”,企業“家”嘛,它是一個大家庭嘛,他假如有一種家長的胸懷,他把中華傳統這些倫理道德,都能夠融入在他的企業裡面,他可以開班教育這些員工的孩子。這就好像那個以前開私塾,所有的孩子們送到這個私塾來讀書。現在已經沒有大家庭了,企業變成一個大家庭啊,他有這一份道義、情義,照顧員工的家庭,包含以後他的養老,包含他的孩子教育,包含員工整個心靈的提升。不只在這個環境當中得到生活的安頓,他還可以得到心靈、精神的提升。這個很重要,現在的人賺錢忙到心靈空虛,或者忙到窮得只剩錢而已。我們接觸很多企業界的人,他們自己都說,還沒學習到這些聖人的教誨,都覺得是窮得只剩下錢而已了。
而我們現在因為前幾年,都是在中國推展傳統文化,而現在中國有非常多企業家都在做這個工作,整個他的企業氛圍很好。甚至於他們還主動辦課程,讓社會大眾來學習,如何修身齊家。而他們辦的課程,讓很多家庭,懂得了這些倫理道德之後,改善很多家庭的例子都有。等於他不只照顧自己企業,他還希望社會大眾能受益。所以這個是剛剛林小姐您提到的就是說,目前已經是小家庭了,用什麼方法慢慢把它改善過來。
另外您剛剛提到的就是,家長,他很多的時間都在賺錢,父母可能都出去工作了,然後他們覺得,教育就是交給學校。
好,現在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第一個,孩子其實他接受教育,應該是懷孕就開始了,胎教啊。現在科學已經證明,胎教影響是很大的。
我們曾經接觸過一些太太,她就奇怪,“我的脾氣不是很大,怎麼我這個孩子情緒這麼大?”那有時候我們跟她交流,“你懷孕那個時候,是不是狀態特別不好?”說,“對,那時候好像工作、方方面面特別。”那時候是很重要的時候,但是那個時候剛好狀態特別不好。
因為那個時候,胎兒跟母親他是一體的,所以那個時候母親的情緒,孩子他是能夠感覺得到。這個在我們中國歷史當中,那是從堯舜禹湯,那時候就懂得注重胎教。
最明顯的例子,周朝有三個很有德行的女子,女聖人,她們的名字叫太姜、太任、太姒。這三代人,這個太姒,是文王的妻子,周文王的妻子。太任是周文王的母親。太姜是周文王的奶奶。然後,文王的父親是王季,王季還有兩個哥哥,泰伯,仲雍,這個都在古代都是聖人,德行都非常好。那等於是太姜,生了她幾個兒子都是聖人,然後太任又生了文王,然後太姒又生了武王、周公。所以她們這三代女子都很有德行,而且都很注重胎教,所以周朝出的聖人特別多。
然後因為這三位女子,她的名字都有一個“太”字,後來,就稱婦女,尤其結了婚的媽媽,稱“太太”,所以這個名字是很尊貴的,就是期許所有的女子,都是成為聖人的母親。當然她要成為聖人的母親,首先她的德行要很好。然後也同時提醒了,胎教跟母教的重要。
所以從胎教到幼兒教育,這個都是非常關鍵的。俗話講的,“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這個都是反應出他從小,其實孩子從睜開眼睛,從胎中到三歲以前,他那個眼睛是隨時在看,耳朵隨時在聽,都在學習。我們不能以為,是到幼兒園、是到小學才開始學,那這個就是認知上的問題。這一些問題,我們在這幾年下來,很多婦女她就懂,所以她懷孕的時候,特別注重胎教,那個孩子就特別乖,就特別好教化。所以懂不懂,還是差別會非常大。
而我們看,小孩子牙牙學語那個時候,你看他開口就講,“我爸爸說,我媽媽說”,那代表父母在他的心目當中地位非常崇敬,父母講的話他都不敢忘,那你說那時候父母怎麼對他影響不大呢?包含以前對老師的尊重,那都是父母教給孩子的。父母帶著孩子去拜見老師,給老師行禮,那孩子一看,他最尊重的爸爸媽媽對老師這麼恭敬,他怎麼敢不聽老師的話呢?這個都是很重要的家教。
所以首先,父母他要認知到,孩子從胎教到整個小孩的教育,他們是非常關鍵,他們是孩子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老師。所以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你不能把這個根本給忽略掉了。
然後再來就是說,組織一個家庭,夫妻要有共識:什麼是這個家最重要的事情?
你看現在的人,忙了一輩子,幾個人幸福快樂呢?幾個家很和諧、很安樂呢?我們從一些現象當中來看,憂郁症愈來愈多了,青少年犯罪愈來愈多,離婚率愈來愈高,自殺率愈來愈高。顯然,隨著人的努力,甚至不只是爸爸努力,以前還在三五十年前,都是爸爸賺錢,媽媽照顧家裡,所以,投入工作的一個努力狀況,是不斷的提升,可是人的那種幸福感、幸福指數卻是快速下降,家庭的問題比以前更多。
所以,是不是值得思考?大家都一窩蜂往這樣的方向在走,但是並沒有得到幸福啊。你說,光是說離婚率就好,現在很多國家基本已經到了五成左右了,那你說夫妻都變成這個樣子了,孩子都變成單親家庭了,你說你賺的錢再多,孩子他會快樂嗎?心靈會健康嗎?所以從家庭的思考來講,家庭的幸福,不是有錢就幸福了。現在好像人就一窩蜂的,就是只有錢,什麼都解決了。事實上,錢能解決的事,可能都不是最關鍵的事情。你看上一代的人,錢又沒有多少,衣服都哥哥傳給弟弟,就這樣一直穿下來,錢也沒有多少,一家人很和樂,很團結。現在錢很多,家裡都很多爭吵。
所以,夫妻他要思考得到,家庭的精神層面的經營。再來,下一代教不好,這個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了。所以,老祖宗提醒我們,“至要莫若教子”。最重要的、至為重要的,沒有比教兒子、教下一代更重要的。
記者:剛才你談到說,離婚率愈來愈高,會不會說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跟以後必然的一個發展情況?導致這種所謂的家庭倫理、倫理教育方面,已經不再重要,不再受重視?會不會?
蔡老師:您看,“趨勢”,是人往那個方向走,叫趨勢。但是趨勢有好的趨勢,跟不好的趨勢。那人都沒有辦法判斷了,你說趕流行,那這個流行是好還是不好?你趕了以後,比方說,趕這種虛榮、虛華,這種流行要不要趕?冷靜的人他就不趕了,他就勤儉持家;你不冷靜的人,他就奢侈,到最後整個生活就變成這些金錢、欲望的奴隸。我們看下一代,信用卡有多少張?是不是?他還沒出去賺錢,就已經花了一大堆錢,你說這個趨勢要跟嗎?現在這個世界就是走上滅亡,那我們跟不跟呢?科學家都提出警告了,繼續這樣下去地球都不能住人了,那你說這種趨勢要跟嗎?在這種節骨眼上,家庭也好,社會也好,該是冷靜下來思考的時候了。大家都這麼辛苦,“努力有結果,不一定會有好結果”,得要是正確的方向才會有好結果。
所以,離婚率愈來愈高,那鐵定是錯誤的方向,那不可能給人幸福的。我好像還沒有聽過哪一對夫妻離婚了,說“離婚真好,我好快樂”,我還沒有聽過這樣的一個例子。
但是問題來了,誰結婚以前,去接受“如何夫妻和諧相處”?誰去接受過這樣的教育?那人都不學這些道理了,他怎麼會懂呢?所以你說現在這麼多大學,博士生這麼多,幾個博士很孝順父母?就是《三字經》講的,“人不學,不知義”,“人不學,不知道”,這個就變成整個教育,它在近代這幾十年,受到西方的教育影響,它著重知識跟技能,它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德行、教做人。所以西方社會很亂,它那個青少年犯罪率,現在都六歲、七歲就開始了。結果我們這個中華民族,最嚴重的,喪失民族自信心,“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其實我們教育,我們是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方法、五千年的效果。你去全世界哪一個民族找,每一個朝代都出德行非常好的聖賢人?你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啦!結果信心都沒有了,都跑去西方學,結果現在學得一塌糊塗。
記者:可是好像在馬來西亞,我們的教育制度,現在引起的爭議,就是過於注重考試,過於注重學術成績,而不是那種德行。
蔡老師:所以難得,校長職工會他認知很好,他知道“德者本也”,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他用很大的決心跟毅力,來做這件事情。今年已經第四個年頭了。
記者:就會合作舉辦五年?
蔡老師:對,簽五年的合作。
中心主任:有些華小已經看到很明顯很好了。
蔡老師:孩子是可以教的,人是可以教的,是我們有沒有教他?
談到這裡就是,我們剛剛講到的,夫婦組織家庭,有沒有把教育孩子擺在重要的位置上?有沒有認知到,夫妻是孩子最重要的第一任老師?然後,是不是一定要賺很多錢,才能維系家庭?這些都值得思考,不然大家都好像就隨波逐流,都好像這樣才對。那以前媽媽照顧家裡,爸爸賺錢,然後還養八個孩子,人家不也是這麼過來,而且個個還挺懂事的。現在是兩個人賺錢,養一個、養兩個,結果還養不好。這是不是他整個家庭裡面的那種教育的認知,還有他整個家庭治家的這些原理原則,他有沒有把握好?
比方,勤儉為持家之本。勤儉了,爸爸一個人賺,還可以積累不少錢,還可以買房子,省吃儉用。現在兩個人賺,貸款還付不了。所以這個都是他一個人,他這一種德行,還有他的價值觀的問題。
記者:蔡老師,這是大部分家庭所面對的問題。
蔡老師:因為都沒有人教。誰教勤儉啊?而且現在都是這種人比人氣死人,虛榮心作祟,那就不好了。所以人要提醒,不然一下子就隨波逐流,拉不回來了。
所以這個是夫妻在經營家庭,他有沒有去考慮到勤儉持家,而不是說一定要去賺很多錢才能夠維持這個家。夫妻有沒有重視教育,把孩子的根基扎好?其實教育是你有沒有用心,你有用心孩子都感覺得到。哪怕你是兩個人都工作,回來的時候,很用心的陪伴孩子啊。
再來,就是學校教育部份。學校有沒有能夠重視到,德行是教育最重要的根本?而不是只有知識技能的傳授。
記者:但是在功利社會的話,這個教育,尤其是在馬來西亞的現象是,孩子要考很多A,就是好孩子,所以家長拼命給孩子去上補習班,然後每天放學過後就一大堆鋼琴課,然後繪畫,然後補習。
蔡老師:這些事情都很值得思考。比方說,您剛剛講到“功利”。一個人,他待人處世、思考事情,都是以功利,請問,這樣的人會孝順父母嗎?這樣的人會很忠於他的領導嗎?這樣的人能經營好家庭嗎?這個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現在擺在我們面前是什麼?大家學歷都很高,但是是功利思想,不孝父母,然後跳槽特別多,忘恩負義,然後,離婚率特高。功利它不是一個好的方向啊。現在家庭也好,團體也好,都有難念的經,不都是因為這個存心偏頗了嗎?
好,那不功利,就沒發展?一個是功利的人,跟一個是道義的人,你說哪一個人的人生會經營得好?這都是可以思考的問題。
而且,功利這個東西,要很冷靜,“急功近利”,所以功利心的人,看事情都看得很短,他看不長遠,他都貪蠅頭小利,他可以為了這個小的利益,做人的原則,他都可以放掉。那你看功利之下,走走走,走到最後,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公司、可以把所有投資人的利益,全部拋在腦後。
包含現在的西方,很多破產的國家,你看現在多少國家都在那裡瀕臨破產,怎麼來的?不都是自私自利來的嘛,不都是享樂來的嘛。先花錢,然後沒錢還擺闊,還享受,享到最後,這個無底洞沒法補了。這個在華人的世界裡,笑掉人家的大門牙,“沒錢還花錢,一點羞恥心都沒有”,是不是?華人說“量入為出”,哪有沒錢還穿名牌衣服的,那根本就是很可恥的行為。你看那整個價值觀都扭曲掉了,都不是在一個正常的軌跡上在走。
那我們現在話說回來,我爸爸那個時代的人,特別有道義,特別有責任感。我父親這一生,第一個,學習課業不要人家擔心;第二個,經營事業沒讓我爺爺奶奶操過心,這個我從小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這個我非常清楚;第三個,夫妻家庭經營沒讓老人操過心。你說,有道義的人,他一生源源不絕的孝道、責任心的動力,多好,家庭的棟梁,社會的棟梁。
那我們請問一下,功利思想的人,是家庭的棟梁嗎?是社會的棟梁嗎?你覺得是上一代可靠,還是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可靠呢?經濟奇跡是上一代人創造的,不是這一代人創造的。這一代人是創不出來的,這一代人都是花錢。
所以,道義絕對是比功利太可靠,太正確了。可是你看,現在社會是在教道義,還是在教自私自利呢?
再來,我們再拉回來,從這個根本上,拉到現在的現象。你說孩子現在都要考A,再來,要學很多東西。第一個,孩子學這些東西快樂嗎?他學了以後,還用嗎?他學了痛苦得不得了,不學了叫解脫了,那學那些東西,到底對他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呢?我們現在好像一窩蜂的在干一些事,到底那個做了以後好不好,沒人去想。
好,那孩子都考A了,他就幸福了?哪一個人的幸福是因為他小學三年級考6個A?我想找一個都找不到。人幸不幸福,是他的心理素質健不健康。有些人錢賺不多,可是他每天哈哈哈,每天很知足常樂;有些人一個月賺幾萬塊錢,但是他笑都笑不出來。那是因為他心理的狀態不同。他有沒有知足常樂,他有沒有助人為樂?一個人假如會攀比,他有多少錢都不會快樂。他開個BMW,看到人家新的款式出來了,他就痛苦了,他怎麼快樂?是吧?所以他快樂不了。人快樂不快樂,是心理健不健康,這才是關鍵點。
所以今天大家,父母的認知,已經都偏離了那個正確的認知,偏離了幸福的觀念。父母都在那裡,“都要A都要A”,那都是虛榮心嘛,虛榮心會讓一個人快樂嗎?人比人,氣死人,虛榮心怎麼會快樂呢?
再來,他都考A了,你假如不好好引導他,他很傲慢哦。“你看,我成績比你好”,瞧不起同學了。是不是?他成績好了,瞧不起成績不好的;成績比他好的,他還嫉妒。那這種心理,他以後怎麼樣都不是快樂的人。
我們忽略了教育最重要是什麼?是長他的善心啊。這個在經典裡面,《禮記·學記》講,“教也者,長善救其失”。我們當父母、當老師的,這些東西都沒想清楚,到底在教孩子什麼?到底在帶孩子往哪個方向去走?當父母的問問自己,孩子跟你一樣的人生,你願不願意?我們自己快不快樂?所以,教育是長他的善心,這個根本要抓到,不然你都是在那裡比成績,比到最後,孩子的心理還是不健康。
所以我們看,現在大學畢業了,高學歷畢業了,跟人不好相處。我們曾經就看到一個文章,知名大學發表的一個文章,就是企業界的人說,這個最知名大學出來的學生,傲慢,然後行為習慣還不好,好找借口,都是想著他那個知名大學的光環,不肯謙虛向人家學習。那你說那個高分跟學歷,不就造成他的障礙嘛。所以看事情,要看到根本,要看到有深度,不能看這麼表象的東西。
記者:但是對很多沒有接觸過這個《弟子規》、儒家思想的社會人士而言,這是一個有點會悶的課題,所以老師你可以講解一下,可以如何把這些東西生活化的去學習?
蔡老師:我們應該快滿七年了,我是2003年9月5號,到了中國海口,我從那一年開始,跟大眾交流傳統文化《弟子規》,沒有一個人跟我說“《弟子規》的課程很悶”。為什麼?跟他的生活有關,跟他的家庭有關,跟他的人生幸福有關,這都是他最需要的,他怎麼會悶呢?而且我們開課是根本連招生都不用招生,人就已經坐不下了。因為現在的人,他自身、他的家庭都需要這些教誨。誰不希望夫妻和樂?誰不希望教育好下一代?誰不希望人際和諧?誰不希望家和萬事興?
所以“很悶”,那個可能是因為以前拍戲,都拍那個老師都是很古板,那個落入一個錯誤的印象。您說,孔子假如上得很悶,他會有三千弟子嗎?是不是?
記者:但是對我們一般的那種年輕人,講,“學《弟子規》。”“《弟子規》?應該很悶吧?”就是那種刻板印象已經留在那裡,所以要如何去touch大眾?
蔡老師:有啊,現在來上課的人多了,自然這個刻板印象就去掉了。我們幾年辦課程,有時候都是七八千人來上課都有,你說很悶,怎麼可能七八千人來上?
所以,這個傳統文化,刻不容緩。很多人聽了之後,就沒離婚了;很多人生懸崖勒馬,剛好那個觀念一轉就拉回來了。所以這個倫理道德教育,確實對現在的家庭社會,是刻不容緩。很多人要自殺的,聽了課,觀念轉過來。我們有時候講完課,車開著,當場那個聽課的人跑過來,一邊哭,“我不自殺了,我來之前是已經決定要自殺了。”所以現在人心很苦,需要這些聖賢承傳下來的智慧,來挽救他們的人生。
其實您看,中華文化,它的一個綱領很簡單:五倫八德。五倫就包含所有人與人的關系,你順著這個關系流露的一個很自然的德行,就是八德。
我們看五個關系: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人與人,不會超出這五個關系。家庭裡面,就是“父子、夫婦、兄弟”;出社會了,朋友、同學,都在“朋友”裡;然後你到團體裡面去,他就有領導跟被領導,就“君臣”關系,那就統統包括了。然後我們看,這個五倫關系不是誰規定的,但是順著人性很自然。
比方舉個例子,“父慈子孝”。你說哪一個父母,他孩子誕生了,還得要有人去告訴他說,“你可要好好照顧你兒子”?沒有,沒有人去做這個工作,他為什麼這麼愛他的孩子?天性嘛。你說那個孩子,那個連走路都不會,走不穩的,你看他看到爸爸媽媽,高興成那個樣子,然後緊緊抱著父母,那個不就是天性嘛。
老祖宗的教育就是讓這個天性保持,然後讓這個天性能夠延伸到對一切人的愛。從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對所有的兄弟姐妹,家族,鄰裡鄉黨,社會大眾。我們看歷代的孝子,去當官以後,愛民如子,這歷代都有。你看宋朝,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嘛。所以這個五倫,包含所有人與人的關系。
然後,在這個關系當中,很自然流露的就是德。“父慈”,慈就是父母的德;“子孝”,孝就是兒子的德。而我們看,只要這個德行流露了,家庭社會的問題就解決。現在什麼問題?就是缺德。沒有什麼大問題,就是缺德。
而我們看這個八德有兩個說法,合起來有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然後您看這十二個字,您把報紙打開來,所有的問題,這十二個字全部解決。你看,孝悌,家庭就沒問題了;你看團體裡面,沒有忠、沒有誠信,商業裡面所有的問題,不就是忠信沒有,沒有禮義,沒有道義,沒有廉恥,團體貪污,政治貪污;有仁愛和平了,就沒有沖突了。
所以這十二個德目,假如孩子從小就扎了這個八德的根,那他就不會延伸出這些家庭跟社會問題。所以什麼事情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所以《禮記·學記》裡面,老祖宗講,“建國君民”,建立國家、領導人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要擺在第一位。這個都是幾千年前就提醒了。現在是什麼?建國君民,賺錢為先,你把這個最重要的事情給忽略掉了,忽略教育了。
所以現在,家庭愈有錢,煩惱愈多。為什麼?孩子沒有德,他擔心啊;他有錢了,他另外一半,他家裡的人沒有德,他也擔心啊;然後你一個企業發展好了,員工沒有德行,他操的心可多了。有錢不一定快樂,有德,家庭、社會才能穩定發展。
所以問題不復雜,找到根本,就是人心有德了,什麼問題都解決。所以這個工作,最有力量的人,就是國家領導人,還有就是林小姐你們這些社會傳播媒體,影響的面最大。你看很多現在民主社會亂,亂在哪兒?亂在媒體,那些媒體工作的每天就是去抓人家的隱私,然後頭版,整個社會風氣就亂。假如那個頭版就是孝悌忠信的故事,那社會風氣改得就快了;電視劇裡面都是演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夫妻和諧,他看了感動,學習。現在電視劇都是什麼第三情的,都是那種扭曲的一些社會現象還在那裡演,都把人給教壞了。所以救這個社會,你們是很有影響力的。
記者:還有什麼補充嗎?
蔡老師:看你們還有沒有什麼?
記者:暫時沒有。
蔡老師:不要耽誤你們的時間。
記者:沒有沒有,我擔心耽誤你的時間。謝謝老師。
蔡老師:謝謝,謝謝。
:居士文章 :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