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普賢行願品大意(第一集)


 2010/9/19    熱度:3491    下載DOC文檔    

普賢行願品大意  (第一集)  1988/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4-01

  請掀開經本,一四0一面,也就是本經最後的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這品經一共有四十卷,是《華嚴經》的最後一品,通常稱為《四十華嚴》。這部經在我們中國一共是有三次的翻譯,第一次是在東晉的時代,《華嚴經》最初傳到中國來,當時我們也把它翻出來。但是傳來的梵本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經的部頭太大,保存非常不容易,所以往往有散失。這個情形是難免的,尤其是在古代,在東晉那個時候紙張還沒有發明。

  印度經典都是用貝葉寫出來,貝葉相當厚,有點像我們台灣香蕉的葉子差不多,也許有很多人看見過。它的密度比較細,印度人就拿這個樹葉來寫經,保存的年代也能保存得很久。通常一片樹葉,它也裁得很整齊,大概有這麼長、這麼寬,一片樹葉通常都是寫四行。你們想想這一部《華嚴經》,那個分量就很可觀,恐怕用現在來講,要裝一卡車恐怕都裝不下,一部《華嚴經》。所以很容易失掉的,丟掉就殘缺不齊。到中國來這部經,實在講差不多只有全部經的三分之一的樣子,我們也把它譯出來,非常珍貴,寶貴它。

  第二次翻譯在唐朝,就是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實叉難陀到中國來,也帶了《華嚴經》的原本。他帶的分量還不是完整的,但是比晉譯的要多很多,要多出九千頌。佛經裡面計算篇幅,它不像中國人,中國人書的分量多大就算多少字,這部書有多少字,以這個來算篇幅。印度講頌,所謂頌就是四句做一個單位,不管句子長短,四句叫一首頌。全部的《華嚴經》是十萬頌;換句話說,它有四十萬句,這是完整的。實叉難陀帶到中國來的這部經,有四萬五千頌,諸位想想一半還不到;但是比東晉那個時候翻譯的,就多出了九千頌。可見得最初來的經殘缺得太多,因此經的意思都不完整,但是在華嚴宗的歷史上,它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初祖,就是華嚴宗的杜順和尚,雲華,乃至於賢首,都是依晉譯的這部經來建立華嚴宗,所以對於華嚴宗的歷史很重要。

  到唐譯出來之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八十華嚴》,晉譯的叫《六十華嚴》,雖然不完整,但是《華嚴經》的義趣可以能夠看得出來。在唐朝貞元年間,這部經,就是《四十華嚴》,《華嚴經》最後的一品,是當時中國的南方有個烏荼國王,是個小國,對中國皇帝進貢,進貢就是送禮物。禮物裡有這部經,就這一品,這一品是完整的,一點都沒有缺。中國歷代帝王都是信奉佛教,都是虔誠的佛弟子。所以就找到當時在中國弘法的一位印度高僧般若法師,請他將最後這一品四十卷翻譯出來,就稱之為《四十華嚴》。實際上就是《八十華嚴》最後的一品叫「入法界品」,完全的品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這部經翻譯的當時,就是清涼國師參加翻譯的工作,參加這個譯場。經譯出來之後,皇帝下了個诏書,因為清涼大師一生專門弘揚《華嚴》,《八十華嚴》他老人家一生講了五十遍,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比的,他把《華嚴經》講五十遍。所以皇帝就下了個诏書,我們俗話稱聖旨,給清涼國師,請清涼國師給四十卷,就是「行願品」做個注解。這是皇帝下命令,請他做注解,現在就是《疏》,這四十卷的《疏》。

  他注完了這部經之後,感覺得這樣大的經,而且可以說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在佛法裡面講非常的重要。這麼大,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受持、讀誦的,在那個時候確實如此。為什麼?唐朝那個時候印刷術沒有發明,中國的印刷是宋朝以後才有的,在那時候都是手寫的。你們想想看,這麼大的經,有五本,哪個人能夠一生當中寫一部,天天在家去念?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時候統統是手寫的卷子。又感覺得對於我們修行太重要了,所以他老人家特別就把這一卷,就是最後這一卷別行流通,就是把這卷特別從大經裡頭抽出來單獨流通。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講到《普賢行願品》,只曉得這一卷,以為這就是《普賢行願品》,而不知道《普賢行願品》有四十卷。

  不但很多在家的同修不知道,我們最初把這個書印出來,我送了很多法師。許多法師看到這個,都嚇了一跳,《普賢行願品》不是一點點嗎?怎麼會有這麼多?就是說連法師都不曉得,都沒有見過。可見得的確,讀全部的經文不是個容易事情,這些年我們流通得很多、很廣,大家都知道。但是最後這一卷清涼大師特別重視,他老人家有注解,他的學生,就是宗密大師,宗密大師是清涼大師底下的一位祖師;清涼大師是第四代,宗密大師是第五代,華嚴五祖,第五代。宗密大師就把清涼大師的《疏》又做了個《鈔》,就是他的注解再加上注解,注得很詳細,就是《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這個書我們也印得很多,分量比我們現在這本薄一點,大概有這個的三分之二,就是這一卷經的注解,注得非常的詳細。如果單單要跟諸位來研究《別行疏鈔》,我們每天晚上講一個半鐘點,我看至少也要講一年,沒有一年的時間,這一卷經講不完的。

  這次我回來之後,我們裡面的同修非常發心,上次我跟諸位提過了,很難得!他們自動自發來給我說,我們專修淨土,專門研究淨土五經。我聽了之後非常的歡喜,他要求我,我們《華嚴經》可不可以不講了?我說怎麼可以不講!我們講淨土五經,淨土五經就包括「行願品」別行的這一卷。五經除了三經,《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另外兩種就是《楞嚴經》裡面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這一卷,合起來叫淨土五經。我說好!既然你要我講淨土五經,我們就跳過來就講這一卷。

  又要求我,要講得快一點,不要講得那麼詳細,講大意,深入的他們自己來研究。這個很好!本來自古以來,講經有個規矩,什麼規矩?長經要短講,短經要長講,這才有味道。《心經》兩百六十個字,我們在這裡也講上一個月、兩個月,大家不敢小看這部經,這麼幾個字裡頭有這麼多意思,他有興趣。看到這麼大的經要細講,聽一、兩次他不敢來了,這部經太長了,所以長經應當要短講。我們這次試試看,我想七次把這一卷講完,七次講完,對於初學講經的同修來講有很大的好處。

  我們這裡有不少發心學講經的,諸位一定要記住,講經跟做文章一樣,要求的標准是「簡要詳明」四個字。要簡單,要扼要,還要詳細,還要明白,做到這四個字才算夠得上標准。在現代的社會,尤其在國外,大家工作都非常忙,沒有長時間來聽經。總是希望我們能夠在七次、十次,能夠學到些東西,太長,他沒有時間。不像我們台灣,我們有固定的講經道場,不受時間限制,可以深入的細說,在外面幾乎都不可能。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簡單、明了,要學這個標准。

  清涼大師提出這卷別行流通,的確有他的道理。他說這部經是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為修行的宗旨;「法界緣起」就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什麼叫法界?如果我們照注解裡面講,很麻煩、很深,講得也很難懂。我們講個最普通的話來說,所謂「法界」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就經的宗旨來說,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應當怎樣去做人,怎樣去做事,怎樣使我們的生活能夠達到幸福美滿,這就是入。用什麼入?用普賢行願。普賢行願一共是十條,這個十條是整個《華嚴經》所講的修行方法、理論的總綱領,到最後把它做歸納成結論,結論就是十個綱領。

  如果我們把這十條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穿衣吃飯,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這個人就入了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個不思議解脫境界,在《華嚴》裡面就叫做一真法界,在淨土裡面就叫做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不僅僅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我們現在也有,就是你自己入不進去!為什麼入不進去?《華嚴經》講的修行綱領,你沒做到。你能把這個十條做到,那你生活的快樂、幸福、美滿,決定不亞於西方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所以這十條就要細講了。

  法界,在本經裡面講有四種,有理法界,有事法界。理是什麼?「理」是心理。諸位要曉得,講理是講心;「事」是講外面的跡象,這是兩種。理事無礙的法界與事事無礙的法界,就是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有這四種現象、四種義趣。入,實在講是心入,心入了之後身也就入了;心不入要想身入,入不進去的。所以學佛,簡單的講,就是變心理。怎麼個變法?把我們從前那個迷惑顛倒的心,變成一個覺悟的心,把迷的心變成覺悟的心,這就行了。佛菩薩的心是覺而不迷,我們今天的心是迷而不覺,所以要改變心理。我們中國古人所講「讀書變化氣質」也是這個意思。實在講,佛法裡面講得非常的透徹,講得很究竟,講得很明白,這是佛經的好處。好,我們現在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這句是總結前面的經文。總結有兩個意思,如果廣義的來說,就是總結前面全部的,全部的三十九卷,這是第四十卷,總結的。如果就狹義的,就是近的意思來講,那就是前面一卷,第三十九卷。第三十九卷有段很長的偈頌,差不多占了半卷的經文,都是贊歎如來的功德,殊勝的功德。

  此地講的『如來』,就是華嚴三聖裡面的毗盧遮那佛,華嚴三聖是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我們頂樓上供的就是華嚴三聖,當中戴著毗盧帽,那就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捨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應化身佛,這是一體三身。盧捨那代表本體,換句話說,代表真如本性,他沒有形相的,他能現相。他所現的相,我們可以說現的本相,他本來的相,他現的相就叫盧捨那,叫報身佛,自受用以及教化地上菩薩。因為那個相身很大,我們常常贊佛,贊歎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那個相多大,我們見不到。

  佛要是在我們這個地方,他的腦袋,比我們地球都大,我們怎麼能看得見?他的白毫,眉毛當中的白毫,就有五座須彌山那麼大。須彌山比喜馬拉雅山還要大,你想想看,我們怎麼能見得到?見不到的。像螞蟻一樣,爬到我們身上,它看不到我們整個人身,這是一定道理的。佛要度化眾生,他隨類現身,所以到我們人間來,他也是現個小身體,我們才能看得到他。所以佛現丈六金身,丈六,比我們個子稍微高一點,不會太高,這是我們能夠見得到的。所以諸位要曉得三身一體。報身跟應化身是有差別的,各個差別的,但是法身是一體的,因為法身沒有形相,所以我們在經上念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毗盧遮那是不是我們的法身?當然是的,不但是我們的法身,而且是一切萬法的本體。我們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在我們佛法裡面講就叫做法身,宇宙萬有的本體,沒有一法不是從它變現出來的。這個話講得就很難懂,聽得也很奇怪、很玄,怎麼會有這種事情?我們舉個比喻來說,我們一般人晚上睡覺都會作夢,夢從哪裡來的?當然是你心裡變現來的,你要沒有心就不會有夢,有心就會作夢。我們把能變夢境的心,就比喻作法身,它能變,心沒有跡象,沒有形相,它會變境界,會變。變成了夢境,夢境裡頭一定有自己,自己這就是報身,就比喻作報身。夢中裡面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別人,還有山河大地,這一切東西從哪來的?全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夢裡面的別人跟自己是同一個本體現出來的,都是你自己現出來;夢裡面的山河大地,也是你自己能變的那個心變現出來的,「心外無夢,夢外無心」,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真實的境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麼個道理。情是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無情是講植物與礦物,包括太虛空,全是自心變現之物,除了自性沒有一法可得。所以你要覺悟了之後,你的觀念就改變了。怎麼改變?覺悟之後才曉得,一切萬物跟自己關系非常密切,密切到什麼程度?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化身。所以佛的慈悲叫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條件的,無條件的,為什麼無條件?一體,還有什麼條件!叫同體大悲,同一個本體,就是同一個真如法身,真正覺悟的人曉得。迷的人不知道,他在這裡頭分別、執著、劃界限,這裡頭才有是非、才有斗爭、才有煩惱,悟的人完全沒有了。所以這個地方「如來」就是法身佛,就是宇宙萬有本體的代表。

  我們今天塑個佛像是代表,其實法身沒有形相。但是不做個代表,我們說話也不方便,講解也不方便,不得已塑個像來代表,這是諸位要明了的。因此《華嚴經》裡面,佛不說法,菩薩說法。佛是本體,本體沒有形相,沒有言語,他說什麼?菩薩是從體起用,他現身起作用,起作用這就有得說了,就可以說法了。所以要曉得,凡是現的相,都是從體起用。由此可知,經裡面所講的「如來功德」,就是自己性具的功德。所以你要曉得,自己本來有多麼大的功德,多麼殊勝的功德,念了《華嚴經》就曉得。前面偈頌裡頭特別告訴我們,教我們慎重,對於所贊歎的千萬不要懷疑,句句話都是真實的。請看下面經文: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這是普賢菩薩,這次最後是參訪到普賢菩薩。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

  這段話意思很明顯,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功德是說不盡的。十方三世諸佛一齊來說,說多久?這個時間就太長了,『不可說不可說』是印度數字裡面最大的一個數字,拿現在來講,確實是個天文數字。這在本經前面都講過,「根自在主童子」那一章完全講的是數學,拿現在話就是數學。印度計算數目字的單位,一共有一百五十多個單位,這是最後一個,叫「不可說不可說」。這「不可說不可說」底下的單位是什麼?是『佛剎極微塵數劫』。「劫」這個單位就很大了,多少劫?「佛剎極微塵數劫」;多少個佛剎極微塵數劫?不可說不可說。這個數字,諸位沒有法子能想像得到;換句話說,永遠都說不盡的。這是說我們本性裡面的智慧、德能,永遠說不盡的。這些我們特別要留意的,就是統統說我們自己真心的體、相、作用不思議的功德。

  下面經文就是把前面所講的,做成總結論,說明普賢菩薩行願的綱領。其目的是幫助我們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就是將前面所說的不思議的功德,希望我們自己能開發出來。假如我們不是照這個方法來修學,經上說得明白,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修學的時間再長,你也不能成就;換句話說,你要想成就,一定要依照這個方法來修。這個方法就是通常所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所以,提倡淨土法門,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人就是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的。這個時候以釋迦牟尼佛來講,淨土三經都還沒有說,因為《華嚴經》是他老人家成佛之後,第一次講的經,而且是在定中所講的。所以,佛可以說一講經,就教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此,歷代的祖師對於這一品非常的重視,不但華嚴宗的這些大德們他們要受持;不是華嚴宗,其他宗派也沒有不念「普賢行願品」的,就是這一卷,全經他縱然不念,這卷都是會念。像近代弘一大師,他是拿這卷經做為他自己的早晚課,他早晚課念經就念這卷,他能夠背誦,他念得很熟。下面經文就說得很明白了。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這句就是指上面所稱贊,不思議如來的功德。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就是你應該要修學,這就是正式修因。怎樣修行才能夠成就前面所說不思議的功德?你要修『十種廣大行願』,這是普賢、文殊菩薩所修的。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除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華嚴》是以「十」代表圓滿,所以把前面所講的整個歸納,也只歸納十條,十是代表無盡的意思。這十條是綱目,等於說是題目,底下一段一段菩薩要為我們說明。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善財童子聽了普賢菩薩說了十條,但是十條的意義不知道,不知道怎樣去做法。所以就向普賢菩薩請教。他稱普賢菩薩為『大聖』,因為普賢在華嚴會上,他的身分是等覺菩薩。十聖裡面地位是最高的,僅次於佛了,稱之為「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乃至」是省略之詞,怎樣修學「禮敬」,乃至於最後第十『普皆回向』,這是請教之詞。下面普賢菩薩就告訴他了。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這是先把題目說出來,什麼叫『禮敬諸佛』?底下就把禮敬的相狀說出來。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這是把他修學的方法說出來了。「禮敬」實在講非常的重要。中國的社會跟外國之所以不一樣,我們今天對外國的法治很贊歎,其實如果是在兩百年以前,我們中國的制度,不是外國人所能夠比擬的。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不是法治,什麼治?禮治!比法高明。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就是以禮治為教育精神的骨髓。你看古時候的小學,童子七歲上學,親近師父,師父就是老師,到十一、二歲,小學就學完了。小學裡面主要學什麼?學灑掃應對。不像現在西洋小學的小孩,那麼樣活潑,那麼天真,沒有!小孩要學規矩、學約束,要學禮,禮要從小學。他長大了,再教他約束,那已經放縱慣了,沒法子教了。就要教他灑掃應對,諸位讀《禮記》,讀中國的《禮經》你就明白了。

  佛法的教學,你看出家,一出家五年學戒,你學什麼?就是學禮。出家五年要把《沙彌律儀》,就是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統統要做到,把它變成你的生活習慣。是學這個東西,不是學《大藏經》裡頭「律藏」,不是學這個;換句話說,就是入伍訓練,新生訓練。佛門的新生訓練,五年長的時間,要做這個。我們中國普通教學,你要一個人學做人的訓練,大概也是六、七年,七歲到十二歲,六、七年的時間,要經過這麼長時期的訓練。所以他懂禮,是以禮治天下,不是以法。

  禮裡面有道理、有人情,它活活潑潑,不像法律那麼樣的呆板。法律還有人去鑽漏洞,禮裡頭沒有,禮是從內心裡面自發的,所以禮治好。明心見性從哪裡做起?從學禮開始,可見得禮重要。儒家的《禮經》,實在講,比佛法講得詳細,講得瑣碎,佛法裡面所講的真是簡單扼要。儒家講「禮經三百,威儀三千」,那真是很繁瑣;佛法裡頭沒有。佛法裡縱然戒條,你說出家戒有兩百五十條戒,實際上它的戒多少?戒不多,只有四重戒,加上十三條僧殘,那是戒,總共戒律只有十七條。其余的都是屬於禮節,佛門叫威儀,都是叫威儀,統統是禮節。

  禮節裡頭尤其是以沙彌的禮節是根本,就是二十四門威儀。這個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佛法裡面講禮敬的基礎,禮敬的根本。不但出家人必須要修學,現在在家的同修要想真正成就,也應該要修學。從前是以儒家的禮代替,我們學佛不必從《沙彌律儀》學起,現在儒家的禮失掉了,失傳了,我們要真正學佛,你要是真正修十大願王,你就必須要從《沙彌律儀》做起,這非常重要,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它。我只把這個重要性說出來,如果諸位要深入去研究探討,都在宗密大師《別行疏鈔》裡面,那個裡面就說得詳細、說得多了。

  禮為什麼這麼重要?我們學佛,所以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俗話講有障礙,通常講業障,業障深重。我們每個人都是業障深重,要是障不重那我們早開悟、早就成佛了,這個自己要承認。什麼障礙?貢高我慢。不要以為我沒有貢高我慢,你要沒有貢高我慢你就成佛了。貢高我慢是與生俱來的,與生俱來的煩惱,貪瞋癡慢疑,這不是學來的,是與生俱來的。為什麼?只要有我,就有傲慢。所以末那識常講「四大煩惱常相隨」。為什麼叫末那?就是因為它有四大煩惱常相隨,生生世世都跟著它,這才變成了末那識。

  這四大煩惱裡面就有我慢,只要有「我」,他就會有傲慢,他終究會瞧不起別人。哪怕自己貧賤到了極處,要飯、叫化子,要飯這是貧賤到了極處。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沒有財富、沒有地位到了極處,就在街頭上要飯。要飯他怎麼樣?他有沒有傲慢?他還是傲慢。他看到有錢人從旁邊過去,還哼哼鼻子,「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他還覺得他自己並不在人家之下。由此可知,傲慢人人都有,這是很大的障礙,障礙了我們見性。

  儒家講,儒家是不教你見性,不是教你成佛的,不是教你出三界的,它只教你把人做好,將來能生天。所以在佛法講,儒家只是人天乘而已。因此在《禮記》裡,你看儒家教人,「傲不可長」。它只教你傲慢不要再增長,希望減少一點,不要再增長,只教你這個程度。佛,因為你要明心見性,因為你要出三界了生死,那傲慢要斷掉。用什麼方法來斷?禮敬。所以,禮敬最大的意義,就是消滅我們的傲慢心,用意在此地。把無始劫以來,心裡頭貢高我慢的習氣要把它斷除,這的確是難。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要在這一生短短幾十年當中,要把它斷掉,的確不容易。所以覺悟了之後,要認真的去修學。古人所說,「理雖頓悟,事須漸除」,道理我們一說,豁然開悟了、明白了。可是那個習氣要斷掉,必須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間,要把它斷盡。用什麼方法?用禮敬。所以,佛法第一個修行下手處是禮敬,儒家的教學也是禮敬。

  你看《禮記》,我們一打開第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跟普賢菩薩所講的沒有兩樣。《禮記》一打開,頭四句話就是它的宗旨,這四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辭,安民哉。」這是把禮教的精神、目的,全部給我們說出來了。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你看儒家也是從這裡下手。俨若思,如果用佛家來講,毋不敬是心,是意業恭敬,俨若思是身,身體端莊有威儀。嚴肅,好像有重大的事情在考慮一樣,他態度非常的肅穆。安定辭,言語肯定、柔和,這是說話。由此可知,它這句拿佛法講,就是身口意三業恭敬,其目的是安民哉;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天下太平,國治民安。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小學教育用禮教,非常有道理。世界要想到太平,我們國家要想恢復到強盛,還是要用禮教才對,禮教確實超過法治。

  禮敬的對象,菩薩告訴我們是『所有盡法界虛空界』,這個范圍就太大了,這一切都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十方三世,一切佛剎』,就是一切諸佛國土,拿現在來講就是每個星球。太虛空裡頭每個星球,星球裡面都有生物,都有有情的眾生住在那個地方。有些有情眾生不是我們肉眼能看見,現在人登陸月球了,證明月球裡頭沒有人,沒有生物,這個話靠不住。將來科學再進步、再證明,我們見不到的那些有情眾生,也發現了。譬如在我們世間,人鬼就雜居,我們一般人見不到,有些人可以見到,證明人跟鬼確實是雜居的。

  尤其我們這個地球是凡聖同居土,有許多菩薩、阿羅漢也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也不認識他。像你們念的《水忏》,《水忏》是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那就是阿羅漢,他的道場在四川。文殊菩薩住在五台山,普賢菩薩在峨嵋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四大菩薩在四大名山,確實是如此。像觀音菩薩在普陀山,現在有許多人到大陸上去,去朝普陀,去拜梵音洞,觀音菩薩還現身,有不少人看到過。也有人拜了一、兩個鐘點,看不到,那就是業障重,沒有緣;至誠恭敬去禮拜,菩薩現身。所以這是凡聖同居土,不能說我們肉眼看不見,就不承認有,這太武斷了。

  底下講的是『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們曉得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怎麼會有這麼多佛?這麼多世尊?諸位要曉得,這就是華嚴境界,這就叫一真法界,不跟你講假話,講真的。講真的,佛在本經前面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尤其講得究竟圓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圓種智就是成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的眾生也是佛,這才合乎一切恭敬。就是說我們待人接物的恭敬心,跟我們平常禮敬本師釋迦牟尼佛,禮敬阿彌陀佛,決定沒有兩樣。你才曉得佛陀的教育,是把你每天早晚去拜佛,要把拜佛的恭敬心用來處事待人接物,這個才有用,學以致用!這就叫普賢行,這就是修禮敬諸佛。

  絕對不是說我早晨拜三拜佛,晚上拜三拜佛,我對佛很恭敬了,對於一切人就不理會,那你就是所學非所用;課堂裡學的,離開教室都沒用處。這樣做早晚功課,給諸位說,白做了,沒用!好像在學校念書,書念得怎麼樣,離開學校一點用都沒有,這書念它干什麼?學校裡所學的,將來踏進社會我要用得上。佛法裡面,早晚課就是教室上課,一定要把課誦應用在生活上。我們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用至誠恭敬心,這就是普賢行願第一願的精神之所在。怎樣才能做得到?這要求三寶加持,使我們能夠做到。我們自己要真正發心,真正想去做,真正肯去做,這個才行。

  所以底下講,『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這個能力之因只有兩個,一個是以法力,「普賢行願力」加持,見一切人、見一切物、見一切事,統統是諸佛如來,這就是普賢行願力的加持。第二就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己力量是什麼?是「深心信解」,就是決定的相信,一點都不懷疑。相信一切諸法都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如來,法身如來。經上也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所以說,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我們就能見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如來、就是真心,禅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告訴我們怎樣才能夠做得到,你要不能真正理解,不能真正相信,你做不到;唯有徹底理解、相信,自己肯發心、肯努力去做了。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常」是不間斷,無時無處不在修行,就是修禮敬諸佛這個法門。也就是說我們以真心、誠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乃至於我們自己日常的生活,穿衣吃飯都要以真誠的心來修學。三業講「清淨三業」,三業要清淨,必須要離過失。過失,佛經上常講的,我們從綱領上說,「身」離開三種惡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離這三種惡業。「口」離四種惡業,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绮語、不惡口。绮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說得很好聽,但是都是存心騙人;惡口是說話很粗魯,叫人聽了很不入耳。「意」離三種過失,貪瞋癡,這個樣子我們三業就清淨了。

  佛所代表的就是三業清淨,我們通常看到許多畫的佛像。畫的佛像上畫個圓光,光的上面寫三個字,這三個字通常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國文寫的,它的讀音是「唵阿吽」,意思就是三業清淨。唵是身清淨,阿是口清淨,吽是意清淨,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代表三業清淨。菩薩教給我們,我們要用「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就是無時無處不修。這是總說,總綱領,底下是別說,雖然別說也是舉個例子來講的,細講那是講不盡的。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

  這是每尊佛的處所我們有能力現身,現無數身。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這個的確要依前面所講的兩種力量,一個就是法力,普賢行願的力量;一個是自己深心信解。實在上講,此地講的「深心信解」,與《彌陀經》上所講的「一心不亂」,境界非常的接近,可以說深心信解就是一心不亂。如果不到一心,我們信解的心不深,不深你才有懷疑,才不能認真去做到。所以一定要依前面這兩個原則,我們才能夠做到。到了自己心地真正清淨的時候,他就有這個能力。所以本經裡面所說的,它的對象,前面說過,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聽普賢菩薩講那很容易懂,為什麼?他證得法身了,換句話說,各個人都是證得理一心不亂。

  我們《彌陀經》裡面,你看蕅益大師、蓮池大師在注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心不亂有兩種,一種叫事一心,一種叫理一心。事一心是斷見思煩惱,相當於小乘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至少是破一品無明,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的地位。這個地方《華嚴經》的對象講法身大士,起碼都是圓教初住菩薩。所以普賢菩薩對他們來講,是一點都不費力氣的;也就是說華嚴會上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做得到,人人都有這個能力的。我們今天學,努力去學,也只能學到相似位,但是從相似就可以入真實。因為相似是事一心不亂,真實的就是理一心不亂,那就是此地所講的這個境界。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確實你有這個能力,可以化身千百億,同時到十方諸佛世界去參學,禮敬諸佛,聞法、供養、代佛教化眾生,確實有這個能力。

  像這樣的人物,普賢菩薩還勸他求生淨土,你們想想,淨土法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法門?不必說了,大家應該能想得到。不是第一殊勝的話,這樣的菩薩,法身大士,他還要求生淨土,他為什麼?的確是為了究竟圓滿一切佛法。我們今天有幸能聞到這個法門,能死心塌地來修學這個法門,我們省了多少的冤枉路,我們省了多少的時間!他們不曉得修了無量無邊的大劫,才碰到普賢菩薩,才曉得這個法門。我們今天是博地凡夫,就知道這個法門,你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你死心塌地相信,努力來修學,一生就成就。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智慧德能,就是所說的功德道力,與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相差不多。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是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你的,普賢菩薩願力加持你的。我們今天如果懂得普賢菩薩修行的綱領,我們也去做,做一分是一分,做兩分是兩分,對於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用什麼樣的心,用什麼樣的行為,在現前我們來生活,我們俗話說過日子,怎樣來過日子。現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這個日子怎麼過法?就依照普賢菩薩教我們這個方法,就成功了。由此可知「行願品」對我們修行之重要,尤其是修淨土法門,它能幫助你一生往生,幫助你一生成佛。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眾生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這段是顯示修行人發心要發長遠心,拿現在話來講,就是要有耐心、要有恆心。道業不是一天、兩天就能修成的,不是三年、五年就學成的,要發長遠心,是永遠修學不盡的。這樣說起來,成佛還有指望嗎?有!成了佛怎麼樣?像此地的文殊、普賢菩薩,他早已經成佛了。普賢菩薩,因為我們在講題目的時候講過,此地沒有多介紹。通常講普賢菩薩有三種,一種是初學的,我們現在發心,依照這部經來修行,你就是普賢菩薩,你是初發心的普賢菩薩。另外一種是當位的普賢菩薩,就是等覺菩薩,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那他是名符其實。而本經裡面的普賢菩薩,叫道後的普賢菩薩。什麼叫道後?已經成佛了,成了佛之後再回頭,叫倒駕慈航,退到菩薩位置上來,是這個普賢菩薩。

  他為什麼退到菩薩位置上來?為了幫助佛度眾生,為了幫助佛接引眾生。因為佛是老師的地位,老師有尊嚴,所謂「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老師有老師的尊嚴,因此對於學生總有個距離在。菩薩就不然了,菩薩是同學,頂多你班級比我高一點,你早幾年畢業,提起來,我們是前後同學,學長,學長就沒有老師那麼尊嚴了。學長可以主動的來找這些學弟,找著他來教,來幫助他,有這個方便。因此禮敬就學不完了,是真的無有窮盡,成了佛還得退到菩薩位置上來,還要修學禮敬。這個修學是什麼?是修學給眾生看的,給眾生做個榜樣、做個樣子,就是身教,不僅是言教,還要身教。確實我們的修行,是永無止境。

  像我們念了佛,成了佛還要不要念佛?要念佛,為什麼要念佛?念給那些還沒有成佛的眾生聽,教他們念佛。成了佛都不念佛了,那眾生說,你不念佛,你為什麼教我念佛?他就不能念佛了。所以連釋迦牟尼佛也念阿彌陀佛。他為了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也念阿彌陀佛,我們就相信了;原來釋迦牟尼佛也念阿彌陀佛,我們就相信、我們就肯學。所以,這就是修行永遠沒有止境,我們要發長遠心。

  十條統統都是沒有止境的修學,我們禮敬一定要時時刻刻提起來。所以早晚課是一定要做的,早晚課做的意義一定要知道,絕對不是把經念給佛菩薩聽,去討好佛菩薩,那就錯了。早課是提醒自己,我這一天,實在講要是依十大願王修行是非常好的。我這一天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我要守住這個原則,我要把它做到。晚課是反省,我這一天有哪條沒有做到,有哪樁事情做錯了,違背了這十條原則就是做錯了。譬如我瞧不起一個人,我錯了,我對於一樁事情我很馬虎,隨便去做,這錯誤的。

  所以對人存恭敬心,這是禮敬,對事物的恭敬、禮敬,就是像桌子,我們怎麼對桌子恭敬?並不是叫你對桌子,天天去拜它,那就錯了。把桌子擦得干干淨淨,擺得整整齊齊,這是對它的禮敬。我們對一本書的恭敬,我們展開來讀,把它翻開來,擺得整整齊齊,不是歪著斜著。我們坐得端端正正在這裡讀經,讀完之後,把這個書翻起來,給它合好,這是對它禮敬。讀完了之後,也擺在這裡,這就是失敬,就不禮敬。不讀的時候把它放在書架上,都擺得整整齊齊,這是對它的禮敬。這就是一切恭敬,是要從這些地方學,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認真、負責。把一樁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我們的心力、身力統統都做到,這個功德就是圓滿的。所以,禮敬要這樣去學。

  禮敬是性德,修這個法門能夠把我們的本性恢復過來。因為貢高我慢,很馬虎、懈怠、放逸、不認真,這都是業障,障礙了自己的真性。我們用這個方法來修學,把這些業障統統消除、統統除滅,我們的真性就顯露出來了。所以要曉得,修學的目的何在?是教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如果修淨土的人來說,就是幫助你得理一心不亂;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就是理一心,往生的品位就高了,上品上生,生實報莊嚴土。你曉得這麼多好處、這麼多的利益,我們怎麼能不修?應當要修學,要努力的修學。末後有段結語,是教我們不能夠間斷。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真正入了這個境界。換句話說,就是把這個法門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你會得到非常快樂。你的人生的確就不一樣了,確實真善美慧的人生是在佛法裡面。佛法是要你做到,你才能得到,你做不到,你天天念經也是枉然,也是達不到。所以有些人說他有痛苦、他有煩惱,實在講,這個雖然學佛了還沒有入門,入了門他決定不會說我有煩惱,不會說的。一定說我很快樂、我很幸福,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一定是這個說法。他要說我還有憂愁、我還有煩惱,他沒入門!這是真的。所以學佛,第一個你所得到的是法喜充滿,你真正得到法喜,你真正得到快樂,這是你學佛得到受用,你真正得到東西了。心地清淨,純真、無妄,是你第一個得到的。這些都是實實在在,決定不是虛妄的,所以大家要想得到,要努力。這就是給我們一個非常明顯的證明,佛法裡面一句空話都沒有,句句字字都是實實在在。

  好,今天我們就講十大願王第一段,後面這十願裡面文有長、有短,長的我們就多占點時間,短的我們就把它縮短,我們希望七次圓滿。好,我們念佛回向。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