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普賢行願品大意(第二集)
普賢行願品大意 (第二集) 1988/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4-02 請掀開經本,一四0三頁第一行: 【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 從這個地方開始,是十大願裡面的第二願。『稱贊』,稱是稱述,贊是贊歎,這都是我們性德的流露。古人說,禮、樂都具備了,叫做有德,道德的德,叫有德。這一段與中國古代的樂教,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儒家的教學,它的方法就是用禮與樂,用禮樂。禮調身,使我們言語、舉止都能夠符合規矩,這是屬於禮。樂是調心,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調養情緒,當我們情緒不正常,有起伏的時候,唱唱歌,心意就平了。佛法裡面教學,也是以這個為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禮樂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佛門,我們在講經之前,要唱三稱本師釋迦牟尼佛,這都是樂、都是稱贊,再唱開經偈,這是最簡單的了;講完經我們唱個回向偈。 如果在古時候講經,那規矩就很多了,前面唱頌差不多要半個小時。他要唱香贊,要呼鐘聲偈,還要念一段經文,再三稱佛號、開經偈,那占的時間很長,但是禮節非常的隆重。講經就講經,為什麼前面要有這麼多儀式?諸位要曉得這個儀式有很多作用,第一種是莊嚴道場,第二是聽經一定心要清淨,心要不清淨,聽不下去,得不到受用。唱上半點鐘,心就定了,然後你再聽經,句句能夠聽得進去,有這個用意在此地。還有個用意,就是等後來的人,有些遲到的,我們唱了半個鐘點,他慢慢才來也行,他經也聽到了。所以有許多的意思在裡面,這都是佛法曲順人情,所以有很多的規矩。現在所謂是進入工業時代,時間分秒必爭,所以我們將繁瑣的這些儀規都把它刪減了,只唱一個三稱佛號、開經偈,這省了很多事情。這些統統是叫「稱贊如來」。 我們中國的古樂很可惜失傳了,實在說現在禮也失傳了,禮現在也沒有了,可是樂失傳得很早。禮,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完整的典籍,像十三經裡面三禮。《周禮》相當於現代的憲法,那是治國的大典,這部書聽說是很好,我沒看過。過去方東美先生勸我看,以後我學佛了,我就沒有看這個東西。他曾經講過很多次,他說《周禮》,就是周朝這部憲法,是現代中外,也可以說古今中外的憲法都比不上。他對於《周禮》非常的贊歎,所以周朝享國八百年。他說如果周朝後世的子孫,都能夠遵照《周禮》去做,周朝不會亡國的,千年萬世。由此可知,這部憲法之好。除這個之外,還有《儀禮》,《儀禮》是老百姓,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應酬,婚喪嫁娶這些禮節。訂得很微細,所謂儀禮三千,可見得非常的微細,那都是講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這個之外,現在大家還常常看的,就是《禮記》。《禮記》是什麼性質?《禮記》是一部雜志,拿現在來講就是雜志。這個雜志的內容多半都是記載《周禮》、《儀禮》裡面,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做,如何去做。尤其在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下,應該怎樣去做;換句話說,它是研究討論的性質,這是《禮記》。後來朱熹給我們中國人編了一部必讀之書,就是凡是中國人必定要念的,叫《四書》,《四書》是朱熹編輯的。他采取《禮記》裡面的兩篇,「大學」、「中庸」都是《禮記》裡面的,是《禮記》裡頭兩篇,再采取《論語》、《孟子》,稱為《四書》,是中國人必讀之書。從朱熹編輯之後,可以說一直到清朝,國家考試都要考《四書》。因此《四書》流通得非常廣泛,的確是編輯得好,非常的有眼光。 《禮記》裡面,現在還收著有一篇「樂記」,就是孔夫子刪詩書、定禮樂,樂的材料都失傳了,只有《禮記》裡頭這篇「樂記」。這篇「樂記」可以說是我們中國音樂的哲學,裡面說得非常之高明。「樂記」裡面講,先講音聲之生起,是由於人心對於外面物、境的一種反應,就是所感;外面境界有所感,我們內心才發出音聲。因此就明了,音就是你心裡的音聲。所以他說,一個人心很恭敬,他的音聲直而廉。這個人內心是從恭敬,他音聲出來不一樣,無論是唱歌、無論是談吐,他不一樣。如果他是很喜歡、有愛心,他的音聲一定是柔和,是和而柔,這是一種親切、愛的聲音。如果是很悲哀的時候,他的音聲當然有種哀淒之聲。 所以,古時候也有像現在去觀光、考察的,到其他國家去觀光考察,看看人家政治辦得怎麼樣。他從哪裡看?就從音樂。像我們現在講的,民間唱的流行歌曲,聽聽他們歌詞,聽聽他們的音聲,就曉得這個國家的興亡,所以音聲與治道大有關系。這是講國家的興亡,可以從這個上面來觀察、體驗。由此可知,我們一個人的音聲,真正懂得音聲哲學的人,聽聽你說話、聽聽你咳嗽,就曉得你這個人是長命、是短命,你這個人是富貴貧賤,都知道了。為什麼?從你心裡面發出來,這個東西不能騙人的,瞞不過人的。一個家庭也是如此,這個家的興衰都可以從家人的談吐、音聲裡面,不知不覺自自然然流露出來,這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所以「樂記」是非常好的一部書,分量雖然不多,很重要。 過去我們在台中,李老師曾經為我們講過「樂記」,然後回過頭來看,佛門重視音樂。但是現在佛門可以說缺乏音樂家,我們今天雖然留下來這麼多偈贊,唱得都不如法。想想中國過去,是以禮樂治天下,佛門裡面佛菩薩度化眾生,也是用禮樂為手段。這是講「稱贊如來」,稱贊如來絕大多數都是用歌贊,就是偈贊。底下一段就是我們所贊的對象。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這段文裡面包括了三種境界。第一個是「佛剎無盡」,數量是無有窮盡的,佛剎就是我們現在講道場,道場無盡,這是我們應當要贊歎的。第二是「佛無盡」,這是無量無邊的佛。第三是『菩薩海會』無盡,這三種境界都是我們應當要稱贊的。此地就不能詳細再說了,因為這個境界跟第一段「禮敬諸佛」是相同的。《華嚴》的境界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不是道場,不一定說建了寺廟才叫道場。道場在哪裡?道場在心裡面。心裡面有道,不管你在什麼地方都叫道場,所以道場就無盡。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佛也無盡;還沒有到成佛的時候,都是菩薩,所以菩薩也無盡。前面我們都細說過這個意思,所稱贊的三種無盡的境界。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 這句是說能稱贊的因緣,雖然只說這一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當然還有一句,前面說過,「普賢法力」。句子有省略、有詳細,我們看了前面,讀這段也就應該明了。普賢菩薩威神加持,我們自己甚深信解,這個力量我們的確能稱贊剎土、諸佛、菩薩海會。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 這一段是講稱贊的相狀,說得明白一點,就是稱贊的樣子。你怎麼稱贊?說出稱贊的樣子。這段文裡面意思很多,而且是重重無盡。這個『辯才天女』也是菩薩化身,經上常常用她來比喻辯才無礙。這位天女辯才無礙,一般菩薩都不如她,都說不過她,她很會說話。所以,佛在此地就拿她來做個比喻。『各』是每個人,各個人;『以』當用講,用什麼?用超出、超過辯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換句話說,辯才天女那是很了不起的人,我們稱贊要超過辯才天女的舌根。 『一一舌根』裡面,又『出無盡音聲海』。這是倍倍相乘,所以這個境界廣大無邊。對上面那個三種無盡才能贊歎、稱贊得盡,否則的話,沒辦法稱贊。 『一一音聲』裡面又出『一切言辭海』,這看起來是倍倍相乘。在經文裡面含的義趣,是非常之多。大經裡面說到,「菩薩有十種舌」,我們可以略略的在此地說說,這就是《華嚴經》前面所說的,這些我們也應當要學。言語是我們與別人溝通意見最重要的一個器官,古人也警告我們,所謂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無意當中不小心說錯話,得罪人,結下深仇大恨,自己還不知道怎麼回事情。到後來,災禍臨頭了,自己都糊裡糊塗遭這個難,這都是平時我們說話言語要謹慎。 所以孔老夫子教學,他有四個科目,那時候教學比較簡單,他有分科。第一科就是「德行」,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是以道德為根本。不像現在是技術,教技術,已經不講道德了,所以技術愈發達,社會問題愈嚴重。再過我想不要到半個世紀,一般人都會造原子彈,那個時候問題就大了。這些無賴到處勒索,到處去綁架,那就不是小問題,是大問題了,用原子彈來要挾,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是以道德為最重要。 第二科就是「言語」,可見得言語孔老夫子很重視。第三才講到「政事」,政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技能,我們處理事情的能力,學這些東西。第四才是「文藝」,文藝是消遣,提高我們精神的生活。可見得孔老夫子還是著重實際的生活,那政事擺在第三,我們如果吃不飽穿不暖,哪有精神談精神生活?談不上。所以藝術擺在最後。佛法也是非常重視道德教育,所以出家五年學戒,它的精神跟儒家可以說是完全相同。 菩薩這十種舌,就是我們要如何來用「舌根」,我們要學菩薩。第一是「開示演說無盡眾生行舌」。一切眾生的思想行為,菩薩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這些眾生開示、講解,說出眾生這些病根、毛病在什麼地方。第二是「開示演說無盡法門舌」。眾生有了毛病,如果你知道,說出來,說出來你沒有辦法幫他忙,那有什麼用處?說了還不是等於沒說!所以佛菩薩有方法,可以幫助你,把你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第三是「贊歎諸佛無盡功德舌」。規過勸善世間法,能夠幫助我們得這一生的快樂。可是我們人不只一生,我們還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這個問題就很嚴重。因此,佛法修學如果說只有今生得樂,來生得不到,這不是佛法。佛法教我們這一生得樂,生生世世都能夠離苦得樂,這才是佛法。而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成佛,所以贊歎佛就是教我們學佛,拿佛做為我們修行最高的標准。 第四是「演暢辭辯無盡舌」,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辯才無礙。第五是「開闡大乘助道舌」,這就是為一切眾生宣講大乘佛法。第六是「遍覆十方虛空舌」,就跟我們在《彌陀經》裡面,講六方佛出廣長舌相,意思相同,這都是為教化一切眾生。第七「普照一切佛剎舌」。第八「普使眾生悟解舌」。前面這兩種都是普度眾生,都是應機的;第八不但應機,而能令眾生解悟,能夠叫他理解,理解之後他才能夠悟入,入得了這個境界。第九「普悉令諸佛歡喜舌」,第十「降服一切魔外舌」,就是他有能力降伏魔與外道,能夠教他們改邪歸正。所以佛在世的時候,他的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這裡面幾乎都是外道。聽了佛說法,改邪歸正,一生不離開佛,感謝佛的恩德,一生不願意離開,這是很明顯的降服魔外。說十種,經文上有十一種,還有一種,「除滅一切生死煩惱令到涅盤舌」,這一句才是真正做到了究竟圓滿。所以,菩薩有這麼樣他會運用他的舌根,值得我們學習的。底下這是講無有窮盡的意思。 『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這是舉一條,三種境界裡面舉一種。佛剎也是無盡的功德海,菩薩海會也是無盡功德海。我們修普賢行的人,稱贊也是『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要發這樣的廣大心。請看下面經文: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這是總結無盡,也是總結菩薩修行,不疲不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精神。我們修學之所以難有成就,就是沒有恆心,俗話說三分鐘熱度,沒有恆心。菩薩真有耐心,無量劫當中他不疲倦,他不討厭,他學一樣東西,所以他才真正能夠成就。這句話比什麼都重要,是我們學佛,乃至於在世間成就一個事業,成敗關鍵都在這句話上。 我們看古人,你看他成就,他都是在一部經論上下幾十年的功夫,一部經聽很多遍,所以他才有成就。我們今天一部經拿到手,看完一遍,都不想看第二遍,一問,這個我已經讀過了,聽經也是,這部經我已經聽過,不要再聽了。這怎麼會有成就?我們想到道宣律師,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不是現在的道宣,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他學戒律,聽《四分律藏》,《四分律藏》線裝書二十冊,這麼厚一堆,他聽了二十多遍。哪個地方有人講,他就到那裡去聽,這種精神我們要學。像清涼大師講《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五十遍,不要說聽了,講都講五十遍,所以古人的成就不簡單! 所以,一部經必須要從頭尾念上幾千遍,那個意思你才能夠得到,你才能夠體會得到。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入不進去。總得要幾百遍、上千遍,味道才能嘗得到,才真正能夠得到裡頭的東西。這很重要,就是不疲不厭,努力的去讀,一門深入。我們看看《高僧傳》,看看過去《居士傳》,他們的成就幾乎都是這樣得來的。倓虛法師是近代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你看他的傳記,《影塵回憶錄》是他的自傳。他在沒有出家之前,當居士的時候,八載寒窗讀《楞嚴》,一部《楞嚴經》念了八年,他學東西真認真。《楞嚴經》的分量跟《法華經》差不多,一天可以念一部,尤其念熟了之後,一天念一部不成問題。 你想想看,念了八年,他念了幾千遍,至少念了三千遍,所以他能夠成為一代祖師。根基從哪裡打的?就是這麼打來的,不是說過去世有宿根,哪個人過去世沒有宿根?大家都有。過去世雖有宿根,你這一世再不相續,那就斷掉了,這一世要再接上那就可貴了。怎麼曉得過去世有宿根?你能夠相信,你還喜歡看經,你還能聽得下去,就證明你過去生中有宿根。這一生不成就,那你就是疲倦、懈怠,使你不能成就;你如果真正精進,不疲不厭,決定有成就,所以總結裡面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再看第三段廣修供養: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學道,常言說得好,要有智慧、還要有福報,如果有智慧,沒有福報,不行!沒有福報是怎樣?你苦惱,你修道就有障礙,弘法是更談不上,所以佛教給我們要「福慧雙修」。『廣修供養』就是修福,福非常的重要。我們現在的福報,說實在的話只有一點點,太小了,不夠!比不上外道,外道的福報大,他修的福多。為什麼?你看他道場大,徒眾多,人力、財力雄厚,這都是他的福報。福報是前世修的,也是這世修的,我們不修就沒有法子,一定要修福報。 我這幾天也聽我們的同修說,我們有幾位同修在這裡講經,我就問聽眾有多少?他們就告訴我,多的時候大概有十幾二十個,少的時候大概只有一個。我就說這個,我就勸他要修福;如果你不修福,你到外面講經,聽眾一個、兩個,這麼樣冷落,你講得再好,別人一看這個場面,他就不來了。他想這一定講得不怎麼樣,如果講得好,聽眾一定多!所以,這樁事情是要我們結法緣,盡心盡力去做這個「廣修供養」,我們力量做不到,我們心要做到。 我從前就跟有些同修說,你看我是個講經的人,法緣就非常重要,講經的人很重視法緣。我每到一個寺廟,到人家那個地方去,進了大殿當然要先去禮佛。我禮佛,跟人家的用心就不一樣。我什麼?我要廣修供養,要跟他結緣,我就用禮拜。我拜佛第一拜,我發願與這個道場結法緣,道場有緣,希望我將來有一天到這個道場來講經說法。第二拜與這個道場常住結法緣,他裡面的住持當家,他要不請我我沒辦法來。我這一拜求佛菩薩加持跟他們結法緣,他們歡歡喜喜,將來會請我去的。第三拜與這個道場所有信徒結法緣,我來講經他們都來歡喜、都來聽。人家看到佛像也拜三拜,我不曉得他怎麼拜法,我是這個拜法。所以不一樣,你看我在海內外法緣很盛,這是結的,要懂得廣結法緣。底下也是講境界。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這個對象與前面所講的沒有兩樣。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這是說明他能供養的原因,能修的原因,一個是靠自己,甚深的信解,就是對事理都通達明了,沒有疑惑。第二,佛菩薩神力加持,所以能修這個供養。我們如果對這個道理不明白,我們拜三拜,心裡發這個願,就行了嗎?我們心裡明白這個事理,這就是『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我們求願佛菩薩加持,這就是『普賢行願力』,法力加持我們。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我們與這個道場有緣。下面是講我們拿什麼去供養?這是說供養具。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供養具』,就是物品,帶些禮物、物品去供養。底下舉了幾個例子。 【所謂華雲。】 就是用花供養。 【鬘雲。】 鬘是花穿成環,古印度的習俗,大家都很喜歡花環,套在身上的,用這個環鬘。 【天音樂雲。】 所以音樂、歌唱也是供養,贊歎也是供養。 【天傘蓋雲。】 傘蓋,傘是遮蔭的,在太陽底下遮蔭的。 【天衣服雲。】 這個衣服,拿我們現在的中國人來看,就是布匹。因為印度的衣服是沒有裁縫的,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我們看起來,實在就是布匹。 【天種種香。】 供香也是非常的普遍。『種種香』,香裡頭種類很多,在形式上講有燒香,像我們現在燒的香叫燒香。有塗香,塗在身上的,香水這一類的,都是屬於塗香。有末香,末香就是香粉,我們用的香粉屬於末香。像我們這檀香末都不算末香,因為那是燒出來才有香,還是屬於燒的香。所以香的種類非常之多。底下就有講了。 【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 這是舉幾種例子,我們簡單說是香花供養,這裡面也表很多的意思在,我們應當要曉得。但是在此地你們所看到的有兩個字,一個是『天』,一個是『雲』。天代表什麼?最好的,天上的香比我們人間的香好,所以這就代表最好的。我們供養要盡我們自己的力量,去購買最好的,是這個意思。「雲」表的意思就深了,它表什麼?非有非無。你看雲彩,你不能說它無,明明有一塊雲彩,大家都看到,怎麼可以說沒有?你也不能說有,為什麼?它不是實際的東西,你絕對抓不到它,也摸不到它,它代表的非有非無。這就教我們要看破、要放下,雖然看破放下,我們要拿這些表我們的恭敬心,我們要用這些物質來供養。雲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代表看得破、放得下,代表這個意思。所以在一切供養具裡面,沒有執著這些,不起貪心,取這個意思。下面是講量,形容量: 【一一量如須彌山王。】 『須彌山』是最大的,盡心盡力我們來辦供養,不但辦最好的供養,而且辦最多的供養。 【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這裡面有許多都是屬於形容詞。 【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天天都要供養,這點我相信有不少同修天天都在做。但是一定有不少人,只在形式上做,而不懂得它的意思,所以你沒有得到「廣修供養」的真實利益。諸位要知道一個總原則,這十願它最高的目標,我們用一句最簡單的話說,就是拓開心量。每一願,心量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從我們廣大心量裡面,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十大願王願願都是這個目標。所以不修普賢行願不能成佛,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把心量拓開。 在事實上,我們生活當中也是如此,盡心盡力就圓滿,功德就圓滿。我有一塊錢,我這一塊錢統統做得很如法,這功德圓滿。我有一百塊錢,我只用了九十九塊錢,還有一塊錢還捨不得,這功德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因為他不曉得「天」的意思,不知道「雲」的意思,他要真正懂得這個經上講天的意思、雲的意思,他就會修圓滿功德,可以念念圓滿功德。當然這裡頭必須要甚深的勝解,勝是殊勝,解是理解,甚深殊勝的理解,你才真正能夠做得到;換句話說,宇宙人生的真相,自己有相當的了解,他就肯做了,他做得很自在,做得很快樂,沒有憂慮、沒有憂愁。所以供養要常修,要曉得修供養的意義。底下實在是菩薩怕我們不明白供養個裡的真正意思,所以說了這些事相之外,還要跟我們講出真正的一句。 【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一切的供養具,像前面所舉的例子,這麼好的供養具,這麼廣大無有窮盡,比不上『法供養』,就是說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財有盡,法是無盡的,這是真的。譬如我們送人家禮物,我們送人家千金,不如傳他一個技能;技能是法,他有一技之長,他的生活無憂無慮。你供養他千金,他錢花光了怎麼辦?他還是苦,還是沒法子生活。你就曉得技能之可貴,技能是屬於法。這是一句總說,底下也舉了幾個例子,第一: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 這是真的。現在台灣,我們同胞們生活都非常的富裕,這些供養具、供養品都可以選擇上好的,沒有問題。如果像中國大陸地區,生活非常之苦。現在去大陸的人多了,我們也在電視裡面看到,回來的人講大陸上的情形,你們聽聽之後,心裡一定有感慨。他們那邊一個大學教授,一個月的收入大概是一百三十塊錢人民幣,他們人民幣跟我們台幣現在是一比八,一塊人民幣換八塊台幣。你們想想看,一百三十塊錢合我們這裡幾個錢?我們景美圖書館館長到大陸去了一下,就告訴他們,我們台灣開計程車的,每個月的收入大概都是兩萬多到三萬。他們一算,人民幣三仟多塊錢,這還得了!三仟多塊錢,他們要賺兩年才能賺得到,不能比!她就講,他們家裡人說四十年沒回去,兄弟姐妹請她吃飯,到觀光旅館餐廳去吃飯。請她點菜,她就點了幾個菜,一算帳一百多塊,館長就講還是我請你們,不要你們請我了。 在這種情形之下,學佛,你就學到法供養。你就曉得,物質供養,我們沒有能力做到沒有關系,佛菩薩絕對不會見怪。佛菩薩不會說,你是我的信徒,你送給我的禮太少了,不會的!佛菩薩實在講,最歡喜看到的,就是你依教修行。你甚至於一柱香都不燒,一個頭都不磕,你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這就叫真正的供養,諸位一定要記住這點。理真正明白,我們依教奉行,真正修行了,照這樣說,我們形式上可以不要了。在理論上來講,確實可以不要,甚至於連佛像都可以不要供,這是真的。為什麼我們還要?還要是你慈悲心,供養佛像有兩個意義,對自己怕自己忘掉了,提醒自己;第二個意義是影響別人,就是接引初機。我們怎麼接引他?他是個不信佛的,我們見到佛像恭恭敬敬的禮拜,他看了心裡受感動,他到以後慢慢的會入門。 所以我們供養佛像,種種供養,香花供養,都是為了接引眾生,使他覺悟。他為什麼對佛像這麼恭敬?他會起疑,他會來請教、來問你,你就藉這個機會,把佛法的道理講給他聽,勸他學佛。這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方式,這個諸位要曉得。所以供養的時候,不是說我有多少錢,像前面講的一樣,我要辦種種供養具,那沒有必要。道場,有相當莊嚴的程度,就夠了;典雅,教人一看能生歡喜心,就好了、就夠了,用不著再用什麼樣的裝飾品,沒有必要。記住這段所講的才真正重要,第一個我們要依教修行。第二: 【利益眾生供養。】 你做一切有利於眾生的事情,就是供養佛。我佛前面香花減少一點,我把這個錢拿去救濟有苦有難的人;甚至於我今天香花不買了,我把錢拿去供養貧苦之人,行!諸位要知道,千萬不要說,佛菩薩最重要,別人他就是餓死、凍死,這個錢不能給他。那你就錯了,那一點慈悲心都沒有,以眾生利益在第一位上,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尤其是我們家庭裡面供養佛像,你一天不供香花水果,兩天不供都沒有關系。道場裡面,剛才講了,是供給別人看的,是為了接引大眾的,目的在此地,意思是在這個地方。不是佛菩薩貪圖享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很重要。 利益眾生的事情,最大的利益,無過於把佛法介紹給他,所以我們印送經書是非常好的供養。你看經書,實在講財供養有了,因為你花錢去印,財是財供養;經書是法,法寶,財、法兩種供養都具足了。何況送人家一本好書,人家很珍惜,天天去念,他在裡面真的會有成就。過去我們這裡印了不少,印得很多,今天早晨我還跟簡居士在討論這個事情。前幾天新加坡打個電話來,要我在今年到那裡去住的時間長一點,給他們講一部經,我是准備給他們講一部《無量壽經》。那邊的聽眾估計大概是一千五百人,我這部經要講一個月。一個月,每天書都會要減少個幾十本到一百本,帶去他就不帶回來了。所以我們要准備五千本經書去,這一個月才能夠應付得了;否則的話,到最後幾天一定書都沒有了,不夠用了。怎麼勸告人家都不行,勸他不要帶走,總還是有人帶走,這情形我們很了解。 所以我最近就印了一萬本,我印這個本子印小本的,印五十開的,就像你們看到小本的《延壽藥言》那麼大。一本的成本才六塊多錢,還不到七塊錢,一萬本才六萬多塊錢,你看看多便宜,我就印了一萬本。我就覺得,以後我們印成非常精美的,像基督教《聖經》小本的,我們淨土五經都印成小本,口袋可以裝。他隨時可以拿來看,隨時可以拿來讀,我們成本很低,普遍的去供養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像今天你要是送他六塊多錢,算什麼?我們也拿不出手。我們送他這本經書,他當寶貝!這是真正的供養,「利益眾生供養」。第三句: 【攝受眾生供養。】 『攝受』是要我們心,我們心裡念念要想利益眾生,念念都想著幫助眾生,念念都希望眾生成佛,這個叫攝受,就是心裡面念念想眾生。第四句: 【代眾生苦供養。】 『眾生苦』我們能代得了嗎?能代。怎麼說能代?譬如我剛才講印書,我們本來可以錢多一點,生活富有一點,現在我把我生活費用減少,我自己寧願吃得苦一點,我把這個錢供養眾生,這是我代眾生受苦。我本來可以日子過得很舒服的,我現在過困苦的生活,把生活費用拿出來去幫助眾生。所以這一舉這裡面統統都包括了。所以我們吃一點點苦有價值、有意義,我們自己苦一點,多少人得福,多少人得到利益。 現在印經的人很多,發心的人很多,諸位要知道我們要印什麼經?印最重要的經典、最需要的經典,無過於淨土五經,或者印五經的注解。為什麼?這些經,人家真正讀了之後,他這一生確實能得度。其他的經典不是不好,不是一生當中能修得成功的;當生成就的佛法,就是淨土經典。所以,對於淨土經論我們要大力的來弘揚,介紹給一切眾生。第五句說: 【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 這個『善根』,此地是圓教一乘,是大乘之上,當然這裡講的善根標准就高了。雖然這麼說法,可是我們在座的這些人,我們沒那麼高的標准,因此我們還要講三善根。三善根是什麼?不貪、不瞋、不癡。一乘圓教的善根是什麼?是精進,不疲不厭,這都是我們要牢牢記住,我們要認真去修學的。所以培養善根,就是培養對一切事物、一切境界不貪、不瞋、不癡;努力精進,自利利他上要努力的精進,這就是「勤修善根」。特別勸勉我們要勤修,要努力的去修學,我們自己這樣修,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供養佛剎,就是供養菩薩海會。 『不捨菩薩業供養』,菩薩業,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什麼?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每天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上求佛道。我們依照十大願王的綱領來做人,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依照這個綱領去做,把這十條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我們把淨土法門盡心盡力介紹給別人,這就是普度眾生,就是下化,這是菩薩業,這樣做這就真正的供養。 【不離菩提心供養。】 大經上說過,「捨菩提心,凡所修行魔所攝之」,那都是魔業,所以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覺,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就是覺心,不迷。無論在什麼境界,順境、逆境,自己決定是覺而不迷,這就是菩提心。要依照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講的,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這個說法很正確;換句話說,我們念念不忘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決定不迷、不留戀。如果我們對於世間要貪戀,就是菩提心失掉了,那你前面所修的都變成人天福報,六道裡面的福報,就不是菩薩的善根。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 前面是講事,就是香花、衣服、燈雲這一類的供養,物質供養如來,雖然是有無量功德。 【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 那個供養,供養得再多比不上法供養。比多少法供養?一念。因為一念時間很短促,供養不多,心裡才起這一個念頭,這一念就超過前面所講的事供養的功德,百分不及一,還不止! 【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換句話說,簡直不能比,沒有法子相比的。前面幾句好懂,什麼叫『迦羅』?迦羅是印度話,它的意思是講我們毛孔的汗毛,這很細的,汗毛。汗毛拿一根來豎的把它劈開,分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叫做迦羅。那就很細了,恐怕要到顯微鏡底下才能看,這都是講很小。『優波尼沙陀』,這也是一句梵語,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我們常講叫「鄰虛塵」,這是微塵裡頭最小的,我們肉眼看不到。經上講阿羅漢有天眼,天眼也見不到,阿羅漢見不到,得菩薩的法眼才能夠見到。所以跟虛空做鄰居,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叫它做鄰虛塵,跟虛空做鄰居,這是講極少極少。總而言之,就是法供養的功德之大,絕對不是財供養所能夠比的。這點我們要知道,可見得我們要修廣修供養,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一定要有財富;沒有財富的人,一樣可以修到圓滿的供養功德,我們曉得修「法供養」。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唯有法才能夠幫助你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成佛道,財供養做不到。所以法供養確實超過財供養,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重法的,法裡頭第一,依教修行就是供養。 【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 『如說行』,前面法供養裡面舉的七個例子,這個七句是法供養裡面的綱目,這樣修行他才能成佛、才能夠生佛。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這是比較為什麼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所以然的道理就在此地。法供養不但自己能成佛,而且幫助眾生成佛。這是財供養,財供養自己要供養太過分,福報都享盡了,福報享盡業障就來了。有不少同修來問我,聽說念佛預知時至,無疾而終,我們應該怎麼樣學才能學得到?我想有不少人會關心這個事情。我老實告訴諸位,凡是這樣成就的人,他沒有什麼秘訣,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只不過就是他能看得破、放得下而已,就這麼簡單!他能看得破、能放得下,他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他什麼障礙都沒有。你修得再好,你一天念佛念得再多,只要有牽腸掛肚的事情還放不下,那就是你臨命終的業障。你要能把一切放下,一切都捨掉,業障就沒有了!沒有業障,各個人都能預知時至,各個人都可以站著走、坐著走,你愛怎麼走就怎麼走。 古德裡頭有個人,名字我記不得了,我剛剛學佛的時候,喜歡看那些故事書。看到有個往生的,他表演,他就問大家,他說盤腿坐著往生的,你們有沒有見過、有沒有聽說過?大家說有,我們有聽說過。站著走的?也有聽說過。他豎了一個蜻蜓,頭朝下腳朝上,豎在那兒。這樣走的,你們有沒有聽說過?大家說沒有,他就走了。你說多自在、多潇灑,簡直就跟開玩笑一樣,真是游戲神通!人家為什麼能做得到?說老實話,沒有什麼秘訣,就是無牽無掛、無憂無慮,這點很重要。我們在平常就要把一切放下,身心自在,你業障就沒有了!有一樣牽掛,那就是一個業障,有兩樁牽掛,就是兩個業障,你業障多了,你要自找麻煩。 臨終有病苦,我跟諸位說,那個靠不住,不見得真的能往生。唯有臨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那是決定往生,那一點都不假。我們學佛要曉得,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這個世界是假的,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何必在那裡去計較?所以,老老實實要把這真的事情要當真,假的事情要放下。錢財多了,我們衣穿得暖、吃得飽,夠了,再多的,則修法供養,去修布施,興隆佛法。興隆佛法,我還跟諸位說,不要蓋廟,拿錢去蓋廟,錢都可惜掉了。為什麼?廟蓋好了,斗爭道場,好多人爭名奪利,在那裡搞去,搞這個把戲去了。不如印經、放生、救濟病苦,看到真正有可憐人,真正有病苦的人,我們去幫助他。你能這樣修,佛菩薩歡喜,這叫真正的法供養。末後一段: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最後一段意思跟前面一樣,最殊勝的供養就是前面所講的法供養。末後都是結無有窮盡,要發廣大心,無有疲厭。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