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願法師:怎麼才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問:師父,為什麼很難發起菩提心?怎麼才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開願法師答:這是一般初學或是一般修行人都很困擾的一個問題,都有這個問題,為什麼說菩提心發不起來?主要的原因就是心量不夠。 念念都是為自己,了解不透徹,對宇宙真相,對佛講得這些道理,認識不夠。我們真正修學的過程當中,認知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認知就決定你的方向,決定你的目標。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佛在《華嚴經》裡面講的。為什麼呢?你在修行善法的時候,一定是有善的果報,將來上升的是天界,天界也沒有超越六道輪回,在天上享天福。享天福的受用很自在,但是它有享到盡頭的時候。比如在天上生活五千年或是一萬年,很快樂,但是你的天福盡了以後,還要六道裡輪轉,如果在享福的過程中有種種惡業的話,有可能就會輪回三惡道,佛告訴我們,這也不究竟,所以叫“魔業”。 在普通學佛的人來講的話,就很嚴肅了,難道我做善事也是魔業嗎?這要分一個層面的,大方面來講是想要超越輪回的情況之下,你的菩提心沒有發出來,你所感應的最多能夠升天,而升天的這個果報不是你最終想達到的目的,不是你的目標,所以是“魔業”。困擾著你很晚時間才能超越六道輪回,是這個道理,我們要把這個問題區分開。這句話不能輕易的亂講。這是佛在一乘經裡講的,《華嚴經》是佛教的一乘經,給誰講的?給這些大修行人講的。你在這個世間,持戒嚴明,善事做的很多,但是心量沒有大的情況下,佛看得很清楚,你將來的果報肯定是在天界,在天界享福五千年或者一萬年,你就晚些時間超越六道輪回,等於是沒有完成超越六道輪回的心願,在這個基礎上去理解稱為“魔業”。從剛剛入佛門的或者還沒入佛門來講,人家做善事做好事,所求的是人天果報,這是善的,是這個道理。所以行善是要行的,我們菩提心還是要發的,這就對了。 菩提心是怎麼發出來的呢?首先要確定一個觀念就是,個體生命是不存在的。你要消除業障,那我問你,“你”在哪裡?你能找到“你”嗎?哪一個是“你”呢?現在的這個形態的是“你”嗎?他是每時每刻在變的,每一分鐘在變,每一秒鐘在變,甚至一秒鐘裡你不知道你的念頭已經生滅了多少次了。哪一個是你?就像《金剛經》上所講的,“三心不可得”。為什麼三心不可得?最基本的,現在的這個“心”就不可得,現在的這個當下的都得不到,那過去的是無數個現在組成的,你沒得到;現在的都得不到,那未來的能得到嗎?為什麼得不到呢?你說這一秒,這一秒剎那已經過去了,這一秒的生命和下一秒的生命不是一個生命,和上一秒的生命也不是一個生命,你沒有抓住。既然沒有抓住哪一個是你呢?過去的一秒是你還是現在的一秒是你?或是未來的一秒是你?既然沒有“你”,你這些“業障”從何說起? 要明了,個體的生命是不存在的。那怎麼辦呢?有些小乘的修行人聽到這些就恐怖了,嚴重了。“我”都沒有了怎麼辦呢?這修到最後連“我”都找不到了,不認識了,怎麼辦啊?佛告訴我們,我們所執著的這個生命,這個身體,是我們念頭業力所感應變化的一個現象而已。它是隨著你的心念在變化,隨著你每時每刻的心情在變化。那心念是從哪裡來的?是我們潛意識裡無量劫以來所含藏的種子,每天在爆發,每刻在爆發,演變成這個世界。 佛門裡信佛還有一個標准,我們認為我們已經很信佛了,我們對佛很虔誠了,這是你自己的標准。在佛門裡也有佛門的標准,“信”到什麼樣的程度。在小乘教裡面證得“須陀洹果”,這叫入門,在大乘教裡叫“初信位菩薩”。 二信、三信到十信,初信位是剛剛信。“初信位菩薩”做到什麼樣的級別呢?就是八十八品見思煩惱的“見惑”斷掉。“見惑”的第一關就“身見”,不再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的。這個觀念轉過來了,境界也提升了。在小乘裡是“須陀洹果”,在大乘裡是“初信位菩薩”,這個信,才算是真信,像學校裡上小學一年級了,入門了,入學堂了,這才叫真正的信佛。我們所謂的很虔誠地燒香,很虔誠的念佛,你沒到那個程度,這個標准不算,還是門外漢。佛有佛的標准,然後一信、二信、三信到十信,是這個道理。 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對佛法了解的不夠,阻礙了我們修行的進步。以為自己很虔誠的在修,很虔誠地在念,為什麼我念三個月,念半年,念一年,沒得到受用?怎麼進進退退地,自己的心還是靜不下來呢?認識不夠,你的信心是你的標准,佛門裡沒達到標准。 尤其是初學,首先要將自己的心量放大,逐漸地把“我”忘掉了,忘掉了這個我還有沒有了?有。既然有為什麼說沒有了呢?在你的潛意識裡沒有執著了,這個身體還在不在?還在,這個時候你就會更健康了,一旦你證得了小乘的“須陀洹”,或是你真正地突破了這個境界以後,你的身體會很健康的,即使你有了疾病,你的自我免疫力的功能,完全可以把不健康的細胞轉變成健康的細胞,把這些病毒完全可以化解掉。你的免疫力的功能完全可以資助你的身體能夠不起變化,為什麼講“觀音菩薩,年年十八”?就是他的那種境界可以控制身體不再變化。比如20歲的學佛人可以控制永遠是20歲,八十歲的時候你的相貌還是20歲的樣子。最明顯的你們看淨空老法師,人家八十多歲了,你看他皮膚,看他的相貌。這都是小兒科的事情。 在修行過程中不斷提升的狀態,佛法無邊,關鍵在於你自身認知的程度,這個比什麼都重要。所以還是從基礎學起比較好。 開願法師開示:怎麼才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佛教问答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