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過不規,道兩虧”,怎樣勸谏比較好?
問:“過不規,道兩虧”。看到朋友過失,但他們不願接受批評規勸。而且自己還有很多缺點沒有改過來,這樣不開口是否沒盡到自己的責任義務?
蔡禮旭老師答:人家不願意接受批評跟規勸,我們很冷靜去觀察,一個人很凶可是他還是有很尊敬的人。你看這個人蠻不講理,可是他面對一些很有德行的人,他乖得跟綿羊差不多。你看他很凶惡,他也知道哪一些人值得他佩服。所以我們規勸別人,別人不能接受,還得要反求諸己。
第一個我們的態度對不對?《弟子規》有教態度:“親有過”,這句話重要了,我們能不能把一切人都當作親人一樣的愛護,這個時候我們就能“怡吾色,柔吾聲”。你把他當仇人看那勸不了。第一個是我們的態度有沒有“怡吾色,柔吾聲”;有沒有設身處地不給他難堪。你看規勸裡面:“谏不入,悅復谏”。那個“悅”還要抓他高興的時候勸他,他脾氣很大的時候勸沒用。而且還要“規過於私室”。留住他的面子,私底下跟他談,不要一大堆人就說,我跟你說我這個人是很正直的,你要知道孔老夫子說什麼是好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很正直你要體會到。然後就啪給他批一頓,旁邊一堆人在聽。你看他聽一半說,你給我記住。這個就是你有沒有設身處地,純是一顆為他想的真誠心,就能勸得了啊。“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提到的我還有很多缺點沒改過來,是不是不適合開口?對。我們自己不先做好,很難感化別人,正己化人。不然他在那裡想,你五十步還笑我百步?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先做到讓人家佩服。再來要先建立好信任,信任夠了人家比較容易聽得進去。孔老夫子說,君子信而後勸谏。這個先後也是要具備條件、因緣。
:佛教问答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