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第一集)
阿彌陀經要解 (第一集) 1993/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01-07-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要研究的,是我們的主修課程。這個課程我們分做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我們介紹《彌陀經》的大意;第二,我們再講《彌陀經要解》;第三個部分,我們來研究《彌陀經疏鈔演義》,那是要相當長的時間。這份講義是我到美國來以後寫的,在洛杉矶、舊金山都曾經講過。同修們對於這種講法是很歡迎,因為用的時間不多,把《彌陀經》的精華都提出來了。可以說對於將來研究經,以及修學念佛法門,能夠提起很高的興趣。 第一講,首先要說的是「認識佛法」。學佛,什麼是佛法?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將佛法誤解、曲解了,換句話說,我們從學佛起頭就錯了,那要談到成就,當然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首先要來討論什麼是佛法。佛法的定義,佛是智慧、覺悟的意思;法是人生、宇宙一切物相、理事的總代名詞。這個我們在星期天,《佛學概要十四講》第一講裡面詳細的來討論。智是體,覺是用,有體有用,它作用的對象就是一切萬法。佛是能覺,一切法是所覺,從這個簡單的定義上來看,我們就可以想像得到,法是大而虛空,小而微塵,真是無量無邊,智、覺當然也就無量無邊了。所以佛門裡面常說,「佛法無邊」,是真正的無邊際。這裡面我們要注意到的,能覺與所覺是一,能所不二,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的。為什麼能與所是一不是二?這是個很深的問題,將來我們慢慢的會研究到。 其次我們要講「佛法所求」,你學佛求的是什麼?善財童子在華嚴會上所表現的,也就是他所告訴我們的,佛法所追求的是無上的智慧。梵文名字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三」翻作正,「藐」翻作等,「菩提」翻作覺。這個名詞,我們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看到的,一定要曉得它的意思。我們先從正覺講起,正覺揀別無覺,我們凡夫不覺。也許有人不以為然,我們樣樣也覺悟,怎麼說不覺?尤其是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他們對於宇宙人生也有相當的覺悟,也有高度的智慧。但是在佛法裡面認為他們那個覺心不正,不能叫正覺,他也有覺,但是不是正覺。怎樣才叫做正覺?在佛教的定義裡面,必須斷了煩惱,破了我執,那個覺才叫做正覺。那我們想想,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的確他還有煩惱,譬如宗教家常說,「信我者得救」,不信我的就不得救了,這就是煩惱,心不平等。所以,他的覺不能稱之為正覺。 正覺一定要破我執,斷見思煩惱。什麼叫見思煩惱?後面我們會討論到。在佛門裡面,像小乘阿羅漢就達到這個境界了;阿羅漢以前,還不能稱之為正覺,所以正覺是第一個階段。在念佛法門裡面,正覺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正覺,他是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成就正覺。所以事一心等於小乘的阿羅漢,等於大乘圓教第七信位的菩薩。再向上去就叫正等正覺,這個地位比前面要高了,正等正覺就是三藐三菩提,小乘裡頭沒有,小乘只有正覺,沒有正等正覺。等,等什麼?等於佛,他的覺等於佛。小乘雖然是覺,還跟佛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無明沒破,沒有見本性,正等正覺是破了無明,見了本性了。所以,必需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時候才叫做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從圓教的初住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一共有四十一個位次,在《華嚴經》稱之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通常在課誦本念到的菩薩摩诃薩,摩诃薩就是正等正覺,菩薩是正覺,正等正覺是摩诃薩,是大菩薩。 從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明了,唯有佛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再沒有比他更高的,佛稱無上正等正覺。可是佛又有很多種,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天台講四教,就有四種不同的佛,有藏教的佛、有通教的佛、有別教的佛、有圓教的佛。所以說成佛,成的是什麼佛?藏教、通教、別教的佛,全都是正等正覺,只有圓教的佛才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位要記住,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個人,圓教佛。明白這樁事情,諸位要是再讀《華嚴經》,你就會大大的覺悟了。如果要成藏教的佛、成通教的佛、成別教的佛,不一定要往生西方,十方世界哪個地方都能夠修成佛。如果要成圓教的佛,無上正等正覺,那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不了。 怎麼曉得?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普賢菩薩在《華嚴經》最後一章裡面所講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才明了,成圓教的佛一定在西方,成別教以下的佛,那不一定,由此可以見到西方淨土的殊勝。所以無論是顯宗,無論是密宗,沒有不崇尚西方淨土的,沒有不念阿彌陀佛的,這個經、這個法門是直截了當教我們往生西方。所以這個經在一切法門裡面,的的確確是第一法門,的的確確是第一經,一切經中第一經。這是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的,成無上正等正覺一定要隨普賢菩薩皈依淨土,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了。 這句話是梵文音譯,翻成中國的意思,如果以現代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覺了宇宙人生實相。實相就是真相,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了通達,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學佛人所求的,這是我們的大目標,決定不能搞錯。我們往生西方去干什麼?去完成無上正等正覺。目標要是錯了,現在是末法時期,佛在楞嚴會上說得很清楚,「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很容易我們把路走錯了,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目標、方向,我們就不怕了。邪與正在面前,立刻就有智慧能夠辨別,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不會受這些魔王外道的欺騙。魔外,特別是搞神通、變把戲來騙人,我們學佛的人,不學神通,也不學把戲,我們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所求的明白了,我們用什麼方法來求?這裡就講修行了,所以底下講佛法之所修。佛法所修,在《華嚴經》裡面,善財提出來兩個問題,一個是「菩薩道」,一個是「菩薩行」。你看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一定先說,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已經發這個心,想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不知道如何修菩薩道,如何學菩薩行。什麼叫道?道是心,存心叫做道;行是造作,就是我們的生活行為。菩薩是覺,菩薩道就是覺心,我的心在一切境界裡頭覺而不迷,這就是菩薩心,就叫菩薩道。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決定沒有錯誤,與覺性決定是相應的,這種行為就叫做菩薩行。善財五十三參他所修的就是修菩薩道與菩薩行,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怎麼個修法?給諸位說,這就是三皈依了。過去跟諸位討論過《六祖壇經》,《六祖壇經》在第五章裡面所講的「傳香忏悔」就是講修行。在修行裡面,他特別提出來「三皈依」,而且講三皈依講得非常透徹,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他老人家不說皈依佛、法、僧。為什麼?怕我們迷了,怕我們一聽說皈依佛,你就想到別的佛去,想到釋迦牟尼佛,想到佛菩薩的偶像,想到這個形像。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的意思,佛是大智大覺,所以見到佛像就要想到我們自性的大智大覺,這才叫真正皈依。見到佛,佛是覺而不迷,我們也跟佛一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覺,不能迷,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換句話說,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決定沒有錯誤,決定沒有過失,這叫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揀別不是邪知見,邪知見就是錯誤知見,我們要皈依正知正見。僧代表清淨,不管那個出家人他清不清淨,我們不管他,我們一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誰六根清淨?不是那個出家人六根清淨,我自己要六根清淨。沒有這個出家人,沒有人提醒我,一看到這個出家人,馬上就提醒自己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叫三皈依。 所以三皈依,諸位要記住,是從迷惑顛倒,皈是回過頭來,回過頭來依靠覺悟,依靠智慧。迷就是感情,覺就是理智,從迷情那裡回過頭來,依理智,這叫皈依佛。從邪知見裡頭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從染污回過頭來,皈依到清淨,依清淨,這叫皈依僧。我們要問,什麼叫染污?我們見色聞聲,心裡面起了貪愛,這是染污。因為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清淨心裡面起了愛欲,被愛欲染污;起了瞋恨,被瞋恨染污;起了懷疑,被懷疑染污。換句話說,染污就是貪、瞋、癡、慢、疑,被這個東西染污了,你的心不清淨了。所以你要覺悟,心才一動就被染污,趕快回過頭來依清淨,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 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底下說了「顯密諸宗,無量法門」,那都是修行的方便,都是屬於手段,就是修覺正淨。所以,不管是哪個宗派,不管是哪個法門,不管是顯宗、是密宗,他修的什麼?他決定是修的覺正淨;如果不是修的覺正淨,他這個法就不是真正佛法,真正佛法決定修覺正淨。所以佛門講「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就是這個道理,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樣。我們在《華嚴》看到「五十三參」,每位善知識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章」也是各個第一,沒有第二的。為什麼是第一?因為他的方法都能夠達到覺正淨,都能夠圓滿覺正淨。凡是修覺正淨,就叫修菩薩行;覺正淨圓滿了,就叫成佛,這個意思我們不能夠不懂。 佛法的修學有什麼用處?如果佛法修學沒用處,我們何必學它?學了馬上就有用。所以,底下我們再講「佛法德用」。這個德與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就是你修學了,你能夠得到什麼?你所得的這個東西有什麼作用?有什麼用處?所得的就是大覺,它的作用就是大慈大悲。大慈是「利樂有情眾生」,利是利益,樂是快樂,能夠叫一切眾生得利益,叫一切眾生得快樂,所謂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這是它的作用。第二就講大悲,就是悲心拔苦,要怎樣才能真正叫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必需要「教化眾生」,教是教導,化是變化,我們古人讀書,說讀書在變化氣質。佛法裡面用這個化字用得最多,化就是成就,你教他,他就變化;所謂變凡為聖,變迷為悟,這就變化了,這種教學才能夠收到成果。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佛教是教學、是教育,佛教給我們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我們的苦佛菩薩能夠幫我們拔掉,我們的樂佛菩薩能夠給我們,我們想想,佛菩薩都大慈大悲,何必要我們自己修行?不要修了!我們相信他,他給快樂給我們,我們不相信他,他也給快樂給我們,這才叫大慈大悲。如果說我們信了他,他就叫我們快樂,不信他,他就給我們痛苦,這不叫大慈大悲。說老實話,佛菩薩沒有能力,你有苦,佛菩薩救不了你,佛菩薩有樂,也不能給你。我們常在經上看到,「菩薩拔苦與樂」,他怎麼個拔法?怎麼個與法?教你!把這些道理講給你聽,方法告訴你,要你自己去學。所以,經論裡頭才說佛不度眾生,眾生是,《六祖壇經》裡面講得好,「自悟、自修、自度、自證」,統統要靠自己。 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他有善巧方便的設施,可是我們自己還得要肯去。去到那個地方起碼的條件,是要念佛念到心地清淨,起碼的條件。為什麼?因為那邊的人心都清淨,你要不清淨,你到那個地方去,你跟人家不能相處,人家不歡迎你,你自己一天到晚生煩惱。你不能跟別人相處,你一定被擠出來,這個道理就在此地。那個地方的人統統心清淨,所以叫淨土!心不清淨,沒有辦法到那個地方去修行,他沒有別的條件,只要你心清淨就行了,就與他志同道合。心清淨我們講功夫成片,帶業往生,這個到後面我們再來討論。 佛菩薩利益我們就是教化,我們跟佛菩薩的關系,是師生的關系,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我們修淨土的人,稱阿彌陀佛也稱本師,是我們根本的老師,自己稱為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我們跟佛是師生關系。因此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教育,唯有教育,才能夠真正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圓滿的智慧,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末後這幾句則是歐陽竟無大師所講的,「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經權互用」。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佛無法可說,他沒有一定的形式,他不拘形式。「經」就是我們講正面的,「權」是講反面的,這是正面、反面它可以互相配合著用。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教你開悟,是教你開悟的。譬如說,佛法佛學也有三大綱領,這個三大綱領就是戒、定、慧,稱之為三學。 戒律非常重要,如果你過分執著在戒律裡面,死在戒律裡面,那又錯了。諸位同修知道,在宋朝出現了一位出家人,濟公長老。濟公長老用的什麼?用權,他不用經,用權。道宣律師用的是經,規規矩矩、正正當當的,非常嚴肅的表現出家人的威儀。濟公長老是隨隨便便的,看到瘋瘋癫癫的,不像個出家人。都是高僧!在《高僧傳》有他的傳記,小說不算,小說裡頭那是胡說八道的,不負責任的,我們要讀一定要讀《大藏經》裡面《高僧傳》。你看看「濟公傳」,他有他一套的做法。為什麼?他度的是另一種人,在當時是達官貴人,一腦袋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要叫他把那個東西都丟掉來學佛,不可能的,他就沒機會學佛。於是乎他怎麼辦?他條條戒都開了。「學佛不難,我也可以學」,度了許許多多眾生!他心清不清淨?心清淨,真是大慈大悲。 有許多人見到戒律很嚴的人,他很尊敬,願意跟他學;有些人看到那個嚴肅的時候,他就敬而遠之,不肯跟他學了。於是乎菩薩就示現多門,各式各樣的態度,他都示現、表現在世間。哪一個菩薩他示現某種身分、某個形相度某一類的眾生,這才叫經權互用,大慈大悲。所以他沒有定法,沒有一定的方法,不是死的是活的。可是不論是正面或者是反面,決定是修的戒定慧,反面還是修的戒定慧,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他決不是破戒,他叫開戒。開戒不是破戒,開戒目的是「利物濟生」,是為這個,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要救度一切眾生,給你有聞法的機緣,給你有入佛門的機會,讓你能夠禮敬三寶,親近佛法。等到你入了門之後,你大徹大悟了,你才曉得佛法實實在在是慈悲。「一切妄情迷執,非達佛旨者也」,妄是虛妄,情是感情,迷惑執著,這個絕對不能夠通達佛法。佛法就是破迷、破執,斷除一切妄情,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我們要學佛,首先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然後我們修學的方向才不會錯,我們的目標才正確。 其次,我要跟諸位介紹這部《阿彌陀經》,「認識此經」。第一,我們看看這部經它叫什麼名稱?我們現在所看到這個經的名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個名字不是它的本名,它的本名叫《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這部經的本名。本名經文裡面有,你看看六方諸佛贊歎所說出來的本名,釋迦牟尼佛自己在經上也說出這個經的本名。這個經本來的名字,諸位一定要記住,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名稱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先說「稱贊」,能稱贊的是「一切諸佛」,所稱贊的是「不可思議功德」。諸位,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今天我們所集結成為《大藏經》,哪部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的?沒看到過這樣的文字。哪部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的?然後你就曉得這部經的分量。你們在哪部經上看到有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的?一個不漏,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沒有不贊歎的,只有這部經;除這部經之外,沒有看到。或者是某一尊佛贊歎,某幾尊佛贊歎,說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沒見過,也沒聽說過。 一切諸佛為什麼贊歎?因為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什麼叫功?什麼叫德?功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功就是你修行的法門,修行的功夫;德就是你修行的成就,「帶業往生,頓超圓證」,這不可思議。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有這麼樣的容易,它的妙妙在此地,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法門是比什麼都容易,太容易、太簡單了,但是成就是第一,八萬四千法門裡面第一容易,是第一等的成就,這是不可思議。正因為如此,所以變成難信之法,沒有人能相信。正因為沒有人相信,十方諸佛都來贊歎,你要是能夠真正明白了,十方諸佛贊歎你就相信了,因為一切經裡頭,確確實實我們沒有看到這樣的經典。 「執持名號」是修行的手段,「一心不亂」是我們要達到的境界。所以,真正念佛人一定要記住這兩句話,執是執著,持是保持,念念都不要失掉,一天到晚都不要失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阿彌陀佛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量覺,後面會講到。我們的目的,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希望,我們希望得什麼?希望得一心不亂。所以,你一定要提起高度的警覺心。如果你一念迷了,一念邪了,一念染了,你的一心不亂就破壞了。二六時中一定要保持你的覺、正、淨,用什麼方法保持?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諸位,你果然要能夠真正做到了,一天到晚你的念頭都在覺正淨上,都在這一句佛號上,除了這一句佛號一個雜念都沒有,你三年決定成功!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個法門,想在三年當中成就不容易,的確的確不容易,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這個法門就是古大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個個人都能成就。問題在哪裡?問題就在你自己不肯修,就沒辦法了。你的警覺心不夠,你不能把覺正淨保持住,就沒法子;只要能保持,這個法門決定成就。你參禅,三年不一定能大徹大悟;修密,三年不一定能相應。這個法門決定能夠帶業往生,決定能夠頓超圓證,所謂是一生成就的佛法。這個功德真正不可思議,任何宗派、任何法門裡面統統都沒有,所以才是一切諸佛贊歎。 下面講,「一切諸佛所護念」,護是「弘護如來慧命」,這是化他;念是自行,「圓證無上菩提」。在此地我也透個消息給諸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成無上正等正覺,統統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才成就的。換句話說,不管你學哪一宗,不管你學哪一派,學哪一個法門,你能夠修到正等正覺,你只能到這個位子。如果從正等正覺再往上提升,要想求無上正等正覺,還是念阿彌陀佛。我們要是真實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不一下手就念阿彌陀佛?何必拐彎抹角?這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所以,淨土專念佛求生淨土,求生西方,求一心不亂的,這個道場就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的道場;真正發心一心一意修這個行門的人,弘揚這個經的人,也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的人,諸位一定要記住。所以,這個道場是第一道場,一切宗派、一切法門裡頭第一道場。修學這個法門是第一人,行者裡面他是第一,他的功是第一,他的德是第一,他的成就是第一,所以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自行裡頭,「圓證無上菩提」,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這是本經原題的大意。 鸠摩羅什大師翻譯這部經,他沒有用原名作經題,這也是特別之處,羅什大師翻的經不少,都是用佛所說的題目來譯題。唯獨翻這部經,他老人家給這個經取了個別號,取了個別名,沒有用它的原名,他就直截了當用「阿彌陀佛」名號做經題,所以說《佛說阿彌陀經》。他為什麼用佛名做經題?其目的不想而知,希望大家多念一句阿彌陀佛,跟淨土結個特別的法緣,這是翻經大師別有用心,這是苦口婆心,希望幫助大家,接引大家往生西方。由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想到,羅什大師必定是念佛求生西方;甚至於可以說,羅什大師可能就是從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他這點用心不得了。所以我們將來如果要是有機緣,建立一個道場,建立一個叢林,現代的叢林,我上次跟諸位提示過,我們這個叢林叫什麼名字?就叫阿彌陀佛。全世界念佛人都到我們這兒來住,我們大家共同在一起生活,共同念佛,將來形成一個區,或者形成一個新的城市,這個城市的名字就叫阿彌陀佛。這也是勸大家多念阿彌陀佛,所以用名號來做經題。既然以名號做經題,這個名號也要簡單的介紹一下。 「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經題是「佛說」,這尊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廣則指一切諸佛」,這是就這個意思來推論。為什麼?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護念這部經;換句話說,任何一尊佛,他講經說法當中必定講《阿彌陀經》,別的經講的不見得相同,因為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佛講的經不一定是一樣的,但是一定講《阿彌陀經》。佛佛都講《阿彌陀經》,所以《阿彌陀經》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面的共同科目,走到哪個地方都行得通的,每尊佛都提倡這個法門,都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可以說一切諸佛都說,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佛佛皆說。 「說」這個字的意思是「暢悅所懷」,暢是舒暢,悅是歡喜,心裡面實在太歡喜了。為什麼?「令一切眾生一生究竟成就故」。修其他的法門一生不能成就,修這個法門一生成就。成就什麼?一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真正不可思議!我們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圓教佛,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這是不可思議。能說這個法門,將這個法門傳授給眾生,佛說最快樂不過的,最喜歡的事情,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更歡喜。 「經」這個字叫「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個意思就是說,佛的經絕對不違背真理,同時又能適合一切眾生的程度,所以經叫契經。「又具貫攝常法諸多妙義,如華嚴疏說」。《華嚴經》、《大智度論》對「經」的解釋非常之多,非常的豐富,但是最通常講的,就是「貫攝常法」。不但文字,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章法結構整整齊齊有條不紊,我們從科判裡面能看出來,看出「貫」的意思。佛所講的理論、思想體系也非常的周密,這也是貫的意思,世間最好的文章能夠達到這個標准。 第二個「攝」,一般世間典籍就不太容易做到。攝什麼?攝受人心。好比說它有一種吸引力,你不接觸則已,一接觸就欲罷不能,它有這種力量,而且這個力量是無有止境的。世間的好文章也有一點點這個力量,但是力量很薄弱。譬如我們中國人喜歡讀小說,年輕的人很喜歡看小說,尤其中國古典小說真是寫得好。像《三國演義》、《水浒傳》、《西游記》、《紅樓夢》,看了一遍還想看,看了兩遍還想看第三遍,這就是它的力量。可是怎麼樣?叫你看個十遍,看個二十遍,你就不想看了,它的攝受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像佛經,佛經的攝受力量無限的,從你初發心一直到你成佛,生生世世念不厭,這真正不可思議。一般講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你這一部經念到三大阿僧只劫都念不厭,這個不可思議。為什麼念不厭?因為它裡頭有無量義,你每念一遍都會有一點悟處,愈是念得多愈悟得多,遍遍都有悟處,遍遍都有新意思,這才不厭。假如這裡頭沒有意思,念個幾遍就念厭了,就厭煩了。 現在有人念經為什麼念不下去?他不開悟,他不懂得意思,如果真正懂得意思了,他就不會厭倦。這個比那些小說味道要濃得太多!所以,一下能夠真正嘗到了法味,就是經典裡頭的趣味,你真能夠看懂了,世間什麼東西你都會丟掉了。為什麼?沒味道!電視你都不想看,沒味道;什麼音樂也不想聽,沒味道。什麼味也沒有法味濃,什麼樣的歡喜也沒有法喜這麼好,問題就是你有沒有嘗到!真正嘗到了,決定不會把它丟掉。這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所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是要我們從經典裡面求了解。了解不是說了解到一個限度,它是無止境的,天天要求,年年要求。所以,我講這個經,遍遍都不一樣,就是這個講稿,我第一次在洛杉矶講的,第二次在舊金山講的,第二次跟第一次就不一樣。所以我在舊金山講的時候,希望舊金山同修把錄音帶送到洛杉矶去,讓他們聽聽;洛杉矶的錄音帶也送到舊金山,讓他們去聽聽,不一樣,遍遍不相同。在此地講的,跟前兩遍又不一樣,這是它有攝的意思。 第三是「常」,常就永遠不變,換句話說,它超越時間、超越空間,這就是常。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在哪個處所,無論是哪一類的根基都能適合,實在是太妙了,所謂是真理永遠不變,取這個意思,叫常。在此地,它的意思就是它能夠完完全全適合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眾生,它都適合,萬古常新,是這個意思。 第四是「法」,法是法則,理論、方法。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決定成就,這才稱之為經。經最低限度要具足這四個條件,這才能稱之經,本經當然不必說。其他還有許許多多講法,許許多多的意思,像《華嚴經疏鈔》,像《大智度論》裡面,都可以作為我們參考的。這是本經經題的大意,從經題我們就能夠認識這部經,在一切經裡面它的地位、它的分量實實在在值得我們修學。 其次,我們要簡單介紹這部經的內容,先講它的體性,體性就是天台大師「五重玄義」裡面的辨體。「圓融三谛,法性實相,論據所依」,這八個字也很不好懂,有相當的深度。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融是融通,沒有障礙;無障無礙才叫融,無有欠缺才叫圓。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真谛是講體,講本體,俗谛是講事,理事圓融,自在無礙。法性實相,性是本體,一切萬法的根源,也就是哲學家他們所探討的宇宙人生的本體。一切法依它建立,它是一切法的理體、原理,是一切法的本體。 實相是真實的相狀,一切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體。實相,「如來現量所出」,這在唯識裡面講三昧。現量,現前境界,實實在在親眼所見,親身所接觸的,這叫現量境界。我們的現量境界太小了,譬如說我們現在在此地,房子以外的境界我們就看不到。我們在想外面有什麼情形,在推想,或者外面有聲音,我們想到有汽車經過。那是什麼?我們沒有親自見到,那叫比量;比量是推理,從推理上所得到的結論,這叫比量。佛是完全現量境界,佛的六根所起的作用無量無邊的,因為他沒有障礙。佛的眼能見盡虛空遍法界,能見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他沒有障礙,所以佛是現量境界。我們只能見現在,不能見過去,也不能見將來,我們的現量是非常有限,佛的現量是無限的。佛沒有比量,沒有推論,佛只有現量;我們有三量,佛只有一量,只有現量。所以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是佛親眼所見的,決定不是假的。 「實相」是怎麼回事情?「平等一相也」。我們今天所見的相不平等,我們今天所見的相千差萬別,跟佛所見的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因為我們著相了,我們迷了,我們執著了。原本一切法確實是平等一性,真相是平等一相,在《佛學概要》裡面,我們講到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知法總相、知法別相,通達總別裡面全是說明這個道理。一切現相事有理無,所以《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把真相說出來了;如夢幻泡影就是一相,一相無二相。眾生在平等一相裡面迷惑顛倒,虛妄起分別、執著,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本性的作用,這才叫做眾生,才叫做凡夫。其實凡夫、菩薩、眾生也只是假名而已,迷了就叫凡夫,覺悟了就叫佛、就叫菩薩,其實是一樁事情。正如同一個人現在迷了,叫你做凡夫;你一下覺悟了,馬上就叫你菩薩,換個名字,其實還是一個人。你要覺悟圓滿了,覺悟也圓融三際,那你就叫佛,還是你一個人,並沒有改樣子,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 下面舉幾個例子說,譬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妙法蓮華經》以實相為體;《大佛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為體,名稱雖然不一樣,意思相同,「名異義同」。一切大乘經統統是以實相為體,不管它用的什麼名詞,怎麼個說法,意思沒有兩樣。為什麼要辨體?體是這部經理論的依據,我們如果明白了,我們對這個經就信得過。所以,學佛首先要建立信心,決定不疑,但是信心不容易建立。如果他說這個沒有相當的理論做依據,如何能叫我們生信?所以我們一定要問,它理論的依據是什麼?值不值得我們相信它,值不值得我們依這個方法來修學! 下面我們對實相略做解釋,「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這是對於實相,就是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做個概略的描繪。這個東西找不到,找不到,有沒有?有,不能說它沒有,它確實有。確實有,是我們眼睛見不到,耳朵也聽不到,手也摸不到,心裡頭也想不到。但是不能說它沒有,連心都想不到,不要說身去接觸,心都想不到。為什麼心想不到?你心裡一起念頭一想,那是妄心,那就不是法性,就不是本性,本性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念頭,所以你想不到。那好,我什麼都不想,是不是的?什麼都不想還不是,為什麼?因為你還有一個「什麼都不想」,那還是個錯誤,所以沒法子說。因為是這麼個情形,所以叫你不能執著空,你要執著空,執著什麼都沒有,這是錯誤的,這大錯特錯。 這個本體,它沒有相,它能現相,雖然現無量無邊的相,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不能說它有?因為那個相不常住,所以不可以執著有。這種境界我們講真的很難講,體會也不容易,佛經裡面常用比喻,《金剛經》不是說「如夢幻泡影」。好,我們拿夢來做比喻,夢從哪裡來的?夢是心變現的,現在科學家也認為夢是潛意識,潛意識就是心,意識心!那我們問問,你心裡頭有沒有夢?心裡頭如果有夢的話,你的夢一天做到晚,你夢決定不能止掉,心裡有!心裡頭沒有夢,沒有夢能變夢境,當沒有夢的時候,那就是「覓之了不可得」。心在哪裡,不曉得,你曉得嗎?你有沒有?有,不能說他無。為什麼曉得有?他會作夢,當他一作夢,心是什麼樣子?夢中的境界相就是你心的樣子。全真即妄,真是能變的心,妄是所變的夢,那就是你心的相分。你的心什麼樣子?夢中境界就是你心的樣子。可是夢雖然是有,有這個境界相,就好像「具造百界千如」,他作這個夢,你不能認為那是真有,為什麼?剎那生滅,一下醒來就沒有了。 從這個地方我們要細細體會,我們今天看到虛空、世界,一切芸芸眾生,乃至於我自己這個身體,跟夢中境界完全一樣。如果現在問你,你的心是什麼樣子?你看看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真如本性的相分,這個時間好像似乎稍微長一點而已;你晚上睡覺作夢,那個時間短一點而已。可是長短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長短是沒有一定的。忉利天人看我們人間,就非常非常之短,就像我們睡覺做個夢一樣。忉利天一晝夜是我們人間一百年,我們這裡一百年,忉利天人睡了個大覺醒了,這裡就過了一百年。豈不是跟夢中沒有兩樣,真的是一樣!如果到夜摩天看我們這個人間,就更短了,只有幾個小時。到非想非非想天,我們人間百年,在他那裡感覺得不過是一、兩分鐘,幾秒鐘而已,就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佛在經上講真話,佛度化眾生是什麼?大作夢中佛事,到處建立水月道場,水中之月。佛事是什麼?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夢中佛事!一定要覺悟,決定不能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怎麼樣叫這個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念念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是比什麼都重要!世間一切事、是非人我,跟諸位說,統統是生死輪回,人要干這個那是愚癡不可及,聰明的人不干這個事情,不做這個傻瓜事情。「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能變的心跟所變的境界是一不是二。所以當你作夢的時候,你就能見到你的心相,你現在心是什麼樣子?夢中境界就是你心當下的樣子。你作了個好夢,你好心;你作了個惡夢,你是惡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我們要覺悟。 下面就說個「實相略說」。實,有理有事,通常我們講事實真相,就從事上說,事離不開理,「理實真相」。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像《華嚴經》就講得很清楚,我們這次《地藏經》前面的序文,我們還沒講到《地藏經》的經題,只講到序文。所以錄影錄得不好沒關系,我們可以不要,因為那是序文。在覺林菩薩十首偈,末後一首還沒講到,下一次星期五可以講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華嚴經》所說的,這是講「理實真相,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境界怎麼顯出來的?是心,這個心就是真如本性,是真心,真心能夠現相。現的這個相,相是剎那剎那在變化,不是真心在變化,真心不變的,妄心在變;妄心就是八識,唯識所變。我們再舉個比喻來說,我們把真心譬如做銀幕,銀幕能顯像,但是你看那個像,裡面的影像,它在那邊動,它在那邊變,不是銀幕會變,識在變;能變化的是識,能顯示的是真心。能作夢的是你的心,心能現夢境;夢中種種的活動,種種變化,那是你的分別、執著,這是意識,意識起變化。阿賴耶能現,能現相,這就是有所現、所變。 「百界千如」,一般我們講十法界,上面佛、菩薩、聲聞、緣覺,下面是天、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每個法界裡頭無量無邊,所以天台大師講,這十法界每一界裡頭又有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法華經》裡面講「十如是」,從「如是性」,一直到「如是本末」。一法界有十如是,一百法界千如是,所以稱之為百界千如。百界千如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宇宙人生;宇宙人生的全體,佛門裡面術語就叫做百界千如。 底下這個表裡面,我們簡單列出來,「能顯,心之本體」,就是理實真相。「能變,心之德用」,就是事實真相。可是單單講能顯、能變,從能這方面來講,都是無相的,真心無相,妄心也無相。但是它起作用的時候,就變現出有相,所以有所顯、有所變。能顯、能變這是因,所顯、所變的,是緣,從緣後面就結果,果就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佛法,無論講世間法或者講出世間法,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無論什麼事情決定有因有果,這就是從無相當中它會現相。如果覺了,就不二,就曉得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好像你作夢一樣,一下覺悟了,這個夢就是我心變的,整個夢就是我的心。心什麼樣子?夢就是心的樣子,夢境就是心,心就是夢,夢跟心是一不是二,這就覺悟了,就明了了,原來是一不是二。覺了這個境界,就叫一真法界。 所以真正要是覺悟了,譬如說夢中一下真正覺悟,哪一個是我?夢中當然有自己,這個人是我,山河大地、一切境界,沒有一法不是我,全是自性變現的;心外無法,法法皆心,法法皆我。這樣一覺悟,你就找到了真我,找到了大我,大我是真我。這個真我在佛法裡面叫做什麼?清淨法身,你幾時在作夢裡頭,把整個夢境認為都是自己,你就證得清淨法。法是什麼?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統統是自己,就叫做法身。你現在迷失了法身,把自己這個身當做身,除了自己的之外都不是自己身,不曉得自己以外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就好像在夢中迷失了自己,夢中只認識夢中那個身相是自己,夢中其他境界認為那不是自己,都跟自己對立起來,這大錯特錯。 所以,要真正覺悟了,上至十方一切諸佛,下至惡道一切眾生,全是自己心中變現之物,沒有一樣不是自己。既然是自己,為什麼有惡道、有善道?善道是你善心所變現的,惡道是惡心所變現的,統統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自己變現的。不但佛法這個說法,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老子,跟孔老夫子同時代的,他也說過,「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他只是沒有詳細說而已。可見得能說出這兩句話,如果真正到這個境界,他也證得法身了;他證得法身,我執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只要你有我執、有法執,你就沒有辦法覺悟,沒有辦法體會到宇宙人生跟自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叫一真法界,唯有一才真,二就妄了。 我們在這一法界裡頭,譬如在夢境裡面,整個夢境是一,你要覺悟了,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如果再分自分他,就落到二裡面去,落到二就是妄,就不是真了。一落到第二個意裡面,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一迷一切迷。如果我們在這個地方能徹底覺悟,真正能夠住在一真裡面,對於一切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的生活多快樂。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是自己的家,無論遇到哪個人都是一家人,不但遇到人是一家人,妖魔鬼怪、諸佛菩薩、地獄惡道,統統是一家人,一點界限都沒有。這就是菩薩境界,那就叫一真法界,破了我、法二執,就是大覺之人。 「故曰」,這是世出世間有許多說法,「佛在心中」,是自己心變現的。「上帝在心中」,天人也是自己變現的,就跟作夢一樣,都自己變現的。「天堂在心中,地獄在心中」,這是外面境界,也是自己變現的。「我人諸法亦在心中」,無有一法不在心中。所以《華嚴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覺林菩薩講的。《華嚴經》很特別,《華嚴經》裡面,佛代表我們真心、本體,真心、本體裡頭沒有念頭,沒有形相,覓之了不可得。所以佛不說法,什麼說法?從體起用,起作用的時候就變成菩薩,菩薩說法。所以《華嚴經》自始至終,你去看,統統是菩薩說法。菩薩是什麼?是從體起用,起作用的時候就有法可說,不起作用的時候無法可說。本體不說法,佛不說法,菩薩說法就是佛說法,菩薩代表佛說法,《華嚴》顯這個境界。所以,你看到菩薩所講的,就是毗盧遮那佛所講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就是阿彌陀佛所講的,他是代表。 縱然在說法的時候,本體還是不說法。所以,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這些經,他有沒有說過一句話?他在《金剛經》上完全否認掉,誰要說如來說法,就叫謗佛,全否定掉了,四十九年沒說一個字。天天在說,怎麼沒說一個字?他的心四十九年沒動過,如如不動,確實沒說一句話。所說的是什麼?人家來問,隨問隨答。這個經特別,無問自說;無問自說的經很少,不多,無問自說叫特別法門。正如同我們昨天晚上,我們在學錄相帶,你們又敲木魚、又敲磬,我們要問那個磬響不響?磬不響,磬如果要響,一天響到晚。本體不響,你敲它就響,小叩則小鳴,大叩則大鳴。它有沒有心?沒有心。我們向佛請教,佛給我們講經,就是有口無心,我們怎麼問,他就怎麼答,答出來,我們就開悟了,問題解決了。佛有沒有說?沒說!這叫真正之處,是從本性裡面起的反應,自自然然的反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雖然鳴,還是如如不動。 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人去問釋迦牟尼佛,捨利弗尊者為什麼那麼大的智慧,樣樣都通達?佛給他解釋就舉了個鼓,他說你看那個鼓沒有?看到了。鼓的肚子裡頭怎麼樣?空空的,什麼都沒有。捨利弗就像那個鼓一樣,什麼也沒有,所以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我們凡夫為什麼失去了智慧?就是你肚子裡東西太多了,太多叩不響了,麻煩就在此地!所以佛法的智慧跟世間人聰明不一樣,世間聰明他裡頭要裝得多,裝多少他就懂多少,他沒有的他就說不出來。佛法怎麼樣?什麼都空掉,空得干干淨淨,然後什麼都通了,一切都通達,這叫做智慧。所以佛法叫無分別智,你要能夠一切法都不分別,你的本能智慧就現前,是這麼一樁事情。佛法跟世間法絕對不相同,拿著世間法的態度、方法來學佛法,那大錯特錯,決定是一無所成。 下面蕅益大師講,「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實相本體,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作依是什麼?依報,我們的環境,大到太虛空,小到我們貼身穿的一件汗衫,它都做我們的環境。正報是我們的身體,所以諸位要曉得,外面一切人,人也是我們的依報,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都是屬於環境。佛法裡面講人身,就是指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統統叫環境,統統是依報;就是有情的依報,有情世間、器世間,統統是我們的依報,作依報、作正報,是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你覺悟了之後,作法身、作報身。什麼叫法身?法身就是依報,山河大地一切萬法,你真正覺悟到那是自己變現的,這就是自己的法身。報身,報身是自己能覺悟的智慧,報身是智慧身,法身是以萬法為身。法身會斷滅嗎?當然不會斷滅,法身常住,智身也常住,智身也不滅度。「作自作他」,自是我們自身,他是別人,都是自性變現的。 「乃至能說所說」,這就講到本經,能說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這部《阿彌陀經》,也是自己變現的,也不例外。「能度所度」,能度是諸佛菩薩,所度是我們眾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自己,所信的是這部經典、是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還是自己心中變現的。正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是這個意思。「能願所願」,願是願生淨土,能願是我們自己,所願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能持所持」,持就是執持名號,換句話說,就是我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能念的是我們這個人,所念的是這一句名號。「能生所生」,能生是我們自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能贊所贊」,能贊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贊是這部《彌陀經》。這幾句話就把一切法門,統統包括盡了。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實相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全是自己真性變現之物,離開了真性沒有東西。要是真正體悟通達,就可以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如果你要是迷了,那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悟了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問題就是在迷悟。《無生論》雲,(《淨土生無生論》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書)「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圓融兩個字前面說過,要記住,佛法裡這兩個字用的地方非常多,意思都是一樣的。圓,圓滿無缺;融,融通無礙,《華嚴經》裡面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是圓融的意思。法界圓融的本體,作我一念心,這一念心是什麼?就是你現在念佛這個一念心;換句話說,你現在念佛這個一念心,與法界圓融體完全相應。可是你一定要通達這個道理,你要是迷,不悟,你這個一念心不相應。不相應,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不相應,沒悟!所以要念念到覺悟,要念到悟。 蕅益大師、蓮池大師給《彌陀經》做這麼詳細的注解,目的就是要我們覺悟。悟了以後,聲聲佛號與自性都相應。「我今念佛心,全體即法界」。這一首偈,就是這四句,我們要好好的把它多念幾遍,把它多念幾遍,然後我們念佛就得力了。有很多人念佛不得力,為什麼有人得力,有人不得力?他的心不一樣,用心不相同。「達此者,由持名念佛,而悟入實相也」,千真萬確的事實,悟入實相是正等正覺,一證實相就是法身大士。禅家所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悟入實相;念佛人念到了理一心不亂,就是悟入實相,實相就是正等正覺,還在正覺之上。可是你一定要是以「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體即法界」,你那個佛號念得就有精神。你要是疲倦、累了,一念佛號,精神就起來了,確實有這種功效。如果是迷了,就沒有這個功效,覺悟了,確確實實有這個功效。你做什麼事情,你會有疲倦、有累,你念佛、你誦經,決定精神飽滿,精神百倍,永遠沒有疲倦,無有疲厭!這就是講到經典裡頭貫攝常法,攝受的功德不可思議。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