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阿彌陀經要解(第六集)
阿彌陀經要解 (第六集) 1993/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01-07-06 從五根看起,「講義」第十二頁,「五根」與「五力」名相相同,都是「信、進、念、定、慧」。信正道及助道法,這就叫信根。我們一般學佛,信可以說有一點,但是講到信根,很少人有。為什麼?這就講到正道以及助道法。我們首先要明了什麼叫做正道?什麼叫做助道?正道就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圓覺》,世尊都是給我們這樣的開示,幾個人能夠相信,我自己與釋迦、與彌陀、與毗盧遮那如來,原本不二!幾個人能相信?本來是佛,現在怎麼搞成這個地位?怎麼搞成這個樣子?能相信這個,這個叫信正道。助道就是佛所有的教法,依照這個方法,我們能夠恢復我們本來是佛的這個地位,這就叫做助道法。我們今天在無量無邊助道法裡面,選擇這個念佛的助道法,能不能相信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夠恢復我們自己本來成佛?這個信就不太容易了。所以,從這個條件上來講,信的人就不多了。此地講的信佛,不是平常講的信佛拜拜,不是講的這些。這才叫信有了根,從這個根它才能生長,才能長出菩提芽、菩提樹,才能開花結果;開花是菩薩地位,結果是如來的果位。 「進」就是精進,真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行,修行裡面最重要的,是破迷開悟。為什麼?悟了,我們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所以,修行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來破迷,破迷自然就是悟,要破迷開悟,一定要修戒定慧。而且佛在圓寂之前,曾經答覆阿難尊者的啟請。佛將要滅度了,阿難很悲傷,流眼淚,很傷心,阿難那個時候沒有得道,他只是一個初果須陀洹,所以感情還很重。同學們看到他這個樣子:不行!佛走了,將來還有很多大事情他還沒有交代清楚,趕快問。所以同學提示,裡面就有一條,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大家跟著佛住,佛不在世了,我們依靠誰來住?佛告訴阿難,也就是囑咐後來的弟子,「依四念處住」。我們前面講過,他一共問了四個問題,另外一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老師,佛不在世了,誰能做我們老師?佛告訴他,「以戒為師」。 你們就想想,四念處跟戒律是修學佛法的根本,如果要不相信,就沒有法子成就。所以四念處重要,常常記住四念處,不要忘掉,那是觀慧。戒律不是容易的事情,今天講經的法師還不少,講戒律的沒人了。所以,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這也是菩薩再來的,傳說當中(這個傳說是可以相信的)他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的,等覺菩薩。他看到我們現在這些人業習太重,我們念《地藏經》,要深深的反省,已經沒有法子講持戒了。 但是離開了戒律不能成就,所以他是苦口婆心教給我們,依三本書代替戒律。第一種就是《了凡四訓》,第二種是《安士全書》,第三種就是《感應篇匯編》,用這三樣東西來代替戒律。因為這三樣東西比較上淺,文字也淺,容易看,容易懂,要大家拿這個來代替戒律。我們最近所印的《在家律要廣集》,這是本非常好的書,這是真正戒律,戒經,諸位可以好好的去研究,要依照這裡面去做。所謂受戒,你能做一條就是受一條,能做兩條就是受兩條,持戒念佛這是助道法,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精進。對於正道的精進,是深深的相信,我這一生決定往生,往生之後決定成佛,沒有一絲毫的懷疑,這就是正道的精進,這叫做進根,就是精進的根。 第三,「念」。念也是教你在二六時中沒有其他的妄念,只是念正道與助道,就念這個。可是閻浮提眾生業習深重,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止不住,念就是念頭。那怎麼辦?念佛!把所有的妄念都換成佛這個佛號,這是個辦法;另外一個辦法是讀經。所以,諸位發心出來講經,這對於你修學根力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要發心講經,你不得不讀經,不得不認真的去研究注疏。每天能夠花上相當的時間來研究注解,研究經典,起心動念都是念的經,都是想的經裡面的道理。如何把這些道理、方法用我們的言語表達出來,叫人家能聽得懂,聽了能相信。你天天想這個就好了,這就是想的助道法,這就叫做念有了根。念根不能中斷,前面講精進,每天都得要精進。 「定根」,定是講攝心,我們一般講收心。這個心一天到晚攀緣外面的五欲六塵,或者是攀緣到其他的法門,都不行。佛法就是以中文所翻譯的經典來說,已經是相當的豐富了,這一部《大藏經》,恐怕不是一個人一生所能夠讀得完的,所能夠研究得透徹的,它裡面包含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所以,古大德在這個浩如煙海的經典裡面取它一部分,這樣就形成了一宗。以某幾部經論為主,然後再取與這些經論有相關的經論來輔助,這在中國成立了十大宗,等於分科一樣。還有些大德們,他們認為這一宗的東西也太多了,經典、注疏,加上歷代祖師的語錄,總是上千卷以上,也覺得太多了。於是乎連研宗都不敢嘗試,只在經典裡面選擇幾部經,一生專攻,這樣成就的人不計其數。他能收心,把這個心收在正道與助道上,這叫做定根。我們自己這個小道場,我與諸位同修在一起共修,我們研究經論的范圍,大概也不會超過二十種,而這裡面以《彌陀經》為主修的課程,以這個為中心,念茲在茲,這是定根。 「慧根」是為正道及助道善法,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時時提得起觀照,使念念都能與般若相應,這就叫慧根。跟般若相應的樣子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與般若相應了。不但是五欲六塵一切世間法,就是連佛法也不例外,也不能著相,這才是真正契入般若智慧了。 再講五力,力是什麼?根增長了,它有力量了,就是它起作用了。根是初學,力是有作用,發揮了。「信根」要增長,它能夠破疑,能夠破邪見、破煩惱,於正道、助道都沒有疑惑,這叫信有根了。譬如今天我們相信念佛法門,如果來了一個禅門的大德,跟你講講參禅,你那個心就動了。他那裡再勸你:有禅有淨土,猶如戴角虎!你聽了:我這個念佛最好還加點禅,那我就是戴角虎了。你這就是對於淨土的信沒有力。還好怎麼樣?你還沒放棄,你沒有力,見到別的法門心會動搖,雖有信根沒有力量。真正有了力量,別說什麼禅師,什麼上師,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來了,告訴你,我還有一個好法門,叫你學了馬上就成佛。你要是真正這個信有力了,你要感謝釋迦牟尼佛:我就修這個法門就好了,你那個好法門教給別人去。這才有力!什麼人都不能動搖你,這個信算是有力量了。 「精進」增長怎麼樣?它的現象就是沒有懈怠,不放逸,不懈怠,不懶惰,真精進!它才能成就,真正能幫助你增高品位。「念根」增長,能破一切邪念。「定根」增長,能幫助你得一心不亂。「慧根」增長,能破一切迷惑顛倒;換句話說,在世法、出世法裡面,在一切法門裡面你都不迷惑,這才叫做慧力起用了。所以,力有斷疑、有成德,成就功德。 底下這一科叫「七菩提分」,七是數目,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的意思,所以也稱作「七覺支」,七菩提分也翻作七覺支。七覺分裡面,「於一切法善能覺了」,這是講功夫。特別要注意的就是「善」字,善能覺了,有些人他雖然覺,覺怎麼樣?他不善。善,怎麼樣叫善?覺了而不著相才叫善,只要你有覺,覺裡面有執著就不善了,那不是真正的覺。 第一條「擇法」,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條,「善別真妄正邪是非善惡,不取虛偽法」。這在我們今天來說,確確實實是大學問,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如何去選擇?等到自己每個法門都浏覽一下,觀察一下,然後再來選擇,這對不對?當然是對的,可是要花多少時間!那不得了,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這樣才不得已效法古人,前人他們是過來人,他們在這個法門裡面,也是費了許多的時間、許多的精神去選擇的,看看他們選的是什麼? 當然我們所考慮的,一定是在歷史上很有成就的人,他們選的什麼法門?我們看看每個宗派裡面特別著名的祖師大德,他們所選擇的經典,可以說在大乘佛法裡面,具有決定性的代表作用。再看看他們所修的法門,幾乎十之八、九都是修念佛法門,無論是賢首的、天台的。智者大師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識宗的窺基大師,諸位看看《彌陀經通贊疏》,你就曉得了。乃至於禅宗的大德,連百丈大師,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中國的叢林制度就是他們兩個人最初創辦的。百丈大師親手制定的禅門日誦,就是禅宗裡面的早晚課,晚課裡面特別列了《彌陀經》,禅宗晚課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而且臨命終時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中國禅宗。由此可知,我們就有了選擇的方向,換句話說,他們提供了許許多多擇法的條件,我們就有所依據來選擇法門,哪個法門是真的,哪是妄的,哪是邪、哪是正。 這些真妄、正邪、是非、善惡,只有諸位自己用你的智慧、善根、福德去辨別,你今天要去問別人,人家縱然是明眼人也不好說。為什麼?說了要得罪人。用智慧去擇法,千萬不能聽「這些人都說這個大德不錯」,你一窩蜂也跟著去,到最後吃虧上當的是你自己。你要曉得,世間明眼人少,盲從的人多,正知見的人少,邪知見的人多,所以才叫做五濁惡世。我們擇法的標准,當然是依經典,依祖師的開示。我在講習當中也常常勸勉同修,古人的東西是經過歷史的考驗,總有幾分可以相信。今人的東西還沒經過歷史的考驗,現代人信奉再多,也不敢斷定。要緊的是絕不取虛偽法,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所以這底下七條,都是「慧力所發無漏正智」。 第二,「精進,常勤於真正,不取無益苦行」。佛贊歎苦行,但是不贊成你修無益的苦行;換句話說,苦行一定要有代價,要有利益。如果修這個苦行什麼東西都得不到,這個苦行,佛不贊成我們修學,一定要勤於真正的法門。 「喜覺支」,喜是法喜充滿,人只要一喜歡,精神就來了,俗話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一有喜事來了,他的疲倦都忘掉了。所以,你在修學裡頭要能得到法喜,證明你的功夫上軌道了。沒有法喜,就會疲倦、懈怠,你看念佛,叫你念幾個鐘點,就很不耐煩,念不下去,不是心裡很煩躁,就是打瞌睡了,這就是沒有法喜;如果有法喜,念上三天三夜愈念愈歡喜,愈念精神愈來。假如你要是疲倦了,沒有精神了,一念佛,精神就來了,法喜!「住真法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顛倒之法,世間你得五欲六塵你也歡喜,你今天發財了你也歡喜,你今天升遷了你也歡喜,那是世間顛倒的法喜,不是真正的法喜。為什麼?顛倒法不真實,顛倒法很容易失掉;真正法得到,決定不會失掉,這才真正值得可喜。 「除覺支,斷除諸見煩惱,不損真正善根」。這裡面所說的,就是指見思煩惱。諸見就是見惑,我們平常所講的一切錯誤的見解,思惑是一切錯誤的思想。你能把一切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把它斷除掉,就不會傷害你真正的善根,真正的善根是正知正見。 「捨覺支,捨所見念著境,永不追憶」。這一條跟前面不一樣,這一條就是一切境界不要執著,不要追憶。追憶有什麼不好?不好。這次《地藏經科注》到了不少本,希望諸位同修把那個注解要好好的看一遍。靈椉法師他在注解裡頭,引用的經論相當豐富,有許多經典你們沒有看到,你看注解等於看了很多經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有果報,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生死的親因緣,可怕!一個善念,三善道受生,一個惡念,三惡道受生。沒有事情,想想過去,想善的,又是一個三善道,想惡的,又是一個三惡道,不得了!所以,不要想過去事情,不要想未來的事情;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干什麼!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是叫你捨的這個。 「定,於諸禅定境界,不生愛見妄想」。定中有境界,這些境界不要執著。定中可能也見到許許多多的這些,甚至於見到佛菩薩,見到許多境界,你記住佛在《金剛經》上告訴你的一個原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楞嚴經》上說的很好,在定中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能夠不執著,這是好境界,你一執著就上當了,所謂是著魔。所以,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要執著,境界現前,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執著。對境界還是要抱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絕對不為境界所動搖,這叫定。 「念」是講到「定慧均平」,這才能開智慧,如果說定多慧少會出毛病,容易昏沈;慧多定少,心不能攝心,就是經上常講掉舉,心裡面妄想很多;妄想很多是慧多過於定,昏沈多是定多過於慧。所以我們初學人,尤其是像念佛的時候靜坐,叫你靜坐下來坐幾分鐘,有一種人一靜坐他就睡著了,那就是定多於慧的;有一種人一坐下來,妄念不知道有多少,止都止不住,這種情形很多很多,這是很普通的情形。諸位要有,不要害怕,這不足以為奇,釋迦牟尼佛當年那些學生裡面,哪個不是這樣的,初學的人都是這樣的。凡是有這種情形,你就要懂得來對治,你要懂得方法。人昏沈多的時候,就是精神提不起來,別人在靜坐,你可以起來拜佛,也不妨礙大家,就在你位子上拜,用這個方法。或者是經行,起來在旁邊不干擾別人的地方走著,走著念佛,像散步一樣,你要想辦法對治。 如果妄念太多了,那就是用念佛的方法來對治。譬如說,有人佛號念得很長,慢慢的念,他能攝心;有的人這個念攝不住,妄念很多。有個什麼方法?追頂念,追頂就是佛號接著不斷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他的妄念才不起來,這叫追頂念佛。有高聲念、有默念,方式很多,你自己去適應,哪一種方法能攝心,能夠叫你妄念不起來,你就用哪個方法。所以,這是每個人情形不相同,要是用一個方法叫大家共同來修,的確許多人得不到利益,真正要得利益,因為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還是講求的個別對治,才是最有效的。所以一定懂得方法,「此等功夫,均在日常生活中修煉也」,這是真功夫,這就是真正修行人的生活。 第七科「八聖道分,又名八正道,修學成就,正智現前,覺不迷也」,這八正道是成就。由此可知,七菩提分是修行,是對治我們毛病的,八正道才是成就。第一個是「正見」,這個次第也是不能亂的,先後次第不可以亂的,第一個是正確的見解,此地只提示一個綱領。什麼叫正見?「修無漏行,觀見四谛分明」,這個話我們說淺一點,修無漏行,行就是行為,起心動念是你的意業行為,言語是你的口業行為,身體的動作是你身業的行為。行為無量無邊,不外乎這三大類,身口意,這個三類就包括盡了。漏是什麼?煩惱,你的行為裡生煩惱,這錯誤的。無漏行就是什麼?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是沒有過失,有過失就有煩惱,沒有過失,這叫無漏的行為。觀是觀照,是照見。 四谛分明,簡單的說就是因果分明,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世出世間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是說,因為你因果明白,所以你才不造惡業,不但不造惡業,連與惡相對的善業也不造。你造的業叫什麼?不得已說的,叫淨業,善惡兩邊都不染,清淨之業,這才叫真正的無漏行,這是正見。那麼引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正見就是對於念佛的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一絲毫疑惑,這就是正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這是修淨土人的正見。 第二,「正思惟」。思是思想,「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思」。可見得這個思惟跟我們世間人的思想不一樣,世間人的思想是落在第六意識裡面,這個不落在心意識,不落心意識的思惟就叫做正思惟。我們念佛人天天想佛,天天念佛,縱然是以第六意識,也叫做正思惟,這是很特別的。為什麼?因為你用第六意識去緣阿彌陀佛,決定超越三界,決定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也是一生成佛。所以,在淨土法門裡面用第六意識,行,也可以。所以,凡聖同居土與方便有余土都沒有離開第六意識,如果捨心意識,那就是理一心不亂,那要往生,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這個要記住,用心意識修其他的法門,不能超越三界,唯獨修淨土法門可以,因為西方有帶業往生。 「正語,除四邪命,攝諸口業名正語」。語是言語,這個三十七品小乘人正修,大乘的修學也離不開它,主要的是對比丘與出家菩薩們說的,於是這就揀別四種邪命。攝諸口業,這一句包括戒律裡面的四種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離這四種口過才叫做正語。在念佛法門裡面,它的正語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在寺院叢林裡面,二六時中,你心心念念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連禅宗也不例外。人家喊你某人,你不會說「啊?」不會這樣答應。你們如果在莊嚴寺受過戒,我想戒師一定要告訴你,你怎麼答應?阿彌陀佛。無論什麼事情,開口、閉口都是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第二句話,正語。 第四條叫「正業」,業是事業,「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特別對僧說的。以出家人來說,他的正業就是修行,禮拜、恭敬、贊歎、供養,或者是講經說法、領眾修行,這是他的正業。如果他要搞其他的慈善事業,這不是正業,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你想想我們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社會,每個人都有他的工作崗位,他把工作崗位上的事情做好了,這叫守本分,負責盡職。連孔老夫子也說過「君子務本」,你要是不務本分,天下就大亂。出家的佛弟子,他的本分的事業就是傳道。他的職務就像現在所說的老師,你看稱出家人稱法師,法師是要以佛法教給眾生,這才是法師。如果他不守本分,去搞別的事業去了,那就錯了。 社會慈善福利事業,在家居士可以辦,因為他的本分的事業不是講經說法、弘法利生的,他的本分是護法;當然也可以弘法,弘法是他兼任的。出家弘法是本分,本分沒有做好,去搞別的,這是大錯特錯,這就是佛法衰敗的原因,我們一定要清楚。所以出家的比丘菩薩,只有弘法利生是他的正業,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專修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的正業。如果我們兼修禅、兼修密,就不是正業,正裡面摻著有雜,這個要知道,正裡頭摻著有雜,不是純正。純正,二六時中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讀什麼經?就是一部《彌陀經》,我剛才說我們選擇有關的經典,大約二十幾種,其余的都不容易懂,不能不求助於注解。等於說這個地方我們沒有能力來理解它,不懂,只好請兩個導游,請他們來給我講解介紹。我們請的兩個人,一個就是蓮池大師,一個是蕅益大師,請他們兩個人給我們講解,給我們指點,使我們對這個經的義理能夠明白、通達而沒有錯誤。 下面「正進」,其實要講到精進,每個人都有,問題就是正與不正,這就是我們在《十四講》裡面討論的積極與消極。這個世間哪個人不積極?他積極干了什麼?底下這是「正命,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這條就是生活方式。生活的方式特別是出家人,佛的制度是三衣一缽,出家人的生活是托缽,接受在家同修的四事供養。這個四事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接受這四種供養,除這個之外,沒有一絲毫的積蓄,這是「正命」。可是這裡面也有些出家人,就這裡講的五種邪命,給人看相算命,以這個得到的供養,這是邪命。還有給人講仰觀星宿、推論吉凶,這是邪命。還有些給這些國王大臣們傳達意見,好像外交官一樣,這一類的交際應酬,這是邪命。乃至於自己耕田、耕種,都是屬於邪命。 我們中國的出家人,從百丈大師以後都是種田,尤其是百丈大師自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做什麼?就是耕種,他種田、種菜,這樣違背了戒律。所以,當時就有人請教大師,他說你這是邪命。大師說是,沒錯!他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大師說,我不是一個真正的比丘,真正比丘大福報,我的福德還不夠,每天還要領眾,自己來耕種。當然大師是謙虛的話,那都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這一點我們要曉得。佛當年在世是在印度,印度的風俗習慣跟我們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在印度托缽是要飯,大家都非常尊重,一定供養;在中國,你要出去討飯,誰都瞧不起你,中國人看是乞丐,沒人瞧得起你。如果你在講經,「這是乞丐講的,誰聽他的」!沒人聽了。所以,到中國要符合中國的國情,要符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不能不有所改變。 從前出家人樹下一宿,在中國,你看寺院都蓋得宮殿式的,富麗堂皇,出家人在那裡辦道,沒有樹下一宿的。所以,佛教一到中國來,這兩個制度就沒有了,一個托缽沒有了,一個樹下一宿沒有了,這是環境的不相同。現在的出家人,我在以前也跟諸位說了,自己有私有財產,自己這個道場所有權是自己,自己也有積蓄,這完全是邪命。可是你想想現代這個社會背景,你就理解,他今天為什麼這麼做?他生活沒有保障。在從前中國大陸,寺院叫十方叢林,只要你是出家人,任何一個寺院可以掛單,你可以去住,在那邊吃飯,沒有人問你要錢。今天不行了,我們拿台灣來說,任何台灣的一個寺廟,你想在那裡住一天,不太容易,甚至於吃一餐飯,他都不招待你。那怎麼辦?逼著沒法子,只好自己去搞地方,自己去積蓄,否則的話,日子過不下去了。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時代的背景,不能夠看到這些人:這些人邪命,這些人都犯戒。你要曉得,誰叫他犯戒的,誰叫他邪命的,他要照著正當的方法修行,他的日子能不能過得下去?心不安,如何能辦道?古人所謂說「身安道隆」,身心都不安,沒法子辦道。換句話說,今天就是出了家的,正如同弘一大師所說的,弘一大師不敢自稱比丘,他自稱什麼?出家優婆塞。他說我也是居士,我示現的出家的樣子,我還是優婆塞,不敢說比丘。出家優婆塞不是他最先說出來的,最先說出來是成時大師,成時是蕅益大師的徒弟。因為蕅益大師自己一生不稱比丘,稱沙彌,他說比丘他沒分,不夠資格,沙彌他當得起。他的徒弟說,我的師父是沙彌,我沙彌也當不起,我只能稱優婆塞了,所以成時大師自稱出家優婆塞,從他開始。 這個歷史也有五百年了,這就是真的眾生的福報一代不如一代,今天我們找一個真正清淨比丘,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他不能活在這個世間,他會餓死、會凍死,沒有人照顧他。所以這個世間不會有真正比丘存在,只有一些出家優婆塞來代替,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學佛的同修,特別是修學念佛法門的同修,只要我們一心一意向往著西方極樂世界,在現前我們修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要以清淨心弘揚,換句話說,不攀緣,不要求我要做到什麼樣什麼樣,不可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你就清淨了。一念攀緣,心就不清淨了,你就會起煩惱,一切隨緣,那好自在!我們今天這個小小地方,把它當做什麼?當做阿蘭若來看待。阿蘭若是一個人靜修的地方,沒有人來干擾,一個人靜修。到什麼時候你就不住阿蘭若?跟諸位說,等覺菩薩還要住阿蘭若,就是一個人獨居,專心辦道,一個人獨居。 你看《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參訪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因為這一章裡面內容非常的豐富,有很多要緊的東西,我們過去在台灣大專講座特別提出這一章跟同學們講解。這裡面有十二種頭陀行,是菩薩的頭陀行,跟小乘不一樣,名稱相同,境界不相同。德生童子勸善財童子要住阿蘭若,德生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是等於像是住茅蓬一樣,阿蘭若就是我們中國講的茅蓬,一個人清修。隨緣利益眾生,決定不攀緣,決定不壞自己的清淨心,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則。有這個機緣來了,你不能不做,你不做沒有慈悲心,沒有這個機緣,不要勉強去做。 下面一條就是「正進」,就是正精進。「勤行精進,修涅盤道」,這個涅盤道是大涅盤道,也就是前面我們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正念,念正道及助道法」,跟前面五根、五力所說的一樣;五根五力是因地上,此地是果地上。「正定,以無漏慧相應入定」,這才叫做正定。在我們念佛法門,它正確的指的就是理一心不亂,事一心跟功夫成片也可以含攝在其中,但是它正指是指理一心。「八聖道由擇法覺分,不依偏邪,故入正道,無漏聖法曰正,能通涅盤曰道」,這是簡單解釋八正道的名相。由此可知,這個覺法非常重要,根力是培養我們的基礎,真正修行是在擇法。 我們再看底下一頁,「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前面說過,這個三十七品可以說把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方法都包括盡了,總不出這三十七類。但是眾生根性不相同,機緣不一樣,所以這三十七品,就有許許多多不同的開合。開是展開來說,從一條把它再分開來講,合是歸納;這樣一開一合,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無量法門。講三十七道品,是合、歸納,展開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所以名義不同,無不演暢。特別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法門一樣都不缺,經上只提三十七道品,是提綱領,歸納起來講。所以,以前印光大師講,只要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好了,成佛都有余。說不學其他法門又有何憾?還有什麼遺憾?他老人家教我們,就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好就夠了,不要再去搞這個、搞那個,分心!這個話講得非常有道理。 那麼就問了,幾個人肯死心?死心塌地去念這句阿彌陀佛,他決定能成功,那才叫上上根的人。他一點疑慮都沒有,真的死心塌地去念。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想學什麼法門,就有什麼法門,阿彌陀佛親自來教你,來指導你。所以,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今天什麼是最要緊的?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第一要緊的事情,其余的事情都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如何趕快的取得西方極樂世界。底下一句,就講西方世界那些人了,他們聽經聞法,目的?目的都是教「念三寶」,念三寶就如同惠能大師所說的,念覺、正、淨,念佛、念法、念僧,念覺正淨。「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心,大覺之心!菩提心一發,當然煩惱就覆滅了,因為煩惱從迷來的,迷了才有煩惱,覺就沒有煩惱,破迷開悟當然斷煩惱。 底下「三寶略釋」,三寶有很多種,這個地方只簡單的列了兩種,一種是「別相三寶」,一個是「一體三寶」。我們從別相下手,一定要會歸一體三寶,自己才有真實的受用。別相三寶裡面的佛寶,就是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佛寶。法寶是經典,所以經教有四種,有四類。有教法,教法就是指的經典,教科書、書本,這是教法;有理法,理法是教科書裡面所講的理論,這是理法。所以,教與理都是在書本上,我們今天講經典;行與證這是在自己本人這邊,你要依照這個理論去修正你自己錯誤的行持,這就叫做行法。行法是你自己要去做的,你做到了,使你的行與這個教、理相應了,行就是教,行就是理,教理就是自己的行為,這就叫證。證沒有別的證,完全相應了就叫做證,清涼大師分《華嚴經》為四分,信、解、行、證,跟這個意思是相通的。 什麼叫證?信解行融合成一體了,就叫做證。假如說我信的、解的、行的不是一樣的,信是信,解是解,行是行,這就不叫證。如果是證,決定是信就是解,就是行;行就是信,就是解,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就叫證果了。證裡面有淺深次第不相同,深位的證,那是法身大士,淺證是三賢菩薩。所以底下講,「僧,三乘賢聖」,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菩薩裡面十住、十行、十回向叫賢位,地上菩薩叫聖人,菩薩裡面的賢聖。小乘裡面,四果向以前的叫賢人,四果羅漢叫聖人,小乘的賢聖。所以,這個三寶就是覺正淨,我們從別相三寶要證入一體三寶。 一體三寶裡面,「湛然智照,靈明覺了」是佛寶,這就是覺而不迷。這指什麼東西?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湛然是比喻,像水非常的靜,非常的清,從水面一直看到水底,像一面鏡子一樣,一點染污都沒有,湛然之相。所以,你的心不但定而且清淨,定、淨到了極處,就是湛寂靈明。這個心起作用,實在是廣大無邊不可思議,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知道的。智照,覺了,到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明白,佛在經上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怎麼現的?怎麼變的?你統統明了了,覺而不迷。自己變的,自己現的!你能相信這個,這是正道。這才叫真正的佛,自性佛,或者稱自性天真佛,都是講的這個。 一體的法寶,「實相理體,清淨圓妙」。到這裡,三寶真的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是從另一個角度上去看。實相是真相,決定不是虛妄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或者講理事不二,實相是事,理體是理,理跟事是一不是二,也是清淨圓妙。圓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妙是什麼?非有非空,不可思議,圓極、妙極。 僧寶是「理智不二,和合無違」。理是所照的境界,智是能照的般若,就是智境不二。和合無違,正是《華嚴》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大經稱為無障礙的法界。如果不能證到一體三寶,決定還是有障礙,沒有辦法入《華嚴》的一真法界。因為一真法界就是一體三寶,名稱不一樣,事是一樁事情,在西方淨土裡面講,就是實報莊嚴土,《華嚴經》上講一真法界。諸位要是把這些經論合起來看,然後你再想到,彌陀法門不可思議。為什麼?他用的方法太妙了,他教人求一心不亂,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不二。所以,在華嚴會上到末後,在一真法界裡頭達到最高峰,無上正等正覺,你看還是用阿彌陀佛一心不亂的方法,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大方廣佛華嚴經》好比是我們的家,《阿彌陀經》好比是你家大門的鑰匙,你拿到這個鑰匙你就回家了;你不拿到這個鑰匙你進不去,沒門可入。才曉得八萬四千法門裡面,阿彌陀第一,沒錯!修學其他的法門將來還要歸彌陀法門,才能夠證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障礙的法界。這是講到一體三寶,我們要從別相歸一體,念別相三寶證一體三寶。 下面說「行樹演法,風樹作樂,微妙法音,聞正法樂,自念三寶,得正念樂」,這個意思非常重要。西方世界的環境殊勝、微妙,真正不可思議,如果不聞正法,就不能夠破迷開悟。因為我們每個人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不知不覺被邪知邪見薰習,被煩惱薰習,薰習得太久了;換句話說,習氣太重太深,這個迷關不容易破除,不容易斷掉,要想破迷開悟,唯一的方法就是正法薰修。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講經四十九年,這就是告訴你,正法薰修的重要。他的弟子當中,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眾,所謂是常隨眾,差不多就是佛說法四十九年,他們就聽了四十九年,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離開佛,佛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叫常隨眾,這是給我們做榜樣的。在中國,我們過去叢林寺院,這些祖師大德們也是天天說法、天天讀經,接受佛法的薰修,非常非常的重要。自念三寶,得正念樂,唯有正念才是真正之樂,才是真樂。正念是覺正淨,心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當然樂。講到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同修們一定要讀經,一定要讀古德的注疏,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每天一定要找一點時間去讀經,天天不要間斷。 「此中顯化禽微風樹網等音,乃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這是說明西方世界的殊勝,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不可思議的神力,神通力,他給一切眾生做增上緣。禽是指前面白鶴、孔雀這一類的,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風吹樹,西方世界的樹木,因為他們那個地方的人福報大,風景是美極了。怎麼樣?不要收拾,我們這個地方也有草坪,也有樹木,一個星期還得剪一次草,還要掃樹葉,很麻煩。西方極樂世界的樹不落葉子,草不要剪的,你想多長,永遠就是那麼長,你想他長一點,他就長一點,想他短一點,他就短一點,隨心所欲。好!那個環境太好了。風吹樹葉,它的樹是七寶所成的,不像我們的樹木,是草本、木本。西方極樂世界樹都是寶本,金樹、銀樹、琉璃樹。所以它的樹葉風一吹,碰在一起敲的音聲非常好聽,我們這個世間叫風鈴,非常的好聽。 阿彌陀佛就藉著這個來說法,所以它樹葉敲擊的音聲,你去聽聽,原來它講經。阿彌陀佛真慈悲,那個地方自由、自在、民主,比美國不曉得超過好多好多倍。阿彌陀佛要現成佛身給你說法,你是規規矩矩在那裡聽,很約束。他化一陣清風吹樹葉的時候,在那裡講經說法,那你就很自在了,一點拘束都沒有;坐著聽也行,走著聽也行,累了躺一會,睡著聽也行,太自在了,真是以無量的方便成就一切眾生。這些樹上的羅網,這一切依報正報,假法、實法,全都是阿彌陀佛法身、報身、應化身,四德「常樂我淨」變現出來的,以這個來教化眾生,全體就是阿彌陀佛,這個難得! 下面說,「情與無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能令聞者,念三寶也」。情是有情眾生,像阿彌陀佛變化的這些鳥、人,就是有情眾生,無情的,像風、樹、羅網,這些屬於無情的眾生,沒有一樣不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是六塵說法,無量法門同時演說,不要等待還有先後次第,沒有,他同時的;換句話說,你喜歡聽什麼法,他就給你說什麼法。我們兩個人坐在一起,我喜歡聽《法華經》,你喜歡聽《華嚴經》,我聽那個音聲就是講《法華經》,你聽的就是講《華嚴經》,沒有沖突,同時的,真正是奇妙。四教道品,四教是天台宗所說的,諸位要知道詳細一點,你可以看《天台四教儀》,現在這個書也很普遍,到處都能找得到。這是天台大師將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他分判為藏通別圓,所以也代表整個的佛法。 無量法門,那就更多了,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沒說的,在他方世界所說的,這一句都包括了。釋迦牟尼佛沒說的,他方諸佛說過的,也包括在這一句裡面。無量無邊的法門,總而言之,歸到最後都是叫你念三寶。為什麼?諸位想想,佛門修學這四個程序,信解行證,無量無邊的法門是理解,是在那裡講解,解了以後你要修行,行門的綱領就是覺正淨。所以,你早晚課裡面一定有三皈依,我們今天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外國的我不曉得,中國寺院叢林,無論是大廟小廟,他們的三皈依統統是《華嚴經・淨行品》裡面所說的,就是「淨行品」裡面的三首偈。「自皈依佛」,著重在「自」,自皈依,「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這是皈依佛。「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皈依法。「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華嚴經》上的三首偈,這個三皈依就是念三寶,就是念的覺正淨。所以修行,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那個法門是方法、是手段,修的什麼?修的是覺正淨。 底下「結示,令深信一切莊嚴」,依報正報,經上講的四大類的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導師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種智所現」,種智是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我們的真心,唯心所現,種智所現就是唯心所現。「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我們也有種智,也有佛性,雖然在迷,我們的種智、我們的佛性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只要我們真心念佛,發心求生淨土,我們的心性與阿彌陀佛的心性就能起感應道交,所以說是自己淨業所感,唯識所變。這是說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阿彌陀佛有無量功德,自己也有一份力量。 「佛心生心」,佛是阿彌陀佛,生是往生的眾生,「互為影質」,影質就是形影,本質跟影像是離不開的。眾生心是本質,阿彌陀佛就是影像,彌陀是本質,我們眾生就是影像,互為影質。「如眾燈明,各遍似一」,像我們一個講堂有很多燈,燈打開了,每盞燈的光明都是充滿這個房間。我們在這個光裡頭,的確分不出哪是這盞燈,哪是那盞燈,分不出來。可是怎麼樣?還是各是各的一盞燈,這就是比喻佛心生心好像這兩盞燈互為影質。「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長深思矣」。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是性,事是修,所以理事一如,性修不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沒有離開理與事,就是理與事,只要你會用心,決定相應。 末後這一句,「奈何離此淨土,別談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诮也哉」,這是蕅益大師非常感歎的話。就是有些人他輕視西方淨土,他在那裡高談闊論,談唯心淨土,談自性彌陀,完全從理上,不肯從事上來修學,這是我們要反省的。連《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是等覺菩薩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難道他不懂理嗎?理,他懂得太多了,事,他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他沒有間斷過。所以,理與事要相應,不能只談理,把事廢掉了,不可以。如果單談事修,不懂理,還能帶業往生;如果單講理,事上不修了,往生的機會都沒有,那就太可惜了。所以理明白,事要真修,這才是決定正確,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