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大意[1992年](第一集)


 2010/9/25    熱度:5917    下載DOC文檔    

無量壽經大意  (第一集)  1992/12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1

  這一次跟諸位同修用最少的時間,將淨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介紹給大家。念佛法門是在東晉的時候慧遠大師首先提倡的。遠公與鸠摩羅什大師是同時代,當時中國還有兩位在歷史上很負盛名的學者,陶淵明、謝靈運,這都是同時代的人。而且陶、謝這兩位與遠公的交情很深厚,他們常常有往來。當初他在江西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與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修發願求生西方,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中國淨土宗的起源,這也是中國第一個蓮社。我們這個道場也叫蓮社,我們的名稱是「華藏蓮社」,我們的招牌是李老師寫的,這一塊招牌是李老師最後寫的字,最後的遺墨,以後他再沒有寫別的東西就往生了,所以說非常的珍貴。

  遠公當年的念佛堂,他的特色是參加的人是一定的,只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都成就了。所以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現在這個道場就叫做東林寺,還在廬山,這個道場還在,我聽說還有一百多人經常在那邊念佛,將來有機會可以去參訪祖庭。當年所依據的經典,給諸位說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那個時候所依據的就有好幾種版本,我們在《大藏經》目錄裡面所看到的,在遠公的時代,《無量壽經》是相當的流行,《阿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華嚴》在東晉雖然是譯出來了是《六十華嚴》,沒有後面的「普賢行願品」,沒有這一品。這一品到唐朝貞元年間翻出了《四十華嚴》才有這一章,就是現在我們念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卷。《六十華嚴》後面沒有,《八十華嚴》後面也沒有,這就是經到中國來是殘缺的本子,經文不足,後面這樣重要的一章居然都缺了。《楞嚴經》更不必說了,《楞嚴》是唐朝時候翻譯的。這是我們講淨土五經,遠公大師那個時代只有一經,就是《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過去跟諸位報告過,這是多次翻譯,從後漢一直到宋,一共有十二次的翻譯,這是黃老居士注解裡面給我們說得相當詳細,諸位可以參考。可是這些本子,在古時候流傳是相當不容易,因為在那個時候都是手抄本,沒有印刷,所以量也很少。多寫一本,這世間就多一部經,散失了,往往就失傳了。十二種本子流傳到今天,只有五種,當中有七種已經失傳了,現在我們所能看到原譯本只有五種。這五種原譯本,在古時候,我們不說很遠,民國初年以前說得很近了,這五種本子,我們念佛同修,專修淨土的人,一生當中能夠統統都看到的很少,為什麼?因為這個本子沒有單行本流通,單行本流通最普遍的就是康僧铠的譯本。所以,大家提到《無量壽經》都知道康僧铠的本子,其余四種譯本,甚至許許多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因為單行本你見不到。

  在這種情形之下,所以要想能夠得到五種原譯本,這是我們可以想像到的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是閱藏。但是,民國初年來,藏經數量就不多。因為這書部頭太大,成本太高,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夠買得起的,所以從前《藏經》在哪裡?在大的寺廟裡面才有。《藏經》是向皇帝那個地方去請的,由皇帝頒贈這個寺院。這個寺院有歷史有規模,裡面住眾也相當之多,在過去總是有一、二千人以上,這樣的大道場,皇帝才會送一部《藏經》。所以《藏經》是佛門的法寶,單獨要建一個樓收藏叫《藏經樓》。我記得我的家鄉安徽,我們家鄉有一個廟叫伏虎寺,就是伏虎羅漢伏虎寺,這個寺是相當有歷史,是漢朝末年就開始建立的。過去最盛的時候聽說有住一千多人,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好像還有三、四百個出家人在裡面住,這樣的寺廟只有半部藏經。諸位想想,從前這個經典大家看得很珍貴,就是太少、太希有了!

  《大藏經》達到普及是在台灣最近這幾年。因為印刷術發達,照相制版,尤其把《大藏經》縮小了,印成小字。從前《大藏經》的字,一個字都是寸楷,一頁的本子大,比我們這個本子還要大,本子差不多比我們這個本子還要長一點。那麼大的本子,它一面六行,一行十六個字,你想想看,寸楷。所以從前人不要載眼鏡,永遠不會老花眼,它那個字大,比我們今天報紙頭號標題的字還要大。這一部《藏經》,諸位想想要有多大的地方去收藏?這我們可想而知,大概像我們這個房子要兩間這麼大放一部《大藏經》,做成書架排成一部《大藏經》。現在《藏經》用鉛字縮小了,一部《大藏經》,在我們這個書架上大概三格就行了,一部《大藏經》就放完了。

  現在精裝一百冊,體積縮小、成本低。所以今天在台灣學佛的同修,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大藏經》。這在從前的人,你跟他講,不可思議、沒法子想像!哪個人家裡面可以收藏《大藏經》,這還得了,這是從前人決定想不到的事情。所以以前的人要讀經書,一定要到寺廟去,到寺廟的藏經樓裡面去抄經,你自己想要一部,你抄一部回家去,你想那一種修學多麼的辛苦。哪裡像現在,現在人有福報,不必要抄寫了。

  如果不讀《大藏經》,這五種原譯本你就沒有機會看到。即使現在《大藏經》這樣的普遍流通,因為字太小,大概真正想讀誦的都是上了年歲的人,看這種小字很吃力、很困難,這也是個原因。所以淨宗大德,無論在家、出家能夠將五種原譯本統統都做認真讀誦、研究的人就很少了。就我自己所知道的,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這五種原譯本他就沒有能夠完全看到,大概也只看到一種康僧铠的本子,其他的本子就沒有機會看到。

  因為這五種版本內容出入很大,這是梅光羲老居士在我們這個經典序文裡面說得很明白,因此就有會集的必要。這個會集本尤其是對現代人,現代整個社會結構有很大的變遷,跟古時候完全不一樣,這時間分秒必爭,所以一切東西都要求精、要求簡,要求精簡,這會集本就非常非常的需要。提倡會集,就是做會集本第一個人就是王龍舒居士—王日休,他是宋朝時候人,他做這個會集本。在宋朝那個時候《無量壽經》十二種已經只剩下五種,其余的王日休那個時候已經失傳,已經找不到了,智者大師那個時候還有。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注解裡面,他老人家提到過,他所提到的本子,現在我們看不到。由此可知,智者大師所見到的本子失傳了。

  王日休居士會集,他只見到四種本子,《大寶積經》裡面「如來會」這個本子龍舒居士沒見到。所以他那個會集本實際上是四種不同本子的會集本,這就是很著名的《大阿彌陀經》,這個本子流通很廣,在台灣很普遍,這是會集本流通最廣的。至於以後彭際清居士的節本,在台灣沒有單行本流通,但是有注解的本子,那也是一樣的。譬如華岡文化學院的《中華大典》裡面,那是周邦道老居士提供的,他自己收藏有一冊,就是彭際清居士作的《無量壽經起信論》,他送給華岡,華岡把它印出來流通。這個《無量壽經》是彭際清的節本,不是會集它是節本,就是康僧铠譯本的節本;那麼注解(就是起信論)也是他作的,這個不是會集本。以後在清朝鹹豐年間(鹹豐是慈禧太後的丈夫),這距離我們現在就近很多,魏源居士有鑒於《無量壽經》的弘揚,這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發心去作這五種本子的會集本。這個本子作出來之後,他自己認為這是《無量壽經》最完備的本子,這我們在他的序文裡面可以看到。

  但是這三種本子都有弊病,後人有指責有批評,尤其是我們近代的淨宗大德印光老法師他對於會集本就很不客氣的批評,諸位在《文鈔》裡面看到。梅光羲老居士序文裡面,也很清楚的把這三種會集本的毛病都給我們指出來。這樣在民國初年(就是民國二十一年),夏蓮居老居士才發心閉關,專門為《無量壽經》重新做一個會集本,避免前人的毛病,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本子。會集本裡面,在台灣可以說王龍舒的《大阿彌陀經》很流行;彭際清的節本,華岡印了之後,以後蔡念生老居士印《丁福保全集》裡面有《無量壽經箋注》,他這個《無量壽經箋注》的經就用彭際清的節本。所以彭際清他的本子在台灣有兩種注解,這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的。

  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是律航老法師帶到台灣去的,律老親近過夏蓮居居士。律老在沒有出家之前是軍人,他是中將階級。這個會集本跋文裡頭,黃念祖老居士提到他,他跟黃念祖很熟。這個本子是他帶到台灣,他在台灣出家的,他跟慈航法師出家的。以後在台中由瑞成書局翻印過兩次,民國三十九年,李炳南老居士依照這個會集本在台中開講過一次,我們現在看本子上面寫的字,就是民國三十九年寫的。李老師到台灣早,他大概三十六年到台灣去的,我們三十八年去的,他比我們早到兩年,三十九年他開始在台中講這部經。所以像李炳南老居士,在九種經裡面,五種原譯本他看到一種,四種會集本他看到三種,魏源居士的本子他沒見到。所以九種本子總共他只見到四種,五種沒有看到。在台灣弘揚淨土的出家大德,道源老法師他老人家一生,《無量壽經》原譯節會這九種本子,他跟李炳老一樣,也只看到四種,其余五種沒見到。

  我自己讀這個經,尤其讀這個序文,序文我讀了很多遍,看到序文裡面梅大士有幾句話,他說夏蓮公這一個會集本,正是想叫我們修淨土的人「遍觀各譯,廣獲法益」。我看到這句話很受感動,所以就天天在想怎樣把《無量壽經》現有的九種本子統統搜集起來,我們印在一本裡面,讓每一位同修都有機會統統看到,所以到處搜集。魏源老居士的本子是最不容易得到的,因為他的年代最近,流通就最少(流通量最少)。去年我到北京,遇到黃念祖老居士,我就問他老人家,魏源居士這個本子有沒有看過?他說有,我說能不能找到這書?他說我這個地方現在還有一本,這真正難得!一本,我們也不能把它帶到台灣去,所以我就跟他講,我說最好你影印給我,所以馬上影印,我把影印本帶回台灣,這九種本子這樣就具足了,我們才編印《淨土五經讀本》。因為淨土五經怕給一般人有個錯誤觀念,五經流通很久了,在台灣非常普遍,我們這個也叫淨土五經,只怕人家說混淆不清。所以我後頭加了讀本兩個字。

  我們這裡有《讀本》、有附本,《讀本》是五經一論。從前的《淨土五經》是印光大師編的,他老人家編的。他收集的《無量壽經》是康僧铠的本子,今天我們這個《淨土五經讀本》所收的讀本是用夏蓮居的會集本。但是五種原譯本,另外有三種節校本都在這個本子的附本裡面,這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跟梅光羲老居士的意思,使我們修淨土的人這些版本統統能夠見到,這樣我們對於這部經的信心才真正的堅固。一向很少人發心讀這些古本,今天這個本子擺在我們面前,讀誦不難,這是我們為什麼要編印這部書,道理就在此地。書編輯出來之後,我們初版印了三萬本,現在正在准備印第二版。二版我們完全印精裝,初版精裝只有一千五百本,二版全部印精裝本。現在我們收的大家印經的款估計可以印一萬三仟本,這是這個本子編印流通的緣起。

  在淨宗所有經論裡面,《無量壽經》是第一經。剛才說過遠公大師最早創辦蓮社,就是依據這個本子,而且那麼多人個個都成就,這是我們要認清楚的。其次就是近代剛才提示過了有許多人反對會集,認為一定要依原譯本,這個話說話最有分量的人,當然是印光大師。印老以後修淨土的人受了他老人家這句話的影響很深。可是我們要知道印老為什麼反對會集?如果經不可以會集的話,第一個會集王龍舒居士,人家是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站著走的,他是第一個會集的人。從他這個表現使我們感覺到會集沒錯,會集真有錯,他還能站著往生嗎?我們淨宗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站著往生的人還沒有聽說過,這一位老居士站著往生的,可見得這給我們證明經是可以會集的。

  印老的批評是會集裡面有不當的地方,那就是輕易把原譯本的文字改掉了,或者是取捨不當,他是從這個上面來批評,夏蓮居老居士就針對印祖所批評的缺點統統改進了。所以我們現在讀這個本子,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裡面的原文,連文字他也沒有改一個。所以梅大士說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裡面最善的本子、最好的本子。這個本子出來之後,印光大師已經圓寂了,他老人家沒有看到,如果他老人家看到這個本子,大概也不會再批評這個會集本。所以這點我們要曉得,我們對於這個本子要有信心。

  今天弘揚淨土的人很多,弘揚這個本子的人很少,少的原因說老實話,也就是沒有能夠把這九種本子統統看過,九種本子全看過了,對於這個本子就沒有懷疑了。所以我們要弘揚這個本子,諸位想想看,這九種本子不統統印出來,不行!我們說話沒分量,統統印出來,你不信,不信你自己看。我們台北華藏講堂就是基金會的同仁,他們發心校對這個經,統統看完之後,大家佩服得沒有話說。確確實實每一字、每一句都是原譯本的原文,沒有更動一個字,這大家沒話說。所以我們首先對於這個經本要有信心,要有清淨的信心,決定不動搖,我們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

  這五經的內容,我概略的向諸位做一個報告。《無量壽經》可以說是淨宗概論,它裡面說得最完全,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來的,它的緣起、形成的經過,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以及那邊人的生活,菩薩品位,九品因果,可以說事理、性相統統都講到了,沒有一樣沒說到。不僅是淨土宗的概論,也可以說是整個佛法的概論,真正是難得,這麼少的文字能夠敘述得這麼圓滿。諸位同修有不少已經把這個經念過很多遍了,我相信我說的這些話,你們念過很多遍的人都會承認。《阿彌陀經》它的內容是勸信,勸我們相信,勸我們發願往生,勸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它是勸信、勸願、勸行。這是我們一般稱為三資糧,就是你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三個條件統統在《阿彌陀經》裡面。《觀無量壽經》主要是講淨土往生的理論,以及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品位的高下,說明品位的因與果。所以它講理論,它講方法,用什麼方法到那邊去?這經上跟我們講的用觀想、有觀像、有持名。稱之為《觀經》,就是它在十六大類方法裡面,前面十二類統統是觀想,觀想講得最多,第十三類以後講觀像,次之,到最後第十六講持名,就是執持名號,這是給我們講修行的方法。

  持名放在最後,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凡是放在最後的就是特別的法門。出世間法跟世間法有些地方是相類的,譬如說世間法唱戲,最好的一出戲、壓軸戲放在最後,佛法也是如此,最精華的地方擺在最後。我們在《華嚴》上看到,《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壓軸戲。你看《楞嚴》,《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殿後,他們沒有按順序排列。如果按順序排列,觀音菩薩應該排在第二,他是耳根圓通,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就是耳根,二十五個位次他應該排在第二位,結果把觀音菩薩擺在最後,這就說明這是一個特別法門。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你看到《觀經》裡面講的持名念佛,他把這個放在最後,這是淨宗修行的特別方法,最殊勝的方法,排列在最後!所以從排列順序上,我們知道念阿彌陀佛,持名念佛是淨宗修行最殊勝的法門。《無量壽經》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阿彌陀經》裡面也是主張持名念佛,執持名號在《觀經》裡面擺最後。持名念佛是三經都主張,觀想、觀像只有《觀經》一部經主張,持名是三經都主張,這都是我們把三經的內容要搞清楚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是《楞嚴經》裡面的一章。文字少,這一章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有二百六十個字。它是淨土宗的《心經》,文字雖然少,奇妙無窮,真正是不可思議!「普賢菩薩行願品」這是講十大願王,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而且是很多次的讀到。十大願王跟《無量壽經》關系非常的密切,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要想上品往生,那一定要修十大願王,不修十大願王沒有辦法把你的品位提高到上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要修十大願王。這是五經內容的概略。這些話交代完了之後,我們就可以介紹這部經。這部經剛才說過是夏蓮居老居士精心會集的本子,這個經我介紹我不從頭介紹,諸位先翻開第七十二面「如貧得寶第三十七」。我把這個文念一念: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我們看這一段文。這一段經文就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天天所期望的大同世界。大同世界要怎樣才能夠實現?這第一句話就重要了,『佛所行處』。佛所行處怎麼講?就是佛陀教化或者是佛陀教育盛行的處所,正如同我們中國古人治國平天下的想法一致。《禮記》裡面所說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統治老百姓,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學為先!這個地方就是教學為先。由此可知,佛化教育的重要。『國』是大而言之一個國家;『邑』是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丘聚』就是一個小地方,一個村、一個裡,都蒙佛的教化。它的效果是『天下和順』。李老師用天和、人和、地和。我們中國常講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用這三個意思來解釋「天下和順」。

  天和,是講天然的和合,人與人不會有斗爭。今天這個社會是斗爭堅固的社會,他為什麼會斗爭?沒有人教化他們。在過去寺院叢林住眾都是幾百人以上的,普通一個小規模的寺院,那時候在大陸大概都有四、五百人,大的叢林幾千人,這樣的團體大家能夠相處和睦,沒有爭執,靠什麼?靠佛法的教導。我們再看看現代一般寺院,我們從台灣來,了解台灣的情形,無論大廟、小廟,這個廟住個三個人、兩個人都常常打架,都常常吵嘴,那要是住個幾百人、幾千人還得了!靠什麼維系?靠教化。所以天下和順是天然的和順,為什麼?學佛的人每個人的目標是明心見性,性德流露自然就和順。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這是佛法裡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人心好,天時、地利整個轉變了。現在我看美國也不例外,許多人相信風水,講求風水,這就是講風水,人心正,心好,風水就轉好,風水是隨著人心轉的。你看到再好的風水,心術不正的人到那個地方去住不了一、二個月,風水變壞了。再不好的風水,你看這很凶的地方,一個心地清淨慈悲的人他到那裡去住,住上兩個月風水變好了,「境隨心轉」,這是佛法裡講的道理。所以改風水,從哪裡改?從我們心地改,不是從外表改。從外表改,那是騙人的,從心地改。所以心地能夠做到和順,外面風水就好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天和,前面「天下和順」是人和,人和以後才天和,天也隨著人和,人不和天就有災變。災厲不起,這是時和,時節因緣,整個大自然都隨人心在轉變。所以這幾句就是講風水,風水有沒有?真有,一點都不假,但是風水是隨我們自己心去轉的。

  下面這就是果報了,你所得的利益就是佛教教學普遍推行,它的功效『國豐民安』,豐是物資豐足,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富有,老百姓平安。『兵戈無用』,這一句話是講沒有戰爭,國家用不上軍隊,不必搞這些武器競賽,用不著了。『崇德興仁』,崇是崇尚、推崇,推崇的是道德;興是提倡,提倡仁愛,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真做到愛人如己,愛國如家。『務修禮讓』,務是務必,就是一定要這麼做法,做什麼?禮讓。人與人相處有禮節,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是能夠敬重別人,這是禮的精神。所以禮叫曲禮,屈是委屈,自己要受一點委屈,要尊重別人,這是禮。人人都自己可以受委屈,都能尊重別人,這個天下怎麼不太平?這個社會怎麼不會安定?效果是從這兒來的。

  『國無盜賊』,人人都講求道德、講求禮讓,所以盜賊在這個地區滅跡了,我們今天講的治安就好。『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這是說政治上所得的功效,歷史上所說的太平盛世。在我們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開元在前半期好,前半期的政績幾乎能夠跟唐太宗相比,唐明皇把後半期搞壞了,後半期寵愛楊貴妃,幾乎把國家搞滅亡。但是沒有遇到楊貴妃之前,他的政績幾乎可以跟唐太宗相比,這是講政風之好。

  這段經說明佛陀教育的重要性,佛陀教育內容包括非常非常的廣泛,像這部《大藏經》浩如煙海,我們從哪裡學起?尤其今天這個亂世,我們用什麼樣的經典來學習能夠收到眼前迫切需要的效果?這是我們大家非常關心的事情。能夠收到績效,馬上就有用處的,給諸位說就是這一部經。這部經不但是《華嚴》、《法華》的精髓、精要,可以說它是整個佛法的提要。這個經一展開就是一切經(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歸納做一個總結就是這部經。所以這一部經於事、於理、於性、於相,任何一個方面它都講到。經文不多,面面俱到,所以這是古人稱為第一經,它真有道理,能救急。你有時間可以閱讀一切大乘經典,你要沒有時間,這一本就夠用。

  所以我們在序跋裡面看到梅光羲老居士提到,滿清在初期在最盛的時候,宮廷裡面就念這個經。序文在第六頁倒數第二行第二句「前清盛時」,清朝最盛的時候。「萬善殿常課此經」,課是課誦,皇宮裡面萬善殿就是每天早晨讀經的地方,他們把這個經作為宮廷裡面的早課。「故得宮廷整肅,政治清明」,為什麼?這裡說得很清楚。「由彼時群知因果」,念這個經大家都曉得因果。「故能上下相戒」,朝廷裡面上是皇帝,下面是臣子。「朝野相安」,這是他得到的效果。「鹹同而後,此經辍誦,朝綱紊亂,國勢隨衰」。鹹是鹹豐,同是同治,鹹豐、同治以後宮廷裡頭不念這個經了。諸位就能想像到誰把這個經廢掉的?還不是慈禧太後!大概慈禧太後看到經上所講的,句句都是跟她抵觸的,都說到她的毛病,她不歡喜、不高興,她經不念了。

  這一段事跡跟我們剛才念的這段文對照一下,諸位就曉得,《無量壽經》的的確確能夠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給我們自己帶來真實的幸福。不僅是將來往生,現在得到幸福,你才曉得這個經的重要,這個經好!其他經雖然好,效果沒有這麼快,這個經效果太快了,而且文不多,意思不難懂,尤其會集本會得好,念起來很順口,意思很明顯,不深澀,這是會集最大的成功之處。

  這序文裡面前面還有幾句話我們把它念下來,大家對這個就了解。看第六面倒數第七行第二句,我來念一遍,「果能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不但拔將來之苦果,實已獲現前之福利,非真修淨業者,不覺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窺其深」。這兩句話,你不是真正修淨土的人你不曉得它妙,不知道它妙在哪裡;你不是真正深入經藏,通達大乘,你不曉得這個經的深度。「非詳考各譯,不知其抉擇之精」。這就是我剛才講的,你把五種原譯本仔細去研究,過去三種會集本你再去仔細去研讀,你才曉得夏蓮居的會集本,他的選擇精到超過前人。這個本子真正是《無量壽經》第一的善本。「唯遍校會本,始見其從事之慎;然此實非門外耳食者,所能驟解也」。這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想像得到、所能夠理解。

  下面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是梅老居士他的見解。「吾嘗謂欲弘佛法於今日,必須提倡淨土」。梅光羲老居士在我們中國大乘佛法裡面,他是唯識宗的大德,《相宗綱要》就是他寫的、他編的,法相唯識宗到最後歸淨土。他教搞通了,他才認識淨土之好,他要沒搞通,他不相信淨土!所以晚年的時候說這句話,要想在今日弘法,一定要提倡淨土。「欲弘淨土,必須先弘大經」。這個大經就是《無量壽經》,要想弘揚淨土,非弘揚《無量壽經》不可,因為《無量壽經》講得詳細。「果能人人持誦,則因果自明,身心自潔,劫運自轉,太平自至」。這四句話是講效果,從本身講到世間。

  「蓋統攝二谛,未有明備簡要若此者也」。二谛是佛以二谛而說法,一個是真谛,一個是俗谛,真谛就是如來自己的見解,佛之知見;俗谛就是我們眾生的程度,眾生的常識。一切經,佛都是依這兩個原則說的,但是二谛圓融,任何經典沒有這個經典美好。所以他這裡講,明是明了,備是具備,就是沒有欠缺,樣樣具足,簡單扼要。這四個字對於這個經的批評,實在是非常之恰當。在一切經裡面比較,它的確是明備簡要。任何一部經典的確用這四個字來做標准的話,那這個經是第一。《華嚴經》確實也是如此,但是《華嚴經》明備底下兩個字沒有,它太多,太繁了,它不是簡單、不是扼要,它太繁了。我們念一部《華嚴經》不容易,講一部就更難。所以這四個字統統都具足,這個經可以當得起。從這些地方我們真正認識了這部經,認識了之後,自己要生慶幸之心,真正不容易!

  第四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當中有「彭二林曰」。彭二林是彭際清,二林是他的別號。「此實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也」。彭二林居士遇到了《無量壽經》,很感歎說了這一句話,他說這是無量劫中,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然則遇此經者,可不寶諸」。遇到這個經,這個經是真正的寶貝,是世出世間無價之寶,你得到。「有智之士,幸勿忽諸」。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疏忽世出世間第一法寶。這些都是古人真實的心得。

  在第八頁夏蓮居老居士有三首偈,這三首偈是他老人家的感想。第八頁的第一行「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會是會集,校就是五種原譯本詳細的來校對做這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初稿做成的時候,他是三年的時間初稿做成,夏老居士題了三首偈,這三首偈我們仔細多多去想一想。「傳譯獨多來最先」。這大家知道的十二次的翻譯,佛教一傳到中國來,《無量壽經》就來了,來得最早,翻譯最多。「五年讀校亦前緣」。這一句我們要特別注意,夏蓮居老居士讀《無量壽經》的原譯本,這五種本子用了多少時間?五年!五年的時間去念一部《無量壽經》,雖然是五種不同的本子,統統是《無量壽經》,今天五種本子都在《五經讀本》裡頭,五年念一部經,天天念!就這一點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就從這一點,沒有下這樣功夫的人,你怎麼能夠批評他?

  「慈尊加被成斯本,遍放神光照大千」。慈尊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如果廣泛的說,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加持他才成就這個本子。人家這個本子不居功,不是說我有能力編這個本子,不是!是諸佛加持,眾生有福報,這個本子才出現在這世間。遍放神光照大千。這是講這個本子的流通、宣揚,前面這一句是夏蓮居居士作的,後面這一句就是我們大家的責任,我們要把它流通,要把它弘揚,他末後這一句才能兌現。所以在大陸上,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全心全意來弘揚,就是這一句。我們今天印送的很多,到處贈送,到處去宣講,勸人修學這也是這一句。

  後面我們再看第二首。「此是淨宗第一經」。淨土宗的第一經。「詳赅圓頓括三乘」。這一句是贊美這一部經的內容。詳是詳細,赅是包括,詳細整個包括,圓是圓教,頓是頓教,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這一句話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佛法,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統統包括在這部經裡頭。由此可知,它不僅僅是淨宗第一經,實在講,它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第一經,幾個人能認識?這個話我寫在黃念祖老居士注解的序文裡面。所以我們要認清這部經,它在整個佛法裡面是什麼樣的地位?是什麼價值?「若非夙植福兼慧,雖欲暫聞亦不能」。這是真的,如果不是你過去生中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福德,你想在這一生當中就暫時聽一次,你也聽不到,你也沒這個機會。經文有,諸位看八十八面偈頌第四行:

  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

  夏蓮居這個句子跟經文相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他自己隨便說的,有經典做依據。所以《彌陀經》裡面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要想真正遇到這個法門,相信這個法門,歡喜這個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是過去生中大福報、大福德、大智慧、大因緣。今天我們這三個條件—善根、福德、因緣,因緣我們有了,諸位因緣具足,現在問題就是你有沒有善根?你有沒有福德?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善根是信解,你相不相信?你能不能體會、能不能理解?能夠體會這個意思,能夠相信,這是你的善根。你能體會多少,你的信心有怎樣的深度,這就是你善根的淺深。什麼是福德?福德是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把一切放下,老實念佛,這是福德。因緣是你遇到這個經典,你能夠聽到講這個經典,這是因緣。這三個條件,如果在你一生當中統統具足了,恭喜你,你一生決定成佛,這是真實的,絕對不是假的,你的一生決定成佛。

  我再告訴諸位,往生是活著往生,這個法門是不死的法門,往生怎麼是活著去的?你氣並沒有斷,你是活人,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我跟阿彌陀佛走了,不是死的走,是走了以後才死的。身死了,實際上他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絕對不是人死了以後才往生,那是大錯特錯,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活著去的,走的時候這身體不要了,為什麼不要身體?身體骯髒,不干淨,這身體不要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的那個身體,經上講得很清楚,「清淨之身,無極之體」。西方極樂這個身體就像琉璃一樣透明的、干淨的。所以要是以為死了以後才往生,這是對於淨宗的事實完全不了解。

  再看末後這首偈子「此事本來也太奇」。此事就是持名念佛這樁事情,實在是非常非常的奇特,希奇、特別,不是我們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頓教一念越三只」。三只是三大阿僧只劫,佛在一切經上講的,從凡夫地修行成佛要多少時間?要三個阿僧只劫這麼長的時間。一個阿僧只劫是多少?我們現在講的單位,單位是劫,這個劫是大劫。一個大劫有多長?佛經上說法很多,我們講一個最簡單的說法,佛給我們說,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再過一百年又減一歲,這樣減到十歲,從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十歲是最少的,不會再減了;然後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這個劫是大劫,這個單位是大劫,多少大劫?三個阿僧只大劫。

  一個阿僧只是多少?從前李老師在大專講座裡面略略的計算一下,用我們中國的數字單位,我們中國大數字億,萬萬是億,億億是兆,用兆做單位,多少兆?上面一千,下面八個萬字,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一個阿僧只劫,三個,底下單位是大劫,你們去算算這個時間,一個凡夫修行成佛要這麼長的時間,但是告訴諸位,像我們現在修行算數嗎?不算數!這三大阿僧只劫,從哪一天開始?從你證得小乘初果那一天開始算起,你要沒有證得小乘初果,不算。就好像我們講的大學多少時間畢業?四年畢業,你根本就沒有報名,沒有去考試,你四年能畢得了業嗎?四百年也畢不了業,必須考試及格入了學了,就是從上學那一天開始起算,四年可以畢業。

  所以佛門這三大阿僧只劫是從小乘初果算起,初果是什麼?位不退,從這一天算起,算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如果不是從這一天算起,從我們信佛這天算起,跟諸位說,我們個個都成佛了,為什麼?我們無量劫以前,生生世世學佛,不止三大阿僧只劫,實在講無量劫了。無量劫今天為什麼還是這樣子?就是生生世世修學都不及格,都沒有達到初果的標准,這個才糟糕!這個經上也有,阿闍王子這一段就是講的這一樁事情,這是很值得我們警惕的。三十三面第四行「皆願作佛」,我們把這段經文念念,它這段經文不長。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

  這是前面一段後面這段重要。

  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於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為我弟子。今供養我。復相值也。】

  這一段話諸位有看到什麼苗頭嗎?『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長者是居士,這些人他們過去世,『彼於前世住菩薩道』,這些人都受過菩薩戒,都在那裡修六度萬行。無量劫來,他修行了無量劫,不止三個阿僧只劫,修行了無量劫了,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看看供養四百億佛,現在還做王子、做居士,從菩薩退轉下來,為什麼會退?就是生生世世修行供養佛,修行都沒有達到初果的地位,也就是生生世世修行考試都沒有及格,沒有達到六十分,都不及格。

  所以李老師在眉批裡有三個警惕,他就講應警三點,警是警覺、警惕:第一是「住菩薩道,供四百億佛,仍隔陰退轉」,就是仍然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因為阿闍王子和五百長者沒有神通不知道過去事情,他有隔陰之迷。他過去是菩薩,現在退到居士,退轉了,還是有隔陰之迷,還是會退轉。第二種警惕,「遲早遇緣,長劫流轉」,這佛給他授記,將來這些人都要作佛,「後當作佛」,這是佛給他們授記。後當作佛,不是現在作佛,也不是來世作佛,他還有六道輪回,還要流轉,這糟糕不糟糕、這問題嚴重。所以末後第三個警惕重要!「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特別提出警告。我們要是不發心帶業往生,李老師說:你不是愚癡就是狂妄。

  所以這個法門希有!頓教一念越三只,就是一念一句阿彌陀佛超過了三大阿僧只劫,這還得了,這真是希奇,太希奇了。「佛雲難信誠難信」,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難信,難信之法。《彌陀經》上講、本經上也講難信之法。萬億人中一二知,不是一億、二億,是萬億人中一個、二個知道,哪有那麼簡單!所以很多人毀謗淨土,不相信淨土,搞別的法門,這我們看起來正常。萬億人中才一、二個,他是萬億人中這一、二個嗎?他不是。不是,那他毀謗、要搞別的法子,理所當然,應當如是,正常現象,這不足為怪,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換句話說,真正的第一法寶,認識的人太少太少了。如果那麼容易認識,佛又何必說這是難信之法?

  難信之法是一般人輕視它,一般人不認識它,不了解它。我對於這句話是深深體驗到我自己很幸運,我要不是十八年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對這部經始終沒有辦法肯定,我了解這個經、認識這個經是得力於十八年講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我看到黃老居士的注解,他引用日本道隱法師的話:《華嚴》、《法華》不過是本經的導引而已。這個話深深同感。因為我入這個法門,就是《華嚴》、《法華》把我引進來的。《華嚴》、《法華》等於是《無量壽經》的序分,這是《華嚴》、《法華》的正宗分。一下認識、一下明了了,所以《華嚴》、《法華》丟掉、不要了。從今以後專門念這部經,專門講這部經,《華嚴》、《法華》不講了,入門。始終沒有入門,《華嚴》、《法華》幫助我入門的。今天有幾個人真正能深入《華嚴》、《法華》?不容易,太難太難了!不要說《華嚴》難,《法華》都不容易,沒有這兩個指引,指引的都沒有,那這個門是一生一世亦入不進來,縱然是念佛往生很難。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是對這個法門不認識。他雖然念佛,他不如理、不如法,念了這句佛號不能相應。真正通達明了,聲聲相應!就跟我們打電報一樣,一句佛號,那邊佛就回響,聲聲相應,這裡頭快樂無比!它有這個效果在裡頭。諸位如果對這個經不認識、不了解,你對這個經沒有興趣,你真正嘗到這個味道的時候,真正是欲罷不能。現在在台北有不少同修念《無量壽經》,一天念五遍,念熟了之後,這部經他們告訴我(我都沒有他們熟),他們念一遍四十五分鐘,一天念五遍。至少一天是念一遍,我勸導他們一天至少要念一遍,至少念一萬聲佛號,求生淨土我們才有把握!

  諸位翻開第十面,我們這一次是用最短的時間把這部經介紹給大家,所以這個經不能細講。細講我這一次在新加坡是把這個經全文講過一遍,一共是六十個小時,此地有錄音帶。新加坡的錄音帶送到此地來了,諸位將來可以拷貝去聽,雖然不是很詳細,但是也相當的詳細了。我們看第一章「法會聖眾第一」。本經的序、正、流通三分,序文特別長,序品一共是有三章,第一章、第二章是通序,第三章是發起序,就是別序。第四章以下才是本經的正宗分。

  它的序品裡面的意義非常之特別,這個特別就在他出席的這些代表的人物,這是值得跟大家介紹的。我們在原譯本裡面去看,列的出席的上首很多,像魏譯本的(就是康僧铠的本子)有三十一個人,還有更多的,聲聞中有十六個人。列這麼多人他所代表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是證明這個法門之殊勝,跟《彌陀經》前面列的上首用意完全相同。但是比《彌陀經》更殊勝、更不可思議的,就是它列的上首第一個人是憍陳如,這一個人擺在第一,這是在一切經典裡面很少見到的。他的重要性在哪裡?他代表第一,因為憍陳如尊者,是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證果的,第一個證果就是證阿羅漢果。他是如來第一弟子,把他列名擺在此地,又擺在第一個,意思是這個經是如來的第一經,這個法門是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他代表這個意思。這是《彌陀經》上沒有的,《無量壽經》上我們看到了。所以諸位讀經,展開經卷看前面代表的幾個人非常重要,因為他不是隨便列名的,他是代表這部經的性質。

  那麼憍陳如到底是什麼人?諸位讀《金剛經》,《金剛經》上有,不詳細,說了一點點,《大涅盤經》裡面講得詳細。《金剛經》大家熟悉,《大涅盤經》也許很多同修沒看過。《金剛經》上諸位還記不記得有一位被歌利王割截身體的忍辱仙人,這是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成佛以前的一段故事。那個忍辱仙人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佛,歌利王就是憍陳如尊者。忍辱仙人在山洞裡面修忍辱波羅蜜,歌利王遇到了。歌利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暴君,我們中國人叫無道昏君。這個人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好,你忍辱,我看你能不能忍,拿刀一塊一塊把肉割下來,你能不能忍?割了之後,還問他你生不生氣?忍辱仙人說,我沒有瞋恚心,一直到割完都沒有瞋恚心。最後忍辱仙人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度的是憍陳如,所以憍陳如就是歌利王的後身,釋迦牟尼佛就是忍辱仙人的後身。佛講話兌現的,決定不打妄語,第一個度他,確實就度他。

  忍辱波羅蜜不好修!但是非修不可,不修不能成就,《金剛經》上一再強調「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很重要,一定要忍,對人要忍,對事要忍,對修行也要忍,不忍不能成就,第一個他代表這個意思。所以,一看到這個人擺在此地,就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原來是諸佛說法的第一經。所以我前面講不僅僅是淨宗第一經,當然這個經是淨土宗,是淨宗第一經,實際上是佛所說一切經典裡面的第一經。這個話也有證據,雖然夏蓮居沒有說,確實有證據,為什麼?十方一切如來都弘揚這部經,所以它確確實實是一切法門裡面的第一法門。

  第二位大智捨利弗代表的,這就是前面偈子裡面所說的「若非夙植福兼慧」。大智慧你才能接受,不是大智慧,遇到了也枉然。目犍連代表神通,神通第一,神通是福,福慧;神通是如意、是自在,一切眾生所向往的、所羨慕的。神通在哪裡?在這部經上。你依這部經修行就得第一神通。迦葉尊者,禅宗的第一代祖師,釋迦牟尼佛的禅傳給摩诃迦葉,拈花微笑,傳給摩诃迦葉。他是禅宗的初祖,阿難是二祖。達摩祖師照西印度承傳是第二十八代,從迦葉一代一代傳下來傳到二十八代達摩。達摩到中國來,所以在中國的禅宗,達摩是初祖,要從印度一直算下來他是第二十八祖,代表禅宗。阿難尊者代表的是教下,一切經教是阿難集結的,說宗門、說教下就把整個佛法包括了,整個佛法歸宿在這部經上,它表這個意思。不僅是宗門教下,現在很多人向往的、羨慕的密宗在裡頭。

  我們再往下面看「又有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在《華嚴》,他排是排在第一,華嚴長子。文殊庶男,普賢是長子,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排第一,文殊排第二,在這個地方的排列方法也是普賢排第一,文殊排第二,跟《華嚴》沒有兩樣。所以彭際清說這個經叫中本《華嚴》,就是《華嚴經》的濃縮,《華嚴經》的摘要,《華嚴經》的精要,這一部經!也可以說這部經是《華嚴經》的心經。這兩位菩薩這裡一排,我們就曉得它的性質。普賢菩薩又是密宗的初祖,密宗傳的比較晚,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就是金剛手菩薩,把密法傳給他,由龍樹菩薩再傳下來,密是這麼來的。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所以普賢菩薩是密宗的初祖,他排在此地代表的是淨密不二。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說淨土就是密宗的顯說,「密者淨土之密,淨土者密宗之顯」,密顯明就是淨土,淨土不顯就是密,是一不是二。

  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無上神咒,什麼樣的神咒也沒有這個神咒靈。所以古人才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佛才是無上神咒!現在大家不懂得,去念咒不肯念佛。換句話說,不知道最好的再求其次,念咒是求其次,最好的、最殊勝的是念佛,這個意義非常之深。所以從這幾個人,我們所看到的宗門教下,禅淨不二,密淨不二。文殊菩薩代表禅宗,因為禅宗裡面所追求的是智慧,講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文殊代表的。

  「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這個代表的意義就是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弘揚這個法門,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佛都要念阿彌陀佛,何況其余!彌勒菩薩是本經後半段的當機者,這部經當機者兩個人,前半段是阿難尊者,後半段是彌勒菩薩。那麼你就想到彌勒菩薩與淨土的關系,彌勒菩薩是本經的當機者,我們就能夠想像到彌勒菩薩將來下生成佛,龍華三會裡面一定說《無量壽經》,一定講淨土三經,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必然的。「賢劫中一切菩薩」,賢劫是我們現在這一個大劫,這個大劫叫賢劫。佛說在這一個大劫裡面,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是第五尊,向下還有九百九十五尊,這九百九十五尊就是此地講的一切菩薩,他們現在是菩薩,將來一個一個都成佛。這些人都參與這個法會,可見得他們將來成了佛之後,沒有一尊佛不講這部經,沒有一尊佛不修這個法門,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得清清楚楚。

  再過來看第二章裡面,一開頭「又賢護等十六正士」,一直到「解脫菩薩,而為上首」。這裡面一共列了十六位菩薩,這十六位菩薩代表的境界更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十六位菩薩統統是等覺菩薩,他們的地位跟普賢、文殊、彌勒完全相等,平等的,都是等覺。普賢、文殊、彌勒這三個都出家的,此地這十六位統統是在家的,在這裡我們就體會到在家得多,出家得少,這個現象很特別,它表什麼意思?表這個法門真正是對在家人說的,叫在家人一生成佛。能叫在家人一生成佛,那出家人更不必說了,所以這個法門是以度在家人為主。十六位菩薩,除了「賢護」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他是印度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出生在王捨城,是一位在家的居士,跟維摩诘居士地位平等,等覺菩薩,其余十五位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到這來聽釋迦牟尼佛講經。這表示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統統講這個經。所以釋迦牟尼佛一講這個經,十方菩薩都來集會,來當影響眾,說明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共同弘揚的,它有這個意思在。下面歎德,它與《華嚴》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與會的這麼多菩薩,在家的、出家的、此界的、他方的。

  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普賢大士之德』就是十大願王,換句話說,凡是修西方淨土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把十大願王作為我們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的准則。十大願王是《華嚴經》的精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本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所以彭際清說這部經是中本《華嚴》有道理。這個話不是隨便說的,這是真正有智慧,不是淺學的人所能夠見得到的,他能夠見到。稱中本《華嚴》為什麼不稱小本?還有《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比這個文字少。所以我們就曉得彭際清居士的意思,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把中、小兩本提升跟《華嚴》等量齊觀,不僅是等量齊觀,實在講是《華嚴》的精髓。蕅益大師說得好,「華嚴奧藏,法華密髓」。我們中國人中國佛教界共同承認的,這兩部經是大乘圓教究竟了義,這究竟了義的兩部大經,它的精華就在這部經上。這一部經是這兩部大經的精髓,這段經文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使我們對這部經、這個法門真正認識,這才肯死心塌地去修學,不會再動搖了。你要是不認識、不清楚,今天聽這個人說說,明天聽那個人說說,心就動搖了。

  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我們看到普遍的現象,人心沒有歸依,沒有主宰。最不好的現象就是認假不認真,聽騙不聽勸。勸他不聽,騙他聽,騙他他還歡喜,這是怪現象,這就是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所以我們要認清眼前的環境,要了解自己的根性,對佛法又能認識清楚,這很難得、很難得!真正是非常非常大的機緣。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