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法師:地藏經玄義(第二集)
地藏經玄義 (第二集) 1998/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4-14-02 請掀開經本,《地藏菩薩本願經》綸貫第一面,從第二行當中看起,我們將文念一段∶ 【諸佛悟之,則三身圓顯。眾生迷此,則六道循環,雖迷悟之有殊,而心性之無別。故古德雲,指虛空世界,悉我自心。】 這一段前面雖然講過,但是意思沒盡,我們在此地再補充一些。這是說明法界的起源,在一切法裡面這都屬於根本法,這是真實智慧。法界怎麼源起的?就在迷悟。悟了自性,所現的我們稱一真法界,迷了自性,所現的就是十法界。「十」不是數字,代表無量無邊的法界。何以?每一個眾生現一個法界,眾生無邊,法界就無邊。不但每一個眾生現一個法界,我們今天明白事實真相是念念現法界,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法界,就現一個法界。諸位仔細從這個地方去觀察,我們人在這一生短短幾十年當中,法界都不相同。天台大師講《法華經》,給我們說「百界千如」,就是把這樁事情明顯的告訴我們,我們要從這句話悟入,才能夠得受用,才能夠真正契入事實的真相。 可是念念不可得,因此法界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這個道理很深。不但沒有名,連相也沒有,前面講得好,「無相無名」,相是依他起性,所以沒有,是夢幻泡影,而名是遍計所執性,更是虛妄的。唯識家看透事實真相,他唯獨承認宇宙之間有識,除了識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們諸位想想,識是什麼東西?唯識家解釋,識是了別、分別。我再跟諸位透個消息,你們去想想,識就是因果不空,識是能變,所有的境界是所變。我們講因果不空,諸位想想,能變、所變都包括在裡面,就是這個道理。他的觀察非常深入,他的觀察很正確,但是諸位要曉得,它不是第一義,它是第二義。第一義是什麼?第一義是自性,是識的體,識的體就是自性,自性是空寂,佛經常用寂靜、寂滅這兩個字來形容它。所以萬法皆空是從體上講,因果不空是從轉變上講,從事上講,宇宙之間就這兩個東西,其他是所變的,全是虛妄的。 『諸佛悟之』,此地的諸佛就跟《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同一個意思。圓初住以上都稱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稱為諸佛,他們破一品無明,見一分自性,這就是宗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六即佛裡面的分證即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們是用真心,真心就是自性。前面一段講的四個字,我們一定要記住,自性的體是「湛寂」,自性的用是「虛靈」。佛教沒有傳到中國來,中國儒家、道家的聖人都懂得用「虛」,高明到了極處。你要用實就錯了,用要虛,譬如房子,房子因為空虛,我們才得其用,假如房子裡面是實實在在的,我們不得其用。你細心想想,凡是真能發揮大作用都是虛的,所以用心要虛,心裡不能有東西,六祖惠能講的「本來無一物」,高明到了極處。我們為什麼比不上他?我們心裡有一物,這就壞了。有一物就不靈,靈是智慧,無一物就是智慧。惠能跟五祖忍和尚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心虛,虛就靈,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對人對事對物心裡面干干淨淨,一塵不染,這是真心起用,這就是「湛寂虛靈」,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四個字我們如果真的得到,會用了,恭喜你,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悟之」,你覺悟了。你悟了你就是諸佛,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你得到的是全部。為什麼?虛空法界是自性變現的,你見性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你的受用。 下面講顯現的『三身圓顯』。「三身」,第一是法身。「法身」是什麼?就是「虛空世界,悉我自心」。到那個時候你肯定了,因為你看清楚了,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如同我們一般人作夢,在夢中忽然覺得我在作夢,整個夢境都是我自性變現的。夢境是妄,能現的心是真,所現的相是妄,全真即妄,全妄即真,真妄不二,真妄一如。如果你從夢境裡頭醒悟過來,我們現前虛空世界不就是如此嗎?這是一悟一切悟,可是諸位要曉得,一迷一切迷。「報身」是什麼?報身是智慧,般若智慧現前,對於虛空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這叫報身。「應化身」,我們今天這個身體是應身,佛有應身,我們也有應身,不同的是什麼?我們的應身是六道裡善惡果報感應,佛菩薩的應身是應眾生所感而現身。所以你才曉得諸佛菩薩現身是「依他起」,這個「他」,當然最根本的他是自性,另外一個他就是眾生之感。眾生有感,如果沒有自性佛不能現身,有自性沒有感,佛也不現身,所以佛菩薩現身,感是兩個,自性跟眾生之感。我們現身也是兩個,也不能離開自性,離開自性怎麼會有身?這不可能,這是根源;但是我們雖有自性,如果沒有善惡業報也不能現身。所以我們的身是業報應身,諸佛菩薩是眾生之感而應身,他自己的業報已經消除,業障消盡了。 法身就是虛空法界,報身是圓滿的智慧,應身是大德大能。雖然應現,他與自性的體、德完全相應,這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世間,跟我們生活在一起天天教化我們,他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他與湛寂虛靈相應,我們凡夫縱然做佛的學生,跟佛學習不能見性,我們的心行跟湛寂虛靈相違背,道理在此地。然後你才明了,佛菩薩慈悲是我們說他慈悲,他有沒有慈悲的念頭?沒有。他要是有慈悲的念頭,他是凡夫,他起心動念了,他跟湛寂虛靈就完全相違背。慈悲是我們說的,我們眼睛裡看到他慈悲,但他沒動心、沒動念頭。我們千萬不要以為佛菩薩起心動念,跟我們一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佛菩薩看作人,把他貶低了,這是我們常用自己的心去度別人,也去度量佛菩薩。所以佛菩薩的境界,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想像得到。 這個地方好,一開頭就把綱領告訴我們,這才是我們修學的大根大本。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我們把它說穿,這部大經自始至終說的是什麼?也不外乎「湛寂虛靈」四字就說盡了。我們要落實,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真法界與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這四個字。聖凡之別就在迷悟,悟了就是一真,迷了則有六道循環,我們講六道輪回。可見得六道之體是湛寂,六道之用也是虛靈,因為我們迷了,不知道它是湛寂虛靈,我們被污染,不清淨,我們失掉平等。《無量壽經》的經題教得好,清淨平等,清淨與湛寂相應,平等與虛靈相應。由此可知,我們修學從哪裡學起?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用清淨心。清淨心是不動感情,心裡確實沒有七情五欲,你就不受染污,你就與清淨相應。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心裡沒有,事沒有妨礙,事事無礙。心裡決定不能有這個東西,你心清淨與湛寂相應,這是佛菩薩。在日常作用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對人、對事、對物平等,沒有分別心和高下心,平等,這就是虛靈。我們能用這種心態,這與基本相應了,然後你在佛法裡面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沒有不成就的,你也才體會到佛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我們今天在平等法門裡面,為什麼會產生高下?就是我們與清淨心、平等心差別很大,也就是不相應的幅度太大了。不相應的幅度大小、差別,各個人都不相同,佛家講利根的人差別幅度小一點,鈍根的人差別幅度大一點。如果用九法界來說,菩薩差別最小,聲聞、緣覺差別再大一點,差別最大的是三惡道的眾生,道理在此地。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修學雖然很用功,費了許多的時間與精力,依舊功夫不能得力。我們不知道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這對修學上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困惑,我們很想成就但不能成就,很想相應總是不相應。於是我們就體會到,佛教給我們讀誦大乘,這很有道理。佛又勸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靠讀誦悟入,實行沒問題,但時間較長,不一定到哪一天你才開悟,才大開圓解。如果遇到善知識,他來誘導我們,他為我們講解,會把我們開悟的時間提前,好處在此地。譬如,原本你自己讀誦需要十年開悟,遇到善友你五年就開悟,時間上節省一半,而利根的人更快,一、二年他就開悟。什麼叫開悟?與湛寂虛靈相應,這個利益是真實的利益。迷悟雖然不同,心性沒有差別,心性不隨迷悟,心性的體用都不隨迷悟,所以它不變;覺悟的時候,心性的體用是湛寂虛靈,迷惑的時候,心性的作用還是湛寂虛靈。 再跟你說法界在哪裡?法界根本沒有,前面講「無相無名」,這是真的。這個意思很深,要很細心的體會,你能體會到一分,你就有一分受用,體會到兩分,你就有兩分受用,這是真正做功夫,世間人講真正做學問。真如本性不隨迷悟,可是它在起作用的時候,悟就顯了,迷了就不顯,不是說悟了它就有,迷了它就沒有,沒有這個道理。這種說法很難講,佛法講迷了就是失掉,失掉是比喻話,不是真的,哪裡是真的失掉?楞嚴會上世尊告訴波斯匿王,真心自性就在你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不知道。這是說明雖迷它並沒有失掉,所以我們叫迷失,你不認識它等於失掉了。但是雖迷,它照樣起作用,在眼是見,在耳是聞,悟是這個作用,迷還是這個作用。可是迷悟,你的感受不一樣,悟是清淨、平等、覺,迷恰恰與這個相反,迷是污染、不平等、不覺。 古德這句話是真話,「虛空世界,悉我自心」,自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前面講一念自性,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的一念自性。這個意思在夢境當中比較容易體會,你在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豈不是一念自性變現的?整個現象就是一念自性。我們自己悟入,自己天下太平,會不會受別人的牽連?不會。什麼人會受別人牽連?迷人。悟的人不受牽連,天下大亂他也不亂,世間污染他也不染。如果天下亂他也亂,世間染他也染,這個佛學了還有什麼好處?佛法可貴之處在此。所以這是九法界眾生一定要學習的,必須要接受的佛教育。 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居士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他的話說得正確,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曉得,不懂得的人不知道,社會大眾不了解佛法,把佛法看輕了,哪裡會曉得佛法這麼重要。這個世間問題很多,大家都在思考想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辦法解決?不能解決,然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佛法,但是他不知道。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它真實不虛。我們怎麼學習?就在日常生活中細心去體會,漸漸的落實,作法就是用《無量壽經》經題的「清淨平等覺」這個原則。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你自然就覺悟。我們今天功夫使不上力,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還沒有用清淨心、平等心。所以經本展開在面前意思透不出來,不但經本意思透不出來,古大德注解擺在面前意思也透不出來。你要問什麼原因?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接觸一切人事物沒有用清淨平等心,你果然用清淨平等心,你就覺悟了,一展開經本就是無量義。別說佛經、注解無量義,你拿小朋友念的幼稚園課本,小貓叫、小狗跳也無量義,小貓、小狗跟你講兩、三個鐘點,也講得津津有味,這是因為沒有一法不與湛寂虛靈相應。 昨天在《華嚴經》講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兩句話,這部經上只講八個字。《中觀》裡面講十六個字,加上「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意思就更明顯了。諸位仔細想想,這還是湛寂虛靈,意思完全相應,只是說法不同。從另一個方法來講,只要我們聽清楚、聽明白,契入了,就入解脫門。「解」是把我們的迷惑解開,「脫」是把我們一切的虛妄脫離,這就是入佛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 這一段是說明法界的起源,法界從哪來的,我們要搞清楚。現在世間許多科學家講的,用隔靴搔癢這個比喻都太過分,實在講差得太遠太遠了,他們所講的連邊際都沒有摸到,怎麼能解決問題,只給世界帶來更多的麻煩、更多的糾紛。佛講得沒錯,這是愚癡,沒有智慧之過。底下這一段文字比較長一點,我們把這一段念下來∶ 【考善惡報應並是惑心。既本一心而貫諸法。】 這是佛陀教學的原理。 【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華嚴經雲,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蘊,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 這是《華嚴經》的一首偈,這首偈很有名,古大德時常引用,不讀《華嚴經》的人,也有很多人知道這首偈。 【起信論雲,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 『摩诃衍』是梵語,翻譯作大乘。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此意也。】 這是引經論來做證明。 【是則地藏菩薩所雲,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者,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門之指爾。】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段是說佛法的根源。佛憑什麼說法、依據什麼來教化一切眾生?這是佛法的根據。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我們講經說法是根據這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無量眾生說種種法,也不離開這個原則。佛家教學理論的淵源,你要把這個淵源認識清楚了,你才承認佛家所講的法是正法,對這個正字的標准你才會有個概念。我們講佛法是正法,邪正的講法、邪正的標准在哪裡?此地文字不多,但跟我們說得很清楚。 『考』是考察,仔細去觀察。『善惡報應』,十法界裡面的事情。『並是惑心』,「惑」就是佛法講的無明,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無明變現出來的。所以破無明才見法身,才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 可是說這些話,我們要懂得它的真實義,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些話你不能坐實。你如果坐實,真的有個十法界可以超越,真的有個一真法界可以得到,你就錯了。你存這個念頭,你永遠出不了十法界,你永遠不能契入一真法界,所以你要從言語文字裡面體會它的真實義。實在講,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一真法界,這個說法眾生聽到會嚇到,這是跟你講真的。前面講「無相無名,絕思絕議」那是真的,但是我們凡夫聽了這個說法,哪個不害怕?我們怎麼辦?佛的說法善巧方便,高明!有六道、有十法界、有一真法界,這是對初級、中級而說。但對高級不是這個說法,雖然也是這個說法,意思不一樣。這是無明變現的,也就是你迷了才有這個現象。 『既本一心而貫諸法』,這是原理。諸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是一念自性變現的,這就是「一心而貫諸法」,因此諸法哪有不圓融的道理?你說你不能度外教,你不能度邪惡,沒這個道理。為什麼外道、邪惡都可以度?佛菩薩能降伏毒龍,毒龍是什麼?貪瞋癡。為什麼他們遇到都沒有困難?他懂得一心而貫諸法。這句話你們聽懂沒有?你只要用一心,所有一切法都貫通了。我們今天不能通,就是三心二意,所以不能通。一心現一切諸法,大家知道,《華嚴經》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那是一心,一念自性,現十法界依正莊嚴,現一真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一念心性現的。我現在用一心,一念心性所現一切諸法貫通,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全通了,一心就貫通。 佛法的修學,我們在古人傳記裡,不要說古人,距離我們近一點的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一個曬蠟燭的和尚,他叫持律法師。這個人到阿育王寺拜釋迦牟尼佛的捨利,拜了三年他就悟了,一切就通了。他是沒有智慧、沒有念過書,其笨無比的人,在道場沒人瞧得起,後來居然能做講經說法的法師,他為什麼會有這個能力?三年拜佛一心現前,一心能貫諸法,所以一切經典他拿到手上沒有困難,他都通達。古代禅宗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他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貫通了。你們展開《金剛經》,五祖給他講多少?四分之一都不到,沒講多少他就明白貫通了。為什麼?一心。他平常對人、對事、對物就用清淨平等心,所以一聽一接觸,他就明白。 我們今天修學,什麼最重要?一心最重要。特別是修淨宗,《彌陀經》告訴我們,我們修學的目標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淨宗的功夫就這兩句話八個字。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心不亂就跟湛寂相應,心不顛倒就跟虛靈相應,它會讓我們功夫得力。你明白了就能放得下,放下的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三心二意。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放下?對於這個道理沒有透徹,不知道。這裡面的真實利益,你要是明白清楚了,則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會用一心,你會用真心。所以我們才真正了解,修學的關鍵在乎你會不會用心,這個心是講真心、是講一心,一心裡面所含的內容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講法很抽象,我們很不好懂,我們初學必須要把它的綱領抓到,我們在修學裡提出了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大家好懂。這十個字在一心裡面,而一心是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對人對事之中。 諸位要曉得,這十個字是一貫的,正是《華嚴經》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我們講真誠,真誠裡面就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少一樣就不叫真誠;說清淨,清淨裡面一定有真誠、平等、正覺、慈悲,少一樣也不叫清淨。「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雖說了十個字,實際上是一樁事情,這叫一心。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無非是「一心而貫諸法」,所以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的知見是正確的,一點錯誤都沒有。佛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並不希奇,他有我們也有,一切眾生個個不無。佛心清淨平等,佛並沒有說我有智慧,你們愚癡,我很高,你們很低,他沒這個念頭;我有你也有,我悟了你在迷。我悟了,我的智慧沒有增加一點點,不比你多;你迷了,你的智慧並沒有比我少一點點,我們完全是平等,所以佛沒有高下心。他認識這個事實真相,雖迷並沒有失掉,雖悟也沒有增加,不增不減。 所以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心態,就是這五句十個字。處事待人接物在事相上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八字,我們用「念佛」做總歸結,為什麼?不念佛,你不能得到真實究竟。怕的是你再一次生死,一個隔陰之迷又迷惑,又麻煩了。我們如何能保持不再迷、不再退轉,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到極樂世界。能不能去?決定能去。為什麼你這麼有把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一心貫之,怎麼不能去?信心充滿了。回到極樂世界我自己的家,自己家怎麼不能回去,哪有這種道理?如此,你信心才會足,你才能決定往生。一般人不能往生,那是阿彌陀佛的家,不是我的家,恐怕阿彌陀佛不讓我去,我自己造的罪業太重,恐怕阿彌陀佛拒絕我。他懷這個念頭,不是阿彌陀佛不歡迎,他自己不敢去,這沒法子,因為佛不會拉你去,這些道理、事相,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一心而貫諸法」,佛就憑這個說法。 『故我佛法門,惟以心為道也。』這句話說出來,佛道或者佛法是什麼?我們遇到人家問,總能說得上來,要說得讓人點頭,說話要有技巧方便,要說得讓人聽得懂,如果說的法人家聽不懂,你不就白說了。他是什麼程度,淺的程度我們用淺顯的話來說,深的程度我們說深一點不礙事,他能體會。淺的人不能深說,深的人也不能淺說,淺說他瞧不起,佛法原來是這樣,他輕慢了,要應機說法,你要懂得觀機。而且一面說一面還要看他的表情,看他能夠領悟多少,看到他不能領悟,馬上就改成淺說。昨天晚上講的這段經文,你們想想看,你們看清涼大師注解,要照他的講法不好懂,講的有沒有錯?沒錯。可是你對現在人講話,愈講叫人愈迷惑,我們就換一個方法來講,大家就好懂了。所以應機是活潑的,非常靈活。佛講經與孔老夫子教學,可以說有共同的原則,「就近取譬」,譬喻愈近愈好,愈是現前的愈好,大家就容易理解。現在科技很發達,科技的常識幾乎人人都有,能以這個做方便,一說,大家就很容易體會到。 一切法真的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都是真實相,誰能看得出來?如果佛不說,我們決定不能體會。佛說了之後我們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佛講的話有味。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我們明白了,明白就是看破,之後這才放下。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捨掉了,恢復到一心,恢復到清淨,這是你真正得到佛法受用。所以佛法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根源是「以心為道」,現在學術界講的「唯心與唯物」,他們講的唯心,不是佛家講的這個心,佛家講的心他們不知道,宗門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世間人講的心意思很淺,把什麼當作心?能夠思惟想像的,認為那個是心。那個東西是什麼?佛法講是第六意識。「唯心唯物」的心是講第六意識,它不是真心;別說真心,連第八識都不曉得。阿賴耶識比第六意識殊勝太多了,幾個人懂?所以說佛法是唯心,實在講他們概念裡面依舊是錯誤的。 佛法裡講的心性是真不好懂,你真懂得,就是我們常講的「你看破了」。看破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你還沒有放下,肯定沒看破。為什麼?你不識貨。所以真正看破是決定放下,沒有不放下的。再給諸位說,真正放下的人未必看破,真正看破的人是決定放下。放下是事,看破是理,事上完全做得很圓滿,理未必通達,理真正通達事哪有不圓滿的道理?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我們要常常勘驗自己的功夫,我們才會有進步,好像讀書要常常參加考試來檢驗自己的成績。佛法修學的成績是什麼?放下,這是你的真功夫,這是你的成績。如果覺得我今年比去年放下不少了,表示你有進步,你智慧開了,你看更深入一層,你就又放下一些。要不斷的放下,徹底放下,放得干干淨淨,那是什麼境界現前?湛寂虛靈圓滿的現前。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所放下的是湛寂虛靈裡面的障礙,統統放下之後,這四個字圓滿現前就圓成佛道,你就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佛說法的根源,我們知道了,我們對於佛法信心才會堅定,決定不會改變,會改變是你對這個道理沒有搞清楚,你不曉得佛是根據什麼說法的。 下面引用《華嚴經》中一句偈子來證明。佛說『心如工畫師』,「工畫師」是我們今天稱的畫家。畫家的畫是怎麼畫出來的?先是心裡面有,然後他才能畫得出來。我們中國古人畫竹,「胸有成竹」,你心裡面沒有,你怎麼能畫得出來?『造種種五蘊』,「五蘊」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五蘊是一切法的歸納,我們用相宗的《百法明門論》來說,諸位就很清楚,很容易體會。五蘊展開是百法,百法歸納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這是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也就是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真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的真相。我們真正用功的人,宗門教下都不例外,修行的綱領原則,佛法講總持法門,就是「作觀」。觀是什麼?日常生活當中念念去觀察,你在一切事物裡看到不生不滅,看到不來不去,你就恍然大悟。你在作觀的時候,這是宗門講的疑情,疑情不是懷疑,是做這種功夫而沒有入這個境界,這時候叫疑情。我看一切法在面前,眼所見耳所聞,六根所接觸的是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怎麼觀法?《金剛經》教給我們「如露亦如電」,用這個方法行。現在大家喜歡照相,我時常用這個比喻,照相按快門,整個現象就是那一剎那,你再按一次,第二個剎那跟第一個剎那決定不同。你說我在這不動,現象在現前,大家也不要動,我按第二次,其實就不同了。為什麼?每一個人細胞新陳代謝不相同,念念都在新陳代謝,怎麼會一樣?我們人不一樣了,前一念跟後一念不一樣。物也不一樣,物也改變了,我們曉得物體是原子、電子、粒子集合而成,它裡頭也產生很大的變化。我們昨天用光波來做比喻,億萬分之一秒裡面就已經起變化,所以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是生滅同時,它的速度太快,我們已經沒有辦法看到它的生滅,但是它還是有生滅現象,這是講真相。所以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真就不變。它會變,變的速度之快是我們沒辦法想像,這是不可思議。所有一切境界相都在變,決定沒有不變的,只有「湛寂」不變,湛寂是體,「虛靈」也不變,虛靈是智慧,除這個之外,沒有一樣不變的。凡是變的都是夢幻泡影,凡是變的都是了不可得。不可得自己起個妄想要去得,妄想是能得的心,就是連妄想都不可得,你還有什麼東西放不下? 最近有許多人講明年經濟更要衰退,可能經濟總崩潰,你聽了怎麼樣?感覺到恐慌、恐懼。我聽了怎麼樣?不可得!興旺不可得,衰退也不可得,你心是平的。怎麼過日子?佛教我們修福,只要你有福報,興旺的時候你有福,衰退的時候還是有福,你不懂得修福就錯了。所以當你現在有力量的時候拼命修福,你才懂得有福的人走到阿鼻地獄還享福,這都是跟你講事實真相,你若是不明白、不相信就沒法子,所以一定要修福。福要怎麼修?布施。不要等到經濟總崩潰,你一大堆鈔票變成廢紙了,想修福也修不成,這很可惜!所以一定是抓住機會及時修福,你的福報就享不盡,佛給我們講的都是事實真相。 『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前面兩句是比喻,後面兩句在說法。佛法講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說世出世間法統統是心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講各人受用,你的受用不同是你的妄想變現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受用是相同的,那是最殊勝的受用。我們也可以說,唯心所現就好比講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是最美好的;而唯識所變,我們要把自然生態改變,隨著自己意思去做,那就跟原來的生態環境有差別,你的享受落到情識裡面,你有好惡,但自然生態沒有好惡、沒有情執,那是真實智慧。我們今天看到庭院,樹木自然生長得很好,他偏偏剪成各種怪樣子,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可是他自己覺得很美。我們到原始森林裡面去看,覺得原始森林之美超過人工,人工如何盡心的雕琢比不上大自然。真正能夠欣賞大自然,這是高人,喜歡雕琢的是俗人,世俗人喜歡人工,高超的人喜歡自然,回歸自然,這是雅俗不同。 諸位同修在此地修學,我聽說外國的使館,要你們在新加坡拿到准證兩年之後,到國外旅游簽證就很容易拿到。拿到之後我們可以組團到澳洲、紐西蘭,去欣賞還沒有被破壞的自然景觀,不一樣,到那個地方真的是流連忘返。澳洲柏斯小城的道場,我看了很喜歡,他們三位法師到這邊來訪問我,他們有一塊土地面積很大,有九十六英畝,二十幾個人住在那裡。他們的佛堂、寮房,連馬路都是自己建,沒有找工人,我看了很佩服,都是出家人動手自己做。一個人一間小寮房,不是連在一起,一個房間多大?如果算平方米的話,大概只有六、七個平方米。這個寮房到那個寮房走路要走五分鐘,他們過原始的生活,裡面沒有燈,晚上點蠟燭。那麼小的房間自己建的,很有味道。與山上野獸為伍,附近有打獵的,野獸也很聰明,這個區域是保護區,人不敢進來打獵,野獸都跑到保護區來,一起共同生活,很有意思!所以一切回歸自然,保持原來的狀貌,比人工雕琢要美得太多。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要懂得、要認識它的真相,它是由心造的,這是舉經做證明,佛說法是以這個為依據。 《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造的,菩薩也說:『有法,能起摩诃衍信相。』「有法」,就是有方法能夠令人生起大乘的信相。「相」就是生起信心的一個表現,人迷有迷的樣子,覺有覺的樣子,信有信的樣子,不信有不信的樣子,「信相」就是生起大乘信心的那個樣子,那種形相。『所言法者』,什麼方法能生起大乘的信相?『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心」不是意識心,是講一念自性,跟《華嚴經》講的「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與那個心是一個意思,這是菩薩說的。你對於一切世出世間法明白,你的信心就生起來。生起信心的現象是什麼?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回歸自然」,不再搞人工的雕琢,回歸自然了。 宋朝朱夫子讀書詩裡講「綠滿窗前草不除」,那是什麼味道?現在修剪得整整齊齊的,古代是隨它自己長,這兩種味道可以去品味品味。兩種味道就能看出兩種不同的心相,一個心是完全平靜,清淨平等,另一個心裡有分別執著,有嚴重的情執。這兩種人心情、心態、性格,一看就了然,就明白。所以高人無心,無心就是沒有世間這種心態,沒有世間人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他無心。無心那個心是真心,決定沒有絲毫造作,沒有絲毫意思,所以這個心應用是沒有障礙,叫無障礙的法界,就因為他一心貫通諸法,所以無障礙。眾生的心,起心動念是妄想分別執著,在無障礙法裡面自己制造許許多多的障礙。障礙本來沒有,是自己妄想造作出來,這叫自作自受。在這種種障礙就現了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眾生苦從哪裡來的?我們搞清楚了,必定會超越,就是把這個念頭息掉,苦就沒有了。 這一點我們同修要特別注意,一個人不管怎麼精明,不管怎麼能干,必定受別人的擺布,你自己做不了主。這是到你快死的時候,你全身一點力氣沒有,別人把你翻過來,你就轉過來,把你倒過去,你就倒過去,你哪有什麼能力?這不是完全受人控制和擺布嗎?你才曉得那叫真可憐!誰能逃得過這一關?特別是這一生在世跋扈欺負別人的人,你到臨終的時候,你的冤家對頭都來了,你能不受人家擺布嗎?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警惕,我們絕不受人家擺布,生死自在,預知時至,不要生病,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絕不受人控制,你得大自在!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憑什麼能做到?一心就做到。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心就做到,有心就做不到。有心造業,無心不造業;無心是隨緣,有心是攀緣;無心是隨其自然,有心是要自然隨順我,你不能隨順別人的意思,那就很麻煩。我不要求別人隨順我的意思,我就可以擺脫不隨別人的意思,自己才做得了主宰。大乘教裡面給我們的啟示太多了,我們怎麼能不讀?經論都有這個意思,證明所講的有理論依據,有聖教做依據。 再看這部《地藏經》,『是則地藏菩薩所雲』,這是地藏菩薩講的。『一切諸法,從心所起』,這是指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心」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可以看作真心,也可以看作妄心。「一切諸法」,如果諸法是說一真法界的諸法,就是唯心所現,如果是說十法界的一切諸法,則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還要有一個唯心所現,如果心不現你怎麼變,你就沒得變,心現了以後你才能變。就像我們花草樹木,花草樹木本來就有,那是譬喻唯心所現,你把它剪成自己喜歡的,那是唯識所變。唯識所變還要依據唯心所現,心若不現,這個地方沒有樹,你就沒得剪了。 『與心作相』,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識,就是識變,特別是講十法界、六道,所有的相都是眾生妄想變現的。我們生活的環境有善有惡,善的境界從哪裡變現?善心所變現;惡的境界從哪裡變現?惡心所變現。佛給我們講大的區別,三善道、三惡道,這最明顯的,你要懂得,大的區別如是,小的區別也不例外。我們跟人接觸笑臉迎人,就變現善境界,彼此都很歡喜。冤家對頭你對他笑,他對你的意念也就會好轉,就算極其親愛的人,每天板著面孔看他,也會變成冤家對頭,都在你那一念之間。你才曉得外面境緣,《靈峰宗論》裡面蕅益大師講,外面境緣沒有好丑,你要懂得好丑在自己的心,你不要搞錯了。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會怨天尤人,你懂得這個道理,原來完全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你才了解事實真相,你才會懂得怎樣做人處世,這叫學佛菩薩。 『和合而有,共生共滅』,這真的把事實真相說出來,這是經論裡面所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生滅是講所變的相的生滅,不是所現有生滅,唯心所現的沒有生滅,唯識所變的有生有滅,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為什麼諸佛的淨土叫一真,真就是沒有生滅、沒有變化。為什麼他不變?他不用識心,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就不變。我們為什麼會變?因為有分別執著。他們是隨順自然,我們是改變自然,改變自然則有生有滅,隨順自然則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錯了,十法界裡面我們常講的九界眾生,總是想改變自然隨順自己的意思,這是大錯特錯!這個意念就是無明、就是迷惑,因為有這麼一個意念,所以才變現出分別執著,落實在生活上是造業,造業當然就感得果報,這就是所謂善惡報應統統是惑心,迷惑了,所以這種現象與心和合而有,共生共滅。 下面這句話說得好,『同無有住』,但是這個大家不知道,幾個人曉得?曉得這句話的人,就醒悟過來了。住是什麼?現在的話講是「存在」。「無有住」,同是虛幻而不存在,正是《金剛經》講的夢幻泡影,哪裡有事實?為什麼說同無有住?下面解釋:『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金剛經》上比喻「如露」,如露是比喻相續,「如電」給你說明真相。雖是相續,諸位要曉得,相續相是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只是相似,並不完全相同,前念跟後念相似,沒有完全相同的,決定找不到,在一切人事物裡都找不到,它的變化是剎那剎那在變,速度快極了,永遠不停。 『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這是我們凡夫所看,論裡面叫做幻有、妙有,就是「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真空不空,是說能現的心性,湛寂的心性是真空為什麼說不空?能現一切現象,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能現,所以說它不空。「妙有非有」是講所現的境界相,眾生在識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有」是妙有,不是真有,是夢幻泡影。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實的世界是什麼?夢幻泡影。所以我們何必在夢幻泡影裡面造業?這就錯了!你在夢幻泡影裡面隨順,學佛菩薩的「大作夢中佛事,興建水月道場」。我們在這裡建道場,要知道道場也是鏡花水月,可別執著。這個道場是我建的,我有好多功德,錯了!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多座寺廟,達摩祖師說他並無功德,你有什麼功德?決定不能著相,不著相是功德,你真的得大自在,你一著相就錯了,就迷了。所以一定要學佛菩薩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而無作是說你決定不執著,心地清淨;無作而作,雖然知道是夢幻泡影,我們遇到這個緣還要盡心盡力的做,不能說不做。不做了,眾生不得利益,為了利益眾生我們要做,雖做而不著相,所以作跟無作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眾生的麻煩,是他做了就著做的相,據為己有,這個麻煩大了。佛菩薩做,雖做而不著相,所以他捨棄得干淨俐落,連個念頭都沒有,這就正確。所以要曉得暫時為有,它是暫有不是真有,不是永遠的有。 『正所以示此心地法門之指爾』,「指」是指歸,也是宗旨。到這一段這是講佛法的根源,佛依據什麼而說法,佛給我們說的是什麼法,值不值得我們學習?這是關鍵。了解之後,真的大乘信相就生起來,熱愛大乘,歡喜佛法,他真生起來了,若不了解這個真相,怎麼勸他都是隔了多層。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